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進入大數據時代,每一個行業的生存與發展都受到了數字信息革命的沖擊。然而數字信息技術的進步與革新,在媒體傳輸速度和傳播方式上的更新迭代,反而讓我們對傳播內容需要精打細造。本文通過探討電視節目的回歸,帶我們重溫如何成就新聞類電視節目經典的魅力和匠心打造節目品牌的心路歷程。
【關鍵詞】回歸之路? 真誠面對? 品牌
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的《東方時空》節目開播于1993年,這檔節目幾乎是一炮走紅,創造了傍晚收視時間萬人空巷的高收視率,這一現象即引起業界的熱議,更是極大的推動了對于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研究理論的飛躍和發展。 這之后的十年,開啟了央視品牌欄目之旅,拉開了中國電視節目品牌影響力的創新之旅。現在,依然可以成為中國電視節目創新探索的教科書。
一、 理念回歸
1996年印刷出版的《精神的田園——東方之子學人訪談錄》一書,源自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東方時空》的一個子欄目《東方之子》節目,采訪收錄的近1000位在共和國成立之初成長起來的科技、教育、經濟和文化藝術界的功勛級的學界、業界泰斗級別的人物。他們或者著作等身,或者是業界奠基人,或者是國際獎項諾貝爾獎獲得者,無一不是大名鼎鼎,蜚聲國際。這本書僅僅摘選整理記錄了《東方之子》采訪的100位學者專家,他們是大師,也是大家。
《東方之子》之所以稱為新聞雜志節目的靈魂節目,是因為節目所選擇的被采訪對象,本身就是理念與理想的堅守者、傳承者。 正是因為他們的成就,新中國的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人文星空才更加璀璨奪目,秉持著理想的火炬照亮著人類探索文明的前行道路。《東方時空》首先打出的一張王牌,就是理想之光。是對信念的堅守。而它的紀實風格,訪談者與大師之間的理性或者感性的對話與思想交鋒,直接觸碰每一位觀眾的心靈深處。
之后,《東方時空》《實話實說》《新聞調查》系列節目,緊密相連,次第花開。一時間,中國的電視屏幕籠罩在強大的人文主義風格之下。即便我們努力剔除一切大而無當的修飾詞,仍可以這樣評價它們:開創了中國電視節目的一個新紀元。
我這里引用《新京報》曾經對《東方時空》的制片人時間采訪的一段對話,把我們的話題引向深入。
記者問制片人時間:《東方時空》的播出,很多人都認為是有引領作用的,這是你特別希望傳達的電視理念嗎?
時間的回答是,引導觀眾是我特別強調的電視理念,只迎合不引導就是助紂為虐。電視迎合低俗的一面是所有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但是這個尺度掌握在生產者手里。
正是由于《東方時空》制作團隊這一以質量求生存,以弘揚時代主旋律的理想與信念為傳播主流,“內容為王”的理念引領,節目保持了長久的生命力。
《東方時空》欄目開辦之初就響亮地提出“真誠面對觀眾"的指導思想。新聞評論部的每一個節目,都在“真誠面對觀眾”的原則下,設計自己的欄目定位形象語。《東方之子》“濃縮人生精華”,《生活空間》“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焦點訪談》“大眾話題評說”,《新聞調查》繼“正在發生的歷史,新聞背后的新聞”后,又提出“大時代背景下的新聞故事,一波三折”這些欄目形象語,今天已深入人心。
真誠面對觀眾,真誠地關注人,用講故事的方法向人們傳遞最新、最接近觀眾心理的信息,已成為今天電視記者的追求。它反映了電視記者采訪視角的新走向,也是中國電視現代化的標志。
二、回歸本真,真誠面對觀眾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的成立和《東方時空》的推出,有方方面面可圈可點的成功經驗可總結,其中十分重要的意義是響亮地提出了“真誠面對觀眾”的口號。更可貴的是,這句話不是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記者們腳踏實地,在采訪報道中真正去實踐出來的,于是中國電視屏幕上開始吹來一股股清新之風,電視觀眾開始感受到了電視人的平和與親切。
