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淳
摘 要:在高中教學過程中,美術是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相較于語、數、英等傳統的應試科目,美術教學所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大,但是美術科目卻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與水平最有成效的課程,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教學必須加強對美術教學工作的高度重視,采取有效的美術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基于此,文章主要對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相關策略進行了有效分析、探討,希望能夠為相關教學教育工作人員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學;綜合發展;個性化;審美;心理素質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與提升越發受到重視,尤其是在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借助美術教學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重要途徑。面對新形勢對于人才綜合素質的高要求,加強對高中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也成為高中教學的重要目標。對此,高中學校應對高中美術教學予以高度重視,采取有效策略提高美術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實現綜合發展。
一、高中美術教學對學生綜合發展的作用分析
高中美術教學通過組織美術教學活動,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知曉作品的創作背景,提升其鑒賞美術作品的素養與能力,有利于學生情感、想象、邏輯思維以及創新等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首先,在高中美術教學中一大特點就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識地引導、培養與鼓勵學生發揚個性,促使其創造意識以及能力的提升,這樣一來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其次,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會開展美術鑒賞等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并幫助學生提高其審美情趣與能力,讓學生能夠通過美術鑒賞來獲得更多的人文滋養,對于其美術素養的提升大有益處。
再次,高中美術教學有利于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高中美術教學不單單是教會學生欣賞作品的表現美,還會引導學生在道德層面上進行感悟,從而對學生起到教化、教育的作用。而在開展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能夠通過鼓勵學生自由創作的方式來讓學生放松和發泄文化課學習的壓力。
二、高中美術教學中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策略
(一)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1.以學生為本,加強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
相對于音樂等其他藝術作品,美術作品主要是借助圖像刺激視覺,從而對作品的內涵與形象進行表達,加強學生對美術圖像的理解、解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創作與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1]。高中美術教學需堅持學生的學習主體,培養和提高其對美術圖像的識別與解讀的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重視加強對學生在不同風格作品鑒賞的引導,通過對作品時代背景等的深入了解,更好地了解、領悟作品表達的歷史文化內涵。按照高中的美術課程標準,美術類型可分為形象、具體、抽象類的美術形式,不同的類型在解讀方面有著不同的方法與技巧,才能準確解讀作品的內涵。例如:在對鑒賞課《走進具象藝術》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引導學生對《清明上河圖》進行鑒賞的方式,使得學生了解作品中采用了細膩的筆法對人物進行生活化刻畫,精細地描繪出各種道具,以及作者以線描筆法這種較為獨特的方式對宋代都城繁華景象進行了生動描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作品的整體構圖、人物與道具的刻畫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解讀、探討,達到提高學生鑒賞水平的效果。又或者在對《千里江山圖》進行賞析教學過程中,教師從色彩方面著手,讓學生深刻感受我國傳統繪畫的色彩,領會不同色彩表現的內涵[2]。在美術圖像識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都需重視加強對圖形圖像的解讀與色彩方面的把握,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美術作品中表達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對于美術作品中形象的解讀水平,提高美術鑒賞素養。
2.聯系創作表達,強化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
美術的表現,主要是借助對傳統與現代的媒介材料、美術語言的靈活運用,有效利用各種創作技巧對視覺形象的創造。高中美術教學需重視加強對現代教學環境的創造與利用,提高學生在美術方面的表現意識和能力。首先,教師需重視夯實學生的美術基礎。例如:在瓷器教學過程中,采用實物展示與作品鑒賞相結合的方式,就瓷器制作工藝進行詳細講解,使得學生能夠熟悉瓷器制作過程中的專用名詞與技術特點,提高瓷器欣賞的專業性,奠定學生審美基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其次,教師還需重視加強對現代媒介材料與美術語言的合理運用,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生,美術作品的表現空間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也為美術觀念的創新提供了現實條件,豐富了美術可選擇的視覺形象。對此,美術教師需加強對現代美術觀念在美術教學中的融合滲透,更好地激發學生表達自己的美術想象力。
3.開展美術鑒賞,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美術創作的審美,包括了構思、創作、傳播、鑒賞等環節,審美判斷是培養高中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是對美術作品的感知、評價、判斷、表達,實現對美術作品的二次創作。鑒賞美術作品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方面,著重學生對于美的發現、理解、欣賞能力的培養。通過對美術作品進行深入講解,引導學生對作品的創作背景、意圖、審美特性等的了解,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歷史文化內涵,實現對美術作品的全面鑒賞與評價。借助有效的審美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美術作品審美能力與鑒賞水平。例如:在進行彩塑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對敦煌彩塑藝術作品進行鑒賞分析,借助虛擬技術對敦煌石窟的場景進行模擬,使學生能夠欣賞敦煌千佛洞的彩塑魅力,通過對人物造型、神態等的鑒賞分析,感受中國彩塑的人文思想,更為全面、深入地認識彩塑。在對彩塑作品進行展示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對彩塑的線條、顏色搭配,以及對涂、描、染等手法進行分析,使得學生更能夠深入品味彩塑的藝術魅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形成對美術作品內涵與價值表現的認識,提高藝術鑒賞與藝術修養,進而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
(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1.結合學生學情,確定個性化的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工作的指導方向。傳統的高中美術教學以教學大綱為目標依據,實施的教學目標統一、教學內容相同的課堂教學。而這樣“統一化”教學使得學生的個性遭到扼殺,如何實現個性化教學也成為當前高中美術教學打破傳統桎梏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對此,高中美術教學首先需要積極突破“統一化”限制,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尊重學生興趣愛好與美術學習的實際情況,設計出真正能夠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教學目標,更好地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例如:在進行“美術的創作”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學生的喜好與認知,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設計。學生可以通過本節課程的學習內容為目標,圍繞欣賞能力的培養,設計“感受美術發展”的教學目標;圍繞分析能力培養設計“分析美術的創作”教學目標,則圍繞學會自主評價設立教學目標,使得學生能夠在明確的目標指導下獲得課程內容,并且能夠在實現個性發展的目標上發揮學習的余力。
