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翠
摘要: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措施,是構建三全育人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也是職業院校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路徑。為落實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提高育人效果,職業院校要不斷轉變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完善課程思政設計制度,優化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文章從職業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三全育人背景下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困境、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路徑、職業教育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四個方面,對“三全育人”視域下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進行探討。
關鍵詞:職業院校;職業教育;課程思政;三全育人;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1-0025-04
基金項目:2022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三全育人模式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LJY202246385614);2022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20605073100550);2022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JGJX2022D470);2022年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文科視域下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2B1)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這既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當前,在我國現代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是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培養大國工匠的重任。因此,推動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構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舉措。
1.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2]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改革進程進入關鍵時期,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新的挑戰,高校的社會責任更重。從國際形勢看,國外一些思潮不斷涌入,滲透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滲透手段更加隱蔽,需要每個人加強警惕。從國內形勢看,社會價值觀進入多元化階段,同時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傳播形式更加多樣,信息內容更加多元,有時也有部分虛假信息充斥其中,對大眾的基本價值觀判斷造成了干擾。職業院校開展思政工作主要面向的是學生,學生是其開展思政工作的對象。但需要注意的是,職業院校的部分學生自控能力相對較差、學習基礎相對薄弱、自我成才意識相對淡薄,再加上很多職業院校更注重學生的實訓課程,忽視學生的基礎理論學習,使得學生更容易在多元化的輿論中迷失自我。因此,職業院校開展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能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需要。
2.滿足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需要
職業院校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緊跟時代步伐,擁有核心競爭力。職業院校還要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為主旨,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為中心,根據社會需求變化情況,不斷創新培養方案,堅持與時俱進。這就要求職業院校教師具有思想前瞻性,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養中,培養基礎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強,擁有較高職業素養和較強職業能力的學生,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的開展,可以滿足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需要。
1.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有待提升
課程思政概念形成時間較晚,一線教師長期從事專業教學研究工作,對此并未形成清晰的認識。一方面,部分教師誤認為立德就是單方面的道德輸出,強調價值的單方面傳遞,只要完成課程思政的理論教學,就能夠完成立德的任務;另一方面,部分教師誤認為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單純的專業技能傳授,因此不需要涉及任何的價值觀念。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知識都蘊含著隱藏的精神價值,若忽略學科知識的精神價值,即使培養出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人,也無法真正完成立德的任務。
2.課程思政設計制度有待完善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作,涉及人才培養的各個主體、各個環節,而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各個主體之間的配合,事關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當前,在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中,“兩張皮”現象依然存在,專業課程教育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思政教育無法完全融入專業課程。部分職業院校在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中多數是在點上發力,頂層設計不足,無法從面上進行推動,影響了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3.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單一
當前,課程思政的教學形式主要采用講授式,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略顯生硬,教學過程以教師的講授和灌輸為主,學生參與感和體驗感較低,無法真正參與到課程思政課堂中。除此之外,職業院校的一些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弱,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動力不足,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時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4.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當前,職業院校忽視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構建,無論是學校層面,還是教師層面,都未將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內容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教師授課效果的標準,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不足。由于教師專業素質不同,其對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發掘程度也不同,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不完善、學生學習效果無法監控等問題。換言之,課程思政是否需要納入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能力如何,教師是否關注學生的成長,都需要納入課程思政評價體系。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不完善,勢必會影響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5.課程思政教師隊伍素質有待提升
職業院校在進行教師招聘中,更看重教師的業務能力,在課程實施中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缺乏將思政課程融入專業課程的意識和能力。一方面,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程度有待提升。一直以來,職業院校較為重視教師的師德建設,但部分教師并未接觸課程思政的相關政策,過度重視專業課程的教學,缺少課程思政的轉化能力。另一方面,部分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有待提升。當前,多數教師認識到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但缺少課程思政育人能力,無法在實踐中踐行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
1.強化立德樹人,轉變課程思政教學理念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育人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提升課程思政程教學的信心。一是教師要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德育素養、人文底蘊,矯正自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偏差,明確課程思政的重要價值是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觀念的轉變,會讓教師認識到課程思政并不會占用學科知識的教授時間,只要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就會提高學科知識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二是教師要強化立德樹人理念,與專業教師共同組建教育團隊,通過教學內容研討、思政元素挖掘等方式,樹立立德樹人理念,形成課程思政教育良好的生態。在課程思政教育良好生態下,教師能轉變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認識到學科知識與思政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兩者要互助合作、相互支持,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2.強化頂層設計,完善課程思政設計制度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職業院校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要做好頂層設計和協調布局工作,充分體現職業院校的發展特色,完善課程思政設計制度。一是制定校級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制定院級課程思政具體實施方案,明確課程思政建設任務和建設重點,落實立德樹人責任。職業院校要建立“專業群—專業—課程”為框架的課程思政基層教學組織,建立“二級學院—教師—學生”三維聯動課程思政管理機制,明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持續推進組織保障。二是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方案指導意見。職業院校要在充分進行產業分析、行業調研的基礎上,明確本校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將課程思政的理念、目標、原則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并在教學環節中落實。
