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獨伊,李明清
摘? 要:作為地方高校中的一門傳統人文學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設置歷史比較悠久,為社會輸送了很多優秀人才,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然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中,受限于功利視野,該專業的職業特色越來越模糊,職業定位也不夠精準。以位于湖北省孝感市的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為例,在獨立學院轉型的大趨勢下,該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要實現長久生存和持續發展就必須依靠應用轉型,只有根據市場需要適當調整專業目標,該專業才能有更廣闊的就業前景。
關鍵詞: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應用轉型;專業目標;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8-0080-04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humanity in the local university,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fessional set up relatively long history, has prepared a lot of excellent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has a certain social influence. I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limited by the utilitarian view, the professional profession characteristic is more and more fuzzy, vocational orientation is not accurate. With College of Technology of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in Xiaogan,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under the trend of transform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to achieve long-term surviv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the university,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must be relied. Only by adjusting the professional objectives properl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can the major have a broader employment prospect.
Key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 goals; innovative practice
作為地方高校中的一門傳統人文學科,漢語言文學專業為社會輸送了很多優秀人才。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該專業畢業生的職業技能遠不如職業院校學生嫻熟,專業理論水平又不如其他本科院校學生扎實,市場反饋并不理想,就業前景也不樂觀。
目前,我國經濟出現下行壓力,主要問題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在此背景下,我國政府創新性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圖破解目前經濟增長困境。通過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效率和質量,滿足現有需求,挖掘潛在需求,促成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相匹配,最終實現經濟長期增長。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投射在教育領域,就是人才群體與市場需求的不匹配。
因此,我國正在大力支持地方院校進行轉型發展,尤其強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求解決這種不匹配的難題。曾有調查數據表明湖北省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情況,調查對象是20所能檢索到培養目標的地方獨立學院,調查結果顯示“其中19所獨立學院定位于培養‘應用型‘實用型人才,將培養目標一般地定位于‘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獨立學院就有9所。”
在此趨勢下,位于地方的獨立學院必須緊跟時代,以市場的就業需求為發展導向,積極調整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就業比較困難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應用轉型的背景下,該專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如教學技能、文秘技能、表達技能和書寫技能等。擁有“一技之長”的畢業生,才能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
一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定位太模糊
目前,教育部正在對普通高等學校和獨立學院的本科教學工作開展評估,部分文件明確指出,獨立學院應該確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
在此趨勢下,獨立學院紛紛把應用型本科當作自身的發展定位,旨在培養應用型、實用型人才。以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為例,理工科專業和文科專業都開展了應用轉型大討論,如信息工程系,在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踐板塊就有比較成熟的規劃,課程體系中增設的實踐課程能迅速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而傳統的文科專業受限于傳統認知和自身特色,很難迅速適應這種轉變,尤其是在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方面,課程類型單一的問題尤為突出。最終,這些頑疾導致該專業的自身定位越來越模糊,無法適應就業市場。
(二)? 人才目標不準確
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這一塊,部分獨立學院都是照搬主辦高校的目標體系,指標要求機械呆板,沒有體現出獨立學院的辦學特色,與實際的社會需求嚴重脫節。以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為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基本延續了主辦高校湖北工程學院文學院的說法,旨在培養能擔任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或從事與漢語言文字運用相關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具體的職業能力要求和職業定位并不明確。這種直接套用的做法并沒有關注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基礎,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
