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娥 白桃
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沉淀、積累下來的文化瑰寶,高中語文教學要想滿足素質教育需求,就要加強教學改革,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融合,在強化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精神品格,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文章闡述了優秀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分別從提高學生素質、健全學生人格、降低學習難度三個方面說明文化融合教學開展的意義,并提出滲透式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優秀傳統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4-009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32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國民的歷史使命與光榮職責,高中生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推動主體,應承擔起文化傳播責任。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可豐富教學資源,增強課堂教學生動性,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化素養。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探索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的融合方法,彰顯出文化、語文知識的育人價值。
一、高中語文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關系研究
(一)語文教學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多類別的教學內容,均能夠彰顯相應的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傳統心理文化、傳統政治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哲學思想、古代歷史文化等。
不同文化的育人價值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傳統心理文化能夠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升個人氣質,有助于學生民族精神的形成與強化,并體現出民族氣節;傳統政治文化中蘊藏的“仁政”思想,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傳統倫理道德包含的內容較多,如禮、信、義等,可推動高中美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哲學思想可起到引導學生領略古人智慧與家國情懷的作用;古代歷史文化學習則能夠使學生樹立起“以史為鑒”的意識,深刻感知我國歷史發展源遠流長,生成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見,通過組織、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可有效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二)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根本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變革,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映射出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智慧,是民族的瑰寶。若站在歷史性的角度對優秀傳統文化加以解讀能夠發現,隨著時代的演變,文化得到沉淀與積累;而基于發展視角分析,優秀傳統文化在動態傳承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如果以哲學角度深入探索,優秀傳統文化又是民族性、時代性的辯證統一,凝聚著不同時代的新型思想;若從融合性來看,優秀傳統文化是多種思想融合的產物,蘊含豐富的國人智慧精神成果與物質成果,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核心關鍵與價值追求。
高中語文表現出人文性特征,且漢字、漢語也彰顯出人文屬性。其中,漢字的形成過程蘊含深厚的文化韻味,而漢語也在創新與發展中形成多種語言形式,如詩、詞、曲、賦等。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文章中蘊含著大量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尤其是唐詩、宋詞、文言文等,極具文學價值。此外,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學習能夠實現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育,使其逐漸形成正確的三觀,還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優秀傳統文化既是語文教材編寫時的核心素材,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根本。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素質
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彰顯出鮮明的民族特色,語文教師在授課時,若能夠將優秀傳統文化融進課堂,并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進行適當指導,有助于學生將其根植于心、內化于腦。教師經心打造文化課堂傳授知識,既可以確保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又可以大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其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因此,教師應充分融合語文教學活動與優秀傳統文化,以此優化、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樹立優良的道德品質。語文學科體現出工具性、人文性特點,通過引用、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可從真正意義上強化學生的語文鑒賞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1]。
(二)健全學生人格
為滿足素質教育要求,語文教師應結合學情適當調整教學方法,發現、彌補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并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語文教材中蘊含大量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包括誠摯的友情、偉大的親情、濃厚的愛國情等,深度挖掘與解讀這些內容,可以起到提高學生思想品格的作用。對此,教師需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進語文教學中,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意識到自身人格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習教材知識、內化優秀傳統文化,以此實現人格的完善[2]。
(三)降低學習難度
由于高中語文涉及的重要知識點以及需要背誦的內容較多,學習難度較大,僅通過單一的教學指導無法幫助學生形成對文章內涵的正確理解。而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融合,有利于語文知識的傳遞,且能夠降低語文學習難度,為學生突破學習重點提供有力幫助。這是因為,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很多課文中均含有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尤其是詩詞、文言文等,能夠彰顯出作者高雅的情操、高風亮節的品格。一些文章還會以文字的方式描述民族風俗與環境,能夠引發學生聯想,在腦海中構建相應的意象情境,從而增強語文知識點的直觀性,便于對重要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傳承策略
(一)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為發揮語文學科教學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滿足素質教育、語文核心教育要求,教師需要優化教學模式與內容,從中挖掘、篩選出可起到育人作用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教師始終要將教材作為根本,結合教學實際,對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礎上,篩選出適合的文化資源融合到教學中,肩負起文化教學的重任,達到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效果[3]。
例如,在教學《雨巷》時,教師應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并進行深層次解讀,認識到詩歌是對李璟名句“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生動解釋,具有流動的音韻與朦朧的意境。其中,“丁香”“江南”便是傳統詩歌中最為典型的文化意象,為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與感知詩歌獨特的藝術美感,教師可將文化意象設置成學習要點,以教材為切入點,對詩歌的內容加以剖析。在此基礎上,篩選出以往所學詩歌中含有兩個意象的古典詩詞,鼓勵學生深入解讀相關詩文與故事,引導學生在探索中感悟、審視傳統詩歌中的審美意象,以此了解傳統詩歌的厚重感,從而正確感知現代詩歌的靈動與精巧。通過深入挖掘、科學篩選、合理運用傳統文化資源,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積累、鞏固文化知識,從心理上親近、仰視優秀傳統文化。
