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
摘要:隨著全球化和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加強,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通識教育改革也在不斷深入。建設國際化通識課程不僅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內在統一,也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重要途徑和實現手段之一。本文對國際化通識課程的內涵及特點進行了界定,并探討了地方高校構建國際化通識課程體系的目標定位、構建原則、體系構成等核心問題。
關鍵詞:國際化通識課程,課程體系,地方高校
隨著全球化和國際化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和通識教育改革的深入,國際化通識教育這個概念越來越受到關注,其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國際化通識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狹隘的、局限于特定領域的教育模式,也不是一種沒有具體應用的空泛理論。相反,它是一種全面的、普遍的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廣泛社會責任感和全球視野的通才和專才。通識教育是一種為進一步的專業教育做準備的教育,旨在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的完整的人。它的核心理念是通過普及廣泛的知識和培養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實現人類對永恒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在當今高等教育國際化和通識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重新認識通識教育的價值已成為全球趨勢。隨著國際化通識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課程也需要不斷改革和創新,以更好地適應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為國際化人才需具備的基本要素進行了清晰界定。這些人才需要具備多種基本要素,包括深諳國情文化——了解自己所處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方面的知識,以便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當地環境;具備對全球化趨勢和未來發展方向的洞察力,以及對歷史發展趨勢和演變規律的認知;精通外語,以便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合作能力;了解國際貿易、國際法律等方面的規則和標準;具有扎實的區域國別知識;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以及面向全球、開放包容的視野。[1]
通識教育,是培養人內核能力的教育,是基礎知識的廣度教育。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和基礎知識,通過讓學生了解人類的歷史、文明、文化、科技、社會發展等,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價值與道德觀、批評性的分析方法和強大的認知能力并善于獨立思考。[2]綜上所述,通識教育在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溝通能力和判斷力層面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有很大的契合度。同時,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素養要求又高于通識教育素養培養目標。[3]因此,將國際化作為通識教育的必修內容,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重要途徑和實現平臺之一。
提起通識教育,人們首先會想到哈佛。作為全球通識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哈佛大學前后啟動了五次通識教育改革,將國際化課程融入通識教育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具備全球知識、全球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和不確定性。[4]哈佛通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國家和文化的界限,哈佛希望培養最優秀的人才,而非某一國家最優秀的人才。國際化、全球化的概念在這些通識教育的討論中并未得到強調,但是它的精神卻無處不在,為如今的“國際化通識課程”奠定了基礎。以哈佛大學為代表,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美國許多大學以及我國一些研究型大學紛紛效仿,陸續在課程體系中增加通識課,國際化素養培養成為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方向,因此有很多學者稱之為“基于國際化素養的通識課程”。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國際化通識教育,但是學界對何為國際化通識課程并沒有科學的構建和系統的描述。[5]
筆者認為國際化通識課程包含兩個要素:國際化和通識內容。這也彰顯了國際化通識課程的兩大特點:一是具備國際化課程的基本特征。因此國際化通識課程應將國際因素融入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教學過程,比如在教材的選擇、授課語言、授課地點、授課形式、教學手段等方面注入國際維度。二是課程內容的國際化才是通識課程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化通識課為滿足培養國際化人才應運而生,因此國際化通識課程在理念上應體現出有別于傳統通識課程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國際化通識課應以國際化人才基本要素為導向,概念上特指以培養學生了解本國文化傳統、理解世界的相互關聯、開闊國際視野、發展二語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批判創新思維、知曉國際規則為主要目標的通識課程。[6]
(一)地方高校國際化通識課程體系目標定位
課程體系是指在學校內,按照一定的規劃和安排,組織教學活動的一套完整的教學計劃。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考慮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人才培養目標是指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所要達到的目標,包括知識、技能、態度等方面。培養規格則是指學校所要培養的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構建課程體系首先要明確的問題就是課程體系的目標是什么?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
美國通識教育經過百年的實踐與探索,已形成較為成熟、獨具特色的體系。培養國家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國際理解能力等國際化人才素養的要求,已經在美國高校通識課程總目標、各課程模塊分目標和具體的課程目標中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來。[7]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借鑒美國大學方式,對課程目標各項指標進行可操作化處理,課程目標體系定位須具體、明確,切勿過于寬泛、籠統。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國際化通識課程建設也要高度重視本校的優良傳統和優勢特色的挖掘。學習借鑒其他高校特別是高水平大學的經驗和做法是必要的,但不能盲目“拿來”、一味模仿,而是要在重視共性的基礎上,梳理和總結本校傳統優勢和亮點,并將其與國際化人才素養培養目標進行整合,形成校本化、品牌化的國際化通識課程體系。[8]
(二)基于目標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原則及系統構成
