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涵
摘 要:新媒體時代,紅色檔案文化傳播逐步由單向傳輸向多向互動轉型,互動促進個人及群體情感能量聚集,并進一步推動紅色檔案文化的傳播擴散。文章引入互動儀式鏈理論,以紀錄片《紅色檔案》為例,結合互動儀式的四個啟動要素,分析紅色檔案文化傳播的互動機理及其效能,闡述“互動儀式”在紅色檔案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以激發檔案部門積極構建紅色檔案文化傳播互動儀式鏈,提升紅色檔案文化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關鍵詞:新媒體;紅色檔案文化;傳播;互動儀式鏈
分類號:G270.7
Analysis of the Red Archival Culture Transmission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ake the documentary “Red Archives” as an example
Yan Han
(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
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transmission of red archival culture is gradually transforming from one-way transmission to multidirection interaction, which promotes the gathering of emotional energ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hen, it further promotes the spread of red archival culture. By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documentary Red Archives as an example, and combines the four starting elements of interaction rituals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red archiv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ts effectiveness, so as to show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teraction ritual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red archival culture, and stimulate archival departments to actively build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of red archiv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then enhance the influence and dissemination effectiveness of red archival culture.
Keywords: New Media; Red Archives Culture; Transmission;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1]紅色檔案是最原始、真實的紅色資源,記錄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傳播紅色檔案文化,是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途徑之一?!丁笆奈濉比珖鴻n案事業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深入挖掘紅色檔案資源,建立‘四史教育專題檔案資料庫,傳承紅色基因?!盵2]學界已有研究多聚焦于紅色檔案資源的價值、組織、開發利用及紅色檔案文化傳播,從敘事學[3-4]、數字人文[5-7]、黨史思政教育[8]等視角展開研究。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與社交媒體的發展,為紅色檔案文化傳播提供了多樣化的互動渠道?!盎印北阌趯崿F個體間情感共享,形成集體認知體驗,提升紅色檔案文化傳播質量與效能。然而,當前學界尚無從互動視角對紅色檔案文化傳播進行研究的成果。因此,文章擬引入互動儀式鏈理論,以紀錄片《紅色檔案》為例,深入探析新媒體時代紅色檔案文化傳播的互動機理及其效能,通過互動儀式鏈剖析紀錄片《紅色檔案》在傳播紅色檔案文化方面的經驗,為提升紅色檔案文化傳播效能提供參考。
1 互動儀式鏈理論與紅色檔案文化傳播的內在契合
