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建筑學人才培養目標逐漸轉向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建筑設計課程應做出相應的調整。本研究以設計結合研究為教學模式的創新切入點,對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做出改革,要求學生在設計全過程中樹立研究意識,強調跨學科知識與技術、建筑學理論課程與建筑設計課程的深度融合,鼓勵形成圖紙、模型、研究報告等綜合性的成果,并加強對教學過程與成果的綜合評價,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設計結合研究;教學改革;建筑設計課
在當前知識經濟、科技和產業革命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建筑學關注的內容逐漸從“物理空間”向人的行為、社會現象、自然環境、科學技術等方面轉變,建筑設計方法也逐漸從“以設計師個人經驗為主導”的經驗式設計向“精細化、標準化、智能化”等方面轉變。建筑設計課程作為建筑學專業教學的核心內容,對建筑學人才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應對其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方法等做出調整,以適應當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通過重新梳理建筑設計課程內容體系與知識架構,鄭州大學建筑學院開展了以設計結合研究為線索的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將跨學科理論與技術、建筑學理論課程與建筑設計課程相融合,通過增強建筑設計課程的研究性、綜合性與實踐性,形成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課程目標與內容架構
(一)建筑學本科培養方案與建筑設計課程設置要求
結合“新工科”教育目標與“雙一流”高校建設要求,從當前國家和河南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出發,發揮地緣優勢,打造特色學科,探索中原地區以建筑科學研究為導向的建筑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一直是鄭州大學建筑學專業的建設目標。在此目標指引下,對現有建筑設計課程教案和成果進行梳理和優化,強調以空間為本體,優化當前通識通修課程、建筑歷史與原理課程、建筑技術類課程、設計表達類課程和建筑設計課程的縱橫聯系,強調以建筑設計課程為主線進行交叉融合。針對不同年級培養任務的差異,在本科一、二年級強調建筑設計課程的抽象性和基礎性,從空間生成與建造的角度組織教學,強調對空間基本問題的學習與研究;在本科三、四、五年級強調課程的研究性與綜合性,通過設置不同的專題,形成“空間+X”的內容體系。對建筑學本科三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而言,培養目標處于“基礎性”向“綜合性”轉變的銜接階段,要求課程的基礎性、研究性與綜合性兼而有之,循序漸進地過渡至四、五年級。對三年級遺址博物館設計課程而言,其以“空間+環境”作為主要設計目標,要求學生在復雜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下進行空間設計,需要關注遺址博物館在功能組織、空間氛圍營造、歷史文化意義傳承等方面對空間生成的影響,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二)遺址博物館設計課程目標優化
結合建筑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和階段課程特點,重新梳理課程設計總體教學目標與階段目標,以目標為導向,優化課程內容體系,強調建筑設計課程、跨學科技術工具平臺、建筑原理類課程與建筑實踐的深度融合,鼓勵形成圖紙、模型、研究報告等綜合性的成果,設置明確的過程、成果評價標準,形成良性的教學—反饋機制。在遺址博物館設計課程中,將教學目標劃分為整體目標與階段目標,重視每個階段目標與整體目標的銜接。教學整體目標可被劃分為知識、實踐和創新三個方面,在知識層面強調通專結合,要求將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計算機科學等跨學科知識與建筑設計課程結合;在實踐層面強調理論結合實踐,注重對設計成果可行性的評價;在創新層面強調學科交叉與綜合,強調培養過程中內容與方法的前沿性,鼓勵學生利用跨學科知識與技術工具平臺進行設計,通過對設計方法的整理、歸納,將設計實操轉化為設計原理。教學階段目標則可拆解為理論研究、設計研究、實踐研究三個部分。在理論研究部分,通過開設相關講述課程,完成對遺址博物館設計要點和相關設計方法的系統教學;在設計研究部分,通過組織設計實訓提高學生的設計實操能力;在實踐研究部分,則通過組織設計實訓和虛擬狀態下的建筑使用后評價對課程進行評價。
(三)遺址博物館設計課程內容與方法優化
