葉章輝
【摘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態度至關重要。搞好思政教育,學校要立足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從培育學生的“情商”出發,以場域構建為載體,積極構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師生相互信賴的“心理場”、學生自覺自主的“學習場”、學校五育融合并進的“文化場”,盡量避免學習中學生對抗情緒和逆反心理的產生,用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的政治意識、道德觀念。
【關鍵詞】思政教育;情商;場域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07—0019—06
情商是個體社會生存的基礎,是學習、管理、控制和滿足個人需求的能力,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1]。學生的“情商”作為個體核心、穩定的特質,滲透在學生與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對學生的心理、能力、品行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學生對他人、對事物的感知和評價能力也會隨之提升。與此相對,學生容易對直接的、目的性很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產生抵觸情緒或逆反心理,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環境的左右,心理承受力較差,需要他人或環境加以支持。場域是直接影響個體情智發展的客觀存在的一個個獨立空間,基于情商培育開展場域式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場域構建的方式,使教育意圖不明顯,它符合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避免學生對抗情緒和逆反心理的產生,潛移默化地運用各種教育手段,有效促進學生個體政治意識和道德觀念的形成。因此,學校要緊緊圍繞學生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和價值觀養成教育,并運用含蓄、隱蔽的載體,針對學生心理、能力、品行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以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師生相互信賴的“心理場”、學生自覺自主的“學習場”、學校五育融合并進的“文化場”。
一、學生“情商”培育與場域式思政教育兩者之間關系的分析
場域式教育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隱蔽的方式使學生沉浸其中,這種教育方法相對隱匿在教育內容中,通常隱藏在某些活動和周圍環境中,學生并不直接感到自己在接受教育,而是活動及其附屬物和伴隨物傳達教育信息、實現教育的效果。場域在實現思想轉變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自然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轉化為學生的思想,而且這種轉化效果是持久的,它將成為學生自我教育的源泉,進而發揮長期的教育效果。場域式教育的有效性與個體“情商”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內在聯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情商”培育影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社會的變革和發展要求學生成為獨立自主的活動主體,這從根本上沖擊了學生現有的諸多依附關系,催生了學生自主意識的覺醒,其情感、智力、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地位也隨之提升。學生“情商”可持續培育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更左右著學生自主、自覺、自為的能動特性,是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的教育方法。
2.利用場域式思政教育能促進學生“情商”的培育。場域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實現學生“情商”培育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尤其適用于思政課程學習和學校德育活動的開展,有利于發揮“課課教育”“時時教育”“處處教育”的功能。場域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實現學生“情商”可持續培育中還具有隱蔽性,它以間接的、內隱的、不明確的方式,通過學生未察覺的、無意識的心理機制來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情感,使學生在隱形的教育場域中受到心靈觸動、情緒感動、靈魂震動。
3.學生“情商”培育與場域式思想政治教育互聯互通、相互契合。場域式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個體外部環境改造以及各種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使理性與價值、知識與行動、情感與智力都置于統一的場域之中,并通過外在環境的引導、調控和激勵等,促使場域中的情感與智力緊密結合、相互滲透,促使學生的情商自主、自覺發展。
二、基于“情商”培育的場域式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
1.基于“情商”培育的場域式思政教育有利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實。進行思政教育應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形成全過程育人格局,實現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使學生成長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培育學生品格品行、健全人格、提升情商的過程中,要立足于場域構建,發揮學校獨特的育人優勢,建立健全思政教育體系,并把育人重點向講文明、講禮貌、有思想、有情懷的高情商表現等方面拓展。
2.基于“情商”培育的場域式思政教育有利于形成全面育人質量場,是人的本質屬性,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場所。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情感與思想也密切相關:情感是個體思想與行為的體現,思想的發展是情感的體現。因此,在實際生活中,必須把情感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不斷促進學生思想與情感的互動提升。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都離不開育人成效。基于情商培育場域式德育實踐與成效的達成,是新時代學校全方位育人工作的生動實踐和重要探索。只有抓住全面系統育人,才能全面增強教育的效果,提升育人成效。
3.基于“情商”培育的場域式思政教育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學校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承載,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場所,也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校實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陣地。學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載體。場域式思政教育的關鍵在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育人相結合,要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功效,將思政課程與其他學科教育相結合。
