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華 鄭子奕
摘? ?要:新時代黨開啟了治理腐敗的新格局,其定位從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上升到凝聚人心、在黨的自我革命的淬煉中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踐行黨的歷史使命的高度。立足反腐敗斗爭形勢的新判斷,我國反腐敗舉措實現重大調整,主要體現在:上無“丹書鐵券”,下查“微腐敗”,對外追逃追贓的新布局;一體推進“三不腐”治理新方略;制度反腐力量的新釋放;數字賦能監督的新模式。這些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推進了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了從“善制”形態的顯著優勢到“善治”向度治理效能的知行合一,其具體過程包括:以黨的政治領導力強化治腐政治保證,以權力進籠夯實治腐制度之基,以零容忍反腐文化建設構筑治腐思想藩籬。
關鍵詞:新時代;治理腐敗;顯著優勢;治理效能
中圖分類號:D262.6?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170(2023)02-0017-09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腐敗是危害黨的生命力和戰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敗是最徹底的自我革命。”[1]69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將反腐敗斗爭上升至關系人心向背與黨生死存亡的高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的時空境遇下,中國共產黨治理腐敗不僅有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更是黨在自我革命的淬煉中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踐行黨的歷史使命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啟治理腐敗的新格局,管黨治黨實現由“寬松軟”到“嚴緊硬”的根本性轉向,以善作善成、久久為功的定力重拳反腐,依靠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監督腐敗,依靠“中國之治”的顯著優勢嚴懲腐敗,實現由“腐敗和反腐敗呈膠著狀態”到“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的歷史性轉變,書寫了彰顯中國氣派的反腐敗斗爭歷史新篇章,更為反腐敗國際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范式。
一、新時代黨開啟了治理腐敗的新格局
基于新時代對反腐敗斗爭形勢的新判斷和新要求,黨中央將反腐敗作為“黨長期執政的最大威脅”,圍繞“為何大力反腐、誰領導反腐、依靠誰反腐、如何推進反腐”的邏輯理路,奮力開創黨風廉政建設與治理腐敗的新格局。
(一)對反腐敗斗爭形勢的新判斷
正確研判反腐敗斗爭形勢,是科學設計反腐敗機制的重要依據,并將影響甚至決定反腐敗斗爭的方向與效能。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464.8萬余件,其中立案審查調查中管干部553人,處分廳局級干部2.5萬多人、縣處級干部18.2萬多人。[2]在我國實現腐敗與反腐敗力量對比根本扭轉的情勢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并未減弱反腐敗斗爭力度,明確提出“壓倒性勝利”與“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務必保持高壓反腐態勢力度不減、尺度不松,并以“四個任重道遠”總結反腐敗斗爭新的階段性特征。一是強調“防范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團成伙作勢、‘圍獵腐蝕還任重道遠”,要求切實斬斷利益集團“圍獵”政府官員下經濟資本與政治資本轉換的利益鏈,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以鏟除“權力圍獵”的經濟土壤。二是強調“有效應對腐敗手段隱形變異、翻新升級還任重道遠”,黨中央深入洞察傳統腐敗和新型腐敗交織、腐敗時間跨度較長等腐敗新動向,精準識別并嚴肅整治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的腐敗以及領導干部利用影響力謀私貪腐的“裙帶腐敗”“衙門腐敗”等腐敗新問題。三是強調“徹底鏟除腐敗滋生土壤、實現海晏河清還任重道遠”,為鏟除腐敗這一致命“污染源”的滋生土壤,務必摒棄“官本位”、人治思想,以監督機制規制公權力在正確軌道上的運行。四是強調“清理系統性腐敗、化解風險隱患還任重道遠”,目前,我國腐敗現象在某些方面呈現出裂變式蔓延趨勢,即腐敗不再僅限于基層、官員簡單相加式的腐敗,而是等價交換原則浸透至政治領域,腐敗主體由個體向群體甚至集團化擴散,涉及賄賂、政治貪腐等多方位的系統性腐敗。因此,黨中央不斷加大糧食購銷、開發區建設等系統性腐敗多發領域的反腐敗力度,促成以案促改、懲治并舉的良性循環。
(二)上無“丹書鐵券”、下查“微腐敗”、對外追逃追贓的新布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打虎‘拍蠅‘獵狐多管齊下,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1]14新形勢下,黨中央實施反腐敗全覆蓋、無禁區的基本策略,其中強調嚴懲“關鍵少數”的“打虎”與突出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的“拍蠅”構成反腐敗“第一戰場”,強調以跨境追逃追贓為主要任務的“獵狐”則構成反腐敗“第二戰場”。
