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慧 陸艷婷
【摘 要】本研究基于廣西的新聞史資源,采用拋錨式教學模式,重點探討廣西高校新聞史課程思政的“在地化”教學,具體包括:一是創設真實情境的“錨”,即創設“在地化”的教學情境并提出中心問題;二是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三是圍繞“錨”組織教學。這有利于新聞史專業課和課程思政教育形成協同效應。
【關鍵詞】新聞史;課程思政;在地化教學;在場感
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高校思政要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教師要結合專業特點深入梳理教學內容,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且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使所有課程都與思政課程達成協同效應,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1]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大學考察時強調,高校課堂教學要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緊密聯系黨和人民的奮斗歷程,讓學生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和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2]這一重要講話為高校課程思政的改革實踐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本文以中外新聞傳播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為例,深入探究廣西高校新聞史課程思政“在地化”教學。
一、新聞史課程思政“在地化”教學的必要性
“在地化”教學,即在新聞史課程思政中用活地方史資源,挖掘地方史資源中的思政元素,讓“故紙堆”里的歷史煥發新生,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驗歷史、觸摸歷史、了解歷史。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開設新聞史課程的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史實;二是讓學生在新聞史課堂上習得思辨的能力,掌握歷史的規律。比如,廣西有較豐富的抗日戰爭的史料,教師團隊可以從中精選教材之外的史料、案例進行教學,這些地方史料一般比較具體、直觀,涉及的人物、地點和事件能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產生勾連,對學生來說,這就是“活著”的歷史,可以“觸摸”和“體驗”,這樣的新聞史課程思政教學會更有吸引力,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豐富教學內容,將史論與實踐相結合
史論是對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評述,是對歷史發展內在規律的揭示、概括。[3]在新聞史課程思政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簡單陳述,學生無法入腦入心,也無法了解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邏輯和規律以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深刻內涵。而“在地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將課堂搬到“新聞現場”進行“第二課堂”教學,可以增強現場教學的沉浸感,課后再布置學生完成“第二課堂”的實踐作業,如拍系列視頻、演舞臺劇、制作Vlog、制作H5、做PPT展示所學所感所悟,既能鍛煉學生新聞實務的技能,又能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解和認識。
(三)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歷史虛無主義是同“全盤西化”論相呼應而出現的一種錯誤思潮[4]。歷史虛無主義侵蝕大學生的歷史觀,因此要警惕。應在新聞史課程教學中融入地方史,特別是紅色資源,向學生傳授完整、全面、真實的歷史。“在地化”教學能讓學生認真傾聽紅色故事,觀看真實的歷史場景,感覺近在身邊的歷史,從“真聽、真看、真感覺”中引導學生科學運用歷史觀和方法論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讓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而達到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目的。
二、新聞史課程思政“在地化”教學理論探討與實踐
結合廣西大學新聞史教學團隊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以及廣西高校新聞史教學整體情況,以中外新聞傳播史課程為例,對新聞史課程思政“在地化”教學進行理論及實踐的梳理和分析。
(一)廣西高校新聞史課程思政“在地化”教學理論基礎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情境參與的過程,只有通過運用,才有可能使外化的知識內化為學習者的知識,才能增加學習的經驗,有利于學習發生的情境應該是一種真實的社會情境、實踐情境和文化情境。[5]在情境學習的教學方法中,拋錨式教學是將教學“拋錨”于有意義的情境之中,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主動學習,與同伴討論合作學習,自主完成識別、提出問題、達成目標的全過程,而不是被動地聽取教師或者書上的介紹。[6]結合廣西新聞史課程思政教學,本文所探討的拋錨式教學主要有創設真實情境的“錨”、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圍繞“錨”組織教學3個環節。
(二)廣西高校新聞史課程思政“在地化”教學實踐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新聞傳播史》的第5章“全面抗戰時期的新聞事業”中提到國共兩黨聯合創辦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報紙《救亡日報》在上海淪陷之后遷往廣州、桂林出版。這是廣西高校新聞史“在地化”教學的重要素材。但現有的《中國新聞傳播史》教材中,涉及抗戰時期廣西新聞傳播事業的內容都欠缺詳細的案例和專題,對教師開展“在地化”教學帶來了諸多不便,需借助廣西抗戰相關專著和文獻,比如,由李建平和盤福東編寫的“廣西抗戰文化研究叢書”,該叢書研究了廣西各地的抗戰文化活動,其中《廣西抗戰文化史》詳細記錄了廣西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動、桂林抗戰“文化城”的興起和繁榮、空前繁榮的廣西抗戰新聞出版業等[7],是抗戰時期新聞史“在地化”教學十分重要的參考資料。
“在地化”教學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廣西的新聞傳播事業與黨、國家、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意識,達到中外新聞傳播史課程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新聞史教學團隊嘗試在教學設計上依據拋錨式教學原理進行如下教學實踐。
