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武
[摘 要]高校實驗室安全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如何有效推行應急管理,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率和傷害率是高校實驗室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通過統計分析近年來高校實驗室事故原因發現,落實安全教育培訓制度、提高人員安全素質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文章針對不同培訓對象、培訓內容與培訓方法的特點展開分析,探討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機制的建立,為實行系統有效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提供參考。
[關鍵詞]應急管理;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6-0001-03
一、高校實驗室安全現狀
高等教育是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實施機構,肩負著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高校校園安全受到各級部門的廣泛關注,其中實驗室安全又成為重中之重。這一方面是由于教學科研過程中進入實驗室的人員基數大且構成復雜、實驗能力及操作水平懸殊;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實驗室不同程度涉及消防、水電、危化品、特種設備、輻射及危廢物處置安全等內容,管理工作專業性強、難度大[1]。可見,實驗室如果在某一環節出現疏忽,都有釀成嚴重后果的可能。
一直以來,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都高度重視實驗室安全工作,但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2019年1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教學實驗室安全檢查工作的通知》,再次強調指出高校應通過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工作水平來保障高校整體安全。
所謂應急管理,是針對應急事件,在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恢復等過程中所建立的必要應對機制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應對措施。提高高校的應急管理能力,是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維持高校穩定與良性發展的必然選擇[2]。但我國高校應急管理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晚,各類實驗室的安全事故也暴露出高校實驗室實施應急管理的水平還有待提高。如何結合各高校現狀,迅速并有效地開展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高校實驗室安全對策研究
有關研究表明,實驗室發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條件和管理缺陷四個方面[3],其中人員要素是引發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學者對 1997—2016 年全國 112 起典型實驗室事故案例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其中76%的事故是實驗人員“違反操作規程、操作不慎、廢棄物處置不當”等所導致的[4]。此外,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條件和管理缺陷,均可以直接或間接通過人員來發現或消除。因此,提高全體人員素質,是開展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減少事故的關鍵和基礎。
安全系統工程理論中減少安全事故的“三 E 對策”指出利用各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是關鍵 [5]。2019年6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意見》也指出,應持續開展安全教育、加強知識能力培訓。因此,從安全教育培訓入手,全面提升相關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知識,能夠落實事前全面預防、事發積極應對、事中科學處置和善后恢復,達到提高應急管理水平、減少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目的。
三、 高校安全教育培訓機制的建立