一方面,反腐敗“第一戰場”既強調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又對“老虎” “蒼蠅”等腐敗分子實施精準打擊。上無“丹書鐵券”,即緊抓“老虎”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黨中央鐵腕治吏,破除刑不上常委、退休意味進入腐敗“避風港”、帶病提拔、辭去公職等于“安全著陸”等“習慣”,通過對“大貪巨腐”的精準打擊、定點清除,徹底斬斷腐敗“利益鏈”,形成“伸手必被捉”的強力震懾。下查“微腐敗”,反腐敗治本思路即要求將違紀違法行為扼殺于“搖籃”,以謹防養癰遺患。黨中央擰緊“微腐敗”這一開關,精準打擊基層“小官戾氣”“小鬼難纏”等現象,堅決懲治群眾身邊的“蠅貪”,為不良基層政治生態“退燒”。另一方面,我國堅持境內筑堤、境外織網這一內外聯動的基本原則,逐漸形成“海外不是反腐真空”的新局面。較之于“打虎”通過壓減外逃成功率以遏制腐敗增量,“獵狐”作為境內“打虎”“拍蠅”的空間延伸則通過增加外逃風險成本以清除腐敗存量。由2014年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組織構建追逃追贓工作協調機制,不斷提升立案單位、成員單位、追逃辦等多部門聯動作戰能力,到2015年中央追逃辦發布充分體現對外逃腐敗分子合圍震懾態勢的“紅色通緝令”,銜接綜合運用警務、金融等手段的“天網行動”,再到黨中央扭轉在國際反腐敗合作中的戰略被動地位,通過《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等多邊框架提出一系列深度開展反腐敗追逃追贓國際合作的倡議,為多邊機制下構建國際反腐新秩序貢獻中國方案。黨中央通過大力開展海外“獵狐”“天網”行動,擊垮腐敗分子以攜款潛逃、向境外轉移資產為退路的心理城墻,促使反腐敗斗爭在境內、境外形成閉環。2014年以來,“天網行動”共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追回外逃人員10668人,追回贓款447.9億元,包括“百名紅通人員”61人。[3]
(三)一體推進“三不腐”治理方略的新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總結反腐敗斗爭的基本經驗,及時調適治理腐敗戰略政策的次序,即轉向先期解決矛盾主要方面的治標先行,實現治標與治本的一以貫之,最終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必須三者同時發力、同向發力、綜合發力。”[4]一體推進“三不腐”治理方略的反腐敗路線圖,正是黨中央持續放大標本兼治的疊加效應、以“全周期管理”的系統思維貫穿反腐倡廉建設的集中彰顯。腐敗的生成具有腐敗成本、腐敗機會與腐敗動機三大要素,對應的即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這一系統集成、統籌聯動的有機整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實現預防與懲治、自律與他律等多對關系之間的聯合貫通。一是緊盯“不敢腐”這一前提,強調高壓反腐態勢下的靶向治療。黨中央以“打虎”“拍蠅”“獵狐”相銜接的有力懲戒機制,精準亮劍直擊金融等重點領域,嚴懲基層“微腐敗”,充分彰顯監督全覆蓋的強大震懾效能。二是著眼“不能腐”這一關鍵,凸顯制度規制下的官員他律。黨中央不斷織密規范權力運行的制度“籠子”,正確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提供的政策和策略,準確把握責任追究與容錯糾錯機制間內在張力的“三個區分開來”,扭轉黨員干部“在位無為”的風險規避偏好,以嚴懲腐敗與寬嚴相濟之間的“情理互通”實現反腐敗法治、政治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三是“反腐倡廉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從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礎性作用。”[5]140黨中央緊扣“不想腐”這一根本,側重以教育與引導突出行政倫理下的官員自律,既通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全方位思想道德教育鏈條引領廉潔文化建設,又堅持正面引導與反面警示的統一,通過傳承優良家風、觀看廉政警示教育作品、開展以案促改等實踐路向,促使黨員干部廉潔從政的思想堤壩越筑越牢。
(四)制度反腐力量的新釋放
“沒有健全的制度,權力沒有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腐敗現象就控制不住。”[5]124-125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將制度建設這一主軸貫穿反腐倡廉建設各個環節,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各類監督貫通協調的“大監督”制度體系日趨完善,反腐敗黨紀國法制度供給力度不斷加大,實現反腐敗斗爭中制度對腐敗現象由被動應急到主動應對、由治標轉為標本兼治的轉變。
