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就是幫助人培養良好的習慣。小學音樂教師應培養低年級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常規的習慣、運用有效音樂學習方法的習慣、扮演學習主體角色的習慣以及在生活中保護嗓子的習慣,從而浸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受益終身。
【關鍵詞】習慣;小學音樂;低年級
作者簡介:何志芳(1980—),女,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學。
俗話說:“五歲成習,六十亦然。”習慣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支配著每個人在學習、生活中的行為。好的習慣是一筆財富[1]。不過,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想改掉某種不良習慣,也常常需要一段時間。
美育可以塑造心靈,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藝術教學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將“以人為本”作為基本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個性特點和學習經驗來進行設計并實施。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是開展美育教育的基礎,也是打造有效音樂課堂的重要條件。那么該如何培養呢?筆者認為,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培養學生專注力、記憶力、想象力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和提升音樂核心素養。唯有習以為常,方能浸潤于心。
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培養在音樂課堂上常規的習慣
低年級學生比較活潑好動,自律性較差,而音樂課堂上的常規習慣訓練猶如一劑良藥。關注日常細節,是上好一節課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師在每一次帶領學生開啟音樂之旅時,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隊,要求每支隊伍快、靜、齊,再進行評價,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表揚,讓學生爭做領隊。
其次,學生上課時的坐姿習慣會影響他們演唱時氣息的效果。因此筆者平時會將課堂上常規的習慣內容編成兒歌,如“小手小腳放放好,臉上常帶微微笑,抬頭挺胸看老師,優雅坐姿要記牢”,并配上學生熟悉的兒歌旋律,來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坐姿。
最后,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還要規范課堂紀律,讓學生做到上課時眼睛要看教師,耳朵要聽教師說的話,不隨意插嘴、不惹事,養成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習慣。有的低年級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往往只有十幾分鐘,那么教師應該如何讓他們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呢?比如,教師可以敲小鼓三下(表示“請坐好”),敲碰鈴一下(表示“請把手放到背后”或“請把背挺直”)。
習慣只有通過多次的訓練才能夠養成。教師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在音樂課堂上常規的習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習慣培養的意義,要相信良好習慣的養成可以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行為,高效地獲得知識。在核心素養培育的背景之下,教師在教學之前致力于習慣的培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培養運用有效音樂學習方法的習慣
(一)聆聽的習慣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關于聆聽的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的音樂教育,既不是為了培養作曲家,也不是為了培養演奏家,而主要是培養合格的聽眾。”由此可見,學習音樂,首先要學會聆聽。注重讓學生聆聽和感受音樂,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因素。而聆聽應該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擾的,需要學生認真聽教師說的話,明白聆聽的目的和要求。教師要讓學生養成主動聆聽的習慣,讓聆聽為學生有效掌握學習內容服務。
例如,在音樂《三只小豬》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欣賞一段有關這首音樂的動畫視頻,讓他們帶著“你聽到了哪些熟悉的樂器的聲音?你記住了哪一句旋律或喜歡哪一句旋律?”的問題去聆聽。這樣,學生在聆聽時就不會漫無目的,而會保持專注。
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結合音樂要素進行聆聽,如在聆聽過程中關注音樂的節奏、情緒和音的高低、強弱等,從中獲取音樂基礎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去聆聽,如讓學生通過對比聆聽、分層次的聆聽,將自己的聲音和教師、其他同學的聲音進行比較,這樣既能培養學生欣賞的能力和辨別音色的能力,又能檢驗學生聽懂了多少,記住了多少,為幫助學生學會欣賞、審美奠定基礎。
(二)發聲的習慣
學生說話的習慣、發聲的習慣常常會受到身邊的人或環境的影響,當然也和他們自身的性格有關聯,如個性張揚的學生嗓音可能比較洪亮。低年級學生的聲音反映了他們純真的天性。養成良好的發聲習慣是演唱的基礎,也可以對學生在成長中聲音的變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如在平時的音樂課堂教學中,筆者會根據歌曲的旋律適當設計一些發聲練習,用“a”“ha”“lu”“la”的音來教學生感受發聲的位置、控制氣息。對于那些在練習時喜歡喊叫的學生,筆者常常會用連音的練習方式,并提醒他們注意聲音的輕柔流暢,要求他們在平時也切忌出現聲嘶力竭的情況;對于那些在練習時聲音無力的學生,則會創編斷音練習,并提醒他們注意聲音要有彈性。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中掌握演唱時的發聲技巧,養成良好的發聲習慣,逐步提升演唱水平,對于學生以后接觸合唱也有重要作用。久而久之,學生的嗓音會有所改善。
(三)識譜的習慣
模唱是很好的練聲方式以及掌握節奏、音色等基本要素的方式。不少教師在學生上一、二年級時,常常只通過模唱的方式進行歌曲教學。對于旋律較為復雜的曲子,這些教師認為教歌譜比較費時,于是直接讓學生模唱,導致學生在唱歌譜時容易遇到困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其實,識譜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2]。有的學生不會識譜,不一定是因為他們音高感不強,也可能是因為缺乏識譜的能力。學生如果具備識譜的能力,會用唱名來唱曲調,那么就能比較容易理解3和4、7和1的半音關系以及變化音唱法。因此,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勢在必行。