要使安全教育培訓活動達到預期效果并形成長效機制,就必須有制度保障,以制度形式明確規定各類人員的培訓要求與內容、考核標準、獎懲措施,促使相關人員主動參與安全教育培訓活動。
(一)對象與內容
安全教育培訓對象應包括學校及職能部門管理人員、實驗室責任人及指導教師、進入實驗室的各類學生等。面向不同群體,培訓內容和側重點應有所區別。
針對學校及職能部門管理人員,應注重解讀教育、公安等部門的最新安全管理要求,介紹應急與安全管理新變化,開展安全檢查規范化培訓,并結合實驗室現場考察等方式,使其全面了解本校實驗室基本情況及可能涉及的應急活動、需要的應急物資裝備及組織調配流程,確保能夠做到預防落實、保障全面、組織有力、指揮及時,避免應急管理流于形式,從而切實提高全校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水平。
二級單位的實驗室負責人除完成上述培訓內容外,還應了解實驗室的相關安全建設標準和實驗室應急設施的發展現狀,以便在實驗室規劃初期,就將符合專業需要的實驗室安全基礎設施一并納入建設范疇。
各實驗室專職人員及指導教師,由于是實驗室安全直接責任人,既要防范人的不安全行為,又要避免物的不安全狀態和環境的不安全條件,同時還要落實安全管理制度。對其的培訓內容應包括實驗室安全規范和制度、實驗室儀器設備使用規范、防護裝備使用、應急救護。通過培訓,各實驗室專職人員及指導教師要能熟練掌握儀器設備,操作使用規范,具備安全防護和事故處置能力,熟悉本實驗室的基礎安全標準,對儀器設備擺放安全距離、消防通道設置要求、電線線路布局規范、通風采光等內容了然于心,能夠及時消除各類安全隱患。而對于特別的專業實驗室、特種設備操作等重點崗位的工作人員,則必須通過定期培訓與考核滿足其資質要求。
對于學生群體,安全培訓既是落實“群防、群控、群治”要求,又是落實人才培養目標中“安全環保意識培養”要求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學生群體包含本科生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年齡跨度大,防護能力與自我保護意識參差不齊,故在選擇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時,應當注重分層次開展。針對低年級本科生,因其剛開始獨立生活,應急管理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薄弱,可從安全基礎知識開始培訓,加強引導與警示,使其了解危險源、存在的風險以及對策,在掌握基本消防安全、水電安全、治安防盜等知識基礎上,開展現場自救和互救培訓。對于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由于其需要進入專業實驗室開展研究,應根據其專業的差異性,教學化學與生物安全、激光與輻射安全、專業設備與操作安全等內容,促使他們掌握涉及專業方面的實驗技能以及安全知識;同時應對實驗項目面臨的風險進行警示,引導他們熟悉行業安全規范及常識,側重于專業安全規范的培訓。
綜上所述,可將安全教育培訓劃分為四類:
(1)基礎安全培訓。以通識性內容為主,包括消防安全、水電安全、治安防盜、安全案例警示、安全措施認知、基本急救知識與警示標示等常識性內容。
(2)專業類安全培訓。開展以各實驗室所涉及的危化品安全、輻射安全、危廢物處置安全、機電設備安全等專業安全知識與技能培訓,并安排培訓對象到現場熟悉正確操作流程與規范。
(3)專項培訓。這是針對特種設備實施的安全培訓項目,是培訓對象需要取得準入資格或操作資格的培訓,在培訓對象考核合格后頒發證書。
(4)安全管理培訓。以宣傳解讀上級部門的安全管理要求,講授科學的安全管理方法、風險隱患排查流程及安全檢查規范等內容為主,重點提升各類責任人的安全管理能力與水平。
(二)方法與手段
對高校開展的四類培訓,應根據不同培訓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當前常用的培訓基本方法如表1所示,可從中看出不同方法適用不同場合,取得的效果也有明顯差別。
安全管理培訓主要針對安全管理人員及各級安全責任人,一般采用研討法,以定期聘請行業專家開展專題講座為主、自學或在線學習為輔的形式,立足實驗室實際情況,引導培訓對象進行風險辨識,培訓內容涵蓋操作人員、儀器設備、試劑藥品、周邊環境、管理制度等方面。
專項培訓面向范圍窄、針對性強,一般有成熟的內容及方案讓培訓對象遵照執行,以講授法結合現場培訓方式為主。該類培訓屬于資格培訓,重點在于考核培訓對象是否達到準入或操作資格。
基礎安全培訓和專業類安全培訓,需要根據培訓對象,采用不同的培訓方法。針對教職員工的培訓,可以采用研討法和網絡培訓、自學相結合的形式;針對學生的培訓,應以課堂講授法為主、網絡培訓法為輔。
在安全教育培訓中,應注重案例的應用,可有針對性地選擇發生在高校實驗室的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并對事故發生原因、發展過程和應該采取的措施進行深入而專業的剖析。發生在校園里的鮮活案例,讓培訓對象具有強烈的代入感和臨場感,可以充分發揮應有的警示作用和教育價值,會讓培訓對象留下深刻的印象,獲得比機械地灌輸知識更好的培訓效果。同時,應利用實驗室條件,安排現場教學,讓培訓對象熟悉實驗室應急設施使用方法,例如針對淋眼裝置、緊急噴淋裝置等,要讓培訓對象熟練操作,以求在關鍵時刻降低傷害。需要注意的是, 即使課程結束了,每學期也應盡量安排現場演練環節,鞏固培訓效果,保持培訓對象應對突發事故的警惕性,提高培訓對象在事故發生時的自我保護能力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三)考核系統的建立與應用
