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菊 趙復查
摘 要:我國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經歷了借鑒、創新與多樣化發展階段,為普及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質量保障。在高度關注生態發展的21世紀,以生態理論反思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形成生態發展的質量監控觀,為完善質量保障的生態建構提供依據,具有理念創新的意義。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演繹的研究,從教育生態學的研究出發,以高等教育質量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以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演替原理、生態區域特征、生態復雜性與生態調節性闡述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意蘊,以準確把握生態因子的功能、高度關注質量生態承載力等關鍵因素,確保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耦合,使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具有生態系統的生命特征。
關鍵詞: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生態演繹
中圖分類號:G 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6883(2023)04-0076-06
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3.04.011
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后,其教育質量問題引發社會多方關注。如何確保普及階段高等教育的質量,已成為各高校構建質量保障體系、實施教育質量監控的重要任務。隨著教育生態學,特別是高等教育生態學的發展,以生態理論審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建構,形成生態發展的質量保障監控觀,具有學科交叉探討的意義。教育生態學是應用生態學原理與方法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探索教育發展規律的新興學科。以生態思維探討教育問題,以生態原理引導教育發展,以生態的大自然觀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對生態演繹中的矛盾與沖突、和諧與共生,以及生命發展的共存環境進行探討,解決棘手的教育質量監控問題。以生態原理構建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將生態理論中的生態環境、生態因子、生態區位、生態平衡與非平衡、生態能量與質量、生態主體與群體、以及生態承載力等概念引進質量監控體系,是一次視角創新的嘗試。
一、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的發展
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可追朔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研究主要以借鑒為主。一是借鑒國外高校的經驗,如直接借用國外高校質量保障的模式;二是借鑒企業質量管理的法則,如嫁接企業ISO9000質量管理用于高等學校質量管理;三是運用傳統的綜合評價方法,如看一所高校培養人才的整體效應,即培養了多少社會名人,以及社會綜合認可度等。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已由借鑒走向獨創,逐步形成自己的體系,現正向多樣化發展階段邁進。關于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管理,就模式而言,常見的有“質量保證模式、質量控制模式、全面質量管理模式”[1]等。就體系而言,一般認為高校質量保障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宏觀政策環境、中觀教育理念、微觀社會需求等,它既要體現社會發展與教育的關系,又要體現市場經濟對教育的要求,還要體現內在發展的硬性條件與保障。在發展特性與功能上,首先要體現質量保障的全員性、全面性與全程性,將保障體系與運行機制的“三全”緊密結合。其次,要體現質量保障主體的自主性與發展性,將質量體系的保障對象加以充分調動,從而強化教育的主體間性,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再次,要體現質量保障活動的開放性,將質量保障置身于社會發展的宏觀與微觀環境之中,確保質量體系發展的內外監控特性,以開放發展的態勢構建質量保障的監控生態。最后,在質量體系的構建中要運用系統性原理,將質量保障體系分解為目標系統、組織系統、對象系統、評估系統、反饋系統與改進系統等,在運行中要確保各系統間的有機映照與相互關聯。[2]
當前,高校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多樣性、創新性促進了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與發展,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質量監控中的生態承載力問題、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位問題,以及質量保障體系的能量流等,這些問題都制約著現有體系構建的發展。以生態理念、特性與多重因子探討質量保障體系的建構與發展,以生態共生與共存的原理抓住質量保障體系構成因子的生存發展準則,構建適應質量發展的生命體,以能量與環境的流向變化探討質量保障體系的共生原則,從生態演繹的視角構建高校質量保障體系,實現質量體系構建的生態化,突出體系構建的生命特性,是高校質量監控與管理的時代要求與創新。
二、生態視域中的高等教育系統
教育生態學的研究源于20世紀,國內外學者將生態理論與教育結合,從生態原理、生態特征與功能、生態影響因子、生態環境、生態能量交換,以及生態承載等方面探討教育面臨的問題,試圖尋找解決教育危機的路徑。
(一)教育生態學為研究教育問題提供了思路
19世紀生態學的產生為教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E.Haeckel)最早提出“生態學”(ecology)概念。他認為,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我們“可以把生態學理解為關于有機體與周圍外部世界關系的一般科學”,因為“外部世界是廣義的生存條件”。1離開外部生存條件,有機體是無法生存發展的,由于“生態共同體的每一部分、每一個小環境都與周圍生態系統處于動態聯系之中”,且“處于任何一個特定的小環境的有機體,都影響和受影響于整個由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環境組成的網”。“生態學扎根于有機論——認為宇宙是有機的整體,它的生長發展在于其內部的力量,它是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整體。”[3]生態學的基本價值在于認識了世界的普遍聯系性、整體功能性和相互依賴性,為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順應世界的發展提供了自然、社會與人之間相互依存與發展的共識,開拓了有機生命體形成共生、共創、共榮的多樣態格局的新思路,為后現代世界觀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要素。