第一,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黨和國家“大監督”制度體系。在監督主體層面,集中表現為系統性監督。一方面,黨中央從黨內監督全覆蓋破題,依據民主集中制原則頂層設計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由黨委、紀律檢查機關等六大主體構成科學監督鏈的黨內監督體系框架,形成黨內監督的系統性合力。另一方面,在發揮執政黨組織監督主導作用的基礎上,推動構建人大監督、審計監督等九大主體有機貫通的國家監督體系。在監督客體層面,集中表現為全覆蓋監督。繼承毛澤東同志提出“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的經驗,黨中央統籌推進紀檢體制改革與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構建巡視、派駐、紀律、監察“四個全覆蓋”的權力監督新格局,有效遏制黨內監督的“燈下黑”現象,為反腐敗實踐中監督效能的充分發揮提供體系性支撐。
第二,統籌并完善彰顯新時代崇廉拒腐要求的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治理腐敗作為國家治理與政黨治理二元合一的廉潔政治建設,健全規范黨內權力運行與懲防并舉的黨規黨法已成為我國制度反腐的關鍵所在。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以黨章為統領,以準則條例為主干,以規則、規定為擴展,由《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 年)》中不僅將“反腐倡廉建設”與“黨的組織建設”等門類并列,并將其劃分為“預防腐敗”“完善紀檢監察體制”等六大類別,逐步完善反腐倡廉黨內法規的橫向結構,到《關于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意見》中明確黨內法規體系“1+4”的總體框架,并在“黨的自身建設”門類中突出強調“反腐倡廉建設”,立足頂層設計高度,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開創反腐敗斗爭新格局提供路線圖,再到明確作為依規治黨依據的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在立法程序、適用對象、實施路徑等層面的顯著差異性,糾偏部分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因依循國家法律制定產生的“法在紀前”等思維定勢,進而在制度文本意義上實現紀嚴于法。黨中央正是將黨內法治化建設同黨和國家政治部署、問題導向相銜接,進而促使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優勢轉化為治理腐敗效能。
第三,不斷加大反腐敗國家法規供給力度。“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6]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法律法規的強制力在反腐敗斗爭中的客體規制作用,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監察委員會作為反腐敗工作機構的性質定位,并為反腐敗向縱深發展提供國家根本法保障,到繼承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初期確立的“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三大范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將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等行為界定為反腐敗對象,秉承懲治腐敗在前、經驗提煉居后的基本策略,黨中央及時將治理腐敗實踐成果固化為國家法規供給,以紀法貫通實現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在法治軌道上行穩致遠。
(五)數字賦能監督的新模式
為應對反腐敗斗爭新形勢、新挑戰,數字監督已成為精準規范權力運行全過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通過全要素收集反腐數據、全鏈條打通監督格局,為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提供精準預警監測,成為“后真相”時代政治生態系統實現自我凈化的有效路徑。
第一,扎緊公權力運行的“數字籬笆”。首先,在縱向維度構建數字賦能全過程留痕監督。數字監督基于其權力運行留痕在線化可視、廉情預警多維監控等功能,精準識別隱蔽腐敗線索并及時對權力失范行為進行糾偏,優化權力運行過程中產生風險指標的關鍵節點、監管疏漏,進而將行政部門的自由裁量權壓縮至合理空間,最終實現對權力運行的事后追究。其次,在橫向維度強化內設機構、外部部門對職能部門權力運行的制約與監督,通過實時傳輸數據至各監督終端,有效破解監督數據“信息孤島”現象。最后,構建數字賦能新型信息公開機制。各級政府機構依托兼具信息發布、權威政策解讀、便民服務等功能的數字平臺,將業務流程、財政預算等行政信息適時進行網上公示,積極開展重點政務工作導向性的宣傳工作,有效破解“信息不對稱”的困境。
第二,推進數字賦能監督機制智能化。網絡公共空間的形成導致權力運行的“廣場化”,黨中央以制度化為主線,逐步理順制度化與群眾非制度化表達的辯證關系,自下而上出現的網絡反腐作為以權利規制權力的反腐敗機制創新迅猛發展,依循“腐敗信息公開——民意評判——媒體介入——反腐敗機關調查”的內在機理,有機銜接“電子政務”系統、“廉情預警信息平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舉報網站”等數字平臺,以數字監督問責機制為人民參與反腐敗斗爭提供新契機。伴隨中央反腐敗力度的不斷加大,“抓住一個、帶出一串、挖出一窩”的“塌方式”腐敗更應借助數字賦能監督這一撕破腐敗大網的利器而被查辦。
二、反腐敗斗爭成效彰顯黨治理腐敗的顯著優勢
