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科 周健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創新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遵循。本文對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民族地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路徑進行了PEST與SWOT分析,并構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PEST-SWOT模型,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堅持黨的領導,完善民族干部隊伍建設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區域經濟,奠定不同民族與不同區域的經濟基礎;引導社會發展,堅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輿論導向;促進創新驅動,建立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傳播體系。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進行綜合性分析和研究,不僅有利于構建、發展和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國家宏觀生態,也有利于營造、鞏固和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地區微觀環境。
[關鍵詞]PEST-SWOT模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地區;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3)02-0023-09
基金項目:喀什大學新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歷史與文化研究基地重點項目“鄉村振興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協同發展研究”(kDJDB0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白科(1997-),男,喀什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與經濟統計;通訊作者:周?。?970-),女,喀什大學南疆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經濟學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新疆 喀什 844000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被正式提出并寫入黨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關鍵時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黨的民族工作不僅是關乎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的大事,也是關乎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大事。[1]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各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路徑,對于不同地區因地制宜推動民族事業發展和繁榮,切實提高各地區群眾民族自信心、安全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黨的十九大以來,關于“鑄牢中華民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已然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學術生態圈?;诶碚撘暯牵跷墓獾龋?018)站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高度研究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強調認同問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2]青覺等(2018)從系統論的角度解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機理,闡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大功能在不同的內外部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可塑性和可變性。[3]林林等(2019)認為全球化打破民族之間“樊籬”的同時產生了“同質化”與“混合化”的民族消解言論,但民族認同在全球化時代仍有頑強生命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仍大有可為。[4]張淑娟(2019)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重意涵(民族基因、民族國家、統一戰線)[5]、王小兵等(2020)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重邏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6]、李曼莉等(2020)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基本問題(本質內涵、價值意涵、顯示路徑)[7]、郝亞明(2021)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三個維度(要素重疊、紐帶聯結、功能依存)[8]分別剖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和外在功能,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具有重要地位。
基于實踐視角,高永久等(2022)從國家認同視角,探索了在政治領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9]李麗媛等(2021)構建了4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衡量指標,測度了48個少數民族地級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強調了經濟發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協調模式。[10]崔景芳等(2022)提出通過經濟高質量轉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構建“共享—共識—共治”的發展架構,實現“從共富(共同富裕)到共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飛躍。[11]教育領域內,孟瑜(2018)[12]、焦敏(2021)[13]、蔡倩(2022)[14]提出通過構建“大思政”平臺、樹立“大思政課”觀等以增強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效性。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李化來(2016)[15]、張龍等(2022)[16]、王林平等(2022)[17]闡釋了技術創新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推動作用,強調數字技術平臺在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引領作用。
可見,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偏向于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圍繞時代背景、理論基礎、科學內涵、內在邏輯、實踐路徑、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等方面展開討論。本文結合近年來民族地區在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領域的發展現狀,建立嵌套混合式PEST-SWOT模型,根據模型結果探討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PEST分析