(二)豐富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要想獲得預期中的融合教學效果,就需要注重教學內容的設計與豐富,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為學生構建文化元素豐富的語文課堂,在文化熏陶與教育中,掌握文章及文化要點。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依托教材,但受課時限制,教師無法保證教材內容的全面性,而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多年的傳承與優化,具備豐富的內容,能夠增強語文教學效果。教師需要依據學情,科學整合有教育意義的傳統文化資源,以此發揮出文化的育人功效,提升教材講解價值,提高語文教學水平[4]。教師需先梳理、探究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做好相關資料的查閱工作,再結合教材內容,將有學習價值的文化知識講解給學生,拉近學生與文化間的距離,促使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鴻門宴》時,通過瀏覽課文能夠發現,文章篇幅較短,但是對其進行細致解讀,便可挖掘出大量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比如,宴會開始前,描繪的座次場景為項羽、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這一座次的安排體現出“筵席文化”:從古至今,在中國人的潛意識中以東為貴,在聚餐時,通常會安排身份特殊的人居于此位。項羽是宴會主人,因此坐于主位上。對文章中這一文化內容進行解讀,研讀與之相應的資料,深入挖掘多元化文化資源,再整理成教學課件組織語文教學,帶領學生了解文章創作目的與寫作背景,能夠起到豐富教學內容的作用。課堂授課期間,教師以科學的方式傳遞學科、文化知識,能夠實現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與教材知識的正確、深刻理解。此外,為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實現課堂的有效延伸。具體來說,就是在《鴻門宴》教學結束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史記》其他篇目,依托所掌握內容,深刻感悟、揣摩作者在文章中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這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豐富,實現學生文化素養、文學修養的進一步提升。
(三)科學運用現代技術手段
學生學習效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非智力因素,如興趣、情感是最重要的內容。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與學生學習興趣及產生的情感息息相關,只有生成濃厚興趣與熱烈情感,才能夠保障學習整體成效。而傳統文化是一個抽象概念,涉及范圍極廣,若想將其完全融合到語文教學中,并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情感的目的,僅通過理論教學的方式是無法做到的。這就需要教師革新教學手段,利用現代技術增強傳統文化知識的形象性、直觀性,以便學生理解與接受,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這也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意識及欲望的生成。
例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應意識到,文章蘊含極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不同人物住宅分布、主人公從角門進賈府、拜見舅父時先拜賈赦后拜賈政、賈府女眷用餐時的座次安排等,均表現出儒家尊卑、長幼、禮儀秩序的傳統文化內容。為帶領學生正確認識達官貴人對禮儀方面的重視并感悟文化的規范作用,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與該課程相關的影視片段,達到輔助教學的效果,使林黛玉進賈府后的所見所聞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此期間,教師通過適當引導,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相應的場景,并以主人公的身份切身體會各類傳統文化內容,再深層次探究這些文化沿襲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使學生意識到文化學習與傳承的重要意義。借助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能夠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熱情,通過構建情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從而有效學習并接受知識。
(四)傳統文化教學回歸生活
生活與時代的變遷豐富了文化內容,而文化的多年傳承與弘揚又推動時代高素質發展,二者關聯密切、相輔相成。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時進行適當的創新,回歸生活、扎根生活,建立起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有效聯系,使其生成對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正確理解,深化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與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時,應加強其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做好教學時機的把控,確保所融入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貼合生活,賦予融合教學更高的人文性[5]。
例如,教學《醉花陰》時,“佳節又重陽”具體指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在以往所學知識點中,也有很多有關重陽節的典故、故事。對此,教師可在教學時,引導學生介紹重陽節的由來、講述與重陽節有關的故事,并鼓勵學生回憶與重陽節相關的成語、對聯、詩詞作品等。接下來教師就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分享重陽節的地方習俗,如吃重陽糕等。
此外,教師也可以在傳統節日前夕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豐富教學形式,使學生在活動中深入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完善自身知識體系。
例如,學習《離騷》后,可將端午節作為活動載體,組織學生包粽子、劃龍舟等。帶領學生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的來歷、風俗和文章的創作背景,以此感悟屈原的偉大思想及崇高人格,并體會詩人敢于同黑暗腐朽勢力做斗爭的精神。然后鼓勵學生以端午節或屈原為主題,根據節日實踐以寫作的方式闡述活動過程與實踐感想,以此強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水平。同時,學習屈原的大無畏精神,加強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實現語文教學、傳統文化與實際生活的深度融合,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四、結語
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既是適應新課改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為達到預期融合、滲透效果,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教師要認識到在教學中挖掘、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結合學情與教學任務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注重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并加強同生活的聯系,構建起生動靈活的課堂,在實現學生全程參與的同時強化融合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 孫露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幾種舉措[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上旬),2021(5):32.
[2] 柳篤學.探析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20(16):51.
[3] 崇愛玲.論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及建議[J].考試周刊,2019(A4):29.
[4] 張曉坤.文以載道 ? ?文以化人——試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科技資訊,2019(35):119.
[5] 王麗華.基于文化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合[J].課外語文,2019(3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