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第二中學 于雯雯
高中階段是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拔節孕穗期”,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至關重要。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維度,即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以及公共參與,如何正確認識核心素養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影響,并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在實踐中貫徹落實,是每一位高中教師都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
在新高考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材創新以及知識更新能力不斷加快,因此,必須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對其成長與三觀的建立有著關鍵性影響。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思想政治課堂強調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與提升,而良好的思維能力又能夠作用于學生的政治學習,推動學生的政治綜合能力不斷發展。政治學科中的唯物辯證法可以幫助學生擺脫錯誤的思想認知,用正確的觀點來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發生矛盾時讓學生分清主次矛盾,運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高中政治教學處處閃耀著思辨之光,能夠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避免“聽風就是雨”的盲從思想,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運用科學合理的策略解決問題。
高中階段學生的思想認知正處于飛速發展的時期,極容易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偏離正確的軌道,教師的教育與引導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對核心素養的落實起著關鍵性作用,學習“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規避錯誤的思想誘惑,最終成長為有利于國家與社會的棟梁之材。
高中政治具有較強的德育功能,教師圍繞核心素養設計課程,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學中,教師設置議題情境“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家鄉發展新模式”,并設置子議題“共產黨人如何作為、青年學生如何擔當”,為家鄉富足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出謀劃策,從而讓青年學生在實踐創新中應對挑戰、增長才干,產生對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認同感,使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增強學生的擔當、責任和使命感。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而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更離不開學生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要想基于核心素養構建高中政治高效課堂,教師應遵循主體性原則,保障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主體性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給予學生一個涵蓋思考、探究、實踐等完整的學習過程,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與學習需求,讓核心素養的培育融入高效課堂,以滿足學生長期的發展需要。基于此,教師可以創設多種多樣彰顯學生主體價值的教學活動,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政治新聞分析等,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鞭策學生自我提升。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高中政治課堂呈現嚴重的“師為主,生為從”的現象,教師將關注點放在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與考核上,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終點從來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教材知識,而在于培養學生用政治的眼光看待問題、分析問題以及用政治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此,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的構建應當遵循問題驅動原則,讓科學合理的設問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讓學生的思維水平與綜合素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就某一社會現象開展班級辯論,讓學生利用學過的政治觀點分析具體案例的是與非,為自己認定的正確答案進行辯論,同時在辯論過程中實現理解能力的顯著提升。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應當成為高中政治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卻在曾經的教學活動中被長期忽略,而要想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顯著發展,社會責任感的提升尤為關鍵,有利于讓學生意識到政治知識的實際價值,從而促進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等思想認同的提升。基于此,高中政治教學設計應遵循實踐性原則,為學生設計一些實踐性的作業。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社區、學校、博物館、文化館等地進行參觀,豐富自己的思想認知,還可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培養社會責任感,推動學生公民素質與道德意識的不斷提升。
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培育與提升旨在讓學生將政治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實踐經驗,并在生活實踐中得以具體有效應用,因此教師在政治課程教學設計中應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遵循思辨性原則,讓教學內容真正引發學生思考,并得到具體應用與滲透。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結合政治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增強學生的思辨思維。如教師可以將政治學科與歷史學科相結合,引導學生運用政治的觀點就一個具體的歷史事件展開分析與評論;將政治學科與生物學科相結合,引導學生探究科技發展與政治之間的關聯性。在思辨性原則的驅動下,學生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擁有大格局和綜合性的視角,起到實踐性的意義與作用。
政治認同是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第一要素,具有根本性的意義。政治認同要求學生認可與贊許我國的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在政治學科的教學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基于此,教師應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明確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證,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制不良思想的誘惑。然而,傳統的教學策略無法將這一素養深刻踐行到教學實踐中去,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也無法讓所學內容真正在學生心中扎根。教師應以生活為指導、以理論為支撐,立足實踐,選取合適的課程資源予以運用與補充,讓學生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學科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人教版思想政治選修一《主權統一和政權分層》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大氣且震撼的議題,“由紫荊之‘治’讀懂中國之‘制’”,充分展示國際風云變幻,中國堅定維護國家主權,捍衛國家安全的信心,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有底氣、有自信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展示我們的使命與擔當,展示憲法及香港地區基本法,探究我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維護中央的集中統一權威,增強學生主權安全意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自信,深挖教學資源,深刻展示大視野、大格局,從而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家國情懷。
科學精神在學生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影響與重要意義,能夠引導學生通過理性全面的眼光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是學生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必備的一種思維能力,有利于規范學生的認知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基于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政治思維的培養,多設計一些具有思辨性與時代性的政治問題,引導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與角度,促進學生科學精神的提升與發展。
以人教版思想政治選修一《經濟全球化》為例,本課以“當代國際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和趨勢”為主要內容,針對這一知識,教師不能簡單地介紹,而應結合具體事例,由點及面地引導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同時,教學內容要與我國及世界經濟形勢有密切關系。例如,教師可以聯系二十大代表張連鋼“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獨立自主與自力更生的關系,推動學生科學精神切實發展,提高學生政治學科的綜合能力。
公眾參與是學生的責任,也是政治教學的重點。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具備維護公共利益,勇于擔責的責任感,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部分學生在政治學習方面只強調理論,不注重實踐,頗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做派。基于此,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深入踐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加強引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認識到公共參與與自身息息相關。
評價一堂課是否優秀的標準,第一,在架構方面,格局高、立意高、思想性和引領性強;第二,經歷的過程是怎樣的,情景的豐富性、問題設置的層次性、活動設置的合理性,能夠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這個情境中,像剝洋蔥一樣,在問題的引領下對情景進行一層一層細致的解讀,思考、探究、回答、體驗,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情景的豐富性、問題設置的層次性以及活動設置的合理性,問題的設置不是淺顯的、直白的、讓學生無話可說,在思維的表面滑行,而是讓學生能夠真正潛下去,打開思維空間,真正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到達最終的點位,在小組探究合作的過程中體驗自然生成的過程,學生才能在教學活動中發揮思維的能動性,切實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意識到自己與政治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增強學生的公眾參與意識。
高中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重視法治意識培養有利于讓學生增強法律意識,避免違法犯罪、誤入歧途,同時有利于讓學生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避免受到不良傷害。高中政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將時政情境引入高中政治教學,有利于解決教材內容滯后的問題,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了解基本的法制常識,形成堅定的法律意識。基于此,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讓課堂教學與時政情境相結合,讓學生意識到法律無處不在,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搜集相關熱點和新聞素材,引導學生觀評或發表合理意見。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關注時政新聞的習慣,為學生推薦央視頻、微信小程序、微博、抖音相關熱點時事,可以每周讓學生從本周的時政新聞中挑選一條有話說、想表達的內容進行分析,并與同學一起探討這些信息對自身有怎樣的啟迪與警示。
這種教學策略能夠促進法治意識在政治教學過程中的貫徹落實,讓學生意識到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引發學生對社會新聞的關注,提高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推動學生核心素養不斷發展與提高,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結果。作為高中政治教師,應明確核心素養培育對學生成長的積極意義以及對政治教學的重要影響,并運用科學的策略追求更高的教學品質,構建開放、動態生成的新型課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時刻遵循主體性原則、問題驅動原則、實踐性原則以及思辨性原則,樹立創新意識,深入挖掘課程資源,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以及公共參與真正落到實處,使未來的教育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讓政治課堂教學的成果最大化,真正順應當前的教育理念,彰顯時代特色,為社會發展培養出時代所需的新型人才,讓師生在教學相長的前提下共同發展,搭建“有來有往,師生共贏”的優秀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