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
【摘 要】 孤獨癥學生在集體教學中常表現出問題行為,嚴重影響其適應集體教學。以1名孤獨癥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有計劃地實施符合其教育需求的運動訓練,幫助其建立基本的規則意識,增強自我控制能力,改善問題行為,從而有效提高其在集體教學中的適應能力。
【關鍵詞】 孤獨癥學生;運動訓練;集體教學;適應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64
近年來,特殊教育學校中的孤獨癥學生逐漸增多。他們在集體教學中經常表現出喊叫、哭鬧、離座、跑動等問題行為,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需求和感受。胡曉毅教授在《學齡孤獨癥兒童教育評估指南》中提出,孤獨癥兒童的教育需求主要體現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包括感知覺需求和運動發展需求;第二個層次是基本的發展需求,包括情緒管理、常規執行、興趣與行為等方面的發展需求;第三個層次是較高的發展需求,包括社會交往、言語溝通、認知與學業等方面的發展需求。開展與孤獨癥學生教育需求相適應的運動訓練,不僅能滿足其感知覺和運動發展需求,還能促進其認知、語言、情緒、自我概念等的發展,從而提高其在集體教學中的適應能力。本研究以1名孤獨癥學生為干預對象,通過運動訓練來提高其在集體教學中的適應能力。
一、個案基本情況
小E(化名),男,8周歲,二年級學生,3歲時經醫院診斷為孤獨癥。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測試分數為63分,CARS量表測試分數為31分,屬于中度孤獨癥。采用《學齡孤獨癥兒童教育評估指南》中的評估量表,對小E的運動能力、常規執行能力、情緒管理能力、興趣與行為等4大領域進行評估分析,發現其主要存在自制力差、規則意識薄弱、情緒不穩定、運動技能缺乏等問題。具體表現為:在集體教學中不能靜坐,總是隨意離開座位亂跑或者搖晃桌子,若制止就會拍桌子喊叫;做操、排隊時不能聽從指令,喜歡沖出隊伍,跑向操場。
二、制訂運動訓練計劃
小E在集體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行為主要是對運動和自我刺激的需求?;趯π評估情況的分析和訓練前的觀察,確定訓練目標為改善“離座亂跑”“生氣哭叫”“搖晃桌子”3種問題行為,建立規則意識,提高自控能力;確定訓練內容為走、跑、跳等基本運動技能和拍球、拋球等球類活動。通過設計適合的運動游戲、球類游戲、課間操等,讓其在基本運動技能訓練中提升自控能力;在運動游戲、集體活動中逐步建立規則意識,塑造正向行為,從而改善問題行為,提高集體教學適應能力。
訓練方式包括單獨訓練、合作訓練、集體訓練3種。單獨訓練是一對一訓練;合作訓練是同伴介入的2—3人小組訓練;集體訓練是多人集中訓練。訓練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一節課。通過對小E在訓練前、訓練中、訓練后3個階段的集體教學中問題行為和課堂參與發生次數的觀察比較來判斷干預成效。觀察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二節集體課,每個階段持續觀察2周。
三、運動訓練干預過程
運動訓練要考慮孤獨癥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長時間的訓練中塑造正向行為,逐步減少問題行為。針對小E喜歡離座亂跑等問題行為,教師結合他的需求,以“跑”為主線,開展運動訓練。
小E的運動訓練過程主要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專項訓練,通過開展“抓尾巴”等游戲,使亂跑的行為合理化。小E在你追我跑的游戲中滿足了奔跑的需求,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建立起規則意識——尾巴被抓到時游戲就結束了,不能繼續跑了。教師在訓練中慢慢增加限制要求,如場地的限制、時長的限制等,通過反復多次訓練,讓他學會遵守游戲規則。球類游戲旨在幫助其訓練專注力,增強運動控制能力,從而逐漸減少亂跑的行為。當小E初步形成規則意識,能穩定地表現出期待和教師玩游戲后,進入第二階段的訓練。第二階段為常規訓練,教師開始有計劃地安排小E參加跑操等常規訓練活動,讓其在簡單的集體訓練中培養規則意識、聽者技能。常規訓練時間由短到長,人數由少到多,有利于幫助小E穩定情緒,塑造積極正向的行為。當小E的問題行為有所改善、課堂適應能力有所提升時,開始第三階段的訓練。第三階段為集體訓練,在集體游戲“丟手絹”“老鷹捉小雞”中,如果小E遵守集體游戲規則,“跑”“追”可以得到教師和同伴的獎勵、表揚。小E在反復多次的集體游戲中不知不覺建立了輪流等待、同伴合作的意識,漸漸學會了遵守游戲規則、聽從教師或同伴指令。
四、訓練成效及反思
經過為期1年的運動訓練,小E在集體教學中的問題行為發生次數顯著減少,課堂參與次數顯著增加,說明運動訓練能夠改善小E的問題行為,提升其在集體教學中的適應能力。
教師要根據孤獨癥學生先備能力,選擇合適的訓練策略。如采用簡單的視覺提示輔助其對動作和指令的理解;將訓練內容先拆解成簡單易于完成的訓練動作,再慢慢合并為要學的動作;在每個訓練步驟中給予積極反饋,強化正向行為。在訓練過程中下達的指令需簡單明確。要說“要怎么做”,而不能說“不要怎么做”,如要說“把球放到籃子里”,而不能說“不要把球到處放”。孤獨癥學生常常伴有反應遲緩的問題,需要教師多些耐心,給予等待反應時間。如果孤獨癥學生沒有及時注意發出的指令,可用肢體輔助讓其注意指令,再等待其反應。
教師要創設有序的教學環境,幫助孤獨癥學生穩定情緒。一是訓練環境區域化。將專項訓練室劃分為單獨訓練區、合作訓練區、集體訓練區、休息區、游戲區等。各個區域建立醒目的區域圖文標識,幫助孤獨癥學生進行有序流轉。二是訓練活動流程化。在訓練過程中需提供容易理解和可預知的運動訓練程序表,讓其知道訓練的程序、步驟、位置,動作的要求、目標,完成的次數等。
教師需要找到孤獨癥學生運動訓練的適切點,合理安排運動訓練的時間、地點和內容,通過有趣的訓練活動、合適的訓練策略,讓他們在沉浸式的訓練過程中,逐漸回歸集體教學。
本文為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礎運動訓練提升自閉癥學生綜合能力的實踐研究”(編號:FZ2020GH10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特殊教育學校,3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