正因如此,為了符合就業市場的新需求,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而非專而精的學術科研人才,就業范圍不能只局限于中學,也可以包括小學及其他教育培訓機構。
(三)? 課程設置較單一
課程體系設置是專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每個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通識課程主要是針對學生進行政治素質、道德品質、身體素質和理論素質培養而設立的公共必修課程,專業課程是學生完成專業學習必需的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絕大多數的高校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延續了這一傳統做法,極個別的高校則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在原有的兩大課程體系中加上專業拓展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專業拓展課程旨在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加深專業認識,進而形成較高的實踐動手能力、專題研究能力。而教師教育課程則旨在培養教師所需要的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
以位于地方的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為例,該專業的基礎課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寫作概論和文學批評史等十余門;專業選修課板塊,則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概論、魯迅專題研究、明清文學研究、中國語文名師研究和語文教育教學能力實訓等課程。分析得出,專業基礎課所占課時偏多,教學內容的延展范圍廣,教學過程側重于理論研究,卻沒有關注到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而專業選修課設計的范圍較窄,形式比較單一,部分學習內容會有一些重復,多以小專題的模式出現,課時有限,教學方式也比較傳統陳舊,并沒有關注到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效果不夠理想。
(四)? 評價指標不完善
在現行的學生評價體系中,該專業學業成績的評定往往只關注理論知識的考核,以分數作為最主要的評價指標,而沒有關注到學生職業技能方面的進步。這種傳統的理論考核方式往往只由任課教師一人執行,缺乏創造性,籠統單一。
以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為例,該專業課程考核多以試卷形式進行,甚至以此作為評定獎學金的主要衡量標準,這也間接導致了學生對職業技能的忽視。
二? 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轉型的科學途徑
獨立學院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要實現應用轉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重點突破。
(一)? 明確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
專業的長足發展有賴于科學的專業定位。若要進行應用轉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新定位很重要。
首先,專業定位要明確層級觀念。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開設在以下幾類院校:重點綜合性院校及師范院校、地方綜合性院校及師范院校、地方獨立院校及普通師范專科。即便這些學校都開設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但其定位也是不同的。第一梯隊院校的綜合實力較強,學術氛圍濃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定位應該側重學術性,注重學術研究,旨在培養能適應專業縱深研究的高級漢語專業人才。第二梯隊院校指位于地方的綜合性院校及師范院校,其漢語言文學專業定位應該側重綜合性,培養能從事漢語教學與文字工作的綜合型人才。而第三梯隊院校則以獨立學院為主,整體發展受限于地理位置,就業面較窄,學生能力較差,故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服務對象需轉為農村和社區,確定服務地方的職業走向,培養適應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這種避免“一刀切”的逐級分層定位,能更好地適應就業市場的不同需求。
其次,專業定位還應該注意培養方向的多元化。在新的就業形勢下,我們應該全方位、多元化地設定專業培養方向。根據不同層次的社會需求,可以設定專業培養的主方向和副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當然要以語文教學為主方向,可以將文秘、文化產業管理、文字編輯和對外漢語教學等作為副方向。明確多元的就業導向可以更有效地促進該專業的應用轉型,提升專業價值。
最后,在以往的專業分析中,這個傳統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往往限定在“重理論研究,輕實踐應用”的思維定式中,導致學生的遷移能力、實踐能力較差。基于此現狀,為了謀求專業的長遠發展,介于學術性高校與技能型職業院校之間的地方獨立學院應該培養緊跟市場需求的應用型復合人才。這類型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漢語言文學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需要掌握語文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也要具有語文教學的獨特體驗,形成初步的語文教學能力,初步具備中小學班級管理實踐工作的能力。
以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為例,一方面要注重專業基礎知識的達標,另一方面更應該強調該專業人才技能目標的達成,如“三個一”職業技能目標: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一手規范的粉筆字和鋼筆字、一篇漂亮的好文章。又如課堂教學技能的實踐考核目標:順利上完一節語文課。還有多元的專業實習目標的達成,如確定不同階段不同方向的實習目標,如教育實習目標、文案秘書實習目標、社會調查實習目標等。
(二)? 優化課程體系,完善課程結構
既然獨立學院以應用型復合人才為終極目標,那么其課程體系也應該緊跟時代需求調整完善。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以理論專業課為主,文學類、語言類課程比例高達90%,而技能類、實踐類的課程比例卻很小。以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為例,該專業的課程設置仍然沿襲了師范院校的傳統,沒有關注到新變化,學生的職業素養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該校僅在第七學期安排了語文教育教學能力實訓課程,只有32個課時,學生進行模擬教學的機會太少,也導致了后期教育實習工作的滯后。這樣的課程設置雖然夯實了理論基礎,但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養成,限制了學生視野,影響了就業前景。
因此,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的能力特點,我們需要補充一些極具實用性的選修課,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成三個模塊:基礎課程、拓展課程、技能課程。
基礎課程——專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是該專業必不可少的傳統課程。主要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及作品選、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及作品選、外國文學、寫作概論、美學和文學批評史等十余門課程。這些課程是專業基礎,確實要繼承。通過系統地學習,學生可以比較全面地掌握該專業的基礎知識。正因如此,這類課程就應該開設在低年級階段,如大一、大二學年,地方高校更應該整合課程,鼓勵教師開發符合應用轉型的專業基礎教材。
