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芳
[摘 ?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精神與品德成長的基礎階段,學生在小學階段接受什么樣的德育與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精神成長與發育。真正的德育過程應當像呼吸一樣自然,德育的內容應當像空氣中的氧氣一樣能夠為學生自主吸收,德育的過程就應當是呼吸的過程。德育的實施與德育的評價是相輔相成的,兩者是一個螺旋交替上升并且相互影響的關系。只有建立起這種潤物無聲的德育認知,才能為新時代德育實施與評價的價值確立提供一個更加科學與自然的空間。
[關鍵詞]新時代;小學德育;實施;評價;德育價值
學校的德育一定是在具體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當下的中國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宏觀層面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具體到微觀的學校德育層面,那也一定意味著學校德育應當發生相應的變化。小學階段是學生精神與品德成長的基礎,學生在小學階段接受什么樣的德育與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這一次精神成長與發育?;仨轮袊闪⑶昂蟮掠陌l展歷史,應當說我國德育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德育思路成為小學德育的重要基礎。比如,早在1923年,清華學校就設立了德育指導部,該部以積極的輔助指引為理念,以培養完全人格為目標,輔以長兄團、級友制等指導方法,通過演講集會、談話會、社會考察,設立同方部等活動,對學生予以德育指導。德育指導部及其工作是一場“過渡時代”的德育實驗,其注重引導和感化,以學生為中心的經驗值得借鑒,是中國近代學校德育的一個典范。[1]當新時代來臨之后,小學德育的實施與評價應當如何繼承已有的傳統,應當確定哪些新的價值認知,這一切值得教師認真思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洗蕩于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得呼吸。”這樣的判斷對于德育來說也是有價值的,真正的德育過程應當像呼吸一樣自然,德育的內容應當像空氣中的氧氣一樣能夠為學生自主吸收,相應的德育的過程就應當是呼吸的過程。只有建立起這種潤物無聲的德育認識,才能為新時代德育實施與評價的價值確立提供一個更加科學與自然的空間。相應地,可以實施與評價的價值確立,也應當從內容與實施方式兩個角度進行思索。相比較而言,我國的小學德育內容通過德育學科課程、日常德育教化等多種方式呈現,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基本需要;而德育方式則更多地存在著與內容的磨合、整合、融合的空間,而這也正是本文所需要重點討論的內容。
一、新時代德育實施與評價的基礎
考慮到教育受評價的影響較大,因此,先思考德育評價并進而以評價去帶動對德育實施路徑的思考,是具有現實意義且可行的。當前,對于德育的評價,除了具體的德育學科采用分值評價之外,日常的德育被納入了綜合素質評定的范疇。對于這一點,筆者以為應當辯證認識,一方面,德育納入綜合素質評定,是在原有德育評價基礎上的一次明顯進步,是德育評價從粗放走向精細的努力;另一方面,品德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內容,其評價的操作行為主義路線,以及道德基于自由意志等原因而存在學理疑義。在品德評價的過程中可能出現違背評價倫理、程序正義難以保障、產生應試道德等風險。如果不能有效規避這些風險,那品德評價的異化就在所難免,而其則會直接導致對德育本身的偏離,有可能會出現品德評價不再以學生德性的發展為根本目的,而是成為升學招生的附庸。因此,德育評價的開展理應回到“育德”本身,并最終指向個體的成人。[2]
因此,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德育評價,都可以發現這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尤其是對于小學德育而言,德育評價要緊扣“為了促進學生發展”這一根本目的,要努力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德育生長,優化德育的實施途徑。這一認識,應當成為新時代德育實施與評價的價值確立的基礎。進一步細化這一認識,還應當包括兩點內涵:其一,用科學的德育評價去優化德育的實施過程,應當是小學德育的基本思路;其二,在德育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德育成長,反哺德育評價。
如同上面所強調的那樣,評價起著指揮棒的作用,對于德育教師而言,評價德育的尺子應當放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應當完全囿于外在的評價。只有當教師知道德育的方向在哪里、德育的目的是什么的時候,才能為德育設計出一個科學的實施過程,這也對應著德育的實施過程。上面已經提及,德育就是為了育德。新時代背景之下,小學生的“德”體現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相協調的合理言行,具體說,既包括社會層面所需要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包括讓學生熱愛社會主義,能夠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遵守社會公德,遵法守法;也包括個人層面所需要的健康體魄、健康心理、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環保意識等。從這些指標去評價德育的效果,進而引導德育的過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路,通過活動的設計與體驗,去讓學生的這些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培養,在上升為學生的意識之后,如果能夠影響學生的言行,那就是德育效果的一種體現。
