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燕 甄禎
摘? ?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拓展延伸,但目前初中英語聽說作業設計中還存在著重點不明確、缺乏創造性等問題。“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嘗試優化作業設計,真正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的功能。本文基于問題分析,提出基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拓展提高與遷移創新四個維度的初中英語聽說作業創新設計思路,嘗試幫助教師改進英語作業設計,助力義務教育英語教學提質增效。
關鍵詞:“雙減”;初中英語;聽說作業;創新設計
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半p減”工作的總體目標之一是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這意味著要提升作業管理、作業布置的科學性以及教學的實效性。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充分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提升教學質量,創新作業設計是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教師應精準分析學情,創新設計學科作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的提質增效。
初中英語聽說作業設計問題分析
初中階段是學生中學發展的基礎階段,也是學生建立英語學習興趣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應高度重視在“雙減”背景下的英語作業的創新設計,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但從目前初中英語聽說作業的布置情況來看,許多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布置大量跟讀類和背誦類的聽說作業,作業重點不夠明確,內容設計也缺乏創造性,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不僅占用了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也不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初中英語聽說作業設計維度分析
為優化初中英語聽說作業設計,教師需要在“質”和“效”兩方面重新思考:既要保證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也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鑒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的初中英語教學實踐經驗嘗試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拓展提高和遷移創新四個維度設計初中英語聽說作業(如圖所示),并進一步闡述如何在“雙減”背景下通過作業的創新設計綜合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初中英語聽說作業創新設計的應用探索
1. 設計學習理解類作業,體現思維可視性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和輸入了大量的語言知識,課后可以通過作業來加深對這些語言知識的理解。將學習理解類作業與思維可視化理念相結合,體現了教師對作業的創新設計。
思維可視化是將抽象、枯燥的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形信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這些直觀和形象化的知識內容展開思考和探索,從而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陳曉恬,2023)?;谒季S可視化理念設計英語作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記住抽象的語言符號、理解枯燥的語法知識,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例如,學生在每課時的英語學習中都能接觸到大量的英文詞匯,因此讓學生在課后進一步認知和認讀詞匯尤為重要。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制作小巧、便攜的口袋單詞本,記錄當日所學的詞匯,以便隨時鞏固復習。筆者在實施該作業設計后發現,有的學生將單詞本裝飾成賞心悅目的個性化“手帳”,極大地激發了自己的學習動力;有的學生則為每日所學詞匯繪制了相應的簡筆畫,以多模態的方式探索學習的樂趣,提高詞匯學習效率。
再如,在學生學完整個單元的語言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讓他們對本單元知識進行結構化梳理,并繪制以單元主題為中心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圖文并茂,脈絡清晰,能直觀地反映出單元的核心知識點及邏輯架構。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能自主歸納整理、探索復習單元學習內容,在訓練思維能力的同時提高了學習興趣。
思維可視化的學習理解類作業旨在調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有效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學生在將具體的單詞、詞組以及單元內容轉化為圖形信息的同時,也進一步學習和理解了課堂所學的語言知識。
2.設計應用實踐類作業,體現情境趣味性
為了提升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教師可結合課內所學的知識內容,設計情境豐富的聽說作業,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內化和鞏固課堂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