黨中央基于“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莊嚴承諾、對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兩個答案的科學研判、反腐敗提升至政治建設高度的準確定位,以“五新”格局展現黨開展反腐敗斗爭的顯著成效,集中彰顯中國共產黨治理腐敗的顯著優勢。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政治體制優勢
新時代以來,我國構建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下“橫到邊、縱到底、全方位”的反腐敗工作格局,最終抓住治理腐敗的“牛鼻子”。
第一,黨中央頂層設計與反腐敗體制機制分層對接形塑橫縱聯動的治腐“同心圓”。橫向維度,我國頂層設計黨委、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司法審判機關等機構部門在黨的全面領導下落實主體責任的反腐敗工作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由“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7]的基本工作要求,黨中央發揮自身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壓實各級黨委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尤其是黨委“一把手”的“第一責任人”職能。其中黨委“一把手”既注重反腐敗決策指揮、總體部署,又注重案件和問題線索移送機制的統籌銜接,紀檢監察機關一體履行協助職責與專責監督職能,司法審判機關等職能部門貫通聯動,移送、查辦、協辦、追逃追贓等各司其職,在反腐敗斗爭中尤其是查辦關涉重點領域、案情復雜的反腐敗案件時形成聯動反腐“一張網”。縱向維度,形成黨全面領導下由中央到地方層層傳導構設的治理腐敗系統。依托各級反腐敗協調小組以落實反腐敗責任為縱軸,建立健全定期協商、信息融通、工作銜接等聯調聯動體制機制,實現中國共產黨對反腐敗工作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領導。
第二,黨的全面領導下日趨健全的反腐敗工作機構統籌治理腐敗的資源調配。中國共產黨深入推進以牢牢掌握紀檢監察工作領導權為目標導向的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有效整合分散于紀律檢查機關、反貪偵查機關等職能部門的反腐職能,將原本隸屬于政府內部的行政“小監察”部門適時調整為專業化的國家“大監察”機關,依法賦予監察委員會職責權限,并構建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紀委與改革后組建的國家監委合署辦公,切實解決行政監察范圍過窄、職責重疊的“九龍治水”局面,以更好統籌治理腐敗的資源調配與措施手段。
(二)堅持“兩個結合”理論武裝的思想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1]16首先,中國共產黨在反腐敗斗爭中以馬克思主義反腐敗思想為邏輯起點并實現其中國化沿革,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屬性——政權屬性——社會腐敗”的分析理路洞察腐敗局勢,充分認識到腐敗作為權力異化的具體呈現形式,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國家這一“社會的超自然怪胎”的固有窠臼,將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構建精簡機構、凸顯善治效能的“廉價政府”設想以及“防止社會公仆蛻變為主人”的機制來防止國家權力異化的思想、權力制約與監督機制貫穿于反腐敗工作。其次,以中華傳統廉政文化為邏輯支點,在新的時代得以弘揚和拓展。承繼中華傳統廉政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民本價值旨歸以及守正創新、重義輕利等義利觀這一倫理依據,更以“不敢欺”“不能欺”“不忍欺”的為政“三不欺”治理境界為新時代一體推進“三不腐”治理方略的探索提供傳統文化培壅。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優勢
“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十三億人民。”[8]正如“窯洞對”找到“人民監督政府”的第一個答案,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三個務必”的政治動員,堅持反腐為了人民、反腐依靠人民、反腐效能由人民評估的根本價值取向,進而富集人民這一執政興國最大的政治資源。
第一,以彰顯人民群眾意志為黨治理腐敗的落腳點,構建人民中心價值導向機制。首先,黨中央將治理腐敗的貫徹落實與解決關涉群眾根本利益的急難愁盼問題相結合,堅決查處脫離群眾立場、違背群眾意愿、漠視群眾訴求的不當用權行為,為踐行“讓人民生活幸福 是‘國之大者”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和作風保障。其次,接續推進“為人民巡視”的巡視常態化機制。各級巡視機構將人民群眾關切的問題作為政治巡視的工作方向,通過拓展群眾信訪舉報渠道等方式將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貫穿巡視工作全鏈條,最終以巡視“問題項”到人民“滿意度”的轉向程度作為衡量巡視巡察上下聯動機制效能的標準。
