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性健康發展、新課程改革的穩步落實和“雙減”政策的實施,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重視提高課堂效率和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雙減”背景下,教師要進行教學反思,關注學生的成長問題,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建設高效課堂是重中之重。基于此,文章結合實際,研究了“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提質增效的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提質增效
作者簡介:張蕓(1986—),女,江蘇省無錫市江南實驗小學。
“雙減”政策指出,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了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數學作為一門研究數字與幾何的學科,同時具有抽象化、邏輯性和創新性等特點,對于小學生來說難度較大,而且計算的過程較為枯燥,導致部分學生不愿意學習數學。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師生在思維和語言上的差異,以及學生在認知方面的不均衡,都增加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難度。為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可以從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復習等多個方面出發。
一、完善課前預習,筑牢知識根基
課前預習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導入作用。第一,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課程內容的準備環節。數學新舊知識之間有連續性和邏輯性,良好的預習是數學教學的基礎和起點,便于教師把握課堂內容,加深學生對學習的理解。第二,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思維水平是不同的。為了讓所有學生在課前達到基本要求,教師應該設計好課前預習環節。基于這兩點考慮,教師要重視課前預習環節[1]。
“雙減”背景下的課前預習如何做到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生活課前預習是一種新的思路與途徑。生活課前預習是指在生活中體驗知識,不要求學生認識、理解和應用知識,只需要學生簡單地體驗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全面且大概的了解,以便積累必要的學習經驗。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認位置”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選定六個熟悉的人,再確定這六個人的家的大致方位,最后再將這六個方位放在一起比較,由此體驗位置在生活中應用的普遍性。再例如,在教學完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元、角、分”時,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獨自去從文具店購買鉛筆、尺子、筆記本等學習用品,使學生初步認識一元、一角、一分的人民幣。通過預習,學生能夠感知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關聯性,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
二、運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生思維
數學是一門揭示自然規律的學科。要想學好這門課,就必須擁有較強的邏輯性。如果學生對某個數學知識點理解得不夠透徹,掌握得不扎實,往往會對這方面的知識體系產生認知偏差。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內在發展需要展開教學。小學生雖然年紀較小,認知能力不足,但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等教學手段,為學生構建生動有趣的課堂,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以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問題情境:三年級共有312名學生分成四批去游泳,平均每批有多少人?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列豎式計算,總結“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首先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一位不夠看兩位。其次,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最后,每次余下的數要比除數小”。
三、設計生活化課堂,展現“雙減”主旨
在具體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化元素引入,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遇到晦澀難懂的數學知識時,懂得從生活化的角度去理解,從而實現數學的生活化應用。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又能幫助學生輕松解決數學中的各種疑難問題,化抽象為具體。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數與代數”的知識時,筆者為學生精心設計了“校園小超市”的生活案例,并就其中的盈虧現象進行詳細講解:當收入減去成本等于3000時,說明超市這個月沒有虧損,還盈利了3000元;當收入減去成本等于0時,說明超市這個月既沒有虧損,也沒有盈利;當收入減去成本等于-300時,就意味著超市這個月沒有賺到錢,還虧損了300元。這類小企業盈利虧損的例子,可以讓學生輕松理解負數的概念,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四、構建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所謂高效課堂,站在教師的角度來解釋就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內,教師能夠精準把握知識的呈現順序與進程,帶領學生完成知識點的學習與應用。高效課堂還指向學生的學習,即當學生對一節課的學習內容感興趣時,他們的注意力才會高度集中,從而順利掌握知識,并在課后進行拓展延伸。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積極構建高效課堂,優化教學結構,并整合各方面的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構建開放式課堂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實際上,課堂環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較為重要的一環,教師需要思考如何構建開放式課堂。開放式課堂區別于傳統課堂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其對學生的硬性束縛更少,其中的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總體著重考查學生在發現與邏輯思維方面的能力。開放式的課堂也讓學習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在家里找出長方體的物品,再帶來學校與其他同學共同探討其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探索性質的作業,如讓學生量出自己帶來的長方體物品的長、寬、高,或是用卡片制作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等。這類需要學生動手實踐的作業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新課知識,將傳統課堂中的枯燥理論變得更加有趣,讓學生的思維走向開放。而且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能夠有效地加強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這種生活化教學同樣也是“雙減”政策下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策略。
