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形態、路徑、風格等都出現了較大變化。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的興起為新聞生產與傳播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大大提高,傳播路徑更豐富多元,傳播內容也具有鮮明的互動化、網絡化、碎片化等特征,傳播形態也變成了短視頻、微視頻及圖文等。新聞媒體要認識到新聞傳播環境的全面變化,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深入了解受眾需求,堅持受眾至上的服務原則來生產和傳播新聞。通過引入新媒體技術來革新產品形式、創新敘事架構、推進深度報道、擴大傳播場域,為新聞實現橫向的大范圍傳播和縱向的深入傳播打下扎實基礎,為新聞媒體實現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傳播;創新路徑
引言
新媒體時代,信息獲取難度越來越低,信息傳播方式豐富多元,四通八達,受眾在新聞閱讀方面握有很大的選擇權和自主權。新聞媒體的數量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冒出,新聞產品之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為了從激烈的新聞競爭中脫穎而出,許多新媒體和自媒體紛紛各顯神通,各出奇招,快速推動著新聞產品結構、形態、內容、傳播路徑、互動方式的創新,新聞傳播也變得更具親民性、互動性、特色性和網絡性,形態更加多元,傳播更具新意。傳統新聞媒體在這種沖擊下,時效性低、互動性弱、傳播方式線性單一、傳播風格嚴肅刻板的缺點,被無限放大,大批受眾紛紛流失,傳統新聞傳播走到了升級或是淘汰的十字路口。面臨這種嚴峻考驗,研究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征很有必要且意義重大。這能為傳統媒體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指明方向和提供參考,加速傳統新聞媒體的革新升級進程。
1.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環境分析
新媒體時代,新媒體與自媒體大行其道,傳統新聞媒體的發展空間被不斷壓縮。但層出不窮的新媒體技術也為新聞媒體的創新升級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持,新聞傳播模式創新迎來了良好時機和強大助力。
如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平臺的出現,讓傳統新聞媒體只需要花費很低的成本就可以拓展傳播路徑,實現新聞內容的高效宣發與同步推送,極大地提高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和互動性,讓新聞傳播突破傳統線性傳播模式的局限,賦予新聞傳播雙向互動功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出現可以幫助新聞媒體快速采集受眾信息,了解受眾轉發新聞的頻次、點贊數量、評論數量等等,從而有效分析受眾對新聞產品的態度和意見,了解某條新聞傳播的受歡迎程度,提煉出受歡迎新聞的傳播特征,為媒體人員有序生產熱度新聞產品提供客觀依據;各類視頻剪輯軟件、配音軟件、UI設計軟件等極大地提高了新聞產品的生產和剪切效率,為新聞編輯制作出個性產品、多元產品提供了實用工具,既加快了新聞產品的產出效率,又豐富了新聞產品的視聽體驗。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整體大環境很好,傳播技術、傳播載體、傳播平臺都得到了較大發展,新聞傳播迎來了非常不錯的發展機遇。但這也對新聞編輯和新聞記者的政治素養、信息素養、采編能力、運營能力及溝通能力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新聞媒體從業人員要深刻認識到新聞傳播的時代特征,樹立受眾至上的傳播思維,掌握各類新媒體技術的操作要點,了解各大主流平臺的運營要求,了解廣大網友的閱讀特征和新聞需求,這樣才能快速制作出大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進而實現大范圍傳播和深度傳播[1]。
2.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特征
2.1 新聞傳播更具互動性
新媒體語境下,媒體與受眾之間的地位有所反轉,受眾的可選擇性大大增加。受眾既能是新聞的接收者,也可以是發布者和傳播者,受眾可以快速檢索各類新聞產品,而報道同一新聞熱點的媒體也是不計其數。因此,新聞傳播的主動權牢牢把握在受眾手中。如果新聞傳播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難以貼合受眾閱讀習性,不能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和話語權,不能及時反饋受眾的態度和意見,新聞媒體就必然會被市場淘汰。為了獲得受眾的喜愛與認可,新聞媒體在生產新聞產品時都非常重視受眾的需求和建議,會以受眾需求為導向來生產和傳播新聞,新聞產品也更具互動性,媒體和受眾之間的溝通更加頻繁、立體和深入。目前,大部分新聞傳播都設計了互動環節,如直播互動、彈幕互動、后臺留言、大眾征稿、社群運營、現場連線等等。媒體和受眾之間的互動形式是多樣化的,提高了受眾的新聞參與感,也提高了受眾對新聞媒體的滿意度。