例如,在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上冊第八單元When is your birthday?中,學生學習了與季節有關的英文詞匯和相關知識。教師授課時,可結合當時所處的季節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以英文視頻日志的形式回顧所學,分享感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情境活動中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筆者在學生完成本單元學習后,設計了主題為“感秋聲秋色,誦秋思秋韻”的英文視頻日志作業。有的學生“引詩話秋”,用中英文雙語誦讀了《詩經·蒹葭》《山居秋暝》《聲聲慢》等經典詩歌,體會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的學生在視頻日志中用所學的英語表達描繪生活的“悠然如秋”,或騎上駿馬,在獵獵秋風中盡展颯爽英姿;或遠足登高,飽覽無邊秋色。有的學生在視頻日志中展現“秋日演繹”,朗誦英文日記,輔以動聽的樂曲、多彩的畫面或曼妙的舞姿,展現秋日之美、生活之美。還有的學生在視頻日志中展現了“豐盈秋收”,在秋天這個美好的季節里誦秋思秋韻,收獲累累碩果。學生把課堂上所學到的語言和文化知識與自身的生活經歷緊密結合,通過視頻日志表達自己對秋天的認識,在深化單元主題探究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再如,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第八單元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的核心語言為next to、in front of、behind、near、across from等表示地點方位的介詞短語和為他人指路的有關表達。筆者設計了“閱生活,悅成長——最美地方,等你來贊”的應用實踐類作業,請學生拍攝視頻,充分運用單元重點語言知識介紹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地方。
在這些充滿趣味的情境活動作業中,學生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真正運用到了真實的日常生活中,不僅提高了自身的語言能力,還感悟到了生活的美好。
3.設計拓展提高類作業,體現能力延伸性
在課后,教師可以設計拓展提高類作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進一步提升聽說能力。
例如,在九年級的復習階段,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備考中考英語聽說考試,教師一方面在課堂上可針對聽后選擇、聽后回答、聽后記錄和轉述、短文朗讀等考試題型進行系統講解與專項訓練,另一方面也可以設計拓展提高類課后作業,幫助學生獲得多角度、個性化的指導。例如,筆者在學生參加中考英語聽說考試前,設計了調動全校英語教師共同參與指導的拓展提高類課后活動“你讀我聽,師評生議,精心備戰,沖刺滿分”。該活動融通關類游戲和語言學習于一體,關卡如下:第一關“單詞拼寫厚根基”,教師或同伴從目標詞匯中選擇五個單詞給學生聽寫,學生在聽寫后及時改錯;第二關“百變問答提技能”,學生聽一段對話,回答教師或同伴的提問,由教師判斷正誤并幫助改錯;第三關“誦讀美文展風采”,學生朗讀一段短文,教師或同伴進行鼓勵或帶讀糾錯。這一拓展提高類的學科活動能幫助教師更準確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從而更有效和更有針對性地安排下一階段的課堂教學,實現提質增效。學生也在這樣的學科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的聽說能力,既掌握了具體的語言知識,也通過活動中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獲得了同伴和教師的鼓勵,增強了自信心,獲得了積極的學習體驗。
寒暑假也適合布置拓展提高類作業。學生假期往往能接觸到豐富的英語音視頻資源,因此教師可以布置自主性的拓展提高類作業,如讓學生朗讀由教師精選或學生自主選擇的、難度適宜的課外素材并錄音,以此作為對課堂教材內容的補充與延展,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朗讀美文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英文朗讀材料也能有效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檢測自學成果,教師給出自評表(見表),從語音語調、熟練程度、朗讀內容和情感態度方面給出了明確的評價細則,以便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的朗讀水平。這樣融自學、自評于一體的拓展提高類作業不僅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英語聽說練習的興趣,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主動性,也能幫助學生系統提高朗讀水平。
4. 設計遷移創新類作業,體現探究開放性
為有效發展聽說能力、增強語言技能,學生一方面要能完成課堂學習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積累;另一方面,也要能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為此,教師可布置遷移創新類作業,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氛圍中進一步鞏固提升。
以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為例,本單元旨在學習用英文介紹中國的傳統故事,Section A的聽力語篇為《愚公移山》。教師針對本課設計了小組探究形式的遷移創新類作業,即創編英文劇本,重新演繹《愚公移山》的結局。該作業使學生能遷移和創新課堂所學的知識。在單元學習結束后,教師結合單元學習內容,進一步設計了以“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的遷移創新類學科活動,讓學生自選形式,進行開放的探究學習。學生結合課內所學,把音樂、舞蹈、快板、體操、茶藝、皮影等藝術形式與英文介紹相結合,以飽滿的熱情和認真的態度參與到節目的排練和演繹中。這一充滿實踐性、趣味性和創造性的學科活動不僅讓學生施展了個性和才能,也使他們涵養了家國情懷,堅定了文化自信。
結語
在近三年來的實踐與探索中,聽說作業創新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學生的聽說能力提升顯著,對英語聽說學習的興趣也大幅提高。這也直觀反映在學生的中考英語聽說考試成績中。其次,創新設計的聽說作業擺脫了枯燥無效的問題,以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賦予學生更多自主安排、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凸顯了作業的彈性化和個性化,有效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更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優化學習策略,不斷體驗學習的進步與成功。
在不斷創新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也有所進步。教師能將作業設計和教學過程有機結合,加深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和思考,從而能夠設計出鞏固、診斷和提升課堂所學的優質作業,綜合提升教學能力、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充分發揮作業的作用和育人價值,有效促進教學和學習,值得教師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后作業設計的有機結合,不斷嘗試創新作業設計,真正實現英語教學的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陳曉恬. 2023. 談思維可視化視域下小學數學創新作業的探究[A]//2023年第三屆生活教育學術論壇論文集[C]. 北京: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 (2021-07-24) [2023-04-09].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