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芹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制造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愈加復雜,以往簡單的成本核算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因此,加強成本核算與管理已經成為制造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只有不斷優化成本核算方法,才能更好地實現成本管理和控制。同時,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資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制造企業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本文立足于制造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現狀,分析全面成本管理下制造企業實現提質增效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制造企業;全面成本管理;成本核算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
在當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制造企業必須實現精細化管理,合理控制成本,才能提高經營效益。而實現成本控制的基礎是建立有效的成本核算體系。全面成本管理是指企業在日常經營管理中,不僅要重視對直接成本的控制,還要全面考慮間接成本和企業管理成本,通過對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實現企業經營效益的提升。通過全面成本管理,制造企業可以了解不同部門、不同產品的成本構成,從而對企業的內部管理進行改善。全面成本管理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成本,保持競爭優勢。
1 制造企業全面成本核算與管理的重要性
全面成本管理在制造企業優化決策、產品設計、供應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多個方面都發揮著一定的管理成效。具體來說,在優化決策方面,全面成本管理可以提供全面的成本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有力支持。通過對成本結構的深入分析,可以找到成本高、效益低的環節,并針對性地采取改進措施,從而優化企業的決策;在產品設計方面,全面成本管理可以幫助企業全面了解產品成本,找到成本占比高的原因,進而調整產品設計方案,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在供應商管理方面,全面成本管理可以對供應商進行成本核算,明確哪些供應商成本表現好、哪些供應商表現差,從而為企業選擇合適的供應商提供依據;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全面成本管理可以幫助企業對人力資源進行成本核算,識別哪些崗位成本高、效益低,哪些崗位成本低、效益高,從而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提高員工效益[1]。
2 制造企業全面成本核算與管理現狀
2.1 成本核算理念缺失
成本核算理念的缺失會影響制造企業成本決策的科學性。具體來說,制造企業缺乏成本核算意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全面的成本核算體系,難以準確把握產品或項目成本構成;第二,缺乏成本核算的概念和方法,難以正確評估各項成本和費用的價值和貢獻;第三,缺乏對成本控制的認識,導致企業成本管理缺失,造成企業資源浪費,難以實現期望的利潤;第四,忽略了管理成本、質量成本、環境成本等非直接成本的核算,導致企業在決策過程中因缺乏全面的信息支持而決策失敗;第五,沒有建立成本與效益的對應關系,難以有效評估經濟效益,導致企業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不當決策。
2.2 成本核算方式單一
單一的成本核算方式不利于企業成本核算結果的準確和穩定。但目前,受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部分制造企業追求核算過程簡單,使用的核算方法比較單一,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企業只依靠傳統的標準成本法進行成本核算,忽視了實際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影響,導致成本核算結果偏差較大;第二,缺乏靈活的成本核算方式,不能及時調整成本核算方法來適應市場和企業內部變化,導致管理決策不能及時跟進;第三,缺乏對成本核算的全面認識,只注重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忽視了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其他費用的影響,導致企業的經營成本無法得到全面反映[2];第四,不同生產環節的成本核算方法、標準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導致生產環節與成本核算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影響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決策。
2.3 成本預測規劃缺乏合理性
成本預測與規劃是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的前提和基礎,但在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部分制造企業長期存在事前預測和規劃不合理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低估或高估成本。制造企業在成本規劃過程中可能會低估或高估某些成本項目,導致預算與實際發生的成本存在差距,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第二,成本分配不合理。制造企業在成本規劃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成本分配不合理的情況,導致某些成本項目的支出過多,而其他項目則支出不足,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第三,忽略固定成本。制造企業在成本規劃過程中可能會忽略固定成本的存在,只注重變動成本的規劃,這樣容易導致企業在經營中出現資金不足的情況。第四,缺乏靈活性。制造企業在成本規劃過程中可能會過于死板,缺乏靈活性,無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第五,缺乏數據支持。制造企業在成本規劃過程中可能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持,難以準確地預測和規劃成本,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
2.4 成本核算管理缺少信息技術支撐
第一,在數據采集方面,制造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導致數據采集不完整、不及時,影響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第二,在成本信息處理方面,制造企業仍然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進行成本核算和管理,會大大增加錯誤的可能性,同時也會浪費人力、物力和時間;第三,如果制造企業沒有建立信息系統來支持成本核算和管理,那么企業在進行成本分析、決策和預測時會面臨困難,無法進行高效的管理;第四,制造企業沒有完善的數據分析系統,無法對成本進行全面分析,也無法進行深入的成本管理,難以提高企業效益。
3 制造企業全面成本核算與管理優化建議
3.1 前期成本核算管理
3.1.1 強化成本核算意識