1.創設真實情境的“錨”
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可以充分利用廣西紅色資源,打造“移動思政課堂”,增加新聞史教學的“在場感”,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沉浸式的教學情境。廣西是革命老區,黨史事件多,紅色基因厚重,在革命戰爭時代留下了以革命遺址、革命文藝資源等為主要內容的紅色非物質文化。[8]這為廣西高校進行新聞史教學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廣西共有300多處重點紅色革命紀念設施、舊址舊居和7批13家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公布的首批453家“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中,廣西有11家入選。與新聞史教學相關的教育基地有廣西日報社報史多媒體展示館(以下簡稱“廣西報史館”)、桂林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百色起義紀念館、廣西壯族自治區烈士陵園(廣西革命紀念館)、全州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救亡日報舊址等。現存的遺址給“在地化”“移動思政課堂”教學提供了真實且貼近的學習情境。
在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上,教學團隊針對創建的不同情境提出不同的問題,并讓學生圍繞中心問題進行學習,這一環節也就是“拋錨”。比如,在參觀廣西報史館前給學生布置整理報史館中展示的代表案例和專題的課程作業,可以提出以下問題:①全面抗戰時期,在廣西活動的知名報人有哪些?他們的新聞活動主要有哪些?②全面抗戰期間,活躍在廣西的代表性報刊有哪些?可從中選擇代表性內容進行講解。③全面抗戰期間,為了辦好報刊報人做了怎樣的努力?報紙和報人起到了什么作用?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作業上交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包括PPT、Vlog、H5、系列短視頻、舞臺劇演出、小品、脫口秀等。
2.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
一是布置明確的課程作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如參觀廣西報史館前,要求學生整理廣西知名報人的相關資料。學生為了完成作業,就有了探索解決課程問題的動機,激發了自主學習的興趣,同時給學生提供課本之外的參考文獻。
二是提供與課程作業類似的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自主完成課程作業前,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全面抗戰時期新聞傳播事業的研究成果作為參考案例,成果展示形式包括專著、論文、視頻、PPT、Vlog、舞臺劇等,并將這些參考案例上傳到課程群供學生自行下載學習。當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鼓勵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并提供相應的幫助,讓學生自我反思,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是協作學習。協作學習的目的主要是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協作要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具體操作為: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5人),共同協商完成每個小組的學習目標。情境教學理論認為,學生在會話過程中,每個成員的思維、智慧為整個學習小組所共享,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3.圍繞“錨”組織教學
這是拋錨式教學中最關鍵的一環。教師在“移動思政課堂”中充當領航人的角色,適時適當地引導學生討論、解決問題,即消解“錨”。比如,在“移動思政課堂”前,需要安排一次小組作業的中期匯報,匯報內容包括作業進度和完成作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讓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方向。在“移動思政課堂”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結合課前閱讀的相關文獻來聽取教師的講解,這樣的學習效果才更深刻和高效。例如,在參觀廣西報史館講述《廣西日報》專題時,教師圍繞思政元素進行講解,并通過具體案例豐富專題內容,促使學生感悟新聞傳播史中的思政要素,使專業知識和課程思政教育形成協同效應。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聞史課程思政教學需要創新,尤其是內容上的創新,可以從高校所在省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為此,本文基于“拋錨式教學”,重點探討廣西高校新聞史課程思政的“在地化”教學與實踐。課程思政“在地化”教學中,教師由原來的信息主導者,轉變成了學生的“學習伙伴”。角色轉變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積極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也是意義建構的過程,這有利于新聞史專業課和課程思政教育形成協同效應,讓思政內容入腦入心。潮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A/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紅色足跡|實事求是,從這里走來——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圣地之湖南篇[EB/OL].(2021-05-23).http://m.xinhuanet.com/2021-05/23/c_1127481772.htm.
[3]徐健.高校新聞史教學創新實踐芻議[J].教育與職業,2011(2):132-133.
[4]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特點及其主要表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0):120-128.
[5]崔允漷,王中男.學習如何發生:情境學習理論的詮釋[J].教育科學研究,2012(7):28-32.
[6]陳秋怡.情境學習理論文獻綜述[J].基礎教育研究,2016(19):38-41,63.
[7]李建平,盤福東.廣西抗戰文化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5.
[8]善用廣西紅色文化培養時代新人[EB/OL].(2022-12-06).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2-12-06&code=007&xuhao=3.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