德育的實施與德育的評價是相輔相成的,二者是一個螺旋交替上升并且相互影響的關系。因此,德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在德育的過程中要研究學生的德育成長過程,觀察學生的言與行,通過對這個過程的研究與反思,去更好地優化德育評價指標,從而讓德育評價變得更加科學。作為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新時代背景下德育的實施與評價,這里實際上有三個關鍵詞,即“新時代背景”“德育實施”“德育評價”。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要致力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去進行日常的教學努力,無論是不是專職的德育教師,無論是不是班主任,都應當有明確的德育實施的目的,在專門的德育課堂或者日常的學科教學當中,都要想方設法進行德育的滲透。非常需要強調的是,如果說德育實施對于絕大多數教師而言可以成為一種教學自覺的話,那么德育評價有可能是這個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因為教師很少能夠從學生德育養成的角度來進行評價,也很少能夠真正掌握德育評價的要素,而任何一個教育過程如果失去了評價環節,那么很容易處于一種茫然狀態,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不完整的,這樣的教育也不能真正達成教育的目標。由此可以認為,真正把握住上面三個關鍵詞,可以讓新時代背景下的德育實施與評價真正體現出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新時代德育實施與評價的原則
新時代背景下面向小學生的德育,要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性,保證德育的有效性。[4]在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應當堅持一些基本原則,概括如下:
其一,德育要堅持學生主體的原則。要走出灌輸的老路,最關鍵的就是要認識到學生是德育的主體,只有教師真正建立起“育學生之德”的認知,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保證。
其二,德育要堅持與時俱進。新時代背景下,德育的實效體現在能夠以最新的德育思想、思路引導學生的言行。這不是追求所謂新潮,而是以切合具體時代背景下的學生需要來引導學生的德育生長。
其三,德育評價與實施要交替進行。德育實施與評價之間并非完全的線性關系,評價可以引導實施,實施可以引導評價,實施還可以對預設的德育評價標準本身起到評價作用。只有德育實施與評價有機交替,那面向小學生的德育過程才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才更加符合學生的成長需要。
這里所列舉的新時代德育實施與評價的三項基本原則,本質上是立足于學生的德育發展所概括出來的,因此,對于當下小學生的成長而言,有著高度的適切性。需要強調的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意味著學生是德育實施的最終指向,用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與興趣愛好的素材創設情境,用學生在情境中形成的積極德育認知影響他們的言行,通過科學的評價來放大學生德育收獲,就可以讓學生的精神成長在更好的環境中實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德育教師也應當充分認識到新時代對德育提出的新要求,要將德育的實施與評價放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考量,如此獲得的教育認識,也就可以支撐起教師進行德育的思路與實踐路徑。
三、新時代德育實施與評價的路徑
小學德育工作者要尋找到新時代背景之下得以實施與評價的有效途徑。有研究者指出,知性與體驗是兩種歷時性的德育范式,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起到很好的德育效果,但是又各自存在一些不足。具體說,從學理的角度來看這兩種德育范式各有不同的作用特點與范圍。其中,知性德育在理性與科學主義基礎上建構了系統化、科學化的道德理論體系和德育方法論,但因對人文關懷的遮蔽且與生活疏離而陷入困境;而體驗德育雖回歸了生活世界,凸顯了生命價值存在的意義,但單純的體驗德育可能造成價值引導的缺失和教育成效低下。硬著要想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可以結合小學生的成長特點,從知性與體驗兩種德育范式融通的新角度,將兩種德育范式進行共時性界說,則可以生態性地構建“知性——體驗”德育實踐范式,以順應德育理論和實踐的需求。[3]
在實踐的過程當中,這樣的德育范式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筆者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進行了多個案例的研究,取得了些許收獲。下面結合一個案例來說明。
針對當前很多小學生缺失的責任擔當意識,筆者在德育的過程當中設計通過“知性——體驗”德育實踐范式來實施德育。
毫無疑問,這一德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與能力,而基于這樣的目標,應當明確這樣幾個德育評價的維度:一是學生應當初步養成責任擔當的意識;二是在日常的具體行為當中有責任擔當的能力;三是能夠對生活中與責任擔當相關的細節進行反思。基于這些評價指標,具體的德育實施過程設計,一般包括這樣幾個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營造責任擔當意識培養的空間。
