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瑩


[摘要]新文科建設是我國適應新時代要求所提出的“四新”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現已成為各高校課程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指向。新文科建設主要倡導知識領域的相互對話以及交叉創新,而專業知識傳授與課程思政內在邏輯上的同向同行,有助于專業知識傳授與課程思政進行深度對話。文章以多個具體的影視類課程為例,深入分析在新文科語境下影視類課程如何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促進價值重塑。
[關鍵詞]新文科;影視類課程;課程思政;三維一體
近幾年,隨著數字技術浪潮的推進,影視類課程在5G時代依托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間隔,如以“好的大學沒有圍墻”為核心理念的中國大學MOOC(慕課)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等,實現了藝術類學科的資源互補、互通協作,而“影視類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轉型,又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巨大價值。在新媒體技術的加持下,影視類課程通過專業課教學傳遞思政元素,以藝術為核、技術為媒,以文化價值為魂,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一、為何對話:思政元素融入影視類課程的意義
(一)實現以德育人的品質教育
課程思政建設是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方向、人才培養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做出的重大舉措。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有助于課程思政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培育學生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紅色文化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建設過程中形成的豐富理論和精神內涵,其在專業課中的有效滲透有利于實現以德育人的品質教育。在高校傳統教育模式中,專業課更多強調技術性和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將紅色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中的有效路徑有待探索。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在專業課中融入紅色文化等思政元素,通過先輩的革命精神與堅毅的愛國信念感染學生,可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
(二)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嘗試
思政課程是大學生明確的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影視類課程進一步深化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的結合,分別從課程方向、課程內容上豐富思政元素,更好地在藝術教育工作方面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優勢。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相對缺乏會影響課程思政建設的開展,進而影響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需求。為解決這一問題,高校應挖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根基,提升教師思政素養與教學水平。同時,高校應以藝術為核,將經典的藝術作品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的“活”教材;以技術為媒,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建設線上教學平臺、紅色文化資源共享庫、線上直播平臺;以文化價值為魂,讓學生透過思政元素的浸染而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三)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在實踐性非常強的影視類專業課中,教師應堅持將課程思政作為紅色文化傳播的載體,講述中華兒女為民族復興而勇往直前、堅持夢想的中國故事,通過課堂實踐激發學生內在動力。紅色文化蘊含著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為人民服務等核心理想信念,是引領時代前進的主流文化,對弘揚主旋律起到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1]。例如,在影視作品分析課程中,教師分析《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奪冠》等電影作品,通過不同時期平凡人物不平凡的故事來弘揚中華民族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同時讓學生通過影視作品見證中華民族的快速發展,生動直觀的視聽畫面以及強烈的人物形象刻畫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增強學生對國家的強烈認同,使學生在感悟紅色文化的同時,樹立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承擔社會責任的理想信念。
二、如何對話:創建“翻轉+直播+實踐”三維一體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創建需要建立在教學理念、教學設計與教學目標三個層面的綜合結構上,基于此,影視類課程的混合式教學主要在課堂翻轉、線上直播、專業實訓三個維度進行混合,在該過程中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紅色文化的融入下,教師需要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課程思政教育貫穿專業知識,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念,達到“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效果?!胺D+直播+實踐”這一新型混合教學模式主要在內容、思想、理念和方法上將紅色文化這一思政元素貫穿影視類課程中。筆者以長春××學院的電視節目策劃課程為例,解析思政元素融入“翻轉+直播+實踐”混合教學模式策略(如圖1所示)。
(一)翻轉:智能教學平臺增強實時互動
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以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師教學生學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學,教師的功能主要是創設問題與情境,然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教學重點真正落實到“學”上。這種將學生放到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課程思政教育的魅力。同時,翻轉課堂巨大的靈活性也增強了學生自主安排學習的便捷性。例如,電視節目策劃課程教師根據課程學習目標,通過智能教學平臺提前發布“課前任務清單”(如表1所示),要求學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課前,教師充分利用超星學習通、慕課等智能教學平臺,通過微課學習、小組頭腦風暴等課前活動,讓學生觀看內含思政元素的案例,擴展學生學習的時空界限,讓學生在共同討論的氛圍中激發靈感,培養合作精神。
