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
摘要:本文在分析“互聯網+教育”概念的基礎上,總結互聯網環境對高校學生管理的影響,針對當前高校學生管理現狀,提出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創新路徑,包括重視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創新學生管理工作模式、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學生信息、依靠短視頻助力學生教育管理等,旨在加強互聯網技術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加快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高校學生管理;創新路徑
引言
科技發展往往伴隨著多項領域工作的轉型升級,在當前互聯網環境中,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2005年,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網絡教育規范管理的通知》[1]中,強調了網絡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創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是提升學生管理水平的關鍵之處。
1. “互聯網+教育”概述
在教育信息化2.0的時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成為當前教育體系中的研究熱點。近年來我國推出多項教育信息化發展政策,旨在加快教育公平性與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教育生態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教育體系也將隨著教育政策與教育信息化技術發展發生改變[2]。我國教育部對“互聯網+教育”的本質與內涵進行研究并形成共識,認為“互聯網+教育”是推進互聯網及其衍生的相關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實現對教育的變革,創造教育新業態。總的來說,“互聯網+教育”是對傳統教育要素的全面重構,在促進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引導教育教學模式變革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 互聯網環境對高校學生管理的影響
互聯網對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非常深刻,伴隨科學技術更迭,互聯網及其衍生產品給高校學生管理帶來了發展機遇與一系列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互聯網給高校學生管理帶來機遇。一方面,信息傳播即時性與快速性是互聯網的基礎特征,依靠互聯網在信息傳播方面的獨特優勢,借助相關信息平臺提升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傳遞時效性,能夠有效突破時空限制,提升學生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互聯網環境中信息數量與類型不斷增多,為學生管理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與依據,根據學生實際管理現狀與所出現的問題,可借助互聯網平臺相關教育管理案例與資料,展開針對性較強的學生管理工作,不斷提升學生管理質量[3]。
其次,互聯網給高校學生管理帶來挑戰。互聯網是一個信息多元開放的數據環境,在給學生管理帶來便捷的同時,一些不良信息與價值觀將沖擊學生思維,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缺少社會實踐經驗,自身不具備良好的信息識別與判斷能力,網絡中偏激的文化觀念與西方不良觀點可能會對高校學生思想觀念與身心健康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加大學生管理難度。另外,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增多,視野更加開闊,加上當前高校學生獨立自主意識較強,在接受網絡上所謂的主流信息之后,便對高校管理觀念產生懷疑與誤解,導致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的說服力不斷降低,不僅難以掌握學生思想形態波動,同時也可能由于管理觀點沖突導致管理矛盾的出現[4]。
3. 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學生管理現狀
結合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學生管理更具有實效性,工作渠道拓展可以助力管理效率的提升,但也會由于互聯網信息的無序傳播,導致學生管理難度增加。在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中,高校開始借助一系列互聯網平臺開展多樣化學生管理工作,并通過大數據信息技術全面分析學生狀態,以此作為優化創新學生管理方法的有效依據。但在此過程中仍需注意的是,學生管理人員在實際管理中,存在重方法、輕影響的實際問題,即過度重視互聯網技術所形成的個性化學生管理途徑,卻忽略了互聯網信息傳播對學生思想形態的沖擊,加上部分管理人員對互聯網信息技術了解程度不足,難以使用更加先進的互聯網技術開展更加豐富的學生管理工作,導致學生管理落后于時代發展,管理效果不明顯[5]。
4. 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創新途徑
4.1 重視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思政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互聯網在為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創新途徑的同時,也會由于不良文化信息沖擊導致學生思想形態受到不良影響,因此,高校管理人員要充分認識到網絡信息的無限性和傳播速度的快捷性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科學使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第一,提升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重視程度。在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下,由于多樣化網絡信息的影響與沖擊,導致學生價值觀受到一定影響,尤其在西方外來文化入侵的大環境中,由于高校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對大部分信息的識別判斷能力不足,加上高校學生個性化程度較強,對網絡信息的關注程度比較高,容易受網絡信息輿論的影響,面對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往往在沒有經過實證調查的情況下做出錯誤決定,極大影響自身健康發展[6]。因此,高校管理人員需要全面掌握互聯網環境中高校學生的思想波動狀態與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思政課堂主陣地作用,一方面通過加強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工具,有效識別網絡信息,減少不良網絡信息對學生思想形態的沖擊。
第二,創新互聯網環境下學生思政教育管理途徑。“互聯網+教育”為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多樣化途徑,在堅持以課堂為思政教育主陣地的基礎上,科學選用與思政教育相關的互聯網平臺,以典型時事新聞案例和視頻圖片,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提升思政教育質量。高校輔導員應尋找新媒體軟件平臺與思政課堂之間的關系,了解學生對新媒體資源的興趣,掌握更多的新媒體思政課堂教育方式,比如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有關思政教育與時事新聞的微信公眾號,發揮新媒體平臺的思政教育功能,保證大學生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下能堅守本心,不隨波逐流。
4.2 創新學生管理工作模式
傳統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層次復雜,信息傳遞速度慢,整體管理效率偏低,難以適應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生管理工作,因此應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發揮其功能價值,創新學生管理模式,改變傳統環境下僵化、單項交流的管理模式,形成以信息平臺管理為基礎,以扁平化組織管理為核心的新型學生管理模式。
