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艷福 葉琦
摘要:家校合作模式下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發展路徑和存在的問題,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文章從高校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障礙及其表現、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家校合作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困境、家校合作模式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要點、發揮家校合作模式優勢助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策略五方面,對家校合作模式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討。
關鍵詞:家校合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1-0037-04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科技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四七八四”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實踐教育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Y22-60)研究成果
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課程內容過于形式化、缺乏對學生情緒的引導、培養學生積極心理情緒體驗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等,這些問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顯著,也難以達到預防和糾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結合當前心理教育教學發展模式,從“家校合作”方面入手進行探索,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心理障礙
高校大學生年齡大都在二十歲左右,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在校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心理問題。學生在大學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與高中時期相比會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因此,部分自制力差的學生會熬夜打游戲,導致其身體素質下降,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降低,對事物沒有興趣,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和生活態度[1]。再加上網絡信息平臺中包含各類信息,一些不良信息可能給學生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使其產生偏激和極端情緒,甚至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
2.人際交往障礙
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過渡期,大學生所接觸的人和事物要比高中時期多,因此,他們更容易出現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目前,部分大學生在與同學、老師相處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礙。比如,部分大學生很難維持好與所有人的交際關系;與老師缺少溝通,除了課堂上回答問題,課后很少去討論和溝通[2]。
3.學習障礙
大學生進入高校后,也會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部分大學生在繁重的學業前,會出現厭學心理,甚至不按時上課,導致不能通過學校的考核。一些學生在得知“掛科”后,會對自己缺乏信心,加重厭學心理,并進入惡性循環。
4.就業障礙
大學生完成大學階段的學習后會進入社會工作,但部分大學生在學校中產生的思想障礙,會導致其畢業后不能順利就業。而長期的煩躁心理,也會影響部分大學生的社會交往,使其從朝氣蓬勃的青年變為社會的閑散人員。
1.有效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現代社會中,健康的心理是學生正常應對人生道路的根本保障,正常的心理狀態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必備素養,而心理健康涉及內容較多,主要分為四個部分:智力正常、情緒健康、人際關系和諧和意志健全[3][4]。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社會競爭的加劇使得大學生的心理產生更大的壓力。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的心理呈現多樣性、復雜性等特點,具體表現為自我認知較弱、自我約束力不足、意志力較差、人際交往存在困難等。因此,構建家校聯合模式,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可以助推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5]。
2.彌補大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失
家庭是學生接觸的“第一所學?!?,也是塑造學生人格和心理素質的關鍵場所,家庭結構、家風、氛圍、教育方式等均會對學生心理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目前,家庭因素影響是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6]。和諧的家庭氛圍、民主教育方式以及親密、平等的家庭關系等,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基礎。而健康的心理品質也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重點??梢钥闯?,從高校教育目標、育人環境、育人方式而言,高校和家庭存在相似之處,因此采用家校合作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教育質量,進一步彌補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起到積極的補充作用。
1.家校合作主體認知偏差
當前,部分高校在家校合作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認知偏差,缺乏對家校合作共同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視。還有部分校領導存在錯誤的認知,認為開展家校合作只針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并沒有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普及性的,需要所有家長的參與,從而造成部分家庭沒有參與[7]。除此之外,部分家長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責任,其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心不足,沒有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或是發現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但不重視。
2.家校合作缺乏長效機制
