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萍
摘 要:問題意識與提問能力是當前素質教育下學生所應有的基本素質。為了提高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的培養成效,本文從傳統觀念束縛、學生自身因素、教師權威因素以及教學方法因素幾個方面著手對影響初中學生問題意識能力的各種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并從教學觀念、教學氛圍、教師角色以及教學方法幾個層面著手對初中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培養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幾點培養策略,旨在為相關數學教師提供參考,進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意識;提問能力;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2-006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2.023
近些年來,我國新課程改革不斷加深,在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認識到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所以忽略了這一方面的培養。基于此,筆者有必要對其培養策略展開更為深層次的探究。
一、初中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層面——傳統觀念束縛
盡管當前我國正在持續推進素質教育,但傳統的應試教育依然影響著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更加強調統一性和普適性,以期在有限的課堂中讓學生盡可能地吸收更多的數學知識。但這種單一灌輸的形式難以同素質教育背景下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不利于初中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的產生和發展。
傳統初中階段的教學更加注重教師本身的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服從安排,而教師自身更傾向于對現成的結論進行直接講解,并沒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條件,使其對知識的內在含義和產生過程進行理解。繁重的課程壓力影響了學生問題意識的產生,他們自然不會主動提出問題[1]。
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直接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改革成效對于人才培養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在面臨社會需求等多方面影響因素時應當結合實際情況確保學生能夠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但從目前來看,部分初中在學校辦學和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著過于關注高分、應試教育以及升學等問題,甚至將其看成是價值取向,這些均制約了數學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以及提問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氛圍層面——氛圍枯燥死板
除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學生積極性不高也是初中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培養中的主要問題,而這一問題的產生根源在于課堂氛圍過于沉悶。枯燥的課堂氛圍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其問題意識的生成有著一定的束縛作用。
從小學邁入初中之后,學生開始面臨升學壓力,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打下基礎往往會陷入重理論、輕實踐的誤區,主要體現在教學氛圍死板方面。在單一枯燥的教學環境中,學生難以產生學習熱情,對于課堂的參與感不強,而教師又沒有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得學生提問的主觀能動性不足。此外,初中生正處在好奇心旺盛的年齡段,但傳統課堂形式的束縛會在極大程度上削弱其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進而出現課堂沉默現象。學生在升學壓力和環境的雙重影響下大多只關注教材內容,不愿意動腦思考。在這種教學氛圍下,盡管教師能夠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
(三)教師角色層面——師生關系緊張
我國自古以來便有著尊師重道的傳統,但在應試教育下,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大多是被動回答教師的問題。這種機械性的應答行為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即便學生能夠提出問題,也大多局限在課本教材范圍之內,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知識,無法對其展開更為深層次的探究。現階段我國教育改革初見成效,但部分教師依然強調自己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為了進一步提高中考升學率,教師往往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知識傳授方面,盡可能多地讓學生獲取知識,卻忽略了同學生的互動,導致學生在教師過高權威性的影響下難以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理解以及融會貫通。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制約了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2]。
(四)教學方法層面——方法單一陳舊
受到傳統的教育理念的影響,當前我國初中階段數學學科的教學活動存在著單一、陳舊的問題,這導致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均存在模式化的問題。這種模式難以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除此以外,繁重的學科作業和課后補習班在極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自然而然削弱了學生的好奇心,導致他們逐漸喪失自主深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各種新型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部分教師并沒有真正將其落實到教學活動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例,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置身在情境中對知識點有更加多維的解讀。然而部分教師依然在沿用以往用語言或者是黑板進行輔助講解的方式,使得學生僅僅理解了知識點的表層含義,不愿意對其背后內涵進行探究。從材料選擇的角度來看,教師在教學中過于依賴教材,而對于數學學科來說,各個知識點之間都有著內在聯系,但單純依靠講教材的教學方式會忽略學生學習的連貫性,使得各個知識點相互割裂。與此同時,教材內容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學生知識面的擴展,不利于學生動腦思考,也不利于學生提出問題。
二、初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以及提問能力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設計
先進的教學觀念是教學設計的基礎,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摒棄以往應試教育下的教學觀念,將問題意識的培養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初中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于以下幾方面的重視。首先,教師需要針對問題意識培養的各個目標因素進行詳細劃分,確保其具有更強的具體性以及全面性。其次,教師應當從數學學科自身的實際特點出發,在當前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實現對于目標因素的有效滲透。再次,教師應當從培養目標出發,充分同學科內容相結合,科學有效地分配教學實踐,并且合理選擇教學手段。最后,教師應當按照具體的方案實施,并在此過程中進行優化評價以及合理調整。教育理論能夠對教育實踐的開展起到一定的指導性作用,若是學校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并沒有一個良好的目標導向系統作為支持,勢必會影響理論的實際作用,進而影響教育理論向教育實踐的進一步轉化。
(二)優化教學氛圍,激發學習熱情
