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海
【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基于新課標理念,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教師要對授課方案進行針對性調整,使其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閱讀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巧用群文閱讀的方式改變傳統的單篇精講模式,在給學生帶來新體驗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表達與探究能力,從而構建高效閱讀課堂。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群文閱讀;意義;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1—0115—04
自2012年以來,核心素養這個概念逐漸走入教育工作者的視野。縱觀近年來的課題科研情況,關于基礎教育的課題有一半左右都與核心素養有關,但實際上,真正能理解核心素養內涵并深入論證的并不多。其實,語文素養當中語言、審美、文化方面的能力是過去的課標中已經提到過的內容,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論是詩歌、散文、記敘文的單篇教學,還是語言文字運用的講解,往往會滲透上述三種能力,但新課標強調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在某種程度上僅點到即止一帶而過,故而收效甚微。而群文閱讀不僅可以將課內外諸多教學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還能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聚焦在一個主題上,通過多角度對比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在自由閱讀的過程中產生問題意識,在多次閱讀與反復揣摩中尋找答案,在互動中闡述對主題的不同理解,從而使其閱讀能力實現極大程度的提升,有效推動學科素養目標的實現。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意義
1.倒逼教師閱讀,豐富教學儲備。現代教育家朱永新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教師這一“角色扮演”有其特殊性,他們承載著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多讀書、讀好書”的意義就非常明顯。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充滿智慧和靈氣的課堂正是得益于教師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文化積淀。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不論是學生還是課堂,對教師的要求和期待都越來越高。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時時更新教育理念,適時強化角色定位,不斷夯實教學功底,打造過硬的專業能力,持續提升教研水平。通過學習、培訓,不斷為自己賦能充電,實現從“知識型教師”到“研究型教師”的轉換[1]。同時,要引導廣大學生堅定信念,涵養性情,提升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社會上的一些功利之心蔓延,浮躁之風也悄然走進了校園,使這個本應擁有寧靜心態的文化圣地淡漠了書香文氣。而群文閱讀作為一種“發現至上”的探索性教學,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種局面。群文閱讀教學的模式一般是通過一個課時或者多個課時,系統探究和解決由一篇核心文本帶動多篇文本的組合型教學相關問題,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關注的是多篇文本所呈現的情境、主題、語言、藝術構思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教學要素,而當涵蓋這些要素的群文文本出現在課堂中,教師要想實現“從閱讀中學會閱讀,走向有思考的閱讀”的教學目標,就必須實現學生對群文閱讀課堂認知的轉變,從傳統依賴于教師的“教”變成自主的“讀”。這就要求教師除了準確把握新課標要求,深度挖掘教材內容之外,還要進行廣泛而深入的閱讀和思考,能夠在備課和教學的過程中實現閱讀的自由、思考的自由,讓學生達到閱讀和思維同步發展的效果,從而循序漸進地深化語文學習的知識建構、審美創造、思維發展,最終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2.改變課堂結構,打造高效課堂。傳統的語文課堂,一般是通過一個課時或者幾個課時教授一個文本。在這樣的課堂模式中,學生要不停地反復練習生字詞,反復地閱讀文本,而目的僅僅是為了單一地解決重點詞語的意思,達成對內容的淺層次理解,然后完成關鍵語句的鑒賞、表達效果的分析,學會仿寫等,甚至有些課堂只是單純地完成考試目標中一些重點句子的背誦。教師講授的內容呈現出古板生硬的特點,對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的觸動和啟發相對較弱。當然,有的課堂教師會精心備課,全面講授,但是由于教學目標過于精細和零碎,往往會涉及眾多的知識點,教學的重難點不突出,講述的內容往往會因為面面俱到而變成面面未到,蜻蜓點水式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不僅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甚至出現因為無法實踐和嘗試,無法思考和探究造成的淺嘗輒止的低效課堂和無效課堂。但是在群文閱讀教學的具體實踐中,要想在短時間里完成相應的課堂內容,意味著教師不可能按部就班地“從生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的一般規律進行教學”,課堂設計過于精細,只重視課堂結構的藝術性,起承轉合、層層遞進、前后呼應,直接侵占學生自讀自悟、合作討論、質疑探究的時間。而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則需要在全面把握和準確定位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學會“斷舍離”,用主題式、情境式、藝術構思式、語言賞析式的課堂結構,用精簡卻不失內涵且自成體系的課堂設計讓學生參與課堂,提高課堂效率[2]。