為了更好地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高校應建立家校合作機制。但是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部分高校卻沒有建立家校合作機制。一是缺乏組織機制。部分高校沒有家校合作組織,如家委會等,導致合作缺乏組織。二是缺乏制度建設[8]。目前,部分高校缺乏相關的家校合作制度,沒有對家校的權利和義務進行詳細劃分,使教師和家長明確各自的分工與角色。
3.家校交流與合作缺乏平臺
目前,家校合作的主體是高校,家庭只是輔助角色。一些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家長參與度不高,主要是因為高校沒有搭建家校合作平臺。還有些高校雖然建立了家校合作平臺,但是在制度建設、功能定位方面還需要改進。交流平臺的缺乏,會導致家校間溝通不暢,信息不能及時共享。同時,高校也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家庭情況,導致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缺乏針對性,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家校合作模式的特點和優勢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對學生有深遠的影響,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家庭和學校因素均是關注的重點。在新時代,家校合作模式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具體來看,主要包括三點。第一,目標同向性。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目標和期望基本相同,都是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實施家校合作模式具有可行性。第二,時空延續性。從教育方面來看,家庭教育始終伴隨學生,大學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學生仍有大量的時間在校外度過,如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分離,很容易影響教育效果[9]。第三,優勢互補性。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和學校各有優缺點:從家庭角度來看,長期的共同生活經歷和親緣關系,使學生呈現明顯的針對性,且依賴性較強;從學校角度來看,教育活動具有計劃性、系統性,方法更為科學,但由于學生數量龐大,個性化和關注度有所欠缺。綜上可知,要實現家校共育,高校只有揚長避短,才能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10]。
2.家校合作模式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要點
(1)加大培訓力度,提升相關人員的經驗和能力素養。要想充分發揮家校合作模式優勢,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的素養和能力是關鍵,并且對教育教學的效果影響深遠。結合當前已有經驗來分析,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學校之間構建流暢的交流互動模式,雙方集中優勢、集中力量,共同探索家校合作模式的實施路徑和具體方法。這樣,才能深化教育成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品質。因此,高校應從提升人員能力、加強培訓角度入手,進一步提升相關人員的經驗和能力素養[11]。
要以高校為主導,家庭發揮輔助作用。高??啥ㄆ诮M織教師參與心理講座、心理培訓和相關研討會,讓教師在學習、交流和觀摩中掌握更多專業理論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高校還要鼓勵教師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網絡等學習、借鑒、吸納更多的先進理論,并在日常教育實踐中總結經驗,調整教育思路,在與學生交流互動中,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明確學生的興趣愛好,提升教育水平。除此之外,由于家庭中缺乏多元化的學習平臺,高校要定期組織心理健康講座,開發線上網站和微信小程序等,利用現代化技術優勢,引導家長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正確與孩子進行交流互動。為了強化宣傳效果,高校可利用假期等組織學生和家長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活動,在專業師資團隊的幫助下,更加系統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識。
(2)建立內容多元化、全方位的長效溝通機制。家校合作模式下,保證雙方流暢、高效溝通是開展各項活動的基礎。要建立多元、全方位的長效溝通機制,高校和家庭需要關注以下兩點。第一,應用多樣化的溝通交流方式,如微信、書信、微博、評論互動、電話等。隨著時代的進步,多媒體技術為大眾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溝通方式,這也為高校和家庭就學生相關信息進行交流提供了便利。高校輔導員、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就學生的情況與家長進行交流,家長也可以就孩子在家中的相關信息及時向輔導員、心理教育工作者進行反饋,這對于他們更加全面地認識、了解學生極為重要。尤其是家庭存在困難的學生,應及時向學校進行匯報,以便更好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個性化策略,進行日常的針對性指導,這對于學生實現教育目標極為重要[12]。第二,正確認識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地位,對雙方持有正確的態度。高校輔導員和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明確家庭在其中發揮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應及時與家長進行互動和信息交流,了解學生的狀態、習慣、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等,并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情況,就學生的問題進行分析。家長要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積極配合教師,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時刻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與孩子進行日常交流互動,并在先進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對孩子進行引導,這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高校要組織家長座談會、家訪活動,相關管理人員要深入學生家庭中,通過面對面交流和實地探訪,詳細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方案和日常輔導流程,并不斷創新輔導方式,避免部分教師忽略學生的家庭狀態、家長教育程度、家庭氛圍、經濟條件等差異采用相同的教育模式,導致教育效果有較大的差異[13]。
1.樹立家校合作理念,融入德育內容
高校要明確家校合作的優勢,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并結合新時期的德育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提取相同點,合理安排教育內容和教育進度,設計實踐活動和交流互動,提升教學效率。目前,我國的多數高校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由專業教師負責相關工作,并在國家教育方針、教學目標的指引下,設置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評價考核方式。同時,高校還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心理測試和心理知識講座,并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例如,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中一個重要板塊,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世界觀,使學生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抵御誘惑能力等是重點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聯系緊密。因此,教師可將此作為多元化的教學途徑之一,以實現德育、知識能力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可圍繞其中的知識點穿插其他領域的知識,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2.強化家校聯動保障,深入開展實踐教育
