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胡芳 熊亮



摘? 要:針對目前研究多圍繞于思想政治課程、專業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建設等情況,開展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補齊課程思政建設短板,構筑“大思政”格局。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作為思政因子融入設計的研究對象,結合課程特點,確定主題宏觀、個人微觀和學校特色三個方面思政目標,每個方面又碎化為多個子目標。先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每章選定2~4個思政主題,設計思政因子融入主干知識點的方式及效果,接著以第四章Excel電子表格作為單章設計模板,設計思政因子融入具體知識點的方式及效果,最后設定課程思政效果的考核內容、方式、權重及指標等。最后,闡明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建設重難點是建立一支具備“雙育”能力的教師隊伍。
關鍵詞:課程思政;公共基礎課程;計算機應用基礎;思政目標;成效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9-0185-0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arou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arryin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can complemen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and build "over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Taking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 design,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of the subject macro, individual micro and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re determined. Each aspect is decomposed into several sub-goals. Firstly, Designing the course as a whole and selecting 2~4 topics for each chapter. Ways and effect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main knowledge points are designed. Then we design the chapter 4 excel sheet as a single chapter example, ways and effect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specific knowledge points is designed. Finally, the evaluation content, method and index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are designed.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is to establish a team of teachers with the ability of double educ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ublic basic course;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不能將其簡單地視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或某一學科門類的某些課程,其實質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和創新性的思維方式。目前,課程思政研究大部分圍繞于以下幾點:①大思政格局下某個專業教學模式探索研究;②課程思政融入某門專業課程教學實踐研究;③專業課教師如何塑造自身在課程思政中的角色及能力培養問題研究;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功能區別及協同育人機制研究。這里忽略了一類最廣泛、最基礎的課程——公共基礎課程。高職高專院校一般都開設語文、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應用基礎和體育健康等公共課程。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對于身處大數據及5G時代的信息社會而言,信息技術的發展、芯片和操作系統的獨立、網絡通信的數據安全,都與之息息相關。因此,該課程在傳授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必須承載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實現課程思政的本質即立德樹人。所以,對公共基礎課程的課程思政研究勢在必行。通過設定可行課程思政目標,結合課程特點,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將“思政因子”充分融入,進而對課程整體及具體章節進行設計,以此改進課堂教學,以達到立德樹人效果。所以,怎樣將該課程的專業科學知識與思政因子巧妙融合設計是關鍵點,由此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協同效應,實現顯性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教育教書育人的作用。
一? 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建設的迫切性
高職高專院校的公共基礎課一般開設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和體育等通用性課程。絕大部分課程開設時間是大一學年,課程學時約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也是各個專業必修課程,主要是對學生品德、思維、語言文字能力、信息素養和體質等方面的培養塑造。因此,公共基礎課是實施課程思政的有效載體,但也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開展滯后于專業課課程思政。由于公共基礎課受重視程度在整體教育體系中,特別是在高職高專院校,比不上專業課,隨之而來,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的建設也不如專業課課程思政受重視,進而影響其研究發展。另一方面,公共基礎課與思政課、專業課(基礎、技能)三方開展課程思政協力不夠。三者協力不夠的原因,除了三者溝通不暢,以及缺乏有效整合協調機制外,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本身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也是一個主因,不能與另外兩者并駕齊驅。由此可見,開展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與緊迫性,補齊課程思政建設短板,構筑“大思政”格局,共筑高職高專院校立德樹人的教育之魂,也將有利于提升“1+1>2”的育人效果。