教育生態學借助生態學的原理,把教育看成世界生態系統的子系統,以生態理念研究教育,其目的在于“通過分析各種教育生態環境因素與教育事業發展之間復雜的、動態的關系,揭示教育發展的規律和生態機制,探索優化教育生態環境的途徑和方法”[4]。從近幾十年教育生態學的發展來看,教育生態環境的研究已成為解決教育問題的關鍵。教育生態視域中的環境是指教育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理解并正確處理好這三方面的關系,教育的生存與發展就找到了突破口。教育的自然環境探討的是教育發展所處地域的自然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特點、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等,教育的發展與所處位置的優劣、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人口聚集的多寡、經濟發展的速度、交通是否發達等都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不研究教育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就無法把握教育的生存與發展。教育的社會環境是指教育發展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教育要生存發展就要適應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環境,處理好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既是社會環境中的子環境,也是社會大環境中的子因素,教育發展既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孕育和呵護,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生存土壤。教育與人文環境的關系是指教育離不開所在區域的風土人情、風俗禮儀以及約定俗成的地方文化與行為習慣。人文環境與教育的關系,是適應改造與競爭共生的生態關系,優秀的人文環境對教育發展有促進作用,落后的人文環境則阻滯教育的發展,而教育在人文環境中可以形成優秀的小環境,進而影響或促進人文環境的發展。
(二)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及其特征
生態學中的生態系統指的是生物與它們賴以生存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和諧共生,由之形成的不同生物群落相互競爭、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各種環境(即生存環境)織成的網絡。正如英國生態學家坦斯烈(A.G.Tansley)所說,“有機體不能與它們的環境分開,而與它們的環境形成一個自然系統”,“我們所謂的生態系統,包括整個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環境物理化學因素。它們是一個自然系統的整體。而在成熟的生態系統中,這些因素接近于平衡狀態,整個系統通過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得以維持”。1生態系統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這四個方面構成,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在系統中各自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生態系統中,生存者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同時還是分解者,而非生物提供的則是生物存在的條件。這種共生共在的生物環境,為生態系統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奠基式的條件,也為教育生態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學校教育的過程有如生態聯結的過程,學校和教師是生產者,學生和社會是消費者,師生間的主體間性關系是教育分解者,學校和社會實踐的條件是非生物成分。
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屬于教育生態系統的子系統。研究高等教育的生態發展,是我國探討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思維。高等教育生態體系,除了具有一般“系統”的功能外,它以生態觀和系統論的思維審視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具有整體性、層次性、結構性、功能性、變異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征。[5]其中,整體性是生物的多種元素賴以存在的基礎,如果系統中的某一元素或因子離開整體,就會失去其特性和功能;層次性是系統構成的格局,它具有多層級意味,由于層次的遞進與下延,為系統的存在提供了穩定性,層次性與生物存在的多樣性密切相關;結構性是生物自組織的排列與組合,通過結構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并為層次的穩定與發展提供條件;功能性體現在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轉換以及信息流的輸入與輸出,是確保生命體相互依存與發展、共生的前提;變異性與相對穩定性是系統中特有的個性,變異性促進生命體元素的不斷進化與發展,相對穩定性則為生物均衡發展、相互依存提供了基本條件。變異性由相對到絕對,使系統處于非平衡狀態,穩定性隨競爭發展達到系統的新的平衡。
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意蘊
近年來,用生態原理探討高等教育質量的保障與監控,以生態系統理論審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構的研究還為數不多。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理論是生態學與高等教育學相結合的創新,有助于完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一)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演替原理
生態演替是指生態系統中生命之間因物質能量的交換、信息的更替所發生的變化。演替是自然界中的生物在外界環境作用下生存發展的內在規律,也是世界生生不息、向前創新的原動力。新的生物替代舊的生物,是生態系統維持平衡與穩定,煥發勃勃生機的力量所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發展過程內含著內在因子的演替過程,其構成體系也會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主體的發展而變化,具有生態演替的特征。構建質量保障體系要考慮環境系統中的能量交換、信息變量和元素因子的適應程度。
(二)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區域特征
生態區域特征是指自然生物生存發展所處的位置范圍及其生存發展的狀態。在自然界,生物的產生與發展受制于區域環境,在氣候、土壤、地貌、水分、光照等因素的影響下,生物存在與發展的樣式是不盡相同的。受生態區域特征的影響,有些生物生存發展良好,并在競爭中煥發勃勃生機,有些生物不適應環境,逐步走向衰亡。高校質量保障體系屬于社會大系統中的小系統,具體到一所高校,其體系更隸屬于一定區域的子系統。質量是高校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其保障體系的建構必須考慮區域生態發展的空間特征,即高校所在區域社會發展空間的相關特性。
(三)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復雜性
