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玲
【摘要】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階段基礎物理所有的教學活動、設計不僅應該圍繞學生去進行,而且教學設計應當具有趣味性、實效性。文章根據“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生本教育理念,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重新進行思考和探索。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愉悅,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關鍵詞】生本教育;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1—0100—04
生本教育是新時期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它的理念是“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人,設計出為學生好學的教育方式”[1]。生本教育提倡對學生的教育應逐漸由“以師為本”向“以生為本”轉變,讓學生因為感興趣而學習,而不是為學習而學習。生本教育改造的對象是教育理念相對滯后、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廣度、不能真正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傳統教學。根據這個最終目的,生本教育建立起全新的教育模式,是值得教師學習并推廣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
新課程改革以來,新時代的現實情況要求我們站在新的高度,用新的眼光,在新時期教育教學中及時轉變觀念。教師要結合現代教育實際發展情況,從“以師為本”的教育理念向“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2]。生本教育理念提出了改變舊教育理念的思想,喊出了教育改革的口號。教師對此進行了很多探索,其中重點探索了“生本”教育理念,其探索規模和范圍是其他理念所不能及的。
生本教育理念之所以能夠并最終成為現行教育理念之基,究其原因主要體現了人對教育最基本所需,其基本發展與教育基本價值觀、倫理觀、認知觀相符合。生本教育理念明確提出以學習者為本、確認了學生才是教育的本體,是教育的唯一實施對象和教育的成果體現者。教育是要求有最終成果的,并將這種成果在社會各個層面的發展中體現出來,最終以經濟形式的結果表現出來。教育要想達到這個預期的目標,就需要從基礎教育入手,完全、徹底地擺脫以“以師為本”的傳統教育理念。那么,想要在教學中切實落實生本教育理念,教師需多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一名學習者,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設計課堂教學,也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提出問題,從我“會”變為我“不會”,將心比心,變換角色,設身處地為學生考慮。
一、以興趣為切入點,營造物理課堂氛圍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學內容要盡可能地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認知實際出發,用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在課堂中,根據教師素養可以增加一些與所授物理知識內容相關的歷史材料、名言、逸聞趣事、實例、寓言、典故,等等[3],這些與物理知識看似不相及的內容,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課外知識,又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思維,豐富聯想,使他們能夠滿懷期待、興致高昂地投入到一堂物理新課的學習中,從而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北師大版八年級第四章“聲現象”的教學過程中,“土電話”的制作簡單,現象明顯,教師可利用“土電話”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聲音的產生和傳播[4]。如,在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摩擦力”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實際經驗暢所欲言,討論在大雪天氣中,車輛要想安全行駛有哪些好辦法?這個問題淺顯易于思考,既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氛圍,又容易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后續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相關內容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再如,講解參照物這個課題時,教師可用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作為開場白,引起學生注意力:在一個大雪飄飛的日子里,有書生、官員、財主、乞丐四個人在路口碰上了,看著漫天大雪,書生大聲說:“鵝毛大雪落地”。官員說:“這是皇家瑞氣”。財主聽罷搖頭晃腦:“連下三年何妨?”縮在一旁瑟瑟發抖的乞丐輕聲罵:“讓你們吃風喝屁”。學生們聽了會心一笑,課堂氣氛立刻輕松起來。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這個笑話非常有意思,四個人都在討論同一件事,每個人卻有不同的意見。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同一認識:對于同一件事情來說,不同的人因為其所處角度不同,認知不同,得到的感覺和結論就不同。教師馬上提出表揚,并趁熱打鐵就勢引導學生結合課堂學習內容得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時刻都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情況,我們必須選一個物體做參照。也就是必須選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二、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設計教學方案
在任何階段的教育中,教學設計都存在一定的應用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有一些方式方法可以在實際操作中進行思考、實踐,在思考和實踐中,不斷在每個教育要素之間找到問題,總結成規律,進而發現它們的本質和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再通過具體的操作步驟和程序來進行各個環節之間的整合與協調配置,并有機聯系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它是教學在實現之前,教師站上講臺之前,將教學內容根據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進行分析,從而制訂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方法,研究出教學策略的部分教學活動。在教學設計中,應將各個教學環節細節化、步驟化,設計過程中要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并進行最優化安排,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一般情況下,中小學教學設計包括以下幾個環節:復習舊知、導入新知、課前導入情景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開展、課堂教學方法實施、課堂活動穿插、課堂實驗設計與展開。在具體練習題落實方面,一般含思考題、討論題、練習題、課后小結、板書設計、課后反思等內容。由以上設計可以看出,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目標非常簡單明確,教師是課堂主體,追求的是一個中心——“講”[5]。要做到的是講“明白”、講“清楚”、講“透徹”,而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會把主要精力放在“講什么”“怎樣講”“如何講”這些步驟和內容上,會仔細琢磨各個教學步驟。
同時,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都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應有學生要完成的相應任務。學生是在完成這些既定目標和任務的同時,學習并達到初中物理教育目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起點亦是歸宿,教師帶著明確的目的進行教學,課堂亦變得有方向,因此,教師備課時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設計項目性課堂學習任務。首先,教師在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總體分析,并制訂出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目標必須突出重難點,并圍繞重難點,以此為主線進行組織教學,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有目的、有任務、不虛度。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時,分析教材明確教學目標:
目標1:探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之間的壓力大小或者是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等的關系。
目標2:探究減小或增大摩擦力有哪些措施。
目標3: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建立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設計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要求學生必須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通過控制變量法的應用,要求學生逐步推測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是否會對摩擦力產生影響。
一是根據分析選出合適的實驗器材。輕質木塊、彈簧測力計、砝碼盒、木板(同長度粗糙程度不同)。
二是明確實驗目的。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設計表格,觀察并記錄測量數據,小組內進行討論后得出實驗結果。
三是所有小組探究結束后,教師請學生代表做總結發言,匯報所在小組的探究結果。
四是教師做總結發言,明確實驗方式,向學生公布最終的實驗結果,并指出各組實驗的不足之處,以便于學生改進。
五是學生進行思考,在以上任務中,木塊受到了摩擦力,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是什么?以及摩擦力在什么位置產生?