(二)應用小組合作模式
小組合作可以有效促進師生及生生交流,由此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模式讓學生學習,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適當引導學生走出教材,通過實際應用來加深對于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這一課為例。教師首先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將班內的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合作探究當地的公園數量情況,具體要求為:一是需要研究當地公園的主要位置、大小、門票價格及開放時間等問題;二是需要總結和整理研究的結果;三是需要將研究結果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形式展現出來。經過小組合作實踐后,學生對當地公園的概況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夠將書本中抽象的統計知識具象化。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如何將課本中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能為課堂學習提質增效。
五、鞏固課后復習,完善知識體系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為學生布置了與課堂教學內容重復的復習作業,或是讓學生將抄作業作為復習作業。這樣的作業學生不會覺得有趣,反而會失去對該學科原有的興趣。此外,部分教師習慣應用題海戰術,導致學生迷失在作業的海洋中。這樣的作業設計在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也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與“雙減”政策的要求背道而馳。為此,教師要減少作業量,設計多樣化的課后復習作業。
作業多樣化并不是指數量上的多,而是指復習作業內容的多樣性。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后復習環節,教師可以設計“作業超市”,讓學生優先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來做。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多項作業,以完善知識體系的構建。教師還可以設計分層作業,為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讓學生有層次性地完成作業。如針對低年級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設計“看圖說話”的作業,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出數學課本中某張配圖的含義,或是為數學課本中的某張配圖編一個數學故事,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完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的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圖形知識自己設計一個有趣的物品。這種設計圖形的課后復習,可以滿足班內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和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都可以完成這項作業,而且能夠取得不同程度的思維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課后復習環節,教師還要帶領學生整合課前、課中、課后的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首先,教師要把學生課前預習的內容作為有利的教材。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生的預學基礎來源于課前預習經驗,教師可以以此為腳手架引出學習內容,將課堂材料與學生經驗相結合,抽象出數學知識,再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教學導入要結合學生的前期經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元的教學資源,準備課堂上的材料,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他們的探索熱情,使他們能夠自主、自覺地學習和探索知識。最后,在課后復習環節,教師既要注重作業的分層設計,又要注重作業設計的開放性,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六、設置親子作業,助力課后發展
在小學教學中,家長的參與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僅僅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知識輸入以及學生的單向接收是無法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的。只有讓家長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監督、引導學生,才能助力學生的課后發展。為了讓家長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需要家長參與的親子作業。教師在設計親子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
例如,在教學完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圓”這一知識點后,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對相關計算公式的運用。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作業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必須完成的基礎作業設計上,教師可以要求所有學生在學完圓的面積后,完成課本上的基本習題,應用相關公式求出圓的面積。學生除了掌握常規習題外,還可以有選擇地解決一些周長和面積相結合的問題。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還可以試著解答一些課外拓展問題,比如“如果給你一根繩子,怎么能圈出最大的面積呢?”這樣,學生在體驗知識、應用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建議家長帶領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與學生共同探究數學知識。舉例來說,在“圓”的作業布置中,教師可以讓家長帶領學生測量一下自己的汽車或者自行車輪胎的周長和直徑,由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圓的周長和直徑測量方式。同時,通過相關數據,家長可以帶領學生進一步計算輪胎的橫截面積,并且思考輪胎的橫截面積與車輛行駛舒適度的關系。
結語
“雙減”政策的落實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通過更高的管理水平,讓學生得到發展。作為教師,給學生布置過多的機械化作業,無疑會消減學生的知識探索欲望和學習興趣。為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整合各方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新學生作業形式,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錢怡蘋.辨析考證,提質增效:探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組關系的辯證處理策略[J].教育界,2020(4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