各大智能學習平臺的助力,使電視節目策劃課程線下翻轉課堂模式得到有效開展,也促進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的對接與互動。一是課前環節。如教師在講授電視節目策劃“談話節目策劃”這一章節之前,在超星學習通發布人物訪談節目《面對面—大山里的女?!罚髮W生課前觀看,觀看之后撰寫本期節目文案框架。由此,學生通過課前的自主學習,不僅可以掌握人物談話類節目的采制特點,也可以了解到節目中張桂梅的先進事跡,學習張桂梅甘于奉獻的精神。二是課上環節。教師既要實現知識傳授,又要實現價值引領,在專業知識的講授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如在分析娛樂節目策劃時,教師引入文化類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案例,節目展示的國寶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征,而且代表典型的中國傳統審美意向,可讓學生沉浸在“講述中國故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極大增強其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三是課后環節。教師及時跟蹤學生當天知識學習情況,布置課后作業,同時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并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
(二)直播:線上教學補充紅色文化資源
教師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影視類專業課中可能出現擠壓課時的情況,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而教師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可將提前準備的思政內容通過智能教學平臺在學生的空閑時間組織線上直播互動,在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增強其愛國情懷,有效實現專業教學與思政理論教學的同向同行。例如,電視節目策劃課程教師開展線上直播互動教學,設置以班級為單位的小規模在線課程,并根據線下課程的學習進度進行線上發布教學任務、課前測驗、直播安排等,對班級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定制。線上直播互動教學作為常規課程的補充,既可以解決學生線上自主學習自制力不足的問題,又可以有效增加教師與學生的實時互動,更為學生搭建起課內理論知識與課外實際應用的橋梁。又例如,電視節目策劃課程教師根據課程的實際需要增加線上直播分享,在“新聞節目策劃”章節中增加直播內容—“新冠疫情期間的人文新聞”,通過搜集新冠疫情期間各平臺發布的人文新聞,聚焦此期間普通志愿者的生活事跡,培養學生新聞策劃的專業敏感度,使其在“講故事”的新聞中受到如愛崗敬業、扎根基層等優秀思想道德品質的感染。
(三)實踐:紅色主題學習提升專業素養
影視類課程大多實踐性很強,其根據培養目標而設定的課程內容可分為策劃理論與策劃實踐兩大部分。電視節目策劃課程屬于實踐空間很大的課程之一,其策劃實踐部分包含新聞節目策劃、談話節目策劃、娛樂節目策劃等。為了回應教育部所提出的建設“兩性一度”一流課程建設,電視節目策劃課程建設在強調培養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人才的同時,更應發揮課程思政在教學設計中的育人功能。比如,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針對“談話節目策劃”章節,教師發布策劃任務,即將“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作為主題讓學生完成談話節目策劃與拍攝,學生在分組后圍繞該主題查詢相關資料,選定與主題相關的中心人物并設計談話問題和談話路徑,完成策劃節目的整體流程再進行演播室模擬拍攝。在此過程中,教師積極參與每組學生節目策劃與拍攝的完整環節,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引導,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之間形成良性對話,最后將學生的作品發布在課程微信公眾號中,以供學生互相學習與討論。同時,學生在紅色主題學習實踐的過程中也能切身受到思政元素的熏陶,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從而使得思政元素在實踐環節中的融入效果達到最大化。影視類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影視類專業人才不僅要掌握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
“翻轉+直播+實踐”混合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需要協調好線下翻轉課堂、線上直播課堂與課后實踐三者之間的關系,使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協調,真正促使思政元素在影視類課程內外實現有效融入。線下翻轉課堂實現課內師生互動,在傳授高階知識的同時滲透思政元素;線上直播課堂打破時空局限,實現師生課外互動,第一時間聚焦熱點話題,結合現實發展趨勢對專業知識進行延伸;課后實踐強調學生將作品創作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相契合,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與協調能力。
三、文化自信:思政元素融入“翻轉+直播+
實踐”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毋庸置疑,專業課并不是純正的思想政治課,因此教師需要采用隱性的表達方式向學生傳遞思政內容,使學生能堅定文化自信。也就是說,課程思政本質上是一種“深度教學”,它的理念是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專業知識所蘊含的文化屬性與文化精神,實現專業知識的文化價值,進而促進學生精神層面的升華[2]。課程思政不會改變專業課的主干地位,但可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滲透作用,為專業課增加文化價值,促進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認可,大學生愛國精神的培育必須充分挖掘專業課固有的思政功能。教師需要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找到合適的時機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歷史文化,向大學生傳遞正確導向的文化內容,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文章對新文科語境下課程思政與影視類課程深度對話的路徑進行初步探究,發現借助“翻轉+直播+實踐”混合教學模式,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隱性融入思政元素,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起到事半功倍的價值引領效果。但是,混合教學模式下的課程思政與影視類課程知識傳授的內在邏輯及其運行機制仍需要長期研究與實踐來證明,高校與教師需要通過不斷的有效實踐來促進課程思政與影視類課程的深度對話,以增強兩者融合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周珂.基于新聞學專業的地方高校課程思政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21):37.
[2]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03):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