三、基于“情商”可持續培育的場域式思政教育行進路徑
少年兒童思想活躍,感情豐富,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他們平時以學習為主,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這為培育他們的情商提供了良好條件。以“情商”培育為基礎的場域式思想政治教育,以“情”為基礎,創建和諧場域環境,讓受教育者自覺地接受教育,并以“親和”“積極”“興奮”的態度,潛移默化地踐行某些教育理念和行為準則。基于“情商”培育的場域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開展,可以重點從以下路徑行進。
1.構建師生相互信賴的“心理場”,筑牢“情商”培育之基。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提出“心理場”概念,以考察人的心理和行為。它是一個貫穿情感、智力等多元成分、要素的復雜關系網絡。構建期待與信賴的心理場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意義重大,有助于雙方形成共同的觀念、情感、思想及體驗,促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精神、情感、態度、思維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直接交流,是培育學生自信、自控、“情商”水平的重要手段。具體途徑有:
一是呼應學生的內心期待和心理需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2]。學生最信任的人是老師,最愛聽老師的話,師生之間這種期待和信賴實際上就形成了以一種模糊認知、情緒體驗的方式存在的非紙質的心理默契。作為擁有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豐富專業知識的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包容和信賴,在其完成了原有期待后,合理設定新的期待,并予以情感上的信賴,從而產生強大的驅動力,進而達成教育目的。如,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道德水平和能力,合理滿足學生真實的道德需求,立足教材編寫意圖,通過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激發情感,解決學生真實的道德困惑。同時,還需要維護師生已形成的共識與情感的聯絡,確保師生心理默契的穩定性與持久性。
二是并聯理解與對話的線路,扣擊學生心靈窗口,提升學生的自控力。學生的德育過程并非單向的傳授與接收,而是主體與主體、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是師生之間的心靈交流與融合。思政教學中增加對話和學生的理解基礎之上的主動參與,在雙方語言的交談中,逐漸形成心靈契合,提升精神品質。對話是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感、認知、行為表達及反應所作出情境化、批判性的解釋,并共同重新建構意義。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語言成為重要的理解與對話的基本媒介。教師要在語言表達中滲透師生雙方的情感、智慧和情境,將抽象的理論與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打通,將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分析方法在理解與對話的過程中推進,從而生成具有意義與實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教師是對話激發者和活動的共同參與者,不僅要讀懂教材、用好教材,還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同時要立足學生生活經驗,與學生對話,引導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教材對話、學生自我反思對話,一起面對和解決成長中的問題和煩惱,共同收獲道德成長。
三是展現教師的整體品質和人格魅力,以心換心,培育學生同理心。教師的整體品質和人格魅力是學生愿意與之形成心理默契的重要因素,而教師的人文情懷與教育智慧,是其整體品質與人格魅力的重要來源。教師的人文情懷表現為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思想獨立,真誠、寬容地對待他們。教師的教育智慧體現在對各種復雜多變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靈活應變,深刻地把握著教育活動的發展規律與機遇。既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素養、生活經驗、人生智慧和生活態度,又充分表達教師對學生的愛、對學生的關心,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教師的這些整體品質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品質一旦形成,就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社會認同和情感依戀,成為模仿的榜樣,甚至成為崇拜的對象。榜樣學習是人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手段,其基礎是模仿和社會學習,在榜樣影響下,人們自覺地產生“比、學、趕、幫、超”等行為。教師的個性與品質對于構建良好的課堂師生交流場域起著重要作用。思政教師要具有正義感、同情心以及公正、誠懇、坦率、溫和的態度,能夠公正地對待學生,愿意幫助學生。同時,還要和學生建立親密的關系,在課堂上通過情感的傳遞和人格的激勵來引導學生,讓他們認真地聽講,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師生交往中,教師的整體品質和人格魅力將持續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2.建立學生自覺自主的“學習場”,構建“情商”培育之要。有學者認為,場域中的行為人都有自己的特定慣習,它是位于行為人思維深處的深層結構。慣習可以理解為特定場域中活動主體心理層面的傾向和慣性,這種長期形成的慣習嚴重制約自覺學習、自主探究的課堂場域塑造,進而影響學生“情商”培育。
一是摒棄單向輸送的傳統方式。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場域中,教育者習慣性地單向傳授,使受教育者習慣性地被動接受,并形成一種慣性。一旦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受教育者就進入“無動于衷”“不聞不問”“漠然對待”的心理狀態之中,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因此,要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場域中教師單向灌輸和學生自我封閉的慣習,使教育過程從“獨白”的舞臺向共同“體驗”、“探索”轉變,其中一個可行途徑是引導學生自主體驗的道德學習。
二是重構學生生活場景,塑造富含“兒童味道”的道德學習體驗。從人的心理層面來說,自主道德學習體驗包括回歸生活、感染內化兩個方面。回歸生活的道德體驗可以通過對生活知識、社會文化、個人情感的融通和綜合,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個人的生活意義聯系起來。建構主義心理學把事物的意義看作是建構的產物,而事物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它是由人賦予的[3]。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運用思想政治理論幫助學生賦予其生命、生活相關事物以意義。同理,感染內化的道德經驗也是群體之間的互動,受到其他感染、群體的影響,個人無意識地、不自主地服從他人或群體的某些心理狀態。當處于同一群體,具有接近的地位、利益和需要時,最容易呈現感染效應。