二?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特點及思政意義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公共必修課。本課程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及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的以“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計算思維能力”作為計算機基礎課程培養目標,重點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通過課程使學生掌握計算機操作和應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熟練應用OFFICE辦公軟件完成文檔編輯、數據處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工作任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熟練操作計算機的能力。為此要結合課程自身特點,不斷探索公共基礎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和思政元素,找準思政教育的契合著力點,將該課程中蘊含的道德、精神、品質、價值、倫理、涵養和態度等作用于學生,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論巧妙地、自然地融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
三? 課程思政融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設計
(一)? 思政目標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如何發揮非思政專業育人效果,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價值導向。為此,一方面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特點,另一方面考慮本校作為中醫藥院校的校情,設定三個方面目標,兩個層級目標。三個方面目標包括主題宏觀目標、個人微觀目標及學校特色目標,如圖1所示。主題宏觀目標包括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家國情懷。個人微觀目標涵蓋哲學思辨、工匠精神、格物致知和誠信守法等十個方面。鑒于本校具有繼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使命,將傳統優秀中醫藥文化的培育作為學校特色目標。
(二)? 整體設計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內容分為七章,加上平常測驗及考試,共計八個模塊,見表1。每章結合具體知識可以設計多方面思政元素,為體現每章思政主題,也為教師指明教學中課程思政方向與目標,所以每章確定若干個思政(因子)主題。特別要指明的是,學生實際操作軟件選定為國產品牌“WPS OFFICE”,以此體現思政一個重要元素——“民族品牌、自主創新”。
(三)? 單章設計
選定第四章WPS之Excel電子表格為單章設計對象,一共分為五次講授課程和一次階段測驗,見表2,其他章思政因子融入設計可比照此模板進行。
(四)? 思政效果考核
參照前述課程思政目標及要點設定考核內容,其中個人微觀方面又細分為三個板塊,具體考核內容又可分為基礎項和提高項,以示考核漸進性與區別性,賦予每項相應權重及考核方式。考慮思政評價相較于專業知識評價,存在主觀性、隱蔽性特征,不能簡單地用分數去考核,所以分為定性與定量兩種考核形態;又因為考察學生日常意識形態及日常規范等,教師不容易察覺。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偏重于理科、以電腦實踐操作為主的課程,所以需要將課程特征與學生、教師三者有機結合。教師評價具有權威性、客觀性、和規范性的特點,學生評價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和隨機性特點。所以,可以在教師主導情況下,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三方耦合,構建多元協同評價體系(見表3)。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辨別是非能力,還可以在思政過程中發揮相互促進、相互監督的作用,通過觀察、傾聽、思辨及互評,增強團隊榮譽感和凝聚力。
四?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思政建設重難點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是教書育人實施的主體,也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然而,公共課教師思想政治理論素質參差不齊,就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師而言,主要面臨四個問題:首先該課程教師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對有些偏向文科的思政元素提煉運用能力不夠。其次,教師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專業知識有機自然融合起來的能力有待培養提高,可能出現為了思政融入,強行植入思政因子情況;也有可能植入思政因子過度,擠壓了課程本身知識空間。再者,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承擔一定量的科研、監考等任務,這給教師掌握學生的相關思想動態和行為帶來時間和精力上的困難。最后,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成果考核及獎懲機制不足。所以,建立一支自覺“育德意識”和較強“育德能力”的教師隊伍,是確保公共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基礎保證。公共課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發揮課程思政效應。
參考文獻: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
[2] 湯苗苗,董美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1):54-55,70.
[3] 韓憲洲.課程思政“三問”: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干?[N].中國教育報,2020-03-03(2).
[4] 余江濤.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4-66.
[5] 盧黎歌,吳凱麗.課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的三重邏輯[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6] 劉寶民,金正連.關于職業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2):105-108.
[7] 高彥,劉永慧,張少茹,等.課程思政融入高職公共文化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4):121-125.
[8] 曾小林,韓劍南.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政教師角色定位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8):91-96.
[9] 嚴交筍.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思政的實現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8(35):69-71.
[10] 劉怡,程衛東,袁立霞,等.堅定文化自信繼承發揚中醫藥——中藥學課程思政育人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18(20):27-29.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高專院校公共基礎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研究對象”(2020809)
第一作者簡介:陳明(1983-),男,漢族,湖北荊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數理統計、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