家校合作的關鍵在于良好的保障體系,基于此,高校要從制度體系、多方力量和隊伍建設三方面入手,構建良好的保障體系。第一,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構建系統性教學體系,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制定規范化的制度,圍繞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模式將德育融入其中,確保各項要求和職責可以完整傳達給所有人員,并建立相應的評價考核機制,對各項活動進行反饋,以動態調整制度體系,確保管控效果有積極的作用。第二,發揮多方力量優勢,除了高校和家庭力量外,還要整合校外心理教育機構、政府部門等力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并加強輿論引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持續推進該工作。第三,加強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打造專業型育人隊伍,提升人員能力素養,建立完善規范的教師隊伍人員選拔、聘任、考核機制,將“德才兼備”放在首位,大力推動專業培訓活動的開展,鼓勵輔導員和心理專業教師組織開展實踐活動,與學生交流互動,組織安排講座等。這不僅可以為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科學的理論指導,還可以密切高校師生的關系,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保駕護航。此外,實踐是驗證知識理論的有效途徑,如果教師始終以理論講授、舉例、多媒體課件等方式來開展教學,就會使學生很難理解心理健康的內涵和本質,或者無法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家校合作模式,提升實踐活動的組織頻率,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可組織大學生參觀福利院、養老院,參與流浪動物救助,開展幫扶活動、辯論賽等,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真善美,感悟人性的美好,并將日常所學的內容與實踐融合,以提升他們的道德素質。
綜上所述,高校教師要結合家校合作模式的特點和優勢,總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要點,并圍繞新時期教育教學發展趨勢,通過融入德育內容、深入開展實踐教育促進家校合作,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培養更多心理素質過硬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海露.家校合作視域下的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賾[J].成才之路,2021(35):80-82.
[2]肖秀玲.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72(32):6-7+160.
[3]楊薇薇,鄭秋強.后疫情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探索[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39(10):10-13.
[4]鄧少勇,張小梨,吳欣欣.家校合作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體呈現[J].知識文庫,2021,37(19):28-30.
[5]趙吉慶.新媒體視角下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9,36(27):50-52.
[6]楊雪.家校合作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提升策略和實現路徑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1(12):190-192.
[7]湯林,李勇.家校合作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干預探析[J].湘南學院學報,2019,40(04):109-111+117.
[8]史輝.家校合作模式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策略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17(17):416+418.
[9]趙晨光.基于“家校合作互動”理念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16(06):251-252.
[10]周友煥,吳繼霞,王志明,周懋怡.家校合作實踐探索———以校為導、以家為本的大學生自我意識心理健康問題解決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1(12):74-76.
[11]李國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影響因素與對策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9(01):82-83.
[12]李斌,邵蕊.家校合作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2012(04):56-58.
[13]楊薇薇,鄭秋強.后疫情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探索[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10):10-13.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odel
Ji Yanfu1, Ye Qi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22, China; 2. Harbin City Tieling Primary School,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22, China)
Abstract: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odel can maximize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health barriers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the key points of implement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odel, and the strategies to leverage the advantages of th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odel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home-school coop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orking methods; practical 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