“互動儀式”一詞最早是指一種表達意義性的程序活動,對于群體生活或團結性具有重要意義。[9]在此基礎上,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提出了互動儀式鏈理論,將“互動儀式”描述為一組具有因果關聯與反饋循環的過程,“互動儀式鏈”則是社會網絡關系的構件,與不同具體情境的人、事物相互接觸而不斷延伸,最終成為宏觀意義上的社會結構。[10]該鏈式結構以情感為核心,通過推動個體之間的互動,來證成自身的群體成員身份,并生成和其他參與者之間共享的群體團結。[11]啟動互動儀式需要滿足“身體共在、局外人設限、共同關注焦點、共享情感體驗”四個要素,四要素的綜合作用過程會對個體產生短暫的情感刺激,并在持續的互動反饋之中將刺激轉換成長期的情感能量,情感能量及群體符號又通過活動際遇得以強化延續,最終形成互動儀式鏈,產生“群體團結、個體情感能量增強、群體符號明確、統一道德標準形成”的儀式結果。
傳統的傳播方式中,受眾很難以“真實參與者”的姿態切身感受所傳播的文化內容,形成相應的情感認同?;觾x式鏈理論強調傳播過程中“對人的關注”,特別是人所需情感能量的獲取。借助互動儀式鏈理論,探析紅色檔案文化傳播中互動儀式啟動要素的構成及其作用過程,有利于充分了解紅色檔案文化傳播的互動機理。同時,紅色檔案文化傳播中互動儀式的順利運行會產生一系列結果,這些結果對于傳播紅色檔案文化具有積極意義,充分展現紅色檔案文化傳播產生的實際效能。紅色檔案文化的傳播,既指對紅色檔案所蘊含歷史事實的再現,即內容傳播;又包括對紅色文化底蘊的挖掘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即情感傳遞。新媒體時代紅色檔案文化的傳播,正是借助數字化媒體平臺,將文字、圖像、視頻、語言等符號相互組合,形成相應的內容關注焦點,并利用新媒體平臺的社交屬性實現用戶與用戶、用戶與信息發布主體之間的多向實時互動。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方式能夠促進個體間情感和認知體驗的共享,促進集體意識的生成,增強中華兒女的身份認同感與歸屬感,并在群體內建立起共同的道德標準,維護集體正義。在紅色檔案文化傳播過程中構建互動儀式鏈,可以增強個體互動、放大情感能量、形成獨具特色的群體符號及道德感,從而更好地傳播紅色檔案文化。
2 基于互動儀式鏈的《紅色檔案》文化傳播互動機理
紅色檔案紀錄片是新媒體時代大眾喜聞樂見的紅色檔案文化傳播方式之一,由中央檔案館與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推出的《紅色檔案》極具代表性。文章將紀錄片《紅色檔案》置于互動儀式鏈視角下,深入探析紅色檔案文化傳播的互動機理。
2.1 創設虛擬情境,實現云端共聚
互動儀式啟動的首要構成要素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場所”[12]。新媒體平臺的出現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可跨越時空共現的虛擬場域,同時也為個體間的即時溝通交流與情感交換提供了可能?!都t色檔案》在新媒體平臺多渠道投放,通過延伸觀眾的視覺與聽覺感官,使觀眾在網絡空間實現虛擬共在。例如,在嗶哩嗶哩觀看紀錄片時,觀眾可以獲知實時在線人數,并通過點贊關注、發布彈幕或評論的方式抒發個人情感,進行實時在線交流?!都t色檔案》中 “遲到的訣別”一集圍繞趙一曼同志在奔赴刑場時留下的絕筆家書手稿展開,許多觀眾在彈幕區表達對趙一曼同志的崇敬、對侵華日軍的憎惡以及對于母子深情的感懷等,進而產生了情感連帶現象;評論區亦有觀眾提到自己曾瀏覽過趙一曼同志的受刑檔案記錄,接著有其他觀眾在該評論下留言詢問相關檔案的獲取渠道,獲取信息來源的觀眾在瀏覽受刑檔案記錄后又回到評論區繼續交流感受,完成了群體成員之間具有實質性內容的情感能量交換。上述現象表明,觀眾的角色由“旁觀者”轉換為“參與者”,并置身于整個互動儀式之中,個體觀眾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彼此之間建立起關聯,個體得以在虛擬情境中獲得物理空間身體共在的體驗。《紅色檔案》提供了線上互動儀式的開展情境,使觀眾對于歷史事件有更強烈的代入感與體驗感,對人物形象形成更加鮮明的歷史認知。
2.2 局外人設限,保障互動儀式穩定進行
互動儀式的開啟需要參與者知道誰在參加,誰被排除在外,從而保證互動儀式的有序進行。[13]為擴大傳播影響力,紅色檔案文化傳播受眾的定位較為廣泛,因此,《紅色檔案》所投放的平臺并未采取強制措施對觀眾設置準入限制。但是,由于觀眾的身份背景、知識儲備等主體條件各不相同,在紅色檔案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無形的設限,具體表現為對觀眾的觀看行為及互動交流產生限制。例如,對于紅色歷史或者紀錄片不感興趣的觀眾就不會選擇觀看《紅色檔案》,即使因平臺推薦機制瀏覽到也可以通過設置“不感興趣”“不喜歡”的標簽,將自己排除在群體之外成為“局外人”。對于部分發表不當言論的觀眾,相關平臺會予以嚴厲警告并采取“禁言”等措施進行整頓,以此來保證互動儀式的順利進行。此外,觀眾可以通過添加關注、訂閱合集等行為,與其他具有相同喜好及情感需求的觀眾實現集結,并在評論區、彈幕區等對話空間產生群體對話,實現并加強“局內人”的身份認同。
2.3 獨立單元敘事,關注焦點細化