考核是評估培訓效果和學習成果的手段,也是督促培訓對象自覺學習的工具。安全教育培訓結束后,應通過考核對培訓對象和培訓效果予以評價,判斷培訓對象是否達到培訓要求或具備進入實驗室的資格。
安全教育培訓由于涉及通識性內容的普及,又包含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建議采用終結性考核與過程性測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以便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終結性考核即培訓結束后的考試,是對講授內容的一個全面總結,注重知識的整體掌握。過程性考核是在學習培訓過程中開展的階段性考核,其目的在于檢查培訓對象的階段性學習成果,能避免期末終結性考試的片面性。但具體操作時,由于安全教育培訓覆蓋面大、培訓對象種類多,過程性考核的工作量無疑是巨大的。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等已經廣泛推廣運用于各個領域,給教育帶來了新的變革。各高校紛紛引進的信息化教學平臺,依托網絡實現了線上教學資源共享、自主學習和測試,對教與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信息化教學系統的考核測試功能,一般包括“練習”和“考核”兩個環節。階段培訓任務完成后,培訓對象可以利用手機登錄培訓網站,先進入“練習”環節,系統基于題庫按指定規則隨機形成不重復的自測試題,引導學生通過答題發現問題,從而鞏固薄弱環節;待完成自己的全部測試內容后,培訓對象點擊“提交”,平臺立即顯示當次練習成績、排名和錯題提示,及時肯定培訓對象學習效果并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考核”環節,則要求培訓對象在限定時間內獨立完成規定答題,并記錄成績作為該培訓模塊的過程成績。若當次測試成績不理想,培訓對象可申請重新隨機生成試題,系統允許多次測試,將測試作為學習鞏固知識的一個環節。由于提供了多次考核機會,取N次考核的平均成績作為最終成績,既確保了考核的公平性,又消除了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挫敗感,從而能夠激發培訓對象的學習積極性。“練習”與“考核”成績,分別代表了培訓對象培訓過程的學習情況及整體內容掌握情況,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習效果;系統自動統計得到的錯題率,也便于培訓教師及時發現培訓對象在學習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從而有針對性地鞏固講解,做到持續改進。
建立規范化題庫后,隨機出題成為可能,可有效避免試卷的重復,而通過修改組卷規則可適應評價對象的差異性,提交后的自動批閱及錯題點評,保證了反饋的實時性和便利性。科學設計試題庫、合理利用系統組織考核,能夠有效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培訓對象,分類進行多元化考核,既能引導培訓對象學習、把握重點、開展自我評價,激發培訓對象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又能有效開展課程考評,科學評判學習效果。
四、結語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保障高校實驗室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在一系列安全規章制度保障之下,重視安全教育,開展常態化、系統化的安全教育培訓,區分培訓對象身份、完善培訓內容、積極改進方法與手段,是高校實現“我要安全”向“我會安全、我能安全”轉變的重要途徑,為切實保障師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全面創建平安、和諧校園奠定堅實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廖麗芳,盛梅,陸志艷. 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問題的研究與探討[J].大學教育,2021(5):196-198.
[2] 劉成杰,齊林泉.提高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的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5):94-96.
[3] 吳茜,武小鋼,甄志磊.高校院級實驗教學中心安全管理探討[J].大學教育,2020(7):193-195.
[4] 賀蕾,廖嬋娟,盧麗麗,等. 112 起高校實驗室事故分析統計與防控對策研究[J]. 中國公共安全,2017(2): 49-53.
[5] 石永剛,黃中輝. 淺析石化企業事故原因分析及事故預防[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1(6): 196-198.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