2.2 新聞傳播內容碎片化
當今時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受眾擁有的自主時間也被不斷分割,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這直接導致年輕人閱讀習性的改變,進而導致短視頻新聞產品火速出圈。最近幾年,短視頻新聞產品大行其道,受到了年輕受眾的熱烈追捧。短視頻新聞具有內容凝練、層次分明、結構簡單的特點,新聞時長和篇幅較短,敘事直截了當,畫面沖擊力較強,創作節奏較快[2]。新媒體時代下,媒體數量呈指數級裂變,新聞產品創作傳播的速度必須要快,因此許多新聞產品的創作不會嚴格遵守傳統的采編和傳播流程,而受眾習慣快閱讀、淺閱讀的特點使得新聞傳播呈現出碎片的特點。客觀來說,這類新聞產品閱讀便捷,發布迅速,時長較短,方便受眾進行一次性閱讀,滿足了受眾的新聞閱讀體驗,但這樣的產品也存在深度不夠、思想內涵欠缺等問題。如何兼顧新聞產品創作質量和產品碎片化特點,是廣大媒體機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2.3 新聞傳播趨于網絡化
傳統新聞傳播的傳播媒介是相對單一的,主要包括電視、報紙、廣播等,基于傳統媒介的新聞傳播不僅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是無法及時傳達受眾的訴求和建議,受眾只能被動接收新聞信息,不能主動參與新聞內容的制作和傳播,不能隨時對新聞進行暫停、檢索、放大,閱讀體驗也是處處受限。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產品的傳播媒介變得非常豐富,新增了諸多移動終端設備,如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等,受眾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閱讀新聞,能夠暢所欲言地發布觀點,可以與其他受眾一起交流討論,分享感受,新聞傳播的集群效應、網絡社交屬性更加顯著。此外,新聞內容的敘事風格也更接地氣,更加親民,更具有生活氣息,許多新聞媒體會故意在新聞傳播中融入一些網絡用語、幽默熱梗,通過這些耳熟能詳的語言來獲得受眾的好感。新聞敘事更加潮流時尚,具有品牌個性,吐槽、點評、反諷、反差報道等方式充斥各大短視頻平臺,新聞產品網絡化特征十分鮮明。
3.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創新路徑
3.1 應用媒體技術,豐富新聞呈現形式
新媒體時代下,各種新興媒體技術層出不窮,為新聞產品的生產和傳播提供了強大助力,讓新聞產品變得聲情并茂,清晰直白,更具視覺沖擊力與情感穿透力。新聞傳播要善于借勢借力,依托新媒體技術來全面創新新聞產品的內核意識和外在形態,讓新聞產品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達到深度傳播、廣泛傳播的效果。對此,新聞編輯要了解新媒體技術在產品內容創作、形式打造、風格編排、傳播場域延伸等方面的價值優勢,結合新聞產品傳播的市場定位與受眾特征來完成對新聞產品的全面創新[3]。
首先,要在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等平臺開通官方賬號,認真運營這些官方賬號,了解受眾對新聞產品的態度、建議和期望,通過雙向互動的方式來征集新聞產品創作和傳播的相關意見,收集產品創作素材,提高受眾的參與感,達到擴大產品傳播場域,增強產品創作的針對性、時效性與互動性的目的。其次,學習并熟練運用各種媒體采編技術與內容編輯軟件。如運用音頻編輯軟件給新聞配上各類背景音效;利用視頻剪輯軟件來提高新聞內容的清晰度,增強新聞的可信度,確保受眾看得清楚真切,讓產品內容更具畫面沖擊力;利用信息處理軟件來快速完成產品內容的拼接與整合,控制產品的時長,嵌入網絡用語及熱點事件,配上流暢的字幕,輔以圖表及案例說明,開通彈幕互動及評論板塊等,以貼合受眾閱讀碎片化、網絡化、社交化的特點,確保受眾有良好的新聞閱讀體驗。
傳統新聞媒體應充分把握新媒體技術的優勢,聚焦新聞產品的畫面、音效、載體形式、傳播路徑等來升級創新,以滿足受眾多元化與個性化的需求。
3.2 參考優質新聞,創新新聞敘述方式
新媒體時代下,縱觀那些優秀火爆、受人歡迎的新聞,可以梳理出一些共同特征,包括標題引人入勝、內容精簡凝練、敘述角度新穎、旗幟風格鮮明等。這些特征是由受眾碎片化的閱讀時間決定的,新聞內容只有具備這些時代特征,才能帶給受眾便捷、自由、舒適的新聞體驗感,進而具備傳播影響力。這不是對大眾興趣的一味迎合,而是對時代潮流的積極順應[4]。對此,新聞傳播需要積極借鑒那些火爆網絡的傳媒作品,持續對產品敘述方式進行優化。
在創作新聞時,敘述方式的創新要盡量做到以下三點:
(1)標題用心,長話短說。標題要抓住關鍵,突出主題,與內容相貼切。可以適當營造懸疑和起伏,但不能和新聞內容脫節,不能故弄玄虛。盡量刪除一些無用的、冗長的、故意誘導誤導的內容,確保文字的簡明性與有效性,盡量用最短的時間來將新聞的來龍去脈說通透,說直白。
(2)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相關數據顯示,在各大主流短視頻平臺上,看新聞超過3秒仍能堅持看到10秒的人僅有65%,可以看到45秒的人僅有45%。因此,新聞產品內容需要控制時長,開門見山,不能拐彎抹角,不能在一個產品中過多鋪墊和介紹背景或側面信息,即使是長篇幅的新聞產品也要注意排版和分割,將其分成相關的系列產品,防止受眾失去耐心。