第二,以團結依靠人民群眾為黨治理腐敗的動力泉源,構建人民群眾參與反腐敗的有效機制。首先,黨中央通過構建開門接訪、帶案下訪、上門約訪的常態化走訪群眾工作機制,深化并健全信訪工作機制改革等途徑厚植反腐敗群眾基礎。其次,數字賦能下“兩微一端”已成為輿論監督的重要陣地,紀檢監察部門通過拓寬“互聯網+反腐倡廉”的民主監督渠道,運用語義、關鍵詞等數字技術,及時掌握公眾反映的腐敗問題線索、廉潔訴求等廉政輿情,形成大數據反腐的主體整合。最后,打破外部監督主體缺乏權力問責的閉環結構,構建主動引入外部監督力量的特約監察員制度,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治理腐敗的凝視效應,以筑牢治理腐敗的“銅墻鐵壁”。
第三,以人民群眾的正風反腐獲得感為黨治理腐敗的工作導向,構建人民群眾反腐敗評估機制。黨中央堅持“相信群眾、敞開大門”這一基本原則,首先,下沉一線聚焦精準扶貧、教育醫療、公共衛生、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加大對其中存在的行賄受賄、虛報冒領等群眾感受最直接的“問題清單”的查處力度,將反腐敗斗爭貫通至社會“最后一公里”。其次,堅持依法鏟除群眾反映強烈的黑惡勢力與深挖嚴辦黑惡勢力“保護傘”同頻共振。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將嚴懲涉黑涉惡腐敗同基層違反法紀線索大排查、明察暗訪的“拍蠅”相結合,嚴肅查處宗族黑惡勢力、“村霸”等背后的腐敗行為,有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四)勇于自我革命的斗爭基因優勢
“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9]從延安整風運動到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的“兩個務必”根本要求,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整黨整風、“五反”等運動,中國共產黨具有無產階級政黨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根本特質構成其在歷史征程中堅守自我革命的動力泉源。黨中央高舉“反腐敗是最徹底的自我革命”[1]69的政治旗幟,以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理性自覺為治理腐敗的原生動力,在致力于同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的因素作偉大斗爭的進程中向腐敗“病灶”開刀。
第一,在扭轉黨內政治生態“亞健康”狀態的作風正黨中增強自我監督、自我凈化。黨中央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聯系觀,強調反腐敗斗爭不應局限于懲治腐敗本身,還應聯系誘致腐敗生成的政治生態環境等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決鏟除腐敗滋生的作風溫床。”[10]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毫不動搖狠抓作風建設這一全面從嚴治黨的形象系統,從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根治“四風”為作風正黨的突破口,為形成清正廉潔的黨風社風提供堅強作風保障,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彰顯“三嚴”這一指向黨員干部主觀世界改造的必然要求與“三實”這一指向客觀世界改造的實踐路向的有機統一,再到一系列關涉公務接待、會議費管理等小切口的黨內法規的頒布、修訂,黨中央始終以刀刃向內的政治勇氣向頑瘴痼疾亮劍,在著力推動以狠剎黨內歪風邪氣為重點的作風建設朝向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重塑黨內政治生態和政治規矩發展的進程中實現淬煉自身先進性的自我革命。
第二,在正風肅紀反腐與全面深化改革中實現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防范腐敗同步考慮、同步部署、同步實施。”[11]反腐敗與改革兩條關鍵主軸縱貫于我國治國理政進程,全面深化改革必將遭遇以權力階層為主體的利益共同體的竭力阻撓,因而務必將著力解決權力異化的反腐敗斗爭納入制度軌道并使其成為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方面,黨中央強調以深化改革創新的精神內核貫穿治理腐敗模式的自我革新,在嚴懲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預防與制度構設,深化腐敗問題多發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促進反腐倡廉建設的改革路向更為明確、思路更為清晰。另一方面,強調以治理腐敗為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源。高壓反腐絕非僅強調懲治“老虎”“蒼蠅”等腐敗分子,而是關系全面推動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舉措,以治理腐敗為切入點推動行政審批、司法制度等各領域、各環節改革的深化,以披沙撿金的方式擇選忠誠干凈擔當的黨員干部,斬斷改革進程中尚存的權力與資本勾連紐帶,有效破除“利益固化藩籬”這一改革障礙。
三、黨治理腐敗的顯著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實現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1]27中國共產黨治理腐敗具有多維顯著優勢,但這一制度勢能要直接轉化為治理效能,務必構建科學合理的中介環節,進而以中國善“制”鞏固中國善“治”。
(一)主導推動機制:以黨的政治領導力強化治理腐敗政治保證