共同關注點是情感能量形成的前提,也是互動儀式能否持續的關鍵。[14]紅色檔案文化傳播中的符號焦點是產生群體聚集、引發情感共鳴的前提條件,符號焦點既包含利用文字材料直接傳達檔案內容及其所蘊含情感線索的語言符號,又有通過視頻、音頻等形式傳遞無法書寫的情感及意義的非語言符號。[15]《紅色檔案》是語言與非語言符號焦點的集合,關注焦點從宏觀走向微觀,層層細化。具體來看,首先,聚焦于中央檔案館館藏的數百萬份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的紅色檔案。其次,依據時間、人物、事件等線索,對紅色檔案資源進行精心挑選、組織與深度整合,將《紅色檔案》細分為“恰同學少年”“信仰的召喚”“一封家書”等十一個系列[16],不同系列關注的側重點不同,其所能引發情感連帶的群體對象也有所不同。最后,單集視頻的每一集都設有專門標題,故事敘述圍繞某一人物身上發生的某個事件鋪開,主體指向性十分明確。細化觀眾的關注焦點,是推動共同情感生成的必要舉措。如“恰同學少年”系列中的“雷霆巨響”一集,觀眾通過評論、轉發形成傳播關注焦點的互動,建立彼此的情感連帶,輔以持續地互動反饋,個體對于主題人物“張太雷”的崇敬與贊美之情逐步上升為一種民族自豪、民族自信的群體情感。
2.4 多向互動,共享情感體驗
共享情緒體驗是互動儀式啟動的重要條件之一。[17]共同的關注焦點會催生個體的表達欲望,促使其更積極主動地融入互動儀式,與群體成員分享情感體驗,在情緒上形成同頻共振?!都t色檔案》的觀眾分享個人情感的方式主要有:訂閱、點贊、實時評論、發布彈幕、轉發、私信等。這種互動是多向的,一是觀眾之間的互動,個體既能對內容進行解讀、表達個人情感,也可以通過點贊及回復的方式對他人觀點表示贊同或反對,當個體對于關注焦點進行高度討論時,便可能會激發“集體興奮”,達到情感共享的高潮[18];二是觀眾與紀錄片發布者之間的互動,觀眾進行觀感反饋,提出改進建議或疑問,為紅色檔案紀錄片的制作改進提供參考。例如,《紅色檔案》選取紅色檔案中的內容精華部分進行展示,有很多觀眾在評論區留言表示“能多展示一點就好了”“多念一點吧”,紅色檔案文化傳播的相關主體可以根據觀眾的反饋,分析大眾的關注焦點及喜好需求,為紅色檔案資源的深度開發編研提供選題參考,從而產出更多內容質量高、形式多樣化、觀眾喜聞樂見的檔案作品,推動紅色檔案文化的傳播。
3 基于互動儀式鏈的紅色檔案文化傳播效能
紅色檔案紀錄片是紅色檔案資源在新媒體環境下跨界融合而成的優質開發成果,在其傳播過程中,當互動儀式的各啟動要素得到滿足、互動儀式鏈能夠有效運行時,觀眾便能夠充分感受到紅色檔案紀錄片中蘊藏的情感能量,并將短暫的情感刺激在反復、延續的互動儀式中轉化為長期的情感能量,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紅色檔案文化傳播。
3.1 積聚個體情感能量,推動檔案文化可持續傳播
紅色檔案紀錄片所創設的具有真實感的虛擬情境,會在短期內直接激發觀眾內心對于革命英雄的崇敬。此后,觀眾通過持續地互動以及對于紅色檔案系列作品的長期關注,會將短期情緒不斷積聚并逐步轉化為一種長期的內化于心的愛國主義精神及民族自豪感,從而促進紅色檔案文化的傳播。例如,部分觀眾在觀看百集檔案文獻紀錄片《記憶》后,自發在嗶哩嗶哩、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發布相關短視頻來抒發情感,并向廣大網友推薦該紀錄片,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紅色檔案文化的傳播范圍,有利于紅色檔案文化的持續性傳播。對于紅色檔案紀錄片的制作者而言,他們可以在紀錄片發布平臺的后臺,直接獲取視頻的播放量、喜愛度、觀眾分布等各種數據,觀眾的支持度與喜愛度會使他們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滿足感,為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及紅色文化傳播提供內在驅動力,創造出更多大眾喜聞樂見的紅色檔案文化產品,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化的持續性傳播。
3.2 提升群體凝聚力,增強群體文化認同感
在各大紅色檔案紀錄片播放平臺,觀眾可以通過發送彈幕、評論、點贊、轉發等互動行為,不斷提高群體的活躍度,在觀眾之間及觀眾與紀錄片發布者之間建立起情感聯系,通過互動交流使個體意識到自己不是孤立存在的,能夠激發觀眾的群體歸屬感,進而實現群體身份的認同。對于具有抗戰老兵、革命先烈后人等特殊身份背景的觀眾群體而言,紅色檔案紀錄片能夠喚醒他們內心的特殊記憶與認知體驗,產生更加深層次的情感,并形成特有的群體認同感。在嗶哩嗶哩《紅色檔案》紀錄片的評論區,有觀眾結合自身的黨員身份表達對于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呼吁大眾加倍珍惜革命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同時表明其對于自身黨員身份的深層認識。觀眾在對認同的彈幕或評論點贊、對與群體認知相左的彈幕或評論進行反擊時,不僅能夠獲得參與感,而且有利于加固群體關系,實現群體團結。[19]群體團結加深既是紅色檔案文化傳播的目的,同時也為紅色檔案文化傳播創造著穩定的內部環境。
3.3 形成英雄符號與道德感,提升群體文化認知力
