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及文化水平不斷提升,真人秀節目類型不斷豐富。情感觀察類真人秀作為一種新興題材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工作逐漸占據年輕人生活的當下,情感問題成為熱議話題?!按簖g剩女”“媽寶男”“丁克一族”等詞不斷涌現,成為當下都市男女情感問題的代名詞,受眾越來越關注自身情感、兩性話題,情感觀察類真人秀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這類真人秀節目在順應受眾喜好的同時,豐富了電視節目的形態。情感觀察類真人秀《女兒們的戀愛》針對年輕受眾,以情感為載體,多重視角展現了褪去光環的明星真實的情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多元化審美需求。節目以明星的生活為縮影,窺探當代都市男女的情感現狀,為處在情感問題中的人們提供了參考。情感觀察類真人秀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許多挑戰與機遇。文章以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女兒們的戀愛》為例,運用文獻分析法,論述國內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歷程,分析《女兒們的戀愛》的節目特征,詳細解讀《女兒們的戀愛》的內容、形式、嘉賓選擇等方面。在大眾媒介不斷發展的趨勢下,旨在探討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節目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創新路徑。
關鍵詞: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發展困境;節目特征;創新路徑;《女兒們的戀愛》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8-0124-03
《女兒們的戀愛》是由芒果TV制作并播出的一檔以明星日常戀愛生活為主的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節目,于2019年1月23日首播。節目邀請明星嘉賓的父母作為觀察嘉賓,與主持人一起觀看自家女兒的戀愛日常,以一種打破代際溝通的方式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的視角。節目中提到的大多數話題也與當下年輕一代的婚戀觀相契合,捕捉社會熱點,聚焦當下社會熱議的情感、婚戀等話題,并以嘉賓的故事為切入點,讓受眾通過觀看節目引發相應的思考。
我國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節目發展較早,比如江蘇衛視于2010年推出的《非誠勿擾》,以及后來的《我們約會吧》《幸福來敲門》等以相親為主的戀愛觀察類節目,這些節目都是由省級衛視播出的,且面向年齡較大的受眾[1]。隨著這類相親類真人秀的“出圈”,各大衛視爭相模仿,導致節目同質化現象嚴重,削弱了對受眾的吸引力。同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網綜時代”的到來,各大衛視也開始逐漸思考“出圈”之道[2]。
隨著綜藝類型的不斷豐富,戀愛觀察類節目也由之前的素人嘉賓逐漸向藝人嘉賓轉變,比如早期的《我們相愛吧》《如果愛》等節目,嘉賓從《非誠勿擾》中的素人嘉賓轉變為藝人嘉賓,節目形式也從純相親類節目向戀愛真人秀節目轉變。藝人的加入也使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產生了衍生效果,“CP粉”便是其衍生產物之一。這類真人秀節目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過往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的類型短板,但在不斷發展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受眾的審美疲勞,而且明星藝人之間的戀愛關系也被指出存在“演戲”情況?!熬W綜時代”的到來,為這類真人秀節目的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3]。
(一)題材新穎,能夠滿足觀眾“窺私欲”
《女兒們的戀愛》在題材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創新,打破了空間的桎梏,在節目錄制過程中主要采取“第一現場+第二現場”雙線并行的錄制方式[4]。節目的第一現場是嘉賓的日常生活,根據嘉賓的個人意愿決定錄制地點,且大多數鏡頭放置在嘉賓的家中,能夠讓受眾觀看到嘉賓真實的日常生活,滿足受眾的“窺私欲”。相較于其他需要在特定地點或演播室錄制的節目而言,《女兒們的戀愛》能夠給嘉賓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讓嘉賓能夠走出演播室,走近受眾身邊[5]。