(3)以小見大,嚴肅活潑。當代網友是善于自嘲、自娛和自樂的,他們更喜歡幽默風趣的新聞。新聞創作要盡量貼近生活,貼合群眾,采用以小見大、硬事軟說、微觀表述等方式來介紹新聞內容,用立體、清楚、通俗的小事來闡述大道理,用鮮活的案例來突出新聞價值觀與新聞思想,用詼諧幽默的敘事方式來深入淺出地介紹理論觀念,拉近新聞和新聞受眾之間的距離。創新新聞敘事方式可以讓新聞更具人文煙火氣息,更能引發受眾的共鳴,從而實現快速傳播。
3.3 堅持內容為王,彰顯新聞思想深度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創作如果缺乏特色,質量低下,必然難以突出重圍,無法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在人人都可創作新聞產品的時代,新聞創作需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提升新聞內容的思想深度,延伸新聞產品的附加價值,盡量做到新聞內容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新聞媒體應從選題策劃、內容設計、價值表達等三個維度切入,將“內容為王”原則貫徹落實。
在選題策劃方面,建議新聞媒體圍繞大眾高度關注且意義深刻的題材來創作產品,如山村支教、志愿救援、醫療民生等新聞都能引起廣泛的討論,啟發受眾的思維。寶貴的媒體資源應放在弘揚社會正氣、宣傳優良文化、傳遞正確價值觀念等方面,切實幫助廣大受眾解決生活困難,幫助他們發聲維權,追求合法利益。
在內容創新方面,新聞媒體要堅持求真務實的原則,牢牢堅守新聞工作者的創作底線,認真對采編的新聞素材進行核實求證,必須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與整體性,不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新聞編輯要善于、敢于走進基層,走向社會,采取實地調研、當面訪談、調查取證等方式來了解相關素材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研判產品發布后的影響,并積極邀請政府部門、媒體同僚來對新聞進行立體大面積報道,強化新聞產品的權威性和正式性。例如,漳州電視臺在報道臺風“米克拉入侵”時,便聯合電力、水務、園林、交通局等政務部門來協同報道,全面介紹了臺風的規模級數、行進路線與持續時長,讓相關主體對臺風的破壞力有清晰的認識,可以提前做好防護措施。該電臺圍繞臺風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臺設置了多個議題,包括災情報道、客運情況、政府應對措施、搶險規劃等等,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情討論,最大程度保障了受眾的人身財產安全,體現了一個媒體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在價值表達方面,新聞內容的價值觀念、思想內涵必須合規合法,正確健康。盡量融入一些和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傳統文化相關的價值主張,讓這些正確的、優秀的、先進的文化理念能夠被受眾所接受,進而達到拓寬受眾視野,啟發受眾思維,規范受眾習性,引領受眾向上的目的,全面提升新聞內容的思想高度和價值深度,為新聞內容實現有效傳播奠定優秀的內在基礎。
結語
綜上可知,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環境不同以往,新聞內容創作和新聞傳播對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的依賴程度更高。新媒體既給傳統新聞傳播帶來了巨大沖擊,也為傳統新聞傳播創新提供了強大助力。傳統新聞媒體從業人員要善于抓住時代機遇,敢于積極面對挑戰,勇于顛覆傳統思維,利用新媒體技術來對新聞內容的敘事風格、內容結構、傳播場域進行全面創新,確保新聞傳播和受眾的閱讀特征具有適配性,確保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互動性與親民性能夠全面增強,為新聞傳播實現橫向層面的高效傳播奠定扎實基礎,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王慶霞.融媒體視域下新媒體新聞敘事策略的創新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 2022, 13(20):70-72.
[2]馬根權.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具體特征與創新路徑探究[J].新聞前哨,2022,(19):32-33.
[3]盧蘊波.基于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新路徑探究[J].新聞傳播,2021,(14):56-57.
[4]于凡.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特征及傳統新聞的創新路徑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0,(10):73-74.
作者簡介:王晨雨,碩士,一級播音員,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口語傳播實務、互聯網傳播、即興口語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