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減負增效”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進行研究,目的是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落實教學任務,從而更好地推動基于新課程改革的“減負增效”教學目標的實現,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減負增效”;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唐勇(1975—),男,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第九小學。
為了改變部分學校教育資源不足和部分學生負擔過重等局面,國家有關部門進行了“減負增效”的教育改革。“減負增效”是指減輕學生不必要或不合理的學習負擔并提升成效。下面筆者從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和教學策略。
一、“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的學習方面
隨著“減負增效”的實施,小學生可以緩解自身的學業壓力,但在數學學習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首先,如果教師減少課程內容,可能會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得不夠全面和深入,從而影響學生未來的學習。其次,如果教師縮短數學課時,可能會使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下降,會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整體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可見,有關部門和教育工作者在落實“減負增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實施相關政策后對學生的影響,需要制定出效果更好的教育政策和實施方案,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同時充分發揮教育的積極作用。
(二)教師的教學方面
在“減負增效”背景下,一些教師不能很好地處理自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之間的關系,采用的教學方法單一,這使得課堂氛圍比較沉悶,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學習往往是被動的、機械的。在課堂上,這些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在做什么,而未關注學生是怎樣思考的。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仍然給學生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這容易使學生對作業形成錯誤的認知[1]。也有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過于追求教學目標的實現,過于注重知識點的教授,忽視了學生思維和動手操作、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能力發展的需求。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教師將過多的時間花在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上,未遵循學生學習態度以及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規律,這樣做可能會導致學生在短時間內不能夠適應教師采用的新的教學方法,從而錯過最佳的學習時機。上述問題的存在會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不牢固,也不能滿足“減負增效”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要求。對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以適應相關政策的要求。在為學生減負的同時,教師需要保證教學有一定的深度和趣味性,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一)轉變觀念,優化教學設計
要想讓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滿足“減負增效”的教學要求,教師需要轉變觀念,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思維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的培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對教學進行優化設計,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從而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具體來說,一方面,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教學設計上,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為出發點,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生動的教學案例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另一方面,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效果和過程進行反思和改進,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比如,在教學小數的四則運算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學、探究式學習、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首先,在教學過程中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實物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認識小數及其應用,并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為了讓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教師可以設計小組活動和探究任務,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和實踐,通過與小組成員的交流和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針對學生在探究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決方案,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在總結環節,教師可以通過總結小組活動的成果和課堂討論的結果,概括小數四則運算的法則和注意事項,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然后,教師可以布置相應的練習,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最后,教師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和建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改進。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調整探究活動任務的難度,增加實際應用的案例,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能力。同時,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2]。
(二)善于啟發和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數學知識本身具有邏輯性和連貫性。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在學生掌握了一種方法、一種思想后,適當地進行拓展。教師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在思考中掌握規律,在實踐中進行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開展教學,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如用案例分析法,向學生提供一些真實的或虛構的案例或問題,讓他們自己去分析和總結,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掌握數學知識。在進行導入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購物打折這類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如“一件商品原價100元,現在打9折,那么這件商品現在的售價是多少?”通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計算的方法,同時激發和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通過具體的案例,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符合“減負增效”的要求,而且能夠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大都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喜歡直觀、形象和動態的事物。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比較枯燥的數學知識通過形象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件上呈現角及其特征。又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節課前,教師可以先播放視頻,幫助學生了解各種面值的人民幣。這樣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課堂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
(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不斷的思考和學習中才能有所發現,才能產生創新的想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積極進行探索。例如,在教學幾何知識時,首先,教師可在黑板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接著延長這個平行四邊形相鄰的兩條邊,向學生提出“你們能用量角器量出這兩條邊組成的角的度數嗎?”的問題,并讓學生動手量一量。然后,教師可以同樣的方式讓學生量出長方形等圖形的角的度數。最后,教師可讓學生自主探究“用一塊邊長是15厘米的正方形紙板圍成的圓柱形紙筒的側面積是多少?”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這個圓柱形紙筒的側面積是225平方厘米”的結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不僅能夠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而且能夠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是“減負增效”背景下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討論時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內化與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學生會更加主動地思考問題,實現能力的提升。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會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這有利于師生進行有效的互動。
(六)合理設計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的設計直接關系著“減負增效”落實的效果。學生之間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有所不同,教師在設計課后練習題時應該考慮到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要,使作業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其中的題目應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應該少而精。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多設計一些拓展型的練習(其中有挑戰性、有難度的題目數量不超過5%,綜合性較強的題目數量不超過10%),并適當減少一些基礎性的練習;對中等水平的學生,可多設計一些趣味性較強且難度較大的題目(數量不超過5%)。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學習習慣和能力。另外,教師可適當開展如口算或者列方程解應用題等訓練[4]。
(七)注重教學評價及反饋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開展有效教學的保障。科學的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找到與其他同學在學習方面的差距,明確自己的不足之處,并進行改進。對于多數學生來說,教師對自己學習成果的評價十分重要。所以,教師在課堂上需要結合自身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評價及反饋的方式,及時進行評價以及反饋,以便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幫助他們改正,如對于表現好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繼續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思維方式。在課堂結束后,教師需要收集和分析學生對這堂課的評價意見以及問題[5]。例如,教師可以在下課后給學生布置一些簡單的作業,并及時進行批改和講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出相應的建議。采用這種具有針對性、時效性的評價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來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評價時,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教學評價表。這樣,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表現,教師也能夠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幫助他們進行相應的改進[6]。同時,教師要結合具體情況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對評價過程進行改進等,并且還要重視溝通,以達到預期效果。
結語
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素質。在“減負增效”背景下,教師應優化教學方法以及方式。同時,教師應以學生發展為本進行教學改革,實現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對學科特點和學生學習特點的了解,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王寧.另辟蹊徑 以“增”促“減”:基于“減負增效”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32):111-114.
[2]道吉仁欠.“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減負增效的探索[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1):58-60.
[3]袁慶.“雙減”讓課堂更輕松:關于小學數學“減負增效”的有效策略研討[J].名師在線,2022
(29):62-64,67.
[4]趙晨燕.“減負增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探索: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例[J].智力,2022(29):120-123.
[5]李景平.減負增效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年段作業自主診斷設計:以“圓的面積”自主診斷作業設計為例[C]//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創新教育實踐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二).[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2022:365-368.
[6]林海.減負增效 從優化作業設計開始:談“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J].名師在線,2022(26):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