中國電視的現代化體現在將人民群眾的需要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通過節目及時、形象、準確地反映社會生活,確認人民群眾在電視傳播中的主體地位。黨的十三大就曾提出:重要情況讓人民知道,重要問題經人民討論的協商對話制度,也強調電視媒體在實現對話中的重要作用。“真誠面對”是對這一要求的真正意義的具體實現,電視媒介在實現對話時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真誠面對觀眾——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東方時空》為起點,緊接著《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實話實說》等節目的推出,為電視界樹立了如何真誠面對觀眾的榜樣。
“真誠面對”,在理念上體現的是中國電視的現代化走向,在方法上,則要破除呆板的說教,擯棄讓采訪對象說套話、官話、大話的做法,而要提倡說實話,提倡用說故事的方式去關注民生,也就是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講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這就是新聞評論部記者對“真誠面對觀眾”在實踐中的成功探索。
《東方之子》人物是高位的,記者的采訪是平視的,以平視的心態,用訪談的方式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人物成長的坎坷歷程,使觀眾通過精英人物的成長故事受到激勵啟示。
《生活空間》記者進入普通老百姓的家,用攝像機——第三只眼睛去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平等意識把長鏡頭對準各色小人物,從而也使節目進入觀眾的心靈空間。由人及己地引發思考,從普通人的生活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焦點訪談》輿論監督的力度也源于記者對群眾生活、命運的深度關注。為人民服務,忠誠地維護人民利益,而不惜冒著風險,憑著機智深入調查采訪,挖掘問題真相,揭露腐敗、丑惡現象,實現新聞媒介改造社會的重要任務,對社會風氣具有警戒、鞭策作用。因此《焦點訪談》記者在老百姓心目中樹立了主持公道的可貴形象。真誠面對,是電視記者采訪報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追求。
三、回歸內容,釋放情感的溫度
“變才能永恒!”但任何改進如果只是換湯不換藥,便成了人們深惡痛絕的形式主義。《東方時空》制作團隊始終堅持內容為主。《東方時空》的《生活空間》,提出的口號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為欄目風行一時的廣告語。作為《東方時空》的締造者之一,《生活空間》體現了對每一個人的尊重,成為中國電視的一面開風氣之先的旗幟,一個難以逾越的標桿。
在那之前,中國電視的生態有著一種“病態”繁榮,廟堂之高的凜然之態,正大莊嚴的優越感,脫離民生,難接地氣。《東方時空》的《生活空間》子欄目 ,卻用“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撬開了冰山一角,用平民化的視角和樸素的風格營造出一種為百姓喜聞樂見的電視新生態。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俯下身去,關注那些作為社會群體的大多數——平凡的普通人和被忽視的底層人。所以,即便在一些重大的社會事件報道中,新聞視角也往往聚焦在小人物的身上。
例如《出生》《殯葬》和《人在旅途》等很多引起過強烈反響的選題,講述了從出生到死亡漫長的幾十年。人在旅途的奔波、困惑、生存之種種不易與艱難,事無巨細以最幽微最真實的方式呈現出來,每個普通人都能從其中看到與自己相似的命運。在那些寫實風格的紀錄片中,我們能看到普通群體最直觀的生活軌跡、春秋更迭、悲歡離合、交鋒與掙扎、妥協和堅守,未被粉飾的矛盾沖突一一鋪展開來,就是一部當代中國人的心靈史。
在制片人陳虻看來,電視并不僅僅是傳播媒介,它更要承載重大的社會責任。為大眾提供一個公共空間,讓思想的空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是文化獨有的特色。《生活空間》在飛速變化的社會背景下,實現人文關懷,為后人留下了一部“小人物的歷史”。居安思危,于國如此,對于個體和電視節目也概莫能外。
生活是多彩的,情感是共通的,讓多彩的生活融入情感的暖流,讓情感的暖流注入多彩的生活,世界才是迷人和神奇的。任何功利的企圖,任何主觀的臆造,任何強制性原則和模式,都無法使生活顯示出光彩。用一顆真心對待生活,生活回報你燦爛的微笑。用一片真情對待觀眾,觀眾回饋你至高的榮譽。
作者簡介:康瑋,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資訊中心內蒙古衛視頻道新聞主播,主任播音員
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