3.創新實踐,優化課程思政教學方式
職業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創新,是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是提高職業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水平、課程思政教學實效性、課程思政整體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是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職業院校要以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為引領,推進課程思政課堂改革,認真落實課程思政改革教學目標、教學大綱,將其貫穿課堂教學、課程考核、課程實訓等各個環節,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強化示范課程的引領作用。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充分利用各類紅色資源的場館、基地進行教學,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體驗,提高學生的實踐感悟能力。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課程思政現場教學觀摩活動,打造課程思政示范性課堂,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二是充分運用案例教學法。在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中,案例教學法是最具感染力的教學方法,其來源于對口專業真實案例的分析,能保證所選的案例具有代表性,提高學生的認同感。但對于已經選擇的對口專業案例,如果教師僅從專業角度對案例進行分析,難以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在思政思維的指導下精心選取案例,并且案例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明確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突出案例的針對性、實效性及示范性。
4.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是持續推動課程思政建設長效機制,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因此職業院校有必要將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教師、課程教學、學生的評價量表,以構建完善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一是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對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包括課程標準的完善程度、教學方案設計的完善程度、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的融合程度、教學效果反饋程度、育人活動實施效果等,都應納入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標準,以此達到對教師的客觀、公正的評價。二是對學生的評價。人是能動的、創造性主體,教師要以此基點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3],對學生的評價要堅持軟指標和硬指標相結合的思路。軟指標包含學生的職業知識能力、專業知識理論,硬指標包含學生的職業道德精神、生活作風等[4],教師要將所有內容都納入學生評價體系中,通過全面綜合的評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提高課程思政教師隊伍素質
教師隊伍的素質直接影響著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因此,職業院校要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以提高課程思政教師隊伍素質。一是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職業院校要充分發揮基層教學組織的作用,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團隊成員包括專任教師、兼職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通過多種方式培養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二是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職業院校要健全黨組織生活制度,定期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開展教師思想政治輪訓,提高教師的思政意識、責任意識和道德素養[5],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以確保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是職業院校形成協同育人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的重要路徑。
1.職業教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原則
(1)堅持差異性原則。從課程屬性方面來講,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分屬于不同類型的課程,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一方面,兩者的角色定位不同。思政課程是立德樹人的核心課程,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能夠體現當代學生的政治屬性。課程思政是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的過程中,凝練課程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這些理念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修養。另一方面,兩者的形式特點不同。思政課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擁有完整的課程體系,采取顯性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課程思政以專業課程為支撐,采取隱性教學和顯性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是一種全新的育人方式。因此,在協同育人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差異性原則,充分發揮各自的教學優勢,以實現兩者的同向同行。
(2)堅持統一性原則。盡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分屬不同類型的課程,但兩者在育人步調、育人方向上具有統一性。一方面,堅持育人方向的統一性。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均觸及價值觀、文化價值認同方面的問題,但仍要以課程思政為依據,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統一,形成文化自信的統一性。兩者育人方向的統一性,能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堅持育人步調的統一性。在育人步調的統一性的前提下,教師要讓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形成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以實現二者的共同提升。
2.職業教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設計
(1)實現協同育人的整體設計。職業院校協同育人的整體設計目標,就是要打破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壁壘,形成兩者教學整體推進的結構布局。一方面,要實現教學內容體系的互補,思政課程內容設計就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將專業課程要素融入思政課程,增加親和力;課程思政內容設計還要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與思政課程教學理念融合。另一方面,在教學方法上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做好課程設計工作,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發揮課堂的育人功能。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網絡課程教學,不斷拓展教學空間,以實現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互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通,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2)實現協同育人機制設計。協同育人機制設計,目的在于實現協同育人機制的一體化運行,為職業教育體制改革提供全新的視角和思路。一方面,實現育人機制設計主體的一體化。當前,協同育人的作用已遠遠超越教學管理的范疇,因此職業院校對協同育人機制的設計應上升到學校頂層設計層面。這要求職業院校黨委組織承擔起協同育人責任,統籌設計協同育人機制,建立“校黨委組織—院黨委組織—基層黨委組織”三級聯動機制,為協同育人機制的發展提供組織保障。另一方面,實現協同育人監督評價機制一體化。協同育人監督評價機制,是協同育人機制發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標準,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系統性。因此,在協同育人的效果監督評價上,職業院校要聯合多部門共同設計監督評價指標,以實現監督評價的一體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光明日報,2016-12-09(01)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 2020(17):4-16.
[3]郭和才,朱德全.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的價值理性與教育邏輯[J].民族教育研究,2021(05):44-54.
[4]林素琴.高職院校深入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11):83-88.
[5]車輝.“三全育人”視閾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路徑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20(12):186-190.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Zhang Fengcui
(Jilin Police College,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nstruct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path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ontinuously transform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mprove th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in courses, optimiz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from four aspects: the importance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fficulti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the same direction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bu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