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康 趙淑芳

摘? 要:學生動作發展要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律,體育教師須在基于學生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的前提下,開展學生的動作教學或者運動技能教學。本文以小學生足球傳接球為例,分析當前學生動作能力“知行不一”的問題,并從技能學練三個層面提出“三階三策”的策略。結合教學實踐,透過案例找尋問題本質,以排除當前小學體育足球傳接球教學的的認識誤區,完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體育;足球教學;技能學練;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6-0040-03
技能的形成經過泛化、分化、鞏固三個階段,最終達到自動化的目的。在體育課堂上,學生由認知技能到練習技能,到最終運用技能的過程,便是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的實質表現。由于課程內容的變換及學業壓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學生技能的學習碎片化、無連續性,從而導致學生在習得技能后,無法有效進行自主學練,也就導致了技能在運用過程中,無法實現自動化。以足球項目為例,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但一旦由技能練習階段進入到對抗比賽階段后,學生則不能夠熟練運用課堂上學練的足球技能如腳內側傳球、外腳背傳球、正腳背帶球、戰術跑位等。
一、精準定位,指明方向
為精準定位學生情況,了解學生對足球傳球技能的掌握程度,筆者在校內進行了以“足球傳球掌握程度”為主題的問卷調查,并對部分學生進行“足球傳球掌握程度”技評抽測。發現學生普遍有腳內側傳接球的動作概念,但在技評測試中,1/3的學生無法正確完成腳內側傳接球,一半以上的學生無法達到跑動中接球并傳球至指定位置的要求。可見學生傳接球技能掌握程度低、基本功薄弱是導致比賽過程中學練內容分化的主要原因。
影響學生運動技能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泛化階段“運動參與”的興趣高低、分化階段“自主學練”是否有效以及自動化階段是否及時獲得有效的教學評價等方面。本文以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的三個階段分別就參與形式、學練方式、比賽評價等進行策略研究(圖1)。
二、三階三策,有效學練
通過分析現階段筆者所在學校學生在足球傳球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身心實際,就學生在該方面應如何提升,制定了針對性的改革措施。
(一)觀察、模仿和輔助,起步泛化階段
1.觀察示范,化整為零
完整動作教學階段,通過教師示范,學生觀察,讓學生首先有整體感知,不機械拆解動作。
例如,學生在初學腳內側傳接球教材時,由于其技術動作要求的“預擺動、鎖腳踝、平擊球”等動作重點,需要教師以完整示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講解。在示范時,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素質,以“上一步腳內側踢球”的形式,讓學生重點觀察教師大幅度預擺動的動作;以“上一步站穩”的形式,讓學生理解支撐腳位置的概念;以“原地腳內側敲擊球”的形式,讓學生理解“鎖腳踝”的技術要求,并且學生在自主學練前,應有明確且規范的動作標準。同時,引導學生相互監督檢查,立足學生本位主義進行自我思考、糾正討論。
從教師示范出發,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為后續的學生自主學練設定正確的練習方向。
2.模仿輔助,化繁為簡
通過模仿,減少學生僵硬和不協調的動作;通過輔助性手段,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
模仿多為動作模仿。例如,在學生分組練習腳內側帶球教材時,引導學生模仿教師“上一步腳內側帶球”動作中“上一步”技術動作,同時強調支撐腿靈活性的要求,避免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由于陌生、緊張等因素,出現動作僵硬、身體不協調的現象。同時教師在場地設計時,應注重場地有效規劃,避免“豆腐塊”教學場地的出現。
輔助多為器材輔助。例如,在學生初學腳內側傳接球教材時,針對學生技術動作尚未成熟的情況,需通過模仿的形式進行練習。因此,教師在課前準備時,可適當采用腳內側貼紅星的形式,引導學生明確正確的擊球部位。同時在課堂準備活動中,以簡單韻律操的形式,讓學生在音樂伴隨下,跟隨教師做出原地腳內側敲擊的動作。在進行足球直線帶球教材時,教師可采用擺放兩排標志墊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規定范圍內進行帶球練習,同時強調學生有效控球。
從模仿中引導學生熟悉技術動作,避免后續技術未掌握而出現動作僵硬的現象。通過多種形式的輔助,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學練,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3.無球跑動,化難為易