第一是平臺化管理。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管理的突出表現為從傳統單項信息傳遞轉變為基于平臺管理的雙向信息傳播模式,根據學生組織管理結構與現狀,引進相應學生管理平臺實現信息的雙向快速傳播。這些學生管理平臺可以是對應的高校網站,也可以是微信群、微博超話,其目的在于實現多方面資源整合,加快學生管理的信息化數據化發展。一方面,管理人員借助學生管理平臺發布相關管理信息,掌握學生管理現狀;另一方面,學生也可通過學生管理平臺進行意見反饋,學校在了解學生對管理工作的滿意度之后調整管理方案,提升管理水平[7]。
第二是扁平化組織結構。通過減少行政管理層次,裁減冗余人員,從而建立一種緊湊、干練的組織結構。傳統高校學生管理結構為科層制結構,管理環節復雜冗長,管理部門較多,存在職責不清晰、管理效力不足等實際問題,這種組織管理結構重點偏向管理部門,未能遵循以生為本的管理準則,難以適應新時代環境下學生管理的多變需求。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中,需要高校改變學生管理模式,以扁平化學生管理組織結構來重組管理部門,清晰界定學生管理機構的職責,確保各項學生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其中應當注意互聯網信息傳播在扁平化組織管理結構中的價值發揮,通過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實現學生信息資源共享,保證學生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開展。
4.3 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學生信息
高校學生管理要求以生為本,立足學生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較強的學生管理策略,以全方位收集學生信息來作為學生管理的依據,確保學生管理工作有的放矢。一般情況下,學生行為活動數據可以被看作學生在某一情境下的動態變化過程,依靠海量、多層次、連續的行為數據在收集后被擬合成模型,實現對學生行為趨勢的預測,以此調整學生管理辦法。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學生信息,堅持以大數據技術為核心,通過數據收集與處理全面反映學生的思想行為狀態,采用智慧教育模式下的大數據信息教育平臺,實現對學生數據的深度挖掘,對學生進行精準畫像,實現教育結果的預測和可視化呈現。通過對涉及學生行為數據的采集、分析與整理,判斷學生價值取向、學習能力、行為習慣,一人一檔,實現對學生異常行為的評估與預警,并作為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數據依據,全景化呈現思想動態。
河南省許昌學院的《大數據視域下基于畫像技術的高校學生學業評價機制研究與實踐》項目,可以通過數據收集、整合、分析,挖掘出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預測出學生的“掛科”危險以及可能出現的“特殊狀況”。比如,通過學業預警體系設置三級學業預警管理機制,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學生的選課、出勤、作業完成、考核、學科競賽、創新活動、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情況,結合全面精細的學業畫像尋找出影響學生學業的主要因素,教師在此基礎上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與幫扶,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和幫扶后,預警等級自動降級或取消,實現學生管理工作的精準性與時效性[8]。
4.4 短視頻助力學生教育管理
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全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首次突破10億,用戶使用率高達94.8%[9]。從2012年短視頻開始走入大眾視野,到當前成為全民化應用,短視頻以精練直觀的內容呈現和高效碎片化的傳播形式迎合了人們的信息消費偏好,實現了對內容消費者的“注意力抓取”。學生管理工作需結合時代發展順勢而為,作為當下熱門的傳播媒介,短視頻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生管理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抖音”“快手”“微視”“西瓜視頻”等短視頻平臺發展如火如荼,“微信”“QQ”等社交平臺,以及“今日頭條”“澎湃新聞”等新聞資訊類APP紛紛入局短視頻賽道,豎屏短視頻內容占比不斷攀升。各類短視頻內容以無孔不入的姿態“占有”青年大學生群體的“視覺注意力”。高校學生管理團隊應充分掌握大學生的偏好與需求,探索短視頻在學生管理中的可行性與實操性。
以高校學生思政管理為例,一方面在學生實際需求的引導下,在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性、嚴肅性內容取向的同時,注入趣味性、生活化、實用性的元素,實現“硬”理論的“軟”傳播,利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風格來提升管理成效。另一方面,利用短視頻平臺拓展管理渠道,多級聯動形成合力。高校可以與社會主流媒體短視頻賬號建立合作關系,構建全方位的學生管理生態格局,形成由學生喜愛的教師、知名校友、學生意見領袖等組成的次級傳播鏈,從而實現優質短視頻內容的快速傳播,有效提升學生管理成效。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管理人員應注重研究,并不斷提升個人媒介素養與信息敏感性,精準掌握學生對短視頻內容的需求與偏好,提高自身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獲取、分析、衡量和傳播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創造和生產信息的能力,從而充分發揮短視頻的育人功能。
結語
總的來說,“互聯網+教育”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發展機遇與挑戰,為高校學生管理提供了新方法與途徑。面對新時代學生管理工作的發展形勢,要求管理人員切實認識到互聯網對學生管理的影響,立足以生為本的管理原則,緊抓管理重點,結合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的思想形態變化與學生管理實際需求,積極探索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路徑,強化高校學生管理力度,以此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網絡教育規范管理的通知(教高廳〔2006〕1號)[A/OL].(2005-12-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43/200512/t20051228_110168.html.
[2]林雨,袁莉.“互聯網+”背景下地方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構建[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41(2):160-164.
[3]喻娟娟.“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管理探究[J].公關世界,2023,(4):47-49.
[4]陳辰,于英明.移動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意義及策略[J].華東科技,2023,(2):134-136.
[5]李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現狀及模式創新探究——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3,(3):156.
[6]黃麗君.“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特征及趨勢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3,(1):25-27.
[7]黃凌芳.高校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發展的探索[J].經濟師,2022,(12): 224-225.
[8]趙穎青,龐立偉,吳洋暉.“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現狀與創新路徑研究[J].品位·經典,2022,(17):71-73.
[9]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3-03-02)[2023-06-19].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作者簡介:李妮,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生管理、輔導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