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基于2011—2019年長三角地區的面板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數字金融對城市綠色創新的影響。本文分析數字普惠金融的長期效應和干擾,以及對城市發展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1)數字金融對長三角城市綠色創新的影響呈現先促進后抑制的U型關系;(2)不同層次的數字金融綠色創新對城市高質量發展起到正向非線性的促進作用;(3)不同層次的數字金融對城市高質量發展起到正向非線性的促進作用;(4)根據異質性分析,數字金融和生態創新對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差異很大。基于此,本文提出支持城市綠色創新;簡化城市創新政策;加強市場配置功能等政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金融 ;城市發展 ;綠色創新;實證分析;區域研究
本文索引:馬亦瑾.<變量 1>[J].中國商論,2023(13):-103.
中圖分類號:F8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7(a)--04
目前,國際社會正在積極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國內方面,2019年中國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20%以上,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同時各地也在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數字普惠金融為代表的新興融資方式是緩解傳統信貸約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2021年,金融系統將繼續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加強服務,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并將采取關鍵決策實現 “碳峰值和碳中和”。2022年舉辦國際城市與城鎮綠色創新發展大會,繪就綠色創新藍圖。此外,本文創新有三點:一是從研究的角度來看,目前關于普惠性數字金融對城市創新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統創新方面,較少關注綠色城市創新的影響,因此本文在研究方面具有開創性;二是沒有文章將長三角地區作為研究重點。本文重點關注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生態創新的影響,這增加了研究的相關性,有助于政策制定;三是通過將樣本數據分為人口密度高和低的地區,并進行異質性分析,它揭示了不同地區不同特點的普惠性數字金融對綠色商業創新影響的差異。
1 文獻綜述
1.1 有關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
研究人員主要從兩個角度來探討數字普惠金融。首先是建立衡量普惠性數字金融的相關指標,即量化普惠性數字金融的發展,并建立監測和評估體系。在制定實施包容性數字金融的指標方面,從國家和國際層面上采取了各種方法。隨著統計規則的不斷規范和相關數據的增加,計量指標越來越規范化。
此外,還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一旦普惠性數字金融達到一定水平,就會逆轉經濟發展。詹韻秋(2018)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定性和定量決定因素,結果顯示,數字普惠金融在定量方面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但在定性方面有明顯的積極影響。白晶潔等(2018)發現,金融包容性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呈現出倒U型曲線。
1.2 有關綠色創新的研究
影響綠色創新的因素包括:
(1)資源投入。投入是城市進行綠色創新的一個必要條件。黃培倫等(2010)認為,技術、人才和資本等相關因素是城市綠色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王惠等(2016)發現,制造業中較高的供應方研發投資可以增加城市的綠色創新活動。
(2)外部感知。需求方在促進綠色創新方面通常不太有效,需要結合適當的環境政策來實現更大的影響。
(3)對公司進行內部監督。根據Oltra(2009),綠色公司的創新是內部組織結構、制度環境和外部創新政策相結合的結果。Bansal(2003)認為,管理決策對公司戰略有重大影響,管理層的承諾對公司參與綠色創新至關重要。
(4)機構政策。葉翠紅(2021)認為,資金限制會阻礙綠色商業創新,政府補貼可以用來緩解這一問題。朱東旦等(2021)發現,產業集聚可以通過外國投資項目增加綠色創新。
1.3 數字普惠金融對綠色創新的影響研究
數字金融和生態創新之間的聯系不為人所知。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學者研究了金融發展的影響以及金融資源配置對綠色創新效果的作用。劉習平等(2020)基于城市層面的數據,分析了金融發展對城市綠色創新有效性的影響,結果顯示,金融發展對綠色創新的影響因城市規模的不同而不同。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王馨等(2021)的研究分析了綠色創新的影響,并分析了綠色信貸政策對綠色創新的影響,認為綠色信貸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投資效率。尹飛霄(2020)采用空間計量經濟學分析,認為數字融資對綠色創新的影響在空間上是相關的,對綠色創新有溢出效應。
2 數字普惠金融與綠色創新的現狀
2.1 數字普惠金融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數字普惠金融正在經歷快速增長。2011—2020年,普惠性數字金融的總體指數和各項指標都有明顯的增長,每個指標在這十年間翻了6~7倍。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為經濟發展提供服務的普惠性數字金融也與經濟同步發展。同時,我國普惠性數字金融的發展在不同領域也有一定的差異性。2011—2015年,數字化發展速度最快;2015年之后,發展較為平緩。
地市級數字包容性的平均分值增長迅速,十年間增長了5倍,但從中位數和平均值的差異來看,每年地市級數字包容性的平均分值仍低于中位數,說明地市之間的數字包容性發展程度存在差異,數字包容性發展非常高的城市較多。
2.2 綠色創新的現狀分析
中國綠色專利的趨勢顯示出增長之后的急劇下降。2017年之前,國家總發出的綠色專利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申請的平均總數迅速增加,但2018年以來,綠色專利申請的數量急劇下降,主要原因是2017年以來,中國加強了對綠色專利申請的處理,推出了全面的監管改革,以簡化申請結構,提高申請質量。提交綠色專利申請的門檻已經提高,這導致申請數量的急劇減少。各年申請的綠色專利數量都明顯高于綠色實用專利的申請數量。如果綠色發明專利的數量反映了綠色創新的質量,這表明國家正在通過關注綠色創新的質量來促進綠色創新。
3 實證分析
3.1 變量選取及描述
變量選取及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3.2 描述性統計
本文構建了數字普惠金融總指數對綠色創新績效的固定效應模型、數字普惠金融分項對綠色創新績效的固定普惠效應模型和數字金融深度分項對綠色創新績效的固定效應模型,從總指數出發,分析了兩個規模指數——金融包容性數字指數和金融深度數字指數——對綠色創新績效的影響。