(一)政治因素分析(Political)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節點,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過程中獨具匠心的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課題,以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自信心更強、凝聚力更重的命運共同體。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提出“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泵鎸碗s多元的社會環境和民族發展現狀,“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發展思路彰顯了黨和政府對民族工作、對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視程度,也為各民族的多元化發展凝聚了主心骨力量。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創新性的“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旨在喚醒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了黨和政府夯實祖國統一與民族團結精神基礎的堅定決心。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中也同樣將“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立為民族工作的重心和目標。[18]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民族大團結大發展問題闡釋道:“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至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理念和馬克思主義民族工作中國化的指向,正式被提出并寫入黨章,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共同目標和根本遵循。十九屆四中全會又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定為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具有顯著優勢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是2018年3月內蒙古代表團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2019年9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還是2020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2020年9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都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大發展”。[19]從“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發展過程,真正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新高度,彰顯了黨和國家解決民族問題的新戰略和新思路,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奮進意志堅定的新境界。
(二)經濟因素分析(Economic)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通過對口支援、東西部扶貧協作、西部大開發戰略、興邊富民行動等致力于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等進一步夯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基礎。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發展的沖擊,對2012年和2019年民族八省區的經濟發展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圖1)。[20]宏觀層面,民族八省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在十八大以來近7年的時間里翻了一番,大多數民族省區的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國GDP年均增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表1)。民族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2年的9.5%提高到了2019年的10.2%,表現出民族地區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逐漸提高,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增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來越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和保障。微觀層面,民族八省區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十八大以來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城鎮居民與鄉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實現同步提高。以鄉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例,內蒙古自治區“十個全覆蓋”工程、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等不僅促進了各民族地區“三農”的發展,也令“‘錢袋子鼓起來、臉上笑起來、日子美起來”的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上升,同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潛移默化地根植于民族省區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
(三)社會因素分析(Social)
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口支援少數民族地區政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著巨大的社會輻射作用。針對西藏地區,黨中央國務院共召開7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重要原則深入人心,“民族團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思想家喻戶曉。[21]針對新疆地區,19個援疆省市從經濟、政治、教育、醫療等不同領域給予重大支援。[22]以喀什地區為例,各地展開援建工作,深圳市在經濟領域大力開展經濟建設工程、山東省在教育領域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東省和上海市將先進醫療技術引進喀什、植根喀什,為喀什醫療輸入新鮮血液。對口支援少數民族地區政策在嚴格遵循“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方略下不僅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樣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入全面深化發展期。民族團結作為社會穩定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保障,以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多樣化活動在各個?。ㄗ灾螀^、直轄市)內蔚然成風。2012年以來,以“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有序開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社會媒介和群眾基礎,為我國各民族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向心力和凝聚力。[23]
(四)技術因素分析(Technological)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學技術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互聯網技術的運用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5G、AI、4K等數字技術的發明豐富了感知信息的方式。