比賽過程中的傳接球永遠是教學的重難點,但學生多存在跑位意識、合作配合意識較薄弱的現象,致使比賽多呈現無效傳接球的行為。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形式。
例如,在社團游戲“五人制手球比賽”中,教師利用手球替代足球,以持球跑動三步內傳出球的規則,激勵學生積極傳球,同時利用手球可控性更高的特點,激勵學生積極跑位接傳接球。教師在比賽過程中進行臨場指導,引導無球學生積極跑位伸手接球。
通過手球比賽中無球學生的跑位練習,促進學生對于比賽過程中無球狀態如何跑位概念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有效站位、跑動配合。
(二)組合、遞進和融入,催速分化階段
1.組合動作,以變促練
例如,在“小足球:多種形式的傳接球練習”課時教材中,設置了四個環節,讓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傳接球練習。其中一、二環節,通過變換練習形式,讓學生體驗不同形式下的動作學練。
課堂的開始部分,教師與一名足球技術較好的學生在學生群體面前展示了較遠距離傳球、多種形式停球、接球后快速傳球三個技術動作,引導學生明確課堂學練過程中技術動作的要求。隨后,在第二環節,將原先的二人小組傳接球變化為四人小組,在控制距離的同時,進行順時針、逆時針傳接球練習。
2.遞進環節,以練促用
例如,在“小足球:多種形式的傳接球練習”課時教材中的三、四環節,通過增加練習形式的復雜性,讓學生在一、二環節的基礎上,挑戰更有難度的學練內容。在第三環節,同樣四人小組的情況下,取消了傳接球順序,允許學生在遵守傳球規則的前提下隨機傳球。第四環節,將兩組四人小組合并為一組,同時安排一名學生在其余學生傳接球過程中進行搶球。
該堂課在上述四個環節中,不斷變化練習形式,遞進練習難度,使學生的傳接球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時在環節四中,由于安插了搶球人員,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時又做到了廣泛觀察四周,達成了課堂教學目標。
3.融入情境,以用促變
例如,在“小足球:二過一的練習方法”課時中,在場地安排上,間隔5米擺放標志桶,融入標志桶是對方防守隊員的情境,球快到標志桶前時,引導學生帶球適時傳球給同伴。以兩人一組的形式進行跑動中帶球傳接球,從而解決學生二過一練習過程中無明確帶球距離、速度的問題。
同時,學生在掌握有效控球傳接球的前提下,適時安排“被動搶球”的學生,以走動形式穿插在傳接球區域中,以通過此類“被動防守”形式,設立學生比賽情境的練習方法。
(三)運用、比賽和評價,夯實鞏固階段
1.場景配合,復合運用
例如,在“小足球:三人制對抗賽”單元教學中,學生在掌握了二過一基本戰術動作后,基本能做到有效跑動中傳接球,但由于技術掌握尚未成熟,出現難守易攻的情況。因此,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學生是在接近實戰的練習情境下,以保質保量的要求去完成任務。在練習階段后期,增加跑動中傳接球人數,由兩人跑動中傳接球變成三人、四人跑動中傳接球,提升學生移動傳接球的能力。
傳接球技術歸根到底是兩人或多人的配合,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更復雜的場景,讓同隊學生形成更默契的配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多進行簡單易操作的傳接球搶斷游戲,規定傳球動作、傳球動作等要求,鞏固學生傳接球能力。
2.規則指向,以賽促練
例如,在“小足球:三人制對抗賽”單元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學生對于基本的跑位戰術等有了一定的概念,但由于各項能力存在差異性,致使比賽流暢性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在設計比賽規則時,舍去守門員角色,將比賽簡化至帶有小組合作的傳接球及射門大戰。規定單位時間內,完成有效傳接球一次加一分,觸球出界扣一分,射門進球為絕對勝者,以此來激勵學生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技術動作問題,并通過比賽不斷檢驗自身的練習是否達標。
足球比賽最富魅力的時刻便是射門進球,而觸球出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比賽的觀賞性。一旦能進行流暢的“配合、射門、進球”,無論是成就感的獲得,還是對于自身技術的檢驗,都是激勵學生不斷熱愛足球運動、不斷練習的正向導向。通過簡化比賽的規則,帶有指向性地促進學生進行學練。
3.學會評價,以評促思
例如,在“小足球:五人制對抗賽”課時教學中,區別于三人制比賽,人數增加了,賽場上的影響因素也隨之增加。傳球精準度、動作銜接、提前跑位等問題,無一不影響著比賽的進展。因此,在前期課堂比賽中,教師應當實時鳴哨暫停比賽,利用戰術板與學生交流產生錯誤的原因及改正方法。后續比賽中,安排學生參與到比賽的裁判角色中來,鼓勵學生站在裁判角度,進行比賽過程中傳接球是否高效率的思考。
同時,每一場比賽中,鼓勵學生自我批評與肯定,說出自己在比賽過程中的發光點與失誤,也鼓勵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從他人的角度來了解自己的表現。在隨后開展的校園五人制足球聯賽中,教師已經能夠將部分裁判工作交接給學生進行完成,在比賽過程中一旦有失誤,場外隊員及學生觀眾也能第一時間做出相應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