(二)真實情侶,與受眾產生情感共鳴
《女兒們的戀愛》在嘉賓選擇方面,前幾季邀請到的明星嘉賓都是真實情侶,而且嘉賓的類型比較多元化,有處于熱戀期的情侶,如沈夢辰、徐璐等,也有在戀愛中受過傷害的嘉賓,如任家萱等。因此受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就會從嘉賓的情感狀態尋找到自己的影子,避免因嘉賓千篇一律而使受眾喪失觀看興趣[6]。另外,節目挑選的真實情侶在日常相處的過程中更為自然,相對于《我們相愛吧》因節目規則而強行組成的情侶而言,更容易引發受眾共情。
(三)嘉賓解說,聚焦社會熱點問題
無論是之前的《非誠勿擾》還是現在的《女兒們的戀愛》,大多數情感觀察類節目都會設置情感觀察團等對節目進行解說。《女兒們的戀愛》邀請了張紹剛、程莉莎作為主持人對節目內容進行解說。與其他節目不同的是,《女兒們的戀愛》還讓明星的父母作為解說嘉賓,以父母與女兒之間的觀念差異制造節目沖突。眾所周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際沖突一直是熱議話題,《女兒們的戀愛》以兩代人的不同視角對情感問題進行雙重敘述,將女兒們真實的戀愛狀況通過屏幕展現在其父母眼中,讓父母作為旁觀者審視女兒的戀愛狀況,并與同在演播室的其他嘉賓交流討論,從而拉近明星嘉賓與其父母之間的關系。節目在賦予嘉賓父母話語權的同時,拓寬了節目的表達空間,更能引發不同年齡段受眾的感觸與反思。
(一)囿于現狀,內容形式單一
相較于比較出彩的第一季,《女兒們的戀愛》后幾季的節目內容凸顯出嚴重的同質化問題,整體故事發展過于劇本化,大多是明星情侶之間出現爭吵,然后和解,這樣的發展過程過于俗套化,讓觀眾產生濃厚的劇本感[7]。并且作為一檔情感觀察類節目,《女兒們的戀愛》的初衷是通過節目聚焦社會熱點問題,但隨著節目的不斷發展,逐漸偏離了初衷,將越來越多的視角放在“狗血”戀情和雞毛蒜皮的小事上。
從另一個方面而言,節目層次過于單一化,往往局限于愛情這一領域,比如節目中提到的男友是否應該給女友買東西、結婚后是否應該丁克等都是老生常談的婚戀話題,在討論時也沒有深入拓展[8]。實際上,節目可以將女兒與父母之間的代際溝通作為切入點,這既能豐富節目的層次,也能夠使節目跳脫出愛情這一領域,從而使節目的情感訴求不再只是單純的符號化,而是趨于社會化的情感體現。
(二)廣告插入較多,商業氣息重
對一檔節目而言,廣告植入是必不可少的,但過于生硬的廣告植入會加重節目的商業氣息,從而影響受眾的觀看體驗?!杜畠簜兊膽賽邸纷鳛橐粰n“她”綜藝,通過自身的IP價值,并借助多元化的呈現及多平臺的互動方式聚合年輕一代受眾,放大品牌的營銷力,從而在廣告植入方面受到廣告商青睞[9]。
有關資料顯示,《女兒們的戀愛》第三季以八席廣告位成為2021年度招商情況最為樂觀的網綜之一,其中不乏莫小仙自熱火鍋、曼秀雷敦等不同類型的商業品牌?!杜畠簜兊膽賽邸吩谔幚韽V告插入時,都是將其融入嘉賓之間的日常相處之中,比如嘉賓向佐在為郭碧婷準備愛心晚餐時,打開了一盒莫小仙作為佐餐等,這種日常化的廣告植入在節目中十分廣泛。但對一檔真人秀節目而言,這種過于生活化的廣告植入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節目的真實感,并且過多的廣告位會加重節目的商業氣息[10]。
(三)觀察樣本不具備普遍性
《女兒們的戀愛》選擇的嘉賓大多為當紅明星、知名運動員等,也安排了相親的單身嘉賓,為了迎合明星嘉賓,所選擇的素人嘉賓也大多是家境殷實的高知人群[11]。這些嘉賓所傳達的戀愛觀往往不適用于普通人,無論是金錢觀還是生活態度,都與觀看節目的普通受眾存在一定的距離,并且節目中所呈現的過于理想化的相處模式會給受眾傳遞一種童話般的心理暗示,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與伴侶之間也應該如節目中所呈現的那般。過于單一化的觀察樣本會讓節目越來越向綜藝節目的模式趨近,受眾觀看節目仿佛是在看偶像劇。過度消費明星效應,無法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節目也就喪失了其制作初衷。
(一)跳脫現狀,創新節目內容
在節目創新方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突破節目本身的形式桎梏,在原有的節目形式上增添一些新元素。比如可以在節目中增加一些推理元素,讓節目內容不只是俗套的戀愛日常,而是富有節奏感[12]。就比如當下熱播的情感觀察類真人秀《心動的信號》便是讓藝人嘉賓來推理素人嘉賓之間的情感進度和走向,從而豐富節目的層次,使節目更具可看性。
其次,節目創新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新”字。無論是內容還是設置上,都要讓受眾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制作方可以在每期節目中加入一個限定標題,這個標題可以是當下熱議的社會問題,從而在充實節目內容的同時增加節目的深度。另外,現階段大部分戀愛觀察類真人秀都沿用的是傳統角度,即以記錄情侶或相親為主。在這些傳統角度之外,節目組可以另辟蹊徑,尋找其他小切口,比如離異嘉賓,或者將視角放在出現感情問題的明星情侶之間,從而為受眾帶來全新的觀看體驗。
(二)適當插入廣告,避免過度商業化