數字技術憑借高流動性、低成本性、強滲透性等優勢,促進了各民族“線上+線下”雙向開展民族工作的方式轉變以及“物理+網絡”二元承載民族生活的載體演化,實現了各民族更高層次、更高領域的交往交流交融。[24]以少數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為例,數字影像、數字場館、自媒體運營、軟件開發等形式多樣的現代化傳播途徑提高了一系列以少數民族民風民俗為代表的文化軟實力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物質與精神、現實與虛擬、理論與實踐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一統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讓互聯網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25]為了實現“數字技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黨和政府基于新媒體平臺構建意識形態領域的網絡宣傳教育常態化路徑,例如借助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等新媒介,以圖文、音像等數字形式,向各族群眾推送民族團結故事,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企事業單位基于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建設民族文化領域的數字普及保護科學化機制,例如借助AI、VR、3D打印、4K等新技術,以語言文字、民風民俗等物質載體,向各族人民推廣通用語言文字,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民風民俗文化。在多元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網絡空間逐漸成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凝心聚力的重要陣地,現代化數字技術也逐漸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的影響因素。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Strengths)
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自在的共同體孕育于中國古代,在中國近代走向自覺,在當代更是走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自秦統一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各民族分裂融合的螺旋上升式發展中萌芽,思想浸潤、經濟互補、文化兼容都推動著中華民族的產生和發展。自近代以來,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侵華戰爭導致民族危機的爆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帶有救亡圖存性質的中華民族思想在全國掀起浪潮,中華民族意識被喚醒激發。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西部大開發戰略、對口支援政策、“一帶一路”倡議、脫貧攻堅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無一不將民族團結置于民族工作乃至國家工作的重要地位。在“天下大同”“大一統”“家—國—天下”“石榴籽”等思想浸潤和熏陶下,各族人民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顯著增強,如此深厚的社會歷史積淀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夯實的思想基礎。
(二)劣勢分析(Weaknesses)
第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尤為顯著。以2021年31個?。ㄊ?、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為例,云南、廣西分別排在全國第18、19名,內蒙古、貴州、新疆、甘肅等其它民族省區均排名靠后,與廣東、江蘇等地的地區生產總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地區的宣傳和普及。以2021年新疆地區生產總值為例,北疆7地州的平均生產總值(1595.24億元)遠高于南疆5地州的平均地區生產總值(963.40億元),民族省區內部的地區發展差異化,不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社會層面的傳揚和傳播。
第二,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管理領域存在的短板效應日漸凸顯,成為阻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劣勢之一。在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發展傳承中,片面強調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個性和特殊性,而忽視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共性和同一性的文化認知,割裂了文化共同體的多元性與一體性的辯證屬性,阻礙了民族傳統文化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大眾文化、西方文化、互聯網文化沖擊的新時代背景下,經濟水平與文化發展掛鉤,經濟欠發達的民族地區由于長期忽視自身文化的優勢,少數民族文化自信受到巨大沖擊。由于少數民族文化市場影響力有限,抵御市場沖擊能力薄弱,加之其曲意逢迎市場“商業化”需求,從而喪失了原有的民族性特質和文化價值,民族文化軟實力建設將面臨嚴峻考驗。[26]
(三)機會分析(Opportunities)
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保障基礎,直接關系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強弱。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對口支援政策、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等不斷深入,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內蒙古自治區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等背景下打造了傳奇的“北疆靚麗風景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在對口支援等政策下建立了獨具異域特色的經濟增長極、云貴地區在脫貧攻堅戰等方面實現了少數民族自治縣域的全面脫貧、寧夏與青海在鄉村振興戰略等規劃下弘揚了少數民族聚居地多元化的民風民俗。新時代背景下經濟發展的機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共同發展、共享發展”的共同富?;{。
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重要的工程。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構建和平安寧的網絡虛擬世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尤以少數民族地區的網絡空間管理和引導為主。黨和政府利用先進的5G、AI、3D打印等數字技術,在宗教與民族等因素相互交織的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網絡虛擬世界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以西藏為例,在融媒體平臺建設為主的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黨和政府不僅通過5G、AI、VR等最新數字技術宣傳了西藏自然風光、創新了西藏民族文化、傳播了西藏風土人情,同樣發揮了在推進意識形態反分裂斗爭、密切聯系少數民族群眾、弘揚民族文化凝心聚力三方面輿論管理和引導的重要作用。[27]在黨和政府的政策引導下,全國各地少數民族地區形成了“上下互通、左右聯動、內外協同”的新型媒體傳播體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把網絡建成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之網”“讓互聯網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四)威脅分析(Threats)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民族政策、民族發展、民族關系均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牢固,各民族正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定前進。但隨著中華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為了維護自身霸權地位和資本主義利益,插手新疆、西藏、內蒙古、香港、臺灣等中國內部事務,打著“人權”“自由”的幌子,妄圖通過干涉內政的手段實現打壓中國發展并瓦解中華民族的目的。2008年西藏拉薩暴力事件后法國領導人會見達賴事件、2019年美方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事件、美國簽署“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事件、2022年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臺”事件等,都在不同層面、不同程度、不同領域影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崛起,試圖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土崩瓦解。