拓展課程——拓展類課程主要針對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可以分成兩個方向:一是考研方向拓展課程,根據本專業學生考研情況,提供相關的專題教學,便于指導學生進行深入研究,如古代文學的考研方向,可以增加明清小說專題研究、李白在安陸專題等課程,又如現當代文學的考研方向,可以增加魯迅作品研究、當前文學研究、港臺文學和海外華文學研討、民間文學等課程。此類課程旨在從縱深方向給學生補充專業前沿信息,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有助于學生繼續深造。二是就業方向拓展課程,主要針對市場的就業需求,可以增設職業生涯規劃、檔案管理學、辦公禮儀、教育熱點研究、語文名師研究、中學語文教學熱點與疑難問題研討等課程,促使學生緊跟社會變化,拓寬就業視野,不被市場淘汰。
技能課程——結合專業特點,此類課程主要針對學生的職業技能養成,即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學能力、文字信息處理能力等。如演講與口才課程、朗誦與口語表達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技能,教師口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語文教育教學實訓等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教師技能,又如文秘寫作、辦公自動化、網絡編輯學等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文秘技能。
(三)? 創新實踐教學方式
實踐教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教育部明確提出高校要“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其直接影響著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但在現實中,實踐教學又是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以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為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就是指教育實習,往往安排在大四學年第八個學期,畢業學年還要撰寫畢業論文和找工作,事情繁瑣,學生精力有限,所以實習效果并不理想。
獨立學院漢語言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增加專業課程的實踐課時。如現代漢語課程可以增加“普通話訓練課時”,糾正語音,規范普通話。又如寫作概論課程可以增加應用文寫作訓練、訪談寫作訓練、創意寫作訓練等課時,通過寫作實訓提升書寫能力。與此同時,還要增加實踐環節的學分,使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學分不能低于總學分的30%。
其次,完善專業實習板塊。獨立學院的專業實習可以安排在大二、大三和大四三個學年,將前期的專業見習、中期的自主實習和后期的教育實習結合起來,實行循序漸進的持續實習模式。實習所占學分也可以適當增加,分學年計分。前期的專業見習主要安排在大二學年,可以帶領學生前往學校安排的實習基地完成隨堂聽課、專題討論等實習任務。中期實習由學生在假期自主安排,只要是和專業發展方向一致的實習內容,都可憑借實習材料參與考核獲得學分認定。后期的教育實習則按學校規定完成。
同時,實習基地和實習方式也應該多元化,不能只是面對中小學。學校還應該和社區、基層行政機關、電視臺、報社、出版社和相關企事業單位加強聯系,建立多元的實習基地。在實習期內,學生通過深入真實的工作環境,掌握第一手資料,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如在社區擔當志愿者教師可以提升教學技能;在報社參與活動策劃、信息采編可以提升溝通技能、寫作技能。
最后,實踐教學創新還要突出特色板塊。位處地方的獨立院校,在轉型的關鍵期,一定要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業影響力。以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要重點抓“三個一”能力特色版塊: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一筆規范的漢字、一篇好文章。在班級層面,學生可以開展“鋼筆字日日練”“經典文每日誦”“每日論一文”“每周講一課”等活動,循序漸進地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在學校層面,學生自主成立的書法協會、誦讀協會、言語爭鋒協會可以組織多樣化的競賽活動,營造全員閱讀和全民大討論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 改革評價機制
傳統的專業評價主要針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無論是專業課還是選修課,都是以書面測評考核為主,以理論知識儲備為主,并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實踐能力。
改革評價機制,首先要關注評價內容是否全面。為了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評價機制必須有全面性,既要注重知識評分標準,又要注重技能考核標準,以此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把精力和時間用在強化動手能力和提高專業技能方面,例如書寫能力測評、模擬教學能力測評、口頭表達能力測評等。
其次,評價主體要客觀。在學生職業技能學分評定過程中,可以設定三方綜合評定機制:學生自評、班級評定、院系評定。學生自評是第一個環節,需要準備相關學分認定資料。班級評定由評定小組成員完成,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進行初審。院系評定最終由院系相關部門審核簽字蓋章。
最后,評價對象也應該包括教師。實行教師的分類考核,可以鼓勵該專業教師開展應用轉型研究,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學校可將教師劃分為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應用服務型,實行分類考核。教學為主型教師偏重課堂教學,科研為主型偏重學術研究,應用服務型偏重技能指導,個性化的安排也使教師資源的配比和效用更加合理。
三? 結束語
目前,該專業的應用轉型仍存在不少困難,分別表現為,在觀念層面,社會、學校、學生的認知水平還有待提升,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在理論層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轉型研究并無多少值得借鑒的經驗,多為“紙上談兵”;在實踐層面,應用轉型研究在獨立學院中以理工科專業為主,文科參與實踐的例子并不多見,受限于專業特點,操作難度偏大。
綜上所述,在獨立學院轉型的大趨勢下,漢語言文學專業要實現長久生存和持續發展就必須依靠應用轉型,只有根據市場需要適當調整專業目標,該專業才能有更廣闊的就業前景。處于地方的獨立院校則需要通過應用轉型,積極探索,確定獨具特色的漢語言專業發展之路,才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光紅.對獨立學院定位的思考——基于對湖北省獨立學院的調查[J].復旦教育論壇,2005(6):71-74.
[2] 戴承元.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及對策[J].安康學院學報,2013,25(1):106-110.
[3] 劉長平.以拓展素質為核心 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5):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