小學生的認知很多都是在情境中形成的,面向小學生的德育,不能用更加抽象的德育知識的灌輸,而應當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當中領悟德育的要求,思考德育的內涵。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通過情境創設的方法營造責任擔當意識培養的空間,這一教學策略是非常必要的。責任擔當意識強調的是責任的認識與擔當的意識養成,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會遭遇到大量犯錯的情形。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生犯錯是正常的,同時有些錯誤犯了之后就必須承擔相應的后果——這一點恰恰是當前小學生比較缺失的,家庭教育的錯位、學校教育的缺位等等原因,會讓不少小學生在犯了錯誤之后接收不到真正的教育(實際上就是德育)。新時代背景之下,學校德育必須補上這一課。相應地,情景創設所用的素材就應當從學生的生活中來。比如,有一次接到一個家長的電話,說孩子在家里一不小心將父親的手機掉到馬桶里,當父親責怪孩子的時候,孩子反而說“誰讓你把手機給我的?誰讓你不蓋馬桶蓋的?”據這個例子,筆者征得學生的同意,將這個例子中的學生用化名代替,然后交給學生討論。
環節二:探究分析,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與能力。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在很多學生的生活當中都會出現,只不過具體的犯錯誤素材不同而已。因此,從情境素材上來看,這樣的一個情境是恰當的。在學生進入了這個情景之后,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來探究這個例子,分析犯錯后應當怎么做。有的學生說:應當主動承認錯誤,以求得家長的諒解。對于這一觀點,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結果認為:承認錯誤是必要的,求著家長的諒解也是必要的,但這樣的努力不是為了規避自己的錯誤,不是為了避免挨批評;也有的學生說:無論在生活當中犯什么樣的錯誤,既應該分析原因,又應該思考以后如何少犯類似的錯誤;同時在面向他人承認錯誤的時候,心里要有無論怎樣的懲罰,自己都應當承擔的認識……
應當說當學生有了這樣的認知時,就是責任擔當意識得到培養的時候,尤其是“敢于承擔”這個詞從學生嘴中說出來,就說明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一定是形成了,責任擔當的能力也處于萌芽狀態了。
環節三:評價反思,讓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與能力能夠得到遷移。
真正的責任擔當是否養成,關鍵看此時形成的責任意識到了新的情境中能否有效地遷移,要看學生能否真正愿意承擔犯錯后的責任。因此,教師要跟蹤學生的言行,必要的時候還要將上述教育過程進行重復,以鞏固學生的德育認知。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進行反思,思考如果在新的情境里,自己會有什么樣的表現。事實證明,這樣的反思過程對于深化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來說,有重要的作用。
對上面三個教學環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對于當下的小學生而言,德育實施的有效途徑在于緊扣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有效的行政創設以讓學生在相應的情境當中獲得德育生長的空間。這不是傳統德育當中的簡單講授,更不是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的機械灌輸,當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完成自主認識與自我建構的時候,這種情況下學生所形成的認識往往可以對自己的言行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于是,學生的語言與行為就會變得更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就能夠表現出更高的德育水準,而這也正是新時代背景下德育實施與評價的關鍵所在。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的德育實施與評價是具有新內涵的,教師要充分理解這一新內涵,要努力將自身的教育理解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行為,這樣就可以積極探索出評價與實施的互相影響關系,從而開辟出一條新的德育路徑。
參考文獻:
[1]劉方.由訓誡轉向引領:20世紀20年代清華學校之德育實驗——以德育指導部為中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4):18-25.
[2]昌成明.品德納入升學成績的風險與德育評價的回歸——基于康德“人是目的”的人學向度[J].當代教育科學,2020(01):53-58.
[3]秦霞,陳怡.知性與體驗:兩種歷時性德育范式的共時性界說[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6):28-32,146.
[4]林潔.自媒體空間交往生態的德育價值及其實現[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0):53-56.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