以生態原理審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可將該體系視為一個既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又具有復雜而有序的運行特性的系統。穩定性保持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復雜性醞釀了系統中平衡發展中的非平衡狀態,變異性正是生物多樣性發生與發展的催化劑,而有序性則是生物適者生存的演繹。在生命體的生態發展中,復雜性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特性。自然生物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生態區域的復雜性,這些都是難以捉摸的。但復雜性為生態系統和個體的平衡發展提供了觀察突破口。高校質量保障體系與生態系統一樣都具有體系構建、程序運行、能量流變上的生態復雜性。在人為設定的質量保障體系中,要強化生態因子構建的復雜性、變異性和有序運行性,使系統既能穩定發展又能變異突破,從而起到質量保障與監控的作用。
(四)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調節性
生態調節是生態系統特有的功能,它既具有自組織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又具有個體適應生存環境的自我調節功能。生態適應與生存發展是生態調節功能產生的基礎條件。生態系統中無數生命的變異都是為了適應生存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講,變異就是適應生態環境的一種自我調節。在大自然中,生物種群的自我調節促成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生物個體的自我調節實現了其生存發展的目的,調節是生態系統中平衡與非平衡沖突發展,最終形成穩定平衡的有機運行方式。高校質量保障體系是人為設定的教育子系統,應借鑒生態調節的原理,充分發揮系統中教育主體的自我調節功能,將生態的自組織與個體的自適應調節功能運用其中,使質量保障體系具有生態系統的生命調節功能,引導教育主體為保障教育質量形成具有自適應性的調節。
四、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耦合
以生態理念構建高校質量保障體系,必須緊緊抓住影響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的關鍵因素,即生態因子和生態承載力。生態因子是生態系統形成與發展的最基本要素,離開了生態因子,生態就失去存在的基因。生態承載力受生態因子限制,關系著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建構必須重點考慮生態因子的人為組建和生態承載力問題,使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具有生態系統的生命特征。
(一)準確把握生態因子的功能
生態因子是“生態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以及對生態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它包括溫度、濕度、食物、氧氣、二氧化碳和其他相關生物等”[6]。通常,生態因子被稱為生物存在的基本條件,一種生物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生態因子的相互作用,離不開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因子的集合就是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生命體及其種群的存在與發展。在生態環境中,生態因子可分為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和人為因子。[7]生物因子主要指由動物因子、植物因子、微生物因子,以及由這些因子形成的各種相互關系;非生物因子主要指氣候因子、土壤因子及地形因子等;人為因子主要指耕作因子和其他人為因素對各種生態因子的改變所產生的生態效應。人為因子的影響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其行為又分為有意和無意兩種。生態因子的研究意義在于探討生態環境的變化,尋找由環境變化引起的生命變異與生態變遷,通過生態因子的作用尋找生物及其種群生存發展的適應性,從而強化人為因子的干擾,構建生物與種群生存發展的良好環境。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建構要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必須認真研究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因子,將該保障體系的生態因子優化到極致。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因子是指構成該體系的最基本要素,或能予以量化的指標內涵。這里是借用生態學的原理,將質量保障體系看成是有生命存在的環境或系統,優化其中的生態因子,讓質量保障體系煥發出勃勃生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根據生態因子的特性,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構中要強化生態因子的階段性、差異性、補償性和綜合性,還要考慮生態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最低量率。階段性是指生態因子的生存發展具有時效性,對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的因子要做適當的指標調整,使其具有生存發展的適應過程。差異性是指生態因子在空間分布上形成的不均質性,即生態序列。在生態系統中,生態序列的存在是維持生態發展的最基本條件。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與發展需要生態序列的穩定。補償性是指生態因子在特定條件下,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影響系統的穩定,從而出現相關因子的增強所形成的部分補償。綜合性是指生態因子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整合效應,是生態因子相互依存、彼此影響的結果。不可替代性是指生態因子在某一生物生存發展中是必須的條件,缺乏某一因子就不能存活的生態現象。最低量率是指生態因子的量能承受范圍,低于最低量能生物就不能生存發展,生態環境與系統的穩定發展與能量流密切相關。
(二)高度關注生態承載力
生態承載力是指處于某一特定生態條件下,某種生物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即生態環境所承受的壓力。對生態承載力的研究源于20世紀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認識,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將生態空間及其生物活動的范圍進行整合優化,為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并構建模型探討生態承載力,為人類創建和諧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家園做出貢獻。生態承載力的主要內涵是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與自我供容能力的融合與共生,是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發展、可持續發展,凸現主體生存空間,保持生態活力的因子壓力監測。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資源承載力、物種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的相融共生、和諧發展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綜合力量。在人為的生態系統中,社會力量的人為因子干擾對生態承載力有巨大的影響,生態主體與生態環境關系失衡時,就會產生不和諧的生態現象,甚至影響社會生態環境的發展。研究生態承載力的意義在于探討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力、自我調節力與自我供容力的耦合。維持、調節與供容是生態平衡發展最為關鍵的因素,當生態主體超越生態承載力時,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調節與供容就失去了張力,生態變異與變遷就隨之發生。強化生態系統的生態承載力,對探討社會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具有深刻意義。
