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
摘 要:為提升紅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實效,本文以新媒體時代為研究背景,闡釋了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的價值意涵,指出現階段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中存在傳播方式較僵化,傳播定位有偏差;傳播形態較抽象,傳播重點模糊;傳播渠道較單一,傳播交流不足等問題。基于上述問題,提出活化傳播方式,明確“受眾”定位;傳播形態具象化,明晰“傾聽”重點;豐富傳播渠道,構建“交流”平臺等優化措施,旨在提高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的質量。
關鍵詞:新媒體;紅色文化;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7-0114-03
紅色文化凝聚了豐富的革命精神、文化內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1]。但現階段,高校傳播紅色文化的方式較為僵化,傳播定位存在偏差,且紅色文化傳播形態較為抽象,傳播渠道較單一,難以有效、充分地對大學生進行引導。為提升紅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實效,高校需立足新媒體時代,基于教師、大學生等群體的信息獲取習慣以及群體的文化表達方式,結合實際傳播問題,探索有效的傳播路徑。本文以實踐發展為視角,分析了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的價值,指出了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優化策略,旨在提高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的質量。
一、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的價值意涵
紅色文化是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2]。紅色文化的傳播載體主要包括紅色文物、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加速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概括了國家及民族的精神追求,而紅色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兩者存在緊密的聯系[3]。因此,推進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有利于武裝大學生頭腦,指導大學生實踐,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第二,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在紅色文化體系中的話語權。紅色文化與時俱進,在紅色文化傳播進程中,大學生受到典型事跡、先進精神鼓舞,會自覺地開展紅色文化行動[4]。高校將這些紅色文化行動納入文化體系,可以進一步完善紅色文化體系,提升大學生的話語權。
第三,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有利于將大學生轉變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高校積極傳播與弘揚紅色文化能夠吸引大學生參與到紅色文化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紅色文化話語表達能力,激發大學生傳播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將大學生從紅色文化的接收者轉變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
二、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播方式較僵化,傳播定位有偏差
傳播方式是影響傳播實效的主要因素。現階段,高校的紅色文化傳播活動多以理論教育形式展開,紅色文化傳播的話語表達風格較為嚴肅,理論性、抽象性較強,這與高校現實性、生活化的話語表達方式及文化教育資源接收形式難以相融,導致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的實際效果不佳[5]。在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方式愈加多樣化,但在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部分高校未以“受眾”為視角,未充分把握紅色文化的主體性,因此,很難推動傳播方式多元化發展。
(二)傳播形態較抽象,傳播重點模糊
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并且是在特定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下形成的,因此,當代大學生與紅色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接收的信息資源具有碎片化特征,為滿足大學生的信息接收需求,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實效,高校以當代大學生接收信息的實際需求為根本,推進紅色文化傳播。但是,這種傳播形態較為抽象,難以讓大學生產生情感共鳴[6]。此外,高校在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未以“傾聽”為視角,未確定紅色文化傳播的重點,導致紅色文化傳播重點模糊,增加了構建紅色文化傳播認知框架和轉換學生文化認知的難度,因此,難以獲得良好的傳播實效。
(三)傳播渠道較單一,傳播交流不足
新媒體時代,部分高校不夠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建設,并且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不足,導致紅色文化傳播渠道相對單一,從而影響了大學生學習、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積極性[7]。此外,一些高校雖然也在不斷豐富并完善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但是未以“交流”為視角,未全面優化紅色文化的傳播體系,而是以紅色文化資源傳輸、紅色文化理論講述為主,因此,難以推進紅色文化的“扁平化”傳播,也很難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深入性和有效性,最終導致紅色文化傳播平臺、體系建設不足,不利于紅色文化有效發揮影響力[8]。
三、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的策略
(一)活化傳播方式,明確“受眾”定位
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和解讀方式直接影響著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播的質量。現階段,高校開展的紅色文化傳播活動延續了傳統的宣傳活動策略,教師在紅色文化傳播交流中扮演著“傳者”角色[9]。但是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也能成為文化交流、傳播的主導者,可以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通過行為、態度等明確信息資源與自身利益追求之間的關系。因此,為有效提升紅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實效,高校應以“受眾”為視角,活化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明確紅色文化的傳播定位。
