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學生的作業負擔大大減輕。要想在此背景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需要在布置作業時進行創新,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知識的趣味性。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多環交融,探索如何創新作業設計,在保證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前提下,增強其人文性與趣味性。
【關鍵詞】作業設計;任務群;“雙減”
作者簡介:徐嫻(1992—),女,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實驗小學。
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兩份文件體現了“雙減”背景下作業的重要作用。做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那么如何根據教學內容精簡化地設計作業呢?下面筆者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為例進行闡述。
一、基于調研的語文作業現狀分析
筆者之前就兩個班的91位學生對于傳統語文作業的喜好進行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27%的學生表示喜歡,有30%的學生表示覺得一般,而有43%的學生表示不喜歡。另外,筆者發現當前的語文作業設計主要有如下幾個問題。
(一)重字詞輕感悟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一線教師比較喜歡設計一些機械式、重復式的抄寫字詞的作業,認為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字詞。實際上,不少學生對于這樣的作業比較缺乏興趣,而且在做作業時往往不會動腦筋思考。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的感悟十分重要,因為對每一篇課文的學習都能讓他們有不同的感受,并且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這說明教師在注重語文的工具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人文性。
(二)重技能輕趣味
部分教師雖然清楚學生學完每一課之后應該掌握哪些語文關鍵技能,圍繞這些技能設計作業,也會考慮每道練習題應包含的語文要素,編排指向明確的練習題讓學生去完成,卻沒有意識到應該將學生的興趣放在第一位,學生如果沒有興趣,就會應付了事,甚至不愿意去完成作業。
(三)重要求輕差異
在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特長優勢等設計適合不同學生的作業,而只是一味地按要求讓全班學生均完成相同的作業。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教育的每一個階段都要有針對性地了解每一個學生。對于他們的優點和缺點,教師都應了如指掌,這樣才能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根據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去安排相應的學習任務,從而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二、“雙減”背景下單元作業任務群的設計
(一)單元作業設計原則
1.整合性
教材中的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的編排都有一定的聯系,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應該把每一課的作業割裂開來,而應該放眼全局,將同一類的作業整合成一個任務群(這個任務群當中的作業難度是逐級提升的),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2.針對性
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對教材內容、學生的學情有詳細的了解。由于不同年段、不同冊次的教材之間存在縱向聯系,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也是循序漸進的,因此,教師除了要知道本冊教材所提的要求,還要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再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通過分層的方式進行作業的設計,這樣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體驗到語文這門學科的魅力,激發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學習水平[1]。
3.實踐性
教材中的“口語交際”和“語文園地”板塊都突顯了語文學科的實踐性,都要求學生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知識。教師應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加入一些常用的定性與定量評價的方法,激發學生對于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此外,反饋評價是作業設計極其重要的一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清晰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以及學生的主要問題等,為今后有效幫助學生彌補差距做鋪墊[2]。
(二)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作業設計具體案例
1.教材解讀
本單元主題是“有趣的故事”,旨在讓學生通過閱讀本單元中的那一篇篇有趣的故事,在會心一笑中引發無盡的思考。圍繞這一主題,教材編者編排了《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方帽子店》《漏》《棗核》四篇課文,設置了以“趣味故事會”為主題的口語交際板塊、以“這樣想象真有趣”為主題的習作板塊和“語文園地”板塊。單元導讀部分也明確了兩個目標: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復述故事;根據提示,展開想象,嘗試編童話故事。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雖然形式不同,或是用對話、線索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或是根據民間故事整理出來的,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故事的趣味性十足,可讀性強,插圖色彩濃厚,等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表格和示意圖來讓學生復述故事,讓學生懂得復述是用自己的話把故事內容說出來,而不是背誦;也要注意教材的整體性,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在感受到課文的趣味性的同時,激發創造力和表達欲望,并充分落實單元目標。
在三年級上冊教材的學習中,大多數學生已經學會了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而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情,適當給予學生提示,讓學生明白在復述故事時不能漏掉重要的情節。為了幫助學生復述故事,教材在每篇課文的課前提示或課后練習中都明確了“復述”這一要素具體落實的要求與方法。教師在教學時應好好利用教材的這些內容。
2.作業目標制訂
在設計“雙減”背景下的作業時不能一味地舍棄基礎性作業,因為字詞仍然是語文學科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需要立足多個方面,制訂綜合性的作業目標,如可以制訂:(1)基礎目標—能正確書寫課文后面的田字格里的字,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閱讀目標—采取適當的方法復述故事,概括故事情節;(3)習作目標—能夠整合某種動物的相關信息,完整地進行介紹。