“反腐敗斗爭首先要從政治上看,是一場輸不起也絕不能輸的重大政治斗爭。”[12]黨中央將反腐敗斗爭作為“必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13]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就需要在正風肅紀反腐實踐中集中彰顯黨的政治領導力。
第一,以聚焦回答“是什么”的政治判斷力為基礎,永葆反腐敗的政治自覺。《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中深刻指出:“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黨中央在深刻認識各類腐敗現象的政治本質與危害、研判反腐敗斗爭新形勢、作出反腐敗新部署、推進反腐敗體制機制落地的全鏈條中,始終以是否做到“兩個維護”、是否彰顯人民至上立場、是否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定向的“三個是否”作為對腐敗問題進行政治判斷的根本標尺,不斷提升對廉潔政治目標及其實現路向進行頂層設計的政治判斷力。
第二,以聚焦回答“為什么”的政治領悟力為中介,永葆反腐敗的政治清醒。反腐敗斗爭在政治上的堅定性源自理論上的清醒,黨員干部心懷“黨之大計”“國之大者”,立足政治高度學深悟透、融會貫通黨中央對反腐敗斗爭形勢、資源力量統籌與整合、運行機制等層面決策部署的政治內涵及精神實質,并以其為理論指導研判反腐敗斗爭局勢,深入推進反腐敗工作,進而在反腐敗斗爭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三,以聚焦回答“如何做”的政治執行力為根本,永葆反腐敗的政治定力。首先,聚焦“兩個維護”,因時因勢推進政治監督精準化、常態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強有力政治監督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14],紀檢監察機關積極踐履政治監督“再監督”職能,構建“察覺問題、紀法嚴懲、整改糾偏、突出治理”的監督閉環,常態化狠抓并糾治反腐敗政策落地過程中有章不循、選擇性執行等執行偏差,嚴懲反腐敗制度執行過程中不擔當、不作為、簡單化、亂作為的黨員干部,以鐵的紀律確保黨中央反腐敗決策部署一貫到底。其次,精準運用集中彰顯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的黨內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強調由預防、懲治仍處于傾向性問題階段的“違紀”量變入手,根據黨員干部的違紀性質、情節及后果,提出具體量紀標準,進而有效阻斷其突破法律紅線這一“度”并轉化為質變“違法”的腐敗增量。
(二)制約監督機制:以權力進籠夯實治理腐敗制度之基
治國理政的樞紐在于治權,制約與監督即為治權的兩大機制基礎。“以權謀私”的交易型腐敗、“為官不為”的不為型腐敗等腐敗新動向的出現,更說明暗箱環境下不受制約監督的權力將為“圍獵”提供滋生空間。因而,較之傳統治權機制承襲的“強監督—弱制約”模式,務必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牢籠,以“制約—監督”均衡治權機制的剛性約束構筑規范權力運行的“防火墻”。
第一,依法界定權力邊界,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首先,為權力“塑身”,合理分權。運用法治化策略明確權力運行的職能定位與工作邊界,健全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等機制,重點強化政策制定、執行等環節的權力制約關系,有效壓縮因自由裁量權過大致使權力異化的尋租空間。其次,簡政放權,為權力“瘦身”。政府的集權化及行政權力存在相對彈性的自由裁量空間為腐敗呈易發多發態勢之癥結。黨中央以簡政放權為改革抓手,通過精簡政府部門與機構,促使政府將重心置于承擔宏觀調控、公共服務等基本職能,減少對微觀市場的干預,特別是在行政審批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根據實際需要積極開展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工作,以依法管權、限權、放權賦能源頭反腐。最后,科學分權,為權力“健身”。通過構建黨政“一把手”“五個不直接分管”“末位表態制”以及有效銜接“副職分管、正職監管、集體領導、民主決策”的總體工作機制、人財物等關鍵崗位的制度規范機制,堅持以廉潔政府為權力運行導向,進而形成集體領導下領導班子內部相互制約與協同的功能性分權機制。
第二,為權力戴上協同監督“緊箍圈”。權力監督作為反腐倡廉成效的壓艙石,如何對權力進行有效監督更加考驗執政黨的反腐智慧。首先,堅持系統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緊盯對領導班子與年輕干部的監督。一方面,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意見》,緊盯“三重一大”決策、干部提拔任免等廉政風險點,重點管控約束“掌權者”嚴守政治規矩、踐履管黨治黨職能等情況,并對財務、自然資源規劃等關鍵崗位人員延伸強有力的權力監督,有效銜接嚴格責任制考核、容錯糾錯與終身追責機制,進而使其嚴負其責、嚴于律己、嚴管所轄。另一方面,緊抓“加強年輕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監督”這一重要任務,通過構建“紅臉出汗”談心談話制度,根據年輕干部職務職級、崗位廉政風險點等基本情況強化干部廉政信息庫、更新廉政畫像等具體舉措,擰緊年輕干部科學用權、為民用權的思想開關,有力斬斷“前腐后繼”的代際傳遞鏈。其次,完善用權公開機制,為權力涂上協同監督“防腐劑”。為發揮黨和國家“大監督”體系的制度反腐優勢,要求以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以黨內監督為支點,以國家監察體制為支撐,依循“聚焦監督主體、明確監督職能、資源合理配置、監督任務落地”的邏輯路向凝聚協同監督的反腐敗合力。