首先,高校應以“受眾”為視角,明確紅色文化在高校中傳播的關鍵受眾是大學生、高校教師、基層黨組織干部等群體,并在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把握文化傳播的主體性,提升受眾對紅色文化價值功能與發展規律、原則的認知,培養受眾對紅色文化科學發展的責任與擔當[10]。其次,高校可以借助新媒體優勢,開設紅色文化課程,舉辦紅色文化紀念活動,以滲透式、浸入式傳播形式,讓受眾充分感知并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實現紅色文化傳播的最大公約數,構建起紅色文化傳播、交流的橋梁,切實增強受眾的紅色文化自覺認同,使他們自覺、主動地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
(二)傳播形態具象化,明晰“傾聽”重點
為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深度和有效性,高校應確保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大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中,從而激發紅色文化的生命力與鮮活度。如果紅色文化傳播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缺乏共同符號和文化體系,那么紅色文化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就很容易產生信息認知偏差[11]。因此,高校應推進紅色文化傳播形態的具象化,以“傾聽”為視角,明確紅色文化傳播的重點,通過構建具有共通性的紅色文化傳播“框架”,在探尋紅色文化有效傳播路徑的基礎上,實現認知連續、文化轉場,切實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深入性與有效性。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多元文化不斷交流、融合,高校需要在具象化紅色文化傳播形態、明晰“傾聽”重點的過程中,構建起紅色文化交流框架,最終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性。
首先,高校應以“傾聽”為視角,明確紅色文化的傳播策略與思路,在“傾聽”受眾意見、看法的基礎上,給予受眾及時的信息反饋,并適時調整、優化紅色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話語體系、框架、形式等,從而提高受眾對紅色文化的接受程度、提升紅色文化的教育性。其次,在硬件建設方面,高校應注重信息渠道、語料庫的改建與建設,深度挖掘紅色文化傳播的核心價值理念,完善紅色文化傳播的認知框架,從而
實現紅色文化認知的轉換與切換[11-12]。比如,創建紅色文化實踐微平臺、組建紅色社團、慰問革命前輩、宣講紅色精神等。最后,高校應以“傾聽”為視角,找出紅色文化傳播的深層共識以及紅色文化在高校中傳播的契合點,消除受眾的抗拒心理,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三)豐富傳播渠道,構建“交流”平臺
紅色文化傳播不僅是信息傳播,也是紅色文化的文化交流與互動。紅色文化的受眾具有共性與個性雙重性質。共性指受眾具備文化認知能力、創造能力等;個性指受眾的特質[12]。在面對受眾的整體性、特殊性,探尋紅色文化高質量傳播路徑的過程中,高校應重視紅色文化多層次、多視角的話語體系構建和多樣化傳播平臺的應用,從而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活動的感染力與吸引力,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首先,高校應以“交流”為視角,站在紅色文化傳播者和受眾的共同立場上,擴展他們的文化共識,提升受眾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并強調紅色文化元素符號與標記的應用,從而豐富紅色文化的內涵,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其次,高校應依托政府、主流媒體等開展跨文化傳播活動,引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看待紅色文化,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辨識能力及思考能力[13]。最后,高校應借助自媒體平臺,推進紅色文化“扁平化”傳播,促使更多的紅色文化傳播者通過平臺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活動、紅色文化考察與調研活動等,從而使大學生形成主動認同,自覺傳播和弘揚紅色文化。
四、結 語
紅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夯實“四個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為提升紅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實效,高校應認識到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通過明確紅色文化傳播定位、明晰紅色文化傳播重點等方式,不斷豐富紅色文化傳播體系,構建完善的傳播平臺。
參考文獻:
[1] 戶英杰.論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價值和策略[J].中國地市報人,2022(6):74-76.
[2] 林茹惠,任念文.融媒體時代創新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策略研究———以嗶哩嗶哩網站為例[J].老區建設,2022(9):17-23.
[3] 李秋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與探索———以傳播兵團紅色文化為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2,32(2):5-9.
[4] 張建,柳磊.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傳播價值與傳播策略研究[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22,39(1):76-80.
[5] 袁泉.高校紅色文化互動儀式化傳播實效性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3):180-182.
[6] 穆曉艷,王穎,蔡慶,等.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紅色文獻建設和紅色文化傳播實踐———以內蒙古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0(1):108-114.
[7] 秦曄,袁一鐵.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紅色文化傳播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J].新聞傳播,2022(2):115-116.
[8] 王濤清,邢林艷,李亞麗.邯鄲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方式創新研究———以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為例[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4):56-58.
[9] 徐梓晗.紅色文化創新傳播于高校思政教育之用探討———以沂蒙精神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1):1-3.
[10] 張占成,楊素禎.大學生傳播山西紅色文化的現狀調查及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8):7-9.
[11] 杜娟.河東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運城學院學報,2021,39(1):86-89.
[12] 苑素梅,苗得雨.融媒體時代高校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101-105.
[13] 畢一罛,曹虹.新媒體時代高校紅色文化傳播與教育形式———以吉林省抗聯資源為例[J].記者搖籃,2020(12):66-67.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