西方反華勢力的猖獗同樣助長了國內分裂勢力的抬頭。2008年“藏獨”分裂勢力策劃的拉薩“3·14”暴力事件、2009年“三股勢力”制造的新疆烏魯木齊“7·5”事件、2014年新疆分裂勢力組織的昆明火車站“3·01”暴力恐怖案、2019年西方反華勢力與“反中亂港”分子狼狽為奸編排的游行示威和暴力事件等,無一不是西方反華勢力利用“人權”和“自由”的言論蠱惑民心及民族分裂勢力與境外反華勢力相互勾結的結果。生命財產的損失、國家法律的觸碰、民族感情的踐踏都是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沖擊,也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沖擊。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PEST-SWOT模型
(一)一般PEST-SWOT模型
PEST分析旨在通過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所處宏觀環境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四個方面綜合評價,進而研究宏觀環境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路徑產生的影響;SWOT分析旨在明確與辨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從內部環境剖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能力狀況與發展態勢,以此設計或調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路徑。
將PEST與SWOT分析模型實現有機嵌入融合,即可形成如表2所示的一般PEST-SWOT模型。運用嵌入式的混合分析模型能夠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四個維度下具備的發展優勢與劣勢、面臨的發展機會與威脅,并且通過外部宏觀環境與內部微觀因素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路徑提供必要的決策參考依據。
(二)PEST-SWOT模型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分析
根據表2所示的一般的PEST-SWOT模型及前文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PEST和SWOT分析,構建了如表3所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PEST-SWOT模型。
嵌入混合式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PEST-SWOT模型清晰的顯示,既存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具有積極作用的因素,亦具有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起制約作用的因素。具體而言:(1)政治領域,黨和政府出臺的政策沉重打擊了國外反華勢力和國內分裂勢力意圖瓦解中華民族的野心和離間黨和人民血肉關系的陰謀,但具象化的政策難以實現意識形態領域的約束。(2)經濟領域,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等區域經濟發展新思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經濟基礎,但經濟轉型升級過程成為造成經濟社會短期的不穩定因素之一。(3)社會領域,民族地區在社會各領域的合作交流增強了中華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但國外反華勢力和國內分裂勢力通過非法手段抨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扭曲交流合作事實真相,瓦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共識。(4)技術領域,5G、AI、3D打印等新型數字技術為民族文化和區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提供了新渠道和新路徑,另一方面,數字技術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契合點仍在初探階段,缺乏創新意識,不法分子也可通過虛擬空間傳播不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言論等。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局限于意識形態領域,而且還要更加注重政治引導、經濟互通、社會發展乃至技術支持等領域。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為背景,基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PEST-SWOT模型結果,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路徑提出以下建議。
(一)堅持黨的領導,完善民族干部隊伍建設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28]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第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于民族工作之中,就要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重要位置,要充分發揮黨中央“謀決策、定道路、顧大局”的政治引領作用。第二,民族地區干部隊伍發揮著黨中央和民族群眾骨肉聯系的橋梁作用和潤滑劑作用,在干部隊伍選拔和培養機制中強調“三個離不開”“三個尊重”以及“五個認同”,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干部隊伍內部的優化調整和提質增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協調相適應,黨和國家各級機關要善于總結和發揚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踐經驗,維護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穩定,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的根本利益,強調不同民族特色,不斷推進國家一體化和民族多樣化的協調共進,在“求同存異”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發展區域經濟,實現民族地區區域經濟聯動發展
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主要從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入手。首先,基礎設施投入、勞動投入、資金投入作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引擎,要大力提高三者的投入產出比,利用好當前黨和政府為民族地區提供的政策紅利和經濟紅利,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更多勞動人口紅利,擴大招商引資規模,實現投資領域的突破。其次,居民消費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民族地區由于特殊的社會市場環境,區域間的居民消費水平乃至區域內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存在顯著差距,黨和政府乃至社會各界要持續推進并優化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挖掘更多的民族特色經濟增長點,實現消費領域的創新。最后,多數民族地區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接壤,在民風民俗和宗教等方面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聯系較為密切,這為民族地區的出口經濟奠定了基礎,民族地區應開發民族特色產業,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以“互聯網”平臺、“一帶一路”平臺實現區域聯動發展,實現出口領域的合作。民族地區“三駕馬車”的發展不僅夯實了地區經濟基礎,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了經濟領域的支持。