(三)思想改造機制:以零容忍反腐文化建設構筑治理腐敗思想藩籬
繆爾達爾曾提出“腐敗民俗學”這一心理文化定勢,促使人民群眾出現“對于有機會通過不光彩手段營私之徒的羨慕”[15]的容忍腐敗,甚至期望獲取“腐敗資格”的錯誤傾向。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重申:“以零容忍態度反腐懲惡,決不姑息。”[1]69作為強化零容忍文化建設、建構零容忍制度與確保零容忍戰略在行為層面落地這一思想、制度與行為的全鏈條集合體,零容忍反腐主要囊括精神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和載體文化層三個層次的內涵。
第一,以思想糾偏為重點滋育居于精神文化層的零容忍反腐理念。新時代零容忍反腐文化建設的關鍵就在于與制度、管理手段相銜接,以深入思想教育的軟機制筑牢思想防線。從腐敗行為的生成分析,以零容忍反腐為旨向的思想教育突出面向黨員干部“關鍵少數”的靶向性。伴隨市場經濟中的商品交換原則滲透至黨內,部分黨員干部價值觀念中存在的權力尋租等觀念與傳統熟人社會注重血緣、優親厚友等特殊主義價值觀相互耦合,成為其滋生貪腐行為的內源“催化劑”,這就要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規制、教育黨員干部,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其中,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內嵌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與正確義利觀,要求黨員干部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觀,克服謀求個人及小團體私利的傾向,對人民所惡零容忍、對人民所急零懈怠。社會層面的價值支點強調黨員干部堅守黨紀國法這一紅線并永葆敬畏之心,充分認識在反腐敗標尺上不分“巨貪”“微腐”。個人層面的價值基石要求黨員干部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培育,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合調節與公共服務動機的內在驅動內化為勇于擔當作為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境界,外化為“我能夠”的防腐拒變實踐。
第二,以壓縮腐敗空間為關鍵形塑居于制度文化層的零容忍反腐準則。“破窗效應”下,一旦腐敗行為未被察覺或察覺未被嚴懲的“潛規則”代替正式準則的現象被價值認同,個體的機會行為將淪為腐敗同盟的“塌方式”腐敗。破解這一困境需使制度執行這一“鐵的紀律”真正發威,系統構建腐敗“零空間”的反腐敗準則。首先,全面完善腐敗犯罪的成立標準(尤其是規定起刑點的具體數額),提升腐敗犯罪刑事處罰的規范化。因腐敗犯罪的存量較大,反腐敗實踐長期存在腐敗犯罪非罪化、輕刑化趨勢,監察機關和檢察機關銜接不暢致使出現“以罰代刑”等抓大放小現象,采用重典治腐的定罪量刑模式作為新時代我國嚴懲腐敗犯罪的應然選擇,與零容忍反腐準則在精神內核上趨于一致。其次,在法律法規中細化腐敗行為的界定情形,明確公開的剛性要求及操作細節,為腐敗犯罪提供更為充分的追訴依據,進而使權力“零空間”設租尋租。
第三,以強力擴散為基點打造居于載體文化層的零容忍反腐形象。零容忍反腐形象是零容忍反腐文化的外在表現,一方面,表現為承載零容忍反腐內核的作品、基礎設施等物質環境文化;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社會對腐敗“零容忍、零機會、零支持”的情感態度及形成公開透明監督環境的組織文化氛圍。首先,拓寬零容忍反腐文化傳播路徑,創新廉潔文化產品的內容。深挖傳統文化、本土文化及紅色文化中貶腐恥貪的廉潔文化因子,發揮“兩微一端”等立體化融媒體傳播機制優勢,通過圖文、短視頻、動畫等傳播符號積極展示零容忍戰略下標志性反腐敗成果、警示教育典型案例,重點宣傳廉政人物、廉潔故事,有效銜接構建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培育廉潔文化品牌等途徑,形塑交融互通的廉潔文化傳播總體框架。其次,正確發揮社會輿論導向功能,助推零容忍反腐文化濃厚氛圍形成。一方面,新聞媒體報道反腐敗新聞堅定正能量、客觀理性的網絡輿論導向,而非在“流量至上”的喧囂中,將嚴肅性的反腐敗硬新聞變為娛樂化的軟新聞,進而有效規避輿論反彈的群體極化現象。另一方面,強化輿論監督與其他監督形式的協作合力。其中,紀檢監察機關需胸懷“國之大者”,準確把握媒體輿論宣傳與國家治理體系維護的深層邏輯,以高效能正風肅紀反腐監督助推輿論陣地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蘭琳宗.永遠吹沖鋒號[N].中國紀檢監察報,2022-10-20.
[3] 肖培.堅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N].人民日報,2023-01-16.
[4] 習近平.提高一體推進“三不腐”能力和水平全面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N].人民日報,2022-06-19.
[5]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35-136.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83.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145.