對遺址博物館設計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強調從現實問題出發,以空間營造為基礎,針對階段性教學目標和任務,依托現有實驗室條件,拆解課程任務,設置課程節點,明確每個設計階段教學的重難點,確定相應的知識模塊、工具模塊與成果模塊。對標教學目標,將教學過程分為“為了設計的研究”“針對設計的研究”“借助設計的研究”三個階段。在“為了設計的研究”階段,要求學生掌握復雜自然與人文條件下遺址博物館設計所需的各類歷史知識、相關研究與設計方法,以此作為空間概念生成的基礎;在“針對設計的研究”階段,要求學生針對建筑與文化、建筑與自然環境、空間序列組織與氛圍營造、形式生成與意義傳達等問題展開專題研究;在“借助設計的研究”階段,則要求學生對功能與流線組織、結構選型與造型、材料與建造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進行虛擬狀態下的使用后評價。
教學方法上,結合當前“設計工作室”教學方法,組織具有跨學科視野的導師指導和現場教學等形式,結合跨學科知識輔導、建筑學原理類課程講述、跨學科研究工具與實驗平臺實驗模擬等,促進形成通傳結合、理論與實踐融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四)遺址博物館設計課程成果評價優化
在教學中,強調根據課程內容與目標劃分教學節點,重視教學過程的把控,構建“過程+成果、理論+實踐”的綜合評價體系,形成良性的教學—反饋評價機制。首先,針對設計過程和設計成果制定富有層次性的評價標準。對于設計過程應強調其原創性、邏輯性和嚴謹性的評價;對于設計成果則應強調其原創性、合理性與現實性的評價,并要求學生對設計成果在虛擬實驗室環境下,進行使用后評價,以增強成果的實踐性。其次,結合不同階段的訓練重點,強調形成研究報告(論文)、圖紙、模型、實驗等多種形式綜合的階段成果與最終成果。在設計前期以研究報告為主,在設計中期要求形成模型+圖紙的系列成果,在設計后期則要求形成“模型+圖紙+虛擬實驗”的系列成果。最后,結合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時間節點,通過作業展示、階段評圖、計算機模擬實驗、研究報告撰寫等多重方式進行教學成果評價,利用過程評價與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良性的教學—反饋機制。
二、設計課教學組織與案例
(一)教案設計
在教學前期,要先完成教案的修訂。明確教學目標、重難點,完成設計基地選擇、現場踏勘、擬定設計任務書,對課程涉及的空間問題進行抽象化處理,確保現實性、研究性兼顧,明確主要教學模式與方法;整合通識類課程與專業理論課程知識系統,確定設計研究的具體任務與教學組織方法;整合物質條件,確定教學所需的設計工具與實驗平臺;制定教學時間節點與階段任務,確定設計成果形式與過程—成果評價標準與評價方式。
(二)教學應對
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選擇現實城市中的真實地塊,要求設計一個10000平方米以下的遺址博物館。在教學組織上,先進行基地內的現場教學,要求學生考察基地及周邊環境,走訪居民了解其對空間的需求,并結合慕課、跨專業學科知識講座、考古發掘報告等內容和材料,對設計的問題進行基礎研究,同時要求學生在案例學習的基礎上,研究文化性與紀念性建筑的設計方法,完成研究報告,形成初步的設計概念。在教學中期,帶領學生利用研究報告、模型和圖紙的方式開展空間原型與符號提煉、流線與空間序列組織等專題研究與設計,并進行中期評圖以檢驗學習成果。在教學的中后期,要求學生增加空間可實施性的研究,對功能、結構、構造等建構問題展開針對性的訓練,完成設計成果。設計完成后,要結合建筑設計方法、建筑設計精品案例分析等核心課程,形成多課程聯動,對教學成果進行評估,要求學生利用VR虛擬仿真實驗對設計方案進行使用后評估,同時結合優秀案例,探究不同設計方法之間的聯系、深化對設計原理和設計方法的認識,完成課程論文,為四年級的設計奠定理論基礎。
三、結語
時代的發展對建筑學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學本科教學應引起重視并以此為導向進行教學改革,重視跨學科知識、技術與工具平臺、建筑學原理課程與建筑學設計課程的深度融合,形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建濤,張帆,徐維波,等.建筑設計基礎教學體系構建與建筑師技能設計能力培養:鄭州大學以空間為主線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與實踐探索[J].當代建筑,2020(6).
[2]王維仁.設計研究的評價:大學建筑教育設計價值的維系[J].建筑學報,2021(4).
[3]顧大慶.一石二鳥:“教學即研究”及當今研究型大學中設計教師的角色轉變[J].建筑學報,2021(4).
[4]韓冬青.建筑學本科人才培養中的通識教育淺識[J].時代建筑,2020(2).
責編:應 圖
基金項目:鄭州大學2021年度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設計作為研究的建筑設計課程內容重構與教學方法創新”(編號:2021ZZUJGLX15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于疏散行為—典型空間模型模擬的養老設施養護空間布局優化研究”(編號:51908510);教育部人文與社會科學項目“基于多樣性老年群體微觀行為仿真模擬的住區戶外空間及環境適老性研究”(編號:18YJC760101)
作者簡介:吳巖(1981— ),女,鄭州大學建筑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