三是以情感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重構富有挑戰性的課堂場域。教師應當善于發現學生的情感需要,并擅長設置問題,通過啟發智力、發動情感,達到發揮教育場感染效應的目的。幫助學生構建自主問題解決的道德課堂學習場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內容設置上存在簡單化與重復性等問題,沒有充分考慮到個體智力水平和思維特征,造成受教育者習慣于被動思考的慣習。可以參考采用問題解決的方法全面處理。問題解決是讓學生面對道德學習的困惑,進行調查,并試圖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因此,教師先要收集整理學生存在哪些道德困惑和生活問題,并思考應該怎樣設計問題,問題還要體現層次性和梯度。設計的問題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自己的需要緊密聯系,要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能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際問題盡可能是統領學習主題的靈魂問題或者核心問題,讓學生在整個主題內容的學習中始終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學習活動;關注現實題材,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現實中選取學生關注的問題,或拋出一組新鮮的材料引起討論。問題要具有挑戰性,等等。另外,可以設置兩難問題,讓學生在道德與法律之間、道德與人情之間、道德與現實之間選擇,置學生于兩難境地,在對這些問題的探討過程中,學生的辯證思維水平可以得到提高。還可以設計正反兩方面的問題,組織學生辯論。例如,對于網絡的利與弊、科學技術的雙刃劍、交通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善意的謊言對不對等問題的辯論,學生可以從正反兩個角度全面地看問題,從而促進辯證思維的發展。實踐證明,組織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在理性思考和科學推理中獲取對知識的歸屬感和對道德認知的自我修正。
3.塑造學校五育融合并進的“文化場”,培植“情商”之核。一個特定場域的文化,反映著該場域內個人或群體的思想和意向,并在其行動中得以體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場域的構建基礎來源于學生的認同與接受,必須以學生的情感與智力水平和狀況為依據,構建與學生發展和諧一致、具有多元包容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文化場域,化解不同文化帶來的思想和行為上的矛盾和沖突。
一是加強物質“場”的建設,強化情緒感染力度。校園環境是學校文化場域的一個系統,校園環境場域指的是經過人們組織、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自然景觀、建筑產物和活動設施。這一客觀條件對學生“情商”的影響,反映了“桃李不言”的特征。布局合理、科學有序的校園環境場域,可以讓學生在日常校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如,少先隊廣播“每日一歌”“每日一詩”“每日一個愛國故事”“黨史上的今天”,讓學生耳濡目染,自然吸收道德正能量;文化墻、圖書角、宣傳欄、法律知識體驗館及時更新契合學生實際的內容,陶冶性情;班級文化力求展示崇德向善、美化心靈的道德文化環境。實踐證明,創建傳統和諧儒雅的校園環境,能使學生在任何時候都能體會到修身養性的人文氣息,從而為學生的品德發展提供指導。實踐證明,這種高雅的校園文化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一種強大的心理磁場,它能讓處于這種磁場中的學生不斷地與之“交談”,逐漸被磁化、融合,從而形成相應的價值觀念,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操和修養。
二是加強精神“場”的建設,獲得情感愉悅體驗。從學生“情商”發展的視角來看,精神場域建設可以說就是一個人的心理環境創設和影響。它是學校文化場域中最基礎的物質和強大的力量,主要顯示在師生的精神氣度、心態風貌、文化氛圍、集體群情、文化特質、文化形態等方面。校園精神場域是全體師生認同的價值理念和精神品質的表現,是一種富有生命意義的道德力。良好的心理環境和校園的精神氛圍能給人帶來愉悅的心靈體驗,并能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動力。學校精神場域建設還需要將班級精神場域建設、活動場所精神場域建設等充分與道德教育場域相聯系,從中汲取優秀精神養分,啟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集體、關愛社會的道德意義,讓師生在實際的感受中提升道德內涵,并逐漸樹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創建以培育“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等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校園精神環境,形成團結、和諧、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際關系環境和公平、理解、抑惡、揚善的集體輿論環境。
三是加強活動“場”的建設。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東西,是校園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所包含的五育元素很多,如書畫展示、傳統節日慶典、征文、競賽、聯歡會、書畫展、勞動實踐、科技制作等。這些活動是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內涵,以生動歡快的活動形成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既能為師生所接受,又能為他們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實踐證明,在豐富的活動中,師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極大滿足,促進校園精神文明的和諧健康發展。
學校思政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結合場域的育人功能,構建多元場域育人格局,才能實現思政教育有效與學生成長成才的統一,使之成為貫穿人才培育全過程、實現育人目標的主線和主渠道。從場域出發構建基于情商培育場域式育人格局,是對學校思政教育的有益補充。學校應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課堂育人主陣地的作用,不斷優化思政教育課堂環境建設,實現思政教育課程化建設與思政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協同發展;依托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與思政教育活動實施,構建思政課堂實踐育人模式;充分發揮學校德育資源作用,構建多樣化校園情感生態環境,助力學生情商能力提升;發揮學生情感導向功能,通過開展富有個性發展特征和價值取向引領式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發揮思政教育對學生成長成才作用效果,呈現多元化特性等方法,為學校思政教育進一步有效落實育人任務、深化創新手段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王小薔.構建“情商”教育促進學校特色發展[J].基礎教育參考,2018(02):44-45.
[2]王英水,李小燕.學習場域實踐建構中激發學習內驅力研究[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2(02):77-81.
[3]徐海晏.“情商”教育模式研究報告[J].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報,2006(05):60-67.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