(三)引導社會發展,堅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輿論導向
注重社會發展過程中民族地區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引導與建設。第一,由于民族地區特殊的社會環境,民風民俗、宗教等因素,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宗教領域的引導過程中要堅定理想信念,提高甄別能力,調度一切可利用資源防止國外反華勢力和國內分裂勢力的思想滲透和輿論傾倒。第二,由于民族地區特殊的教育體系,語言文字、思維觀念等領域寬泛,在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過程中要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繼承民族特色,將“鑄牢中華民共同體意識”作為思政教育的主線,突出“系列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在社會各界中的作用,從意識形態領域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正確導向。第三,利用獨具民族特色的社會資源促進民族融合和民族交流,通過“人口流動”“資源共享”等不同的方式實現民族社會之間的接洽,消除不同民族之間的認知鴻溝和意識偏見。民族地區積極的社會發展引導不僅堅定了社會意識形態的風向標,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明了輿論發展方向。
(四)促進創新驅動,建立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傳播體系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首先,5G、AI、區塊鏈、大數據等新型數字技術的開發和利用能夠加速民族地區各領域的現代化和信息化,“互聯網+文化”“數字技術+民風民俗”“云端旅游”等促進了邊疆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交流互動,拓寬了數字技術的應用渠道。其次,社會各界要探索更多數字技術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的契合點,在民族地區挖掘和開發更多數字技術領域的突破口,建立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傳播途徑。最后,在創新驅動下建立的新型中華民族共同體生態圈中,黨和政府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約束民族生態圈各主體的行為準則,“外防反華勢力輸入,內防分裂勢力反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孔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02):33-43.
[2]王文光,徐媛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研究論綱[J].思想戰線,2018,44(02):70-74.
[3]青覺,趙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機理、功能與嬗變——一個系統論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4):5-13.
[4]林林,賴海榕.習近平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探析——對全球化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塑造[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9(05):10-16.
[5]張淑娟.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重意涵[J].學術界,2020(01):78-86.
[6]王小兵,吳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重邏輯[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03):1-6.
[7]李曼莉,蔡旺.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基本問題[J].廣西民族研究,2020(03):12-19.
[8]郝亞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三個維度[J].西北民族研究,2021(01):12-21.
[9]高永久,邢藝譞.國家治理現代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基于國家認同的研究視角[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02):19-27+181-182.
[10]李麗媛,胡玉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閾下民族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1,42(02):127-134.
[11]崔景芳,任維德.從共富到共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2(03):51-58.
[12]孟瑜.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03):44-49.
[13]焦敏.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與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3):91-92.
[14]蔡倩.以大思政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S1):45-49.
[15]李化來.“自媒體”興起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策略創新[J].貴州民族研究,2016,37(08):175-178.
[16]張龍,曹曄陽.以數字賦能和輿論引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媒體平臺建設對西藏地區發展的影響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04):130-139.
[17]王林平,高宇.移動互聯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挑戰及其應對之策[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2,43(04):169-176.
[18]何星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的形成與創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8(04):5-12.
[19]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N].人民日報,2020-09-28(001).
[20]張秀萍,劉常蘭.民族地區經濟增長引擎及演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02):110-123.
[21]楊超杰,郭丹鳳.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路徑探究[J].西藏研究,2022(01):17-24.
[22]青覺,方澤.團結穩疆:新時代新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社會穩定機制研究[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2,32(01):1-13+213.
[23]隋青,李鐘協,孫沭沂,等.我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實踐[J].民族研究,2018(06):15-27+123.
[24]張馨尹,謝唯唯.“互聯網+”民族文化傳承新樣態及教育路徑優化[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1):131-137.
[25]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02).
[26]娜仁琪琪格.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J].人民論壇,2022(04):123-125.
[27]楊逐原.大數據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7(06):80-83.
[28]加強和完善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N].人民日報,2021-09-01(002).
收稿日期:2022-09-11 責任編輯:葉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