對廣告插入而言,隱性插入與顯性插入并沒有十分明顯的高下之分,各有利弊[13]。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入,廣告商嗅到了網絡綜藝背后巨大的商業價值,無論是電視劇還是真人秀節目,廣告的顯性插入越來越頻繁,從而引發了受眾的反感。此前,《妻子的浪漫旅行》便因為過于生硬的廣告植入遭到了諸多受眾的吐槽,每隔幾分鐘便會出現的“小劇場”式廣告嚴重影響了受眾的觀看體驗。
在廣告植入方面,《女兒們的戀愛》要盡可能避免生硬的顯性插入,可以選擇傳統的場景植入,將節目廣告商的品牌標識放置在節目顯眼的位置,避免喧賓奪主,頻繁出現影響受眾的觀看體驗[14]。同時,節目的廣告植入也要重視受眾體驗,比如《吐槽大會》中的廣告植入采取自嘲的方式引進廣告,嘉賓和主持人會稱呼廣告商為“金主爸爸”,以戲謔的口吻巧妙地插入廣告,降低自身的地位,以一種“打工人”的心態植入廣告,通過這種方式降低受眾對植入廣告的排斥心理,引發受眾共鳴與理解。
(三)引進素人情侶,提升觀察樣本的普遍性
目前,真人秀節目中選擇素人嘉賓已成為一種趨勢,尤其是針對情感觀察類真人秀而言,明星嘉賓之間的戀愛日常往往不具備樣本的普遍性,在很多方面無法引發受眾共鳴,在更多情況下,受眾都是將其作為綜藝節目來看待。并且,明星嘉賓之間的日常往往被懷疑存在“演戲”的成分。
因此,在嘉賓設置上選擇素人情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節目的真實感[15],而且素人情侶之間的戀愛更能引發受眾共鳴。相較于明星嘉賓,素人情侶的身份與職業更加多元化,可以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角色,從而給受眾制造一種“零距離感”,也能夠盡可能削弱節目所帶來的明星效應,避免節目只能依賴明星自身流量所帶來的短暫熱度。
節目組應切實鉆研自身內容,輸送更多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在節目中融入真情實感,以嘉賓正向的行為作為導向,將更多的鏡頭聚焦于親密關系本身,保證節目健康且良性發展。
在泛娛樂化背景下,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節目應該牢記“內容為王”的行業標準,將自身的內容擺在首位,對于節目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囿于現狀、過度商業化等問題,更需要相關制作單位不斷改進與完善。不斷深挖節目的內涵,拓展更多的主題,突破受眾的觀看圈層,為綜藝市場貢獻誠意之作。
參考文獻:
[1] 郭涵鈺.淺析戀愛社交觀察類綜藝節目的敘事策略與價值構建[J].西部廣播電視,2020(16):101-103.
[2] 龔蘇憶.青少年網絡社交行為探究及教育策略: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8):57.
[3] 楊小楊.觀察類綜藝節目的創新與思考:以《女兒們的戀愛》為例[J].視聽,2019(9):55-56.
[4] 高德清.淺析移動互聯時代下音樂綜藝節目生產的底層邏輯[J].東南傳播,2022(10):129-131.
[5] 辛韻泓.方言綜藝節目如何破局:以廈門衛視閩南話綜藝節目的探索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22):185-188.
[6] 瞿曉慶,艾志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綜藝節目創新的新境界[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11):116-119.
[7] 梁丹.淺析狂歡理論視閾下的明星真人秀節目:以《奔跑吧兄弟》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49.
[8] 胡馨露.新媒體背景下紀實類真人秀節目的新發展:以《守護解放西》為例[J].聲屏世界,2021(21):53-54.
[9] 姚思嘉,陳炯釗.明星婚戀交友類真人秀節目的創新發展分析:以《怦然再心動》為例[J].聲屏世界,2021(21):55-56.
[10] 王翠,邸建凱.融媒背景下真人秀節目的價值觀演變[J].全媒體探索,2021(3):45-46.
[11] 崔彤欣.親情觀察類節目的創新研究:以《我家那閨女》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4):90-91.
[12] 崔璨.“使用與滿足”理論視域下《我家那閨女》的受眾需求心理解讀[J].傳播力研究,2019(1):13.
[13] 霍美辰,廉長玥.興起、傳播與本土化發展:對觀察類綜藝節目的三重考察[J].西部廣播電視,2019(5):1-2.
[14] 高宇先.凝視理論視閾下觀察類綜藝節目的突圍:以《我家那小子》為例[J].出版廣角,2018(23):60-62.
[15] 徐敏.注意力經濟視角下解讀Vlog發布者的盈利方式:以Bilibili彈幕網站為例[J].東南傳播,2019(2):76-78.
作者簡介 張雅涵,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