樹立全面成本管理意識是制造企業實施全面成本管理的前提和基礎。以下是具體措施:第一,提高管理層對全面成本管理的認識,強調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第二,加強員工培訓,提高員工對成本的敏感度和意識,讓員工從工作中理解成本管理的價值和必要性;第三,建立全面成本管理的考核機制,將成本管理的指標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實現全員參與,提高員工的責任感;第四,建立全面成本管理的獎懲機制,對成本管理成績突出的團隊或個人給予獎勵,同時對成本管理不合格的團隊或個人予以懲戒。
3.1.2 明確成本核算管理內容
制造企業的成本核算管理內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成本核算對象。制造企業的成本核算對象包括產品、項目、部門、工序、工人等,需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管理需要進行選擇。第二,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方法包括實際成本法、標準成本法、直接成本法、間接成本法等,需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管理需要進行選擇。第三,成本分類和歸集。制造企業的成本可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需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進行分類和歸集。第四,成本預算和控制。制造企業需要制定成本預算和控制目標,確保企業成本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第五,成本分析和決策支持。制造企業需要對成本進行分析,了解成本的構成和變化情況,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支持。
3.1.3 創新成本核算方法
第一,引入新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幫助企業更加精準地進行成本核算。第二,通過改進傳統成本核算方法,提高其準確性和實用性。例如,改進傳統的標準成本法、直接成本法等,使其更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第三,發掘潛在成本。通過分析企業的所有環節,發現并量化隱藏在企業內部的潛在成本,從而降低企業的總體成本。
3.1.4 持續優化成本核算信息化模式
為創新成本核算手段、提高成本核算信息的時效性,制造企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搭建成本核算信息系統。
第一,企業可以引入先進的成本核算信息化系統,如ERP系統、MES系統等,實現信息化管理,提高成本核算的精度和效率;第二,完善數據收集和處理流程,提高數據質量和可靠性,確保成本核算數據的準確性;第三,針對企業實際情況制定成本核算標準,確保成本核算與企業經營活動相適應[3]。
3.2 生產銷售環節成本管控
3.2.1 調整采購方式
制造企業可以通過調整采購方式實現成本控制,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供應商評估。評估供應商的能力、信譽和質量,選擇合適的供應商,降低采購成本和質量風險。第二,采購合同管理。與供應商簽訂明確的采購合同,約定價格、交貨時間、質量標準和賠償責任等條款,降低采購成本和法律風險。第三,制定采購策略。制定適合企業發展的采購策略,如批量采購、競價采購、集中采購等,降低采購成本和提高采購效率。第四,供應鏈管理。加強對供應鏈的管理,優化供應鏈流程,降低采購成本和交貨周期。
3.2.2 控制生產成本
生產環節的成本控制相對復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優化生產流程。通過重新規劃生產流程,降低生產環節中的時間浪費和能源消耗,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第二,精益生產。采用精益生產模式,減少不必要的物料、庫存和運輸等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第三,技術改進。通過技術創新、設備更新換代等方式,提高生產設備的效率和穩定性,減少故障和停機時間,降低維修成本。第四,控制廢品率。嚴格控制廢品率,減少廢品產生,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成本。
3.2.3 規范銷售環節
第一,制定合理的銷售費用預算和費用管控制度。制造企業可以通過制定合理的銷售費用預算,明確銷售費用的來源和用途以及費用使用的標準和限制等,避免因為銷售費用過度支出而導致的成本增加。第二,優化銷售渠道和模式。企業可以通過優化銷售渠道和模式,減少銷售環節中的不必要成本。比如:建立電子商務平臺,拓展在線銷售渠道;采取委托代理、聯營合作等方式,共同開拓市場,降低銷售成本。第三,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企業可以通過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溢價能力,從而實現銷售成本的控制和盈利增長。
3.2.4 加強庫存管理
制造企業可以通過以下具體措施加強庫存成本控制:
第一,優化庫存策略。建立科學合理的庫存管理模型,根據市場需求和生產計劃確定庫存量,避免過多的庫存造成資金占用和滯銷風險。第二,加強供應鏈管理。優化供應商的選擇和管理,合理規劃采購計劃和采購量,協調供應商的交付時間和數量,減少因物料短缺而產生的庫存成本。第三,實施精益生產。推行精益生產模式,優化生產流程,縮短生產周期,減少庫存數量和庫存成本。第四,引入先進的物流技術。通過引入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減少庫存數量和庫存成本。
3.3 后期成本管理
3.3.1 選用合理的成本核算分析方法
第一,確定成本分析的對象。成本分析的對象可以是整個企業、某個部門或某個產品線。第二,收集相關的成本數據,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如原材料、人工、能源、設備折舊等。第三,將成本按照適當的成本分配方法分配到不同的成本對象上,如按照工序、產品或部門分配。第四,計算每個成本對象的成本,并分析成本構成,確定主要成本的組成部分,找出成本高的原因。第五,分析成本的變動原因,如成本上升或下降的具體原因,包括市場供需關系變化、生產過程中的浪費或管理不善等。第六,根據成本分析結果,制定相應的成本控制措施,如減少廢品率、改進生產流程、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等。
3.3.2 優化成本績效考核
建立良好的成本績效考核機制,有助于增強相關人員的成本管理意識。
第一,制定明確的成本目標,考慮到公司整體經營戰略和市場競爭情況,使目標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可行性;第二,量化考核指標,建立可度量、可比較的成本指標,如單位成本、成本收益比、成本控制率等指標;第三,保證績效考核與激勵相結合,如將成本控制目標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通過獎金、晉升等方式激勵員工積極控制成本;第四,除了成本績效考核,還要考慮其他方面的績效評估,如產品質量、客戶滿意度、員工績效等,確保成本控制與企業整體績效的平衡發展。
4 結語
制造企業開展全面成本核算與管理,需要立足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在生產、銷售、庫存等環節開展成本控制工作。與此同時,制造企業還需要做好保障措施,建立成本管理鏈條,即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實現全過程、全鏈條成本控制,進而提升企業的利潤空間。
參考文獻
[1]唐貴先. 制造企業全面成本管理策略探討[J]. 中國民商,2021(1):68-69.
[2]黃曉靜. 制造型企業的全流程成本內控管理措施[J]. 財訊,2021(27):101-102.
[3]茅瀛懷. 中小型制造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問題探析[J]. 華東經濟管理,2007(7):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