2.根據美術教材,選擇個性化的教學內容
近年來,高中美術課程內容的改變較為有限,即便如此教師還是應當想方設法地發揮其專業教學作用,在對學生實際學習需求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優化、改進。以不斷“變化”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使得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以及在美術知識學習過程中得到個性化發展。為此,高中美術教學需基于對學生興趣愛好的了解、尊重,合理優化和豐富教材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在興趣的驅使下,提高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在不斷掌握美術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感受到美術的魅力。同時,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需給予學生充分彰顯學習主體的機會,鼓勵學生遵循教學目標的指引,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多方面收集與學習美術相關的信息、知識,不斷豐富美術學習過程。例如:在進行“陶器”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明確通過陶器欣賞,使得學生掌握不同時代陶器特點,并能準確做出判斷,能夠從陶器中感受到潛藏的藝術魅力。就當前高中美術教學使用的教材而言,涉及陶器的內容較為有限,在感性方面的材料則相對充足。對此,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前,需積極鼓勵、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網絡、書籍、報刊等途徑對古代陶器相關文字、圖片等內容進行收集、制作成為PPT、畫報等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分享,并且在分享過程中講述學生的獨特見解、理解。如此使得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充分激發,在進行信息、知識收集過程中不斷豐富、儲備知識。在進行大量的感性分析過程中,獲得更為豐滿的個性理解,達到更好的美術課程的學習效果。
3.轉變教學理念,選擇個性化的教學方法
高中美術教師必須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個性化教學方法的制定、選擇需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得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確保教學方法具備較高的可行性。高中美術教學,除了講授學生美術相關的知識之外,應注重加強學生在美術技能與美術審美素養方面的培養,而這些都需要學生對美術的學習進行親身感知與體驗,這就要求高中美術教師必須基于教學需求,加強對多種教學方式、手段的積極利用,創設多樣化的教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以及在自主體驗學習過程中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感知,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在進行《最后的晚餐》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可通過開展角色扮演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對畫中人物形象的神態、動作等進行觀察、分析,然后進行直觀的演繹,進而能夠使得學生更好地透過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對于美丑、善惡的態度,以及作品中表露的情感與思想。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結合作品創作的背景,親身體驗人物形象中的鮮明個性,以及在表演過程中展示學生的個性。如此,學生便能在掌握美術知識的同時實現個性發展,提高審美素養。
(三)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
1.創造和諧氛圍,調整學生情緒
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熱情,以及在學習美術方面的狀態,都會受到美術教學氛圍的較大影響。美術學科的學習講究創造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美術創造的積極引導,將所想表達的美完全展現出來,并借助作品表現出自己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與創新方面的勇氣與能力。因此,美術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積極落實心理健康教育,以輕松的環境氛圍啟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與探究心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美術作品的繪制,是學生發泄內心負面情緒,調整生活態度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對中國花鳥畫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花鳥畫表達的思想情感的認識,以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例如:寒冬中的梅花綻放表達了鐵骨錚錚的傲然思想,清秀的蘭花描繪了少女的清純幽然,畫竹就是畫出了人的高風亮節等,這些都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內心深處情感世界的表達。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遵循內心心理對畫筆進行繪制,從營造健康心理出發,引導學生的正確認識。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走下講臺,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與學生進行積極的觀點交流、情感交流,使得學生的緊張學習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提高教學效果。
2.利用色彩教學,調節學生心理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色彩是較為重要的內容,同時色彩心理學也是心理學科的重要分支。借助美術課堂的色彩教學,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個性,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新時期的美術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繪畫技術的教學,更要加強對色彩心理學的積極學習,進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借助色彩教學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3]。同時需要重視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色彩著手對作品中的情感進行分析、感受。例如:《斗牛士》《科學與慈善》都是畢加索童年時期的畫作,采用的色彩都較為柔和。然而,有人認為畢加索是受到了法國畫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響,采用藍色柔和的色調更是增加了畫作中的詩意。也有人認為畢加索對于藍色的偏愛是因為藍色是憂郁與奮斗的代表顏色。但是不管如何,畢加索都是在那片單色的淺藍、粉藍、深藍、湛藍中走上了屬于他的成功道路。而在玫瑰時期,畢加索的《斯坦因畫像》《拿煙斗的男孩》等作品,采用了較為清新明快的色彩,筆法的運用也較為細膩,以溫暖的玫瑰紅彌補了藍色的抽象與沉重,青春與愛情的美好躍然紙上。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從不同作品色彩中展現出來的個性與情感進行感受、賞析,使得學生在畫作的色彩情感中完成健康心理的轉變,不斷豐富學生的心理要素,撫平學生浮躁的心理。將美術教學中的色彩元素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不但是對美術教育教學的創新,更是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與補充,營造學生健康、積極的學習心理。
結束語
較之其他學科,美術更為重視對藝術性的培養。美學元素在人們的學習、生活中隨處可見,而高中美術教學則應重視對學生對于“美”的感知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對美好事物、崇高品格的追求。對此,高中美術教學需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從促進學生美術素養、個性發展與心理發展等方面著手,不斷優化、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和促進高中生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忍謙.高中美術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教書育人,2018(34):43.
[2]張亞麗.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美術教學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16):162-164.
[3]劉亞芳.高中美術個性化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9(85):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