表2列出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樣本期間城市平均每年申請的綠色專利數量為5,8006項。然而,標準差為1.5626,表明城市之間的綠色創新差異很大,最高值為9.3912,表明個別城市的創新能力較強。這說明綠色創新在個別城市中比較普遍;這說明中國城市的綠色創新在這個階段是如此挑剔,屬于“中國制造”階段,但還未達到“中國創造”階段。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的中位數為183.1280,標準差為68.5475,這表明,中國的數字普惠金融處于良好的發展階段。
3.3 基準回歸
本文通過對數字普惠金融和綠色創新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表3的(1)列控制了城市固定效應,其中(2)列在(1)列的基礎上加入了年份固定效應進行控制,發現普惠金融對企業的綠色創新具有正向作用,且得到的控制變量符號總體與本文的設想相符。通過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將市場上的金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而為企業的綠色創新提供融資。普惠金融則可以促進資本和城市綠色創新的快速、高效、精準結合。為城市的綠色創新創造更多的機會,從而推動了我國城市的綠色創新能力。
3.4 穩健性檢驗
基準回歸中使用的主要解釋變量是數字普惠指數、覆蓋率指數及其二級指標,其中使用深度指數主要反映了金融服務的實際使用情況,數字支持服務指數反映了數字化程度,這兩個指標的數值越高,反映的數字金融價值越大。結果顯示,使用深度指數和數字支持服務指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對城市綠色創新有明顯的正向影響,這與比較回歸的結果一致,其他控制變量的結果也基本一致,說明本研究的結果相當有力。
3.5 異質性分析
由于中國長三角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和數字金融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選取的樣本被分為人口較多地區和人口較少地區,并進一步分析了地區的異質性和城市的特征,結果見表5。 結果顯示,在地區異質性方面,數字金融對人口較多地區和人口較少地區的城市綠色創新都有明顯影響。人口密度較高和較低的地區,對綠色創新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人口較密集的地區,促成效應較大,而在人口不密集的地區則較小,但總的來說,差異并不明顯。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人口稀少地區的經濟發展比人口稠密地區慢,由于技術和環境因素,數字金融的使能效應在人口稀少地區受到限制,減少了數字金融對城市綠色創新的使能效應。
4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4.1 研究結論
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覆蓋率及其二級指標與長三角地區的城市綠色創新之間存在著明顯而穩定的正相關關系。換句話說,提高這些變量的水平可以增加城市的綠色創新能力,所以提升數字金融的水平可以促進城市綠色創新。 數字金融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綠色創新的影響是先促進后抑制的,即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初期會刺激綠色創新。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不足的情況下,由于融資渠道的匱乏、資金成本的上升以及環保投入的增加等,城市不得不通過加大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量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從而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另外,人口較少的地區因為人才、技術相對人口較多的地區匱乏以及經常面臨的融資約束,導致投資機會降低,進而降低數字金融對城市綠色創新的促進效果。對人口較多的地區來說,促進效果相對優于人口較少的地區。
4.2 政策建議
我國應加強和完善新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整合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推動數字金融的發展;政府應制定完善的數字金融政策,更好地滿足城市的金融需求;金融機構應降低服務費用和門檻,使更多中小城市獲得必要的資金。政府在制定城市創新政策時,要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同時應提高覆蓋率、使用深度和數字支持服務等指標,以促進綠色商業創新。此外,數字金融應與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相結合,加強金融市場的資本配置功能,進而促進業務創新。城市應提高盈利能力,采用多種融資方式。
參考文獻
白晶潔,張峁.普惠金融發展、區域收斂與包容性經濟增長:基于遼寧省 44 縣(市/區)數據的實證研究[J].征信,2018, 36(3):20-26
黃培倫,曾春艷,尚航標.智力資本、動態能力與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關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5):108-110.
劉習平,馬麗君.金融發展、投資水平與城市綠色創新效率[J].財會月刊,2020(10):137-144.
王惠,王樹喬,苗壯,等.研發投入對綠色創新效率的異質門檻效應:基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經驗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2): 63-71.
王馨,王營.綠色信貸政策增進綠色創新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6):173-188.
葉翠紅.融資約束、政府補貼與企業綠色創新[J].統計與決策,2021,37(21):184-188.
尹飛霄.數字金融對區域綠色創新效率影響的空間計量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11):74-79.
朱東旦,羅雨森,路正南.環境規制、產業集聚與綠色創新效率[J].統計與決策,2021,37(20):53-57.
詹韻秋.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的效應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系統 GMM 估計[J].征信,2018,36(8):51-58.
Bansal P . From Issues to Actions: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Concerns and Organizational Values in Responding to Natural Environmental Issue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3, 14(5):510-527.
Oltra V , Jean M S . Sectoral system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 application to the French automotive industr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09, 76(4):56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