以生態承載力觀照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的建構,是高等教育發展體現和諧共生、強化調節供容、維持自我張力、形成創新生態的重要方式。高校質量保障體系要充分體現生態承載力的意蘊,就要關注生態承載力的客觀性、可變性、層次性與生態閾值。生態承載力的客觀性是指生態系統主體共生、共容的客觀承載性;可變性是指承載力是可變的,人為因子能夠對其加以干擾;層次性是指生態系統中的分層系統(即各層次生態環境)中也存在著承載力問題;生態閾值是研究監控承載力的重要指標,當干擾因素達到一定量能,承載力就發生變化。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的優化首先要考慮內、外部生態環境的客觀性,分析生態系統客觀存在的事實,以科學觀念探討生態因子的承壓力,準確把握承載度,以生態承載力的客觀存在衡量體系建構的內涵。其次,要注重可變性。在設置指標時要充分考慮其他生態因子的積極影響,要充分探討生態因子的供容變化,積極引導該生態系統的正向發展,從而提升系統的生態承載力。再次,要考慮質量保障體系子系統的層次承載力,如教師隊伍的質素要求、學校資源、生態供容,以及生源質量帶來的承載力等。最后,要充分運用生態閾值的監控與研究準確把握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承載力,促進生態承壓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要根據生態閾值監測的結果適當調整質量系統的相關內涵與指標。
五、結 語
運用教育生態學探討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在十年前就有所進展,但近年的研究似乎有些疲軟。以生態教育理論探討高等教育質量監控更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前路雖有指引,但后來卻步履艱辛。本著拋磚引玉的思路作此文章,望后續者能奮發有為,做出更好更多的研究,為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創建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童康.高等學校內部的教育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探究[J].高教探索,2007(1):36-38.
[2]康宏.我國高等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6.
[3][美]卡洛琳·麥茜特.自然之死[M].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0.
[4]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7.
[5]賀祖斌.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學闡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2):3.
[6]余翔,朱圣平.自然科學基礎[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7:289.
[7]許鵬輝.基于持續和諧發展的環境生態學研究[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19:36.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LIU Qiu-ju1, ZHAO Fu-cha2
(1. 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50;
2.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the stages of reference, innov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providing quality assur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whe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s a major concern, it is of conceptually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to reflect on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ecological theory, form a quality monitoring view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The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hich starts from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 ecology, takes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eco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pounds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ith the ecological succession principle, ecologic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ecological adjustment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ensures the ecological coupling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functions of ecological factors, and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other key factors, so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ould have the life characteristics of an ecosystem.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責任編輯 許小曉
收稿日期:2022-10-09
基金項目: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項目編號:粵教高函[2021]29號-641);2021年度廣州工商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ZL20211126)。
作者簡介:劉秋菊(1981-),女,廣東潮州人,廣州工商學院質量監控與評估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