識譜的習慣與聆聽的習慣是聯系緊密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用畫旋律線、借助柯爾文手勢的方式指導學生聆聽相應的音高。其次,教師可以由簡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先模唱后視唱。再次,教師可以采用音程練習法提高學生的音準,如通過練唱“1-3-5”“2-4-6”“3-5-7”“4-6-1”等,讓學生邊看指揮手勢邊進行和聲等訓練,反復聆聽,感悟音高,理解音程概念。最后,當學生對于有關音高的知識掌握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可以適當提高識譜視唱練習的難度。另外,學生通過對比旋律、聽辨旋律,可以提升聽覺體驗,養成自主識譜的習慣。
實踐證明,讓學生長時間地進行識譜練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還可以讓他們獲得審美享受,激發音樂潛能。
三、以人為本,發展個性—培養扮演學習主體角色的習慣
(一)自信表演的習慣
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堅信每一位學生都具有學好藝術的潛能;要面向全體學生,豐富藝術實踐活動,多創造展示交流的機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藝術素養,培養學生藝術特長。教師在音樂課中,應該多注重讓學生參與表演,這樣一方面能夠展現學生的個性風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能達到學科教學的要求。
學生如果不參與體驗,就容易缺乏積極性。所以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自主表演的欲望。表演活動十分適合低年級學生開展,教師在課上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進行律動,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韻律感,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表演的基本動作,開發學生自由創編的潛能,還有利于讓自信的表演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
(二)使用打擊樂器的習慣
除了欣賞律動、集體舞等帶有舞蹈性質的動作表演的內容,音樂課程中也安排了不少通過打擊樂器來表現音樂的內容。這些內容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這些內容可以訓練學生的樂感以及動作協調能力,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個性表現力。常見的打擊樂器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既不陌生,也不難演奏,但如果平時不接觸,學生在使用時也可能會不知所措。對此,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多設計一些易掌握的節奏類型,讓學生在欣賞完樂曲后,嘗試使用打擊樂器,進而知道不同的打擊樂器能發出不同的聲音,音的長短、強弱也有所區別,如:三角鐵、碰鈴發出的音較長,適合為節奏舒緩的樂曲伴奏;雙響筒、木魚、圓舞板發出的音較短,常用于演奏節奏較快的樂曲;串鈴、鈴鼓、小鼓可以有多種演奏方式;等等。在學生熟悉這些樂器的使用方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組建一支打擊樂隊進行合奏,進而獲得成就感。讓學生養成熟練使用打擊樂器的習慣,是堅持以學生為本、以體驗為主,引導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中,主動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并嘗試創造音樂的重要手段。
(三)自主創編的習慣
1.溫故知新、學以致用的習慣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時常關注新舊知識的遷移,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創造性、開放性,讓學生明白掌握一首曲子不只要會唱歌詞,還要結合學過的知識找出這首曲子的旋律特點,從中學到更多樂理知識。
例如,在學生學了一段同頭換尾的旋律后,筆者創編了“55 66 55 3︱22 35 6 -︱”這句比較簡單的歌譜,引導學生創編出下一句歌譜,如“55 66 55 3︱22 32 1 -︱”,以此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又如,在學生學完音的強弱的內容后,筆者舉了一個“大雨 大雨︱怎么 下︱嘩啦 嘩啦︱嘩啦 啦︱”的例子,讓學生仿照這個例子進行創編。于是學生很快編出“大風 大風︱怎么 吹︱呼呼 呼呼︱呼呼 呼︱”“小鼓 小鼓︱怎么 敲︱咚咚 咚咚︱咚咚 咚︱”。在和諧的音樂課堂氛圍中,學生能夠積極地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參與創編,養成創編及思考的習慣,發展自身的思維,同時掌握音樂知識,提高創新能力。
2.聯系生活、進行創造的習慣
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思考與體驗生活,激發創造的靈感。如在教學《樹葉兒飄飄》時,筆者問:“秋風吹起來了,小樹葉離開了媽媽,它們飄啊飄……你們覺得它們會飄到哪里去?會去干什么呢?”學生們產生了奇思妙想:“它們飄到水面上,有的給小魚擋雨,有的成了青蛙的小船”“它們飄到地面上給螞蟻遮陰”。
學習音樂知識不能死記硬背,而要知其所以然。那如何幫助學生有效掌握音樂知識呢?這需要音樂教師根據學科的特點,用多種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生第一次接觸切分節奏的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快速掌握,筆者啟發學生聯系生活來完成節奏練習。如筆者為“X ?X ?X︱X ?X ?X︱”這段節奏填入歌詞:“小妞妞,騎牛牛”。然后,筆者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讓學生創編其他歌詞。學生們創編出各種各樣的歌詞,如“小朋友,踢足球”“小紅花,開放了”“紅太陽,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很快掌握了切分節奏的知識點,也發展了自身的創造思維。
四、浸潤引導,呵護成長—培養在生活中保護嗓子的習慣
不管是唱歌還是說話,都離不開用嗓。有的學生未掌握唱歌、說話的發聲技巧,比較喜歡喊叫,這容易導致他們聲帶疲勞,咽喉疼痛、發炎等。因此,教師不可忽視對學生在生活中保護嗓子的習慣的培養。教師應該在平時教育學生不要用嗓過度,要注意健康飲食,否則容易使嗓音變得沙啞,使聲帶受到損傷,如果出現影響聲帶發育的炎癥,要及時治療。
結語
總而言之,好習慣是一劑良藥,能彌補學生身上很多的不足,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伙伴。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悉心指導,需要家長的督促,需要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能引領學生打開音樂殿堂之門,讓學生更加輕松自如地學習音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從細微處著手,讓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好習慣,陶冶學生的情操,浸潤學生稚嫩的心靈。
【參考文獻】
[1]蔡光照.巧教·樂學: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苑教育,2020(25):49-50.
[2]湯雅銘.音樂游戲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學周刊,2021(13):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