[9]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1.
[10] 習近平.全面從嚴治黨探索出依靠黨的自我革命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徑[N].求是,2023-02-01.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2.
[12]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2.
[13] 習近平.科學有效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N].人民日報,2013-01-23.
[14] 蘭琳宗.以強有力政治監督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N].中國紀檢監察報,2022-12-08.
[15] 繆爾達爾.亞洲的戲劇:南亞貧困問題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161.
責任編校? ?陳? ?瑤
Remarkable Advantag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reating Corruption and Its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Era
ZOU Xiaohua,ZHENG Ziyi(School of Marxism,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Jiangxi,China)
Abstract: The new era opens up a new pattern of the Partys governance of corruption,and its positioning rises from creating a clean and upright political ecology to attracting peoples hearts,perpetuating the Partys advancement in the refinement of the Partys self-revolution,and practicing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Party.Based on the new judgment of the situation of anti-corruption struggle,Chinas anti-corruption initiatives have witnessed significant adjust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ence of token granted by the emperor at the top,the investigation of micro-corruption at the bottom,the full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hunting for those fleeing abroad and recovering ill-gotten gains,the exploration of a new strategy of governance named the Three Negatives,the releas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anti-corruption power,and the empowerment of a new model of digital supervision.The process modernizes national governance through innovation of anti-corruption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realizing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from the “significant advantage” of good institution form to the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of good governance,which includes building the politica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o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guarantee of corruption governance,confining the exercise of power within a cage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the anti-corruption system,constructing the barrier of corruption control ideolog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zero-tolerance anti-corruption culture.
Key words: new era; governance of corruption; significant advantages;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