研究人員表明,心理因素對于初中生創造力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所以教師在對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課堂氛圍進行優化,這樣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在學習中的緊張和焦慮情緒,促使他們在更加自由和安全的心理狀態下通過自主思考發現問題。具體來說,教師需要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和諧性,給予每一個學生充分的尊重,并積極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當學生產生創造性的想法時,教師需第一時間做出積極評價,以進一步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3]。
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的過程中通常會對常見事物產生疑問或者批判,教師在面對這些觀點時不應當用成年人的眼光來衡量學生問題的大小和對錯,而是應當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正確引導,使得學生能夠逐步提出具有創新性和價值的問題。此舉能夠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好奇心,對于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良好的課堂氛圍勢必要建立在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能夠真正將問題貫穿在數學學習的各個階段,努力解決每一個問題。在這種環境條件下,學生能夠樹立自信心,勇敢地提出問題,同時能夠更加自由地展示自己所思所想,這對于初中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的形成有著推動作用。
(三)轉變教師角色,拉近師生距離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角色,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上。我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大國,農耕社會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間的關系大多是經驗傳授,所以師者往往有著絕對的權威地位,因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創新意味著風險。但在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社會對于有創造力的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所以教師應當轉變以往的角色定位,逐漸向指導者和組織者的方向轉變。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不僅要有著專業扎實的知識技能,還應當具備充分的教育理論,對于數學研究性的學習方式來說,其是一個研究和教學相結合的過程。教師自身應當用研究者的身份和心態展開教學活動,同時還要從研究者的角度對教學階段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在遇到問題時,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行分析,并常態化落實反思與總結,最終實現其固有知識結構的合理優化,不斷促進研究能力和理論水平的提升,從技術和理論兩個層面著手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提供充足的支撐[4]。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注重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合理使用課堂語言,用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望,并逐漸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基于有限的教材內容,教師還要不斷向外延伸和擴展,讓學生能夠系統地接受數學教育,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進而將數學理論和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并將其應用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中去。此外,教師應當優化評價方式,盡量采用積極性評價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往部分教師會采用打擊性評價觸碰學生的自尊心,旨在激發其學習欲望,但這種評價方式常常會削弱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導致學生對教師產生懼怕心理,即便是對某一知識存在疑問也不敢提出來,而積極的評價方式則可以幫助教師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橋梁,讓學生不懼怕提出問題。
(四)創新教學方法,創設問題情境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生本身并沒有對問題意識的重要性產生深刻的理解。與此同時,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沒有科學創設問題情境,影響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導致學生在課堂中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嚴重影響了課堂氛圍。基于此,教師應當在現有基礎上積極進行教學方法創新,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加大力度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切實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的求知欲,以便于對后續教學活動發展的方向以及目的進行明確。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是否存在矛盾直接關系到學生問題的產生,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于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視,針對知識具體的呈現手段和契機進行科學有效的改革。
教師應當通過合理應用相關背景素材加劇學生在認知層面所產生的矛盾和沖突,以充分展現出各個事物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和關系,這樣便可以動搖學生固有的認知結構,以此調動其認知沖突。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真正讓學生意識到解決問題的迫切性,為初中生的數學學習提供驅動力。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問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于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視。
首先,各個材料的選擇應當具有一定的適切性,確保其能夠為問題情境的創設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選擇材料時應當全面了解其是否科學合理,以便于更好地呈現教學內容。與此同時,選擇的材料應當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保證在學生能力范圍之內,并且教師還要注重對于材料數量的合理把控。其次,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應當具有良好的探究性,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最后,教師在進行問題情境創設時應當保證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思考積極性。良好的問題情境對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并且可以為其更好地提出和解決問題提供信息基礎。基于此,教師在進行問題情境創設時應當深層次探究情境同問題情境之間的關系,盡可能選擇同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相符合的問題情境,或者選擇學生在家庭和學校可以隨手獲得的材料,切實提升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感,進而創設出真正可以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情境。
三、結語
綜上所述,良好的問題意識能夠拓寬初中生的數學思維空間,進而強化其對于數學的自主學習以及深度思考,對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加強對于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視,為其邏輯思維的形成以及拓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黃麗霞.初中數學多媒體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1):89.
[2] 李莉.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1(19):217.
[3] 姚慧琴.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21(33):83.
[4] 王磊.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措施探究[J].考試周刊,2021(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