3.單元作業任務群設置
基于以上三個作業目標,教師需要設置一個任務群。而這個任務群應該指向一個總目標。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不應該局限于某一個方面,而應該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推動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為學生減負,讓學生形成對語文的感知。
(1)基礎作業
本單元的課文生動有趣,學生的閱讀興致高。放眼整個單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性知識,從三個維度設置一個有梯度的任務群:①預習時從課文中找出應掌握的生字,對于“語文園地”中應認識的詞語,運用多種方法了解它們的意思;②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每個人物的語氣;③理解古詩《大林寺桃花》的大意,能夠默寫下來。將所有基礎作業任務整合成一個任務群,并以預習單的形式提供給學生,能夠讓學生有目的性地預習、學習課文,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本單元的課文中,有 “卷”“襯”“喂”“賊”這4個易錯字,“縫”“夾”“溜”“哩”“旋”“折”“漲”
“嚷”“吐”這9個多音字,以及“厲”“歷”這2個極易混淆的形近字。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上述內容整理出來并記錄在預習單中,在課堂中注意進行專項講解,如在講解“夾”這個多音字時,可以通過圖片以及動作來幫助學生辨析“夾”何時讀“jiā”,何時讀“jiá”,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本單元的課文中,人物對話也十分有趣。學生主要應讀出裁縫、顧客、老虎、賊的語氣,注意人物的表情、動作、心理等細節,進而感悟出人物的特點。在預習時,學生可提前聽一聽錄音,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來,為之后的復述課文做好鋪墊;在學習完課文后,可以課本劇的形式進行表演,讀好每個人物所說的話。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準備面具等輔助道具,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快速進入角色。
(2)閱讀作業
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的整體目標,將閱讀作業整合成如下任務群:①默讀課文,借助表格和示意圖復述故事內容;②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中自己最感興趣的一部分;③借助相關提示,有依據地續編故事。下面筆者結合課例具體談談以上任務的開展。
《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與《漏》這兩篇課文篇幅都比較長,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化長為短,長文短教??v觀《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全文,可發現文中有明顯的提示時間的詞語“第二天”“第三天”“又過了一天”。所以教師可聚焦在顧客與裁縫之間的對話上,以時間順序羅列每一天發生的故事,讓學生做課中作業時,先找出顧客和裁縫所說的話,再以此為抓手,梳理出顧客的要求和裁縫的反應,填好表格(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然后進行復述。而縱觀《漏》全文,地點由屋子開始最后又回到屋子,并且課后習題中的示意圖及關鍵文字提示,也讓學生的復述有依據可循。
在讓學生講述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下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如在《方帽子店》一文中,筆者班上的不少學生都畫了方帽子店主人與其兒子爭吵甚至是抓帽子、丟帽子、互相推搡的場面。于是在復述故事環節,筆者就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動作、神情、語言等細節,將故事復述得更加生動。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與同桌之間互相講故事,或講給家長聽。
因為學生通??吹焦适陆Y尾時會覺得意猶未盡,所以教師此時就可以設置續編故事環節,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在布置續編故事的作業后,教師應注意及時給予反饋,如可以根據故事續編的情況進行評獎、頒獎,讓課內外學習更好地融合,也可以讓全班學生欣賞續編出的優秀故事。如學完《棗核》一課后,學生大都已經了解了整個故事的情節,也認識了勤快、聰明、勇敢的棗核。于是在續編故事環節,筆者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組長的帶領下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共同完成任務。在各組組長把所有內容整理好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向其他同學分享本組續編的故事,并由學生投票選出“最佳故事大王”,這對于學生而言也是一種鼓勵。
(3)習作作業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都是至關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和創造。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板塊與習作板塊進行整合,組織學生交流發言的同學講的這個故事有趣之處在哪里,有哪些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吸引自己的地方在哪里。
學生之前寫過有關想象的作文,不過本單元習作指向明確,提供了母雞能飛、螞蟻變大、老鷹膽小如鼠、蝸牛健步如飛這四幅插圖。這些插圖中動物的特點不同于學生平常對這些動物的認知,所以學生在寫作時需要變換思維方式,放飛想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認知中的某種動物最鮮明的特點是什么,再提問:“你覺得這種動物最不可能具備的特點是什么?”在展示范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表格、示意圖、思維導圖等,創作出在這種動物身上發生的神奇的故事。這個過程可以體現出學生是否掌握了復述故事的方法。然后,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讓學生自主創編故事,再由組員進行評價。這樣可以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破本單元習作的難點,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結語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該對作業進行優化設計,所設計的作業要由“量”向“質”轉變,作業目標要更加精準,指向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復述故事的能力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借助任務群可以化散為整,大大提升作業的有效性,這也和新課標的要求相契合,有利于取得“1+1>2”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鄧麗越.因人而“異” 寓練于“趣”:對小學語文校本作業設計的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
(A),2016(12):18-20.
[2]詹出文.讓小學語文作業豐富多彩:淺談小學語文作業的布置[J].亞太教育,202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