為了使課程建設遵循正確的方向,必須明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課程建設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以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為導向,以師資、學科力量和軟硬件條件為有效支撐,才能產出實際成果。其次,課程建設的目的是提高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需要方便有效使用而非作為作品展示。必須處理好建設質量與數量的關系,以“低成本、大規模、廣覆蓋”作為課程建設的基本準則。
基于國際化素養的通識課程內容選擇來看,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美國研究型大學和國內一些高水平大學都體現出課程模塊化、課程種類多樣化、課程內容多元化的特點。地方高校在以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為參照設置國際化通識課程時,應盡量從多維視角出發,提供多形態、跨學科的課程內容。[9]根據自身辦學條件的優勢和特色,可先從圍繞某主題模塊的課程群建設開始,以條件較為成熟的課程為試點的推進方式,逐步優化、完善整體課程體系。建設國際化課程群可打破各門課程零散分布不成體系的狀況,專業相關或相近的單門課程組成的結構合理、層次清晰的課程群體,課程之間應相互關聯、相互配合,實現跨學科的交叉融合。[10]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自2006年實施雙語課程教學,到2013年開展全英文課程教學,在制定國際化培養方案、建立課程體系、開設全英文課程、英文原版教材選用、拓寬國際交流渠道、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實施國際化培養質量保障措施、努力構建本科學生國際化培養的新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經過多年的積累,已建設《批判性思維》《跨文化交際》《傳播學基礎》《中國文化》《中國概況》《中國簡史》《公共演講》《公共關系》《媒介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國際關系》等一系列全英文課程。結合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雙語課程、全英文課程教學多年積累的經驗和課程資源,建立“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多語能力與人際溝通”等國際化通識課程群,受到學生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國際化通識課程體系初具雛形,體現出模塊化、多元化、跨學科的特點,但整體偏重人文科學領域,因此后期將進一步探索如何將國際化層面的通識課程內容與其他通識課程相融合,豐富國際化通識課程學科門類以構建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建立、健全課程模塊群。[11]
(三)課程管理
課程領導是課程設計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國目前許多大學將通識課程的設置權限歸屬到各個學院,各學院根據自身專業要求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的選擇和開設,這為打破學科間的壁壘,促進學科間的交流設置了障礙。因此,有必要設立通識課程管理中心,統籌各學院國際通識課程資源;借鑒國外大學有層次的、系統的管理模式,明確各個部分、各個組織之間的職責范圍、管理方式,形成權責統一、分工合理的管理體制。[12]地方院校應批判性地借鑒和吸收國內外大學經驗,并結合自己的校情、學情,開展面向教師、學生、課程管理者等方面的實證性調查研究,對國際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規劃與方案、目標與特色、條件與資源、設置與內容、模式與方法及課程實施過程等進行基礎性、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面的評估和監管。
(四)課程實現方式
目前國內通識課程國際化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開發關注國際性知識的新課程,另一個則是在已有課程中注入國際維度。作為國際化通識課程的補充和延伸,應該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促使學生用課堂學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積累課外經驗。[13]第二課堂活動一般包括以下幾種形式:國外專家講座、海外交流教育項目或海外實習項目、國際化校園活動、國際化志愿服務等。地方高校要建設特色化國際通識課程體系,既要重視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課程顯性要素的把控,也要重視第二課堂的開展,學習和借鑒先進經驗,從通識課程頂層設計層面,理清學校已有的行政、資金、師資等資源,設計更多優質第二課堂項目,發揮好對培養學生國際化人才素養應有的作用。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國際化通識課程體系構建的系統性研究不多。學者們對于全球化時代實施通識課程國際化的重要意義基本達成了共識,但對于通識課程國際化的具體實現方式尚待深入、科學地研究和探討,比如國際化通識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應該怎么設計才能真正達到養成學生國際化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通識課程涉及的教師、學生、教材、環境諸因素的國際化問題等,這些都有待學者們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本文系湖北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地方高水平大學本科人才培養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32。
參考文獻:
[1]黃輝輝.服務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外語通識課程體系建設[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04-111.
[2]黃輝輝.基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法律英語通識課程群建設[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7):65-70.
[3]黃輝輝.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通識課程群建設[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4):118-122.
[4]韓云霞.國際化背景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11):32-36.
[5]蘇慶偉,蔡寶來.基于國際化素養的通識課程設計調查研究:比較的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17(12):74-79.
[6]呂培明.國際化背景下的通識教育——哈佛大學本科課程改革綜述與啟示[J].社會科學家,2009(4):121-123.
[7]蔣盛楠.美國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的比較及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4(8):25-28.
[8]石明慧,康玉寬,田友誼.研究型大學通識課程的現實樣態及優化路徑——基于三類研究型大學通識課程的比較研究[J].教育探索,2019(4):68-73.
[9]王富平,楊科正.論地方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重建——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視角[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90-93.
[10]黃輝輝.基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法律英語通識課程群建設[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7):65-70.
[11]呂曉軒.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通識能力構念研究[J].理黑龍江教育,2018(5):1-2.
[12]嚴明,呂曉軒.國際化人才素養標準下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J].理論.研究,2019(10):1-2.
[13]莫玉婉.通識課程國際化:分類、特點、走向[J].江蘇高教,2013(5):87-89.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