三、立足課本跳出教材,設置預習作業,優化課堂設計
每位教師都擁有本學科的教學參考書,同一節課堂內容可以上出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備課要對教材充分理解和解讀,準確把握和思考,如若總是不加選擇地全盤接受和照搬,沒有經過再加工,那就是照本宣科,教師等于充當教科書的“傳聲筒”,知識的“販賣者”角色。與其這樣,還不如讓學生自學,效果可能更好。所以,要想跳出教材框架,想在更大的空間內拓展教材內容,就必須擯棄唯教材馬首是瞻的本本主義。教師在學習、參考教材、教輔資料的過程中,對教材中滯后于學生發展的內容要有選擇、靈活變通地進行篩檢,我們常說,要想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得有一桶水。因此,教師必須及時關注國內外發展的新動向、新科技、新成果、新現象,及時吸收生活中鮮活個性的素材,把這些新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并融入到課堂教學設計里,付諸教學實踐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課堂常“新”,這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新鮮的存在。況且,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可以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參,不但參與課程建設,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取舍教學內容,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素材,尋求適合的、有的放矢的、針對學生特點的且有利于教學的材料,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同時,教學中設置預習作業一環也凸顯重要,俗話說:“預則立,不預則廢。”物理是一門自然學科,科學性與抽象性較強,僅靠四十分鐘的講解很難學好,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與自學,預先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從而使其在課堂學習中能夠預知和跟上教師的思路與節奏,進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授北師大版九年級“探索宇宙”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備課時刪減教材的陳舊例子,將近一年來科技的最新動態和理論加入教案,如火星探測器問天、中國空間站首發等。并下載一些圖片和視頻活躍課堂氣氛。此外,為了使課堂更具有活力,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采用分組學習方式,即將學生按四至五人進行分組,提前給每一組下發不同內容的前置作業(可用A4紙打印出要了解的知識點):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課外書籍或利用互聯網查找相關知識點等方式,對有關人類探索太空的資料進行查閱和搜集,教師可以給出查閱方向,如人類觀測太空的歷史,以及人們為了滿足不同時期觀測的需要而對觀測工具進行改進的方法、各種航天器的發展歷程等,并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性整理。最后選出能力較好的同學制作成PPT。每個小組選派口頭表達能力較強的同學為代表,將收集的各種資料信息與大家進行共享、交流。這種變被動為主動,變灌輸為求索的學習方式,就是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實施課前預習、前置作業的方式,一方面使學生對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有了深入、細致的了解,另一方面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長此以往在教學中堅持下去,必然收效甚大。
總之,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應該明確我們要為祖國培養的是創新型人才,我們必須努力提高自己,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探索、不斷地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學習新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并將其應用在物理教學的設計和實踐活動之中。真正在備課的每一環節上都想著學生的發展,充分發揮教學的服務意識,切實收到實效,讓教師有成就感,讓學生有愉悅感。同時,教師更要常常做到換位思考,倘若我們是學生,希望學到什么,怎樣學到,從而重視課堂教學設計,這樣才能全面、準確地備好課、上好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永林,陳業心.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知識經濟,2015(01):12-14.
[2]烏美娜.教學設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
[3]茅衛軍.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探索[J].考試周刊,2015(01):21-22.
[4]佟明晶.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高效發展的思考[J].中學物理參考, 2018(08):31-33.
[5]徐少萍.以生為本助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高效發展[J].中學物理,2015(01):41-42.
(本文系2021年度蘭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LZ[2021]GH222)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