符號是一切傳播現象的邏輯基底,是傳播活動中的重要載體。[20]群體符號能夠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喚醒成員的身份感。觀眾將紅色檔案紀錄片中所出現的革命先烈視為一種“英雄符號”,并將這種符號視為自己的信仰。一提到紅色歷史、紅色檔案,觀眾腦海中就會浮現這些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一看到這些“英雄符號”,觀眾內心中華兒女的身份認同、民族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符號被群體成員奉為神圣物,群體成員需要自覺維護其神圣性。[21]當評論中出現一些說風涼話、詆毀褻瀆英雄人物、質疑歷史事件真實性等不和諧的聲音時,群體之間無形的道德標準就受到了挑戰,觀眾內心的群體道德感會使他們對這類言論表示憤怒,并通過言語反擊、舉報、點擊不喜歡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以此來維護群體的團結,為互動儀式的運行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例如,《紅色檔案》中“懸崖之上”一集講述的是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評論區有部分觀眾,對質疑故事真實性、顛倒黑白的言論表示不滿并進行反駁,受到了眾多群體成員的肯定與認同。同時,紅色檔案能夠作為一種有力證據佐證歷史人物事跡的真實性,為觀眾維護“英雄符號”及群體道德感提供現實依據。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紅色檔案文化傳播利于社會公眾更好地認清歷史真實、形成正確價值觀、提升文化認知能力。
4 結 語
在紀錄片《紅色檔案》傳播過程中,新媒體時代的網絡平臺使觀眾在云端實現虛擬在場,并能夠以點贊、評論、彈幕、私信等方式實現實時互動,完成情緒的共享,最后達到激發個體情感能量、提升群體凝聚力、形成群體符號與道德感的效果,形成了一種紅色檔案文化傳播的專屬互動儀式。新媒體時代,紅色檔案文化具有多種傳播形式,例如,可以通過舉辦線上紅色檔案主題展覽、利用紅色檔案資源構建虛擬仿真空間、建設紅色數字檔案館等形式來實現紅色檔案文化的有效傳播。但無論何種形式,在傳播過程中都要注意互動儀式鏈的構建,通過開放互動功能促進個體情感與認知體驗的共享,使紅色檔案資源所蘊含的價值內涵被參與者深度感知,傳承并弘揚檔案中所蘊含的紅色基因與民族精神,提升紅色檔案文化的影響力。
注釋與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3-05-26].http://cpc. people.com.cn/n1/2022/1026/c64094-32551700.html.
[2]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EB/OL].[2023-06-08].https://www.saac.gov.cn/daj/ 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shtml.
[3][16]朱琳,閆靜.黨史學習教育背景下紅色檔案敘事研究——以百集微紀錄《紅色檔案》為例[J].山西檔案,2022(3):68-75.
[4]周林興,姜璐.紅色檔案資源開發中的敘事表達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2(4):4-9.
[5]陳艷紅,陳晶晶.數字人文視域下檔案館紅色檔案資源開發的時代價值與路徑選擇[J].檔案學研究,2022(3):68-75.
[6]薛文萍,周昊,王昊,等.數字人文視角下的紅色檔案資源建設——以沂蒙紅嫂檔案為例[J].山西檔案,2020(2):85-91.
[7]翟樂,李金格.數字人文視閾下紅色檔案資源的遴選、組織與開發策略研究[J].情報科學,2021(12):174-178,186.
[8]秦旻.基于紅色檔案資源追尋黨史百年榮光[J].檔案管理,2022(2):66-67.
[9][10][12][17][20]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2-3,79-81,79,87,124-132.
[11]鄧昕.被遮蔽的情感之維: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理論詮釋[J].新聞界,2020(8):40-47,95.
[13]潘曙雅,張煜祺.虛擬在場:網絡粉絲社群的互動儀式鏈[J].國際新聞界,2014(9):35-46.
[14]殷英梅,鄭向敏.共享型旅游住宿主客互動體驗研究——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的分析[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90-98.
[15]趙雪芹,彭鄧盈政.檔案數字敘事服務互動儀式鏈構建與情感能量分析[J].北京檔案,2022(5):11-15.
[18][19]魏來,王偉潔.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的視頻網站彈幕信息情感分析——以Bilibili健康科普類視頻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2(9):119-126.
[21]孫友發,董朝.網絡新聞的互動儀式與受眾社會認同——以魏則西事件為例[J].新聞界,2016(19):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