3.激發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群文閱讀,就是要強調對真實的閱讀情境的模擬創設,多創造機會讓學生接觸真實、多元的文本,實踐真實、實用的閱讀策略;幫助他們從只能理解清晰的道德訓誡、明確的敘述環境發展到能夠領悟較高層次的細膩的道德內涵、復雜的敘述以及不確定的情境;讓他們學習整合散亂無序的信息,把信息提升為知識,有效地比較,能不被流行的群體性情緒所左右,能做出自我分析和決斷[3]。學習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其關鍵還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當下語文課堂,幾個課時教授一篇文本,學生已經了解的內容,教師還要喋喋不休地講個沒完,接下來還要大量的抄寫,一張一張的做卷子,他們的興趣從哪兒來?而群文閱讀的開展,不斷有經典、精選的閱讀內容出現,學生通過不停地閱讀、思考、交流、傾聽等語文實踐活動提高了閱讀速度,加深了閱讀理解。當然,群文閱讀除了讀得快一些、多一些以外,還整合了多種閱讀能力,如提取和篩選信息、推論、比較、整合、分析、判斷、記憶、創造等。尤其會培養群文閱讀中比較突出和特有的求同、比異、整合、判斷等能力,在多個文本中尋求差異、拼裝信息、嫁接情感、明辨是非、發散思維、提升素養,實現閱讀興趣的有效激發和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1.科學選擇議題,增強閱讀成效。在群文閱讀的實際運用中,教師對主題的選擇與定位是尤為重要的,是群文閱讀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的關鍵所在。為此,教師要對高中語文教材進行整合,根據各階段的教學需求、題材與學生能力范圍等來完成群文閱讀內容的選擇。選擇議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以作者為議題,以主題為議題,以表達方式為議題,以文體為議題,但是在具體操作中,一般都會以主題作為材料選擇的依據。即便是以主題為議題,也有多種選擇。一是根據文章的類型來進行議題的科學選擇。例如,在解讀《拿來主義》時,教師可以從魯迅先生的作品入手,讓學生將《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祝福》進行對比,使之對不同文體的特征形成清晰的認知,并能精準挖掘作者潛在的思想內涵,感受魯迅先生作品鮮活的現實意義,同時也凸顯濃郁的文化色彩,從而使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同步提升,讓閱讀成效得到彰顯。教師可以以“魯迅作品中時代精神的理解”為主題,讓學生有意識地結合作者的寫作風格、寫作背景等進行解讀,使之對作者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這相對單篇作品而言有著較好的效果。二是結合各階段的教學目標來進行群文主題的選擇,以核心素養的科學培養為主線,據此可以結合教材各單元的文章來選擇群文閱讀的形式,幫助學生樹立長期的閱讀目標,同時劃分出多個階段性目標,使之可以在達到短期目標后形成一種成就感,能夠帶著持續的熱情完成更多的閱讀,實現學習定位與單元式的群文閱讀的緊密結合,從而做到“教學做合一”[4]。
2.巧用多元點撥,拓展學生思維。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秉承著因材施教的先進理念開展帶有探究意味的群文閱讀教學,借助精準的點撥讓學生在討論中實現思想的碰撞,萌生出創新的意識,將新舊知識結合以解決遇到的多種問題,從而切實有效地促使其打開思維,并在啟發中獲得更為深入的理解,增強閱讀的體驗感,為后續的課外閱讀夯實基礎。例如,在教授《竇娥冤》一文時,教師可以將其與《雷雨》《哈姆雷特》進行結合,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反復的揣摩,不僅對戲劇特點有了深刻系統的把握,還能聯合探究其中的矛盾沖突,并能解讀多種寫作技巧,進而精準把握雜劇形而上的主題表達。教師將角色扮演與群文閱讀進行巧妙結合,讓學生在還原文本內容的同時對每個人物、矛盾點、結局等不斷揣摩,看到不同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畫的,了解唱詞、科白在文中的作用。與此同時,學生也看到《哈姆雷特》中的性格悲劇,也感受到竇娥運用自身的道德意志來詮釋生命的意義,表現出其堅強不屈的性格。學生在對文本進行多次揣摩與角色扮演中能不斷拓展自身的思維,讓學習充滿思維的火花,逐漸走入更高階的思考,再加上沉浸式的情感體驗,從而構建出高效的閱讀課堂[5]。
3.借助雙向互動,激發探究熱情。群文閱讀與日常授課環節的結合,能讓學生在新穎的閱讀方式下燃起討論的熱情,教師隨之優化互動環節,讓學生在小組的環境里暢所欲言,同時讓表達更為簡潔和精美。例如,在教授《邊城》一文時,教師可借助《裝在套子里的人》,鼓勵學生通過對比準確理解人物性格與形象,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以“別里科夫之死”為主題來進行“調查”并制作成報告。在交流過程中,各小組把握并發掘小說的主題和現實意義,將討論推向高潮,完成理性的總結,也可運用“結案報告”的方式來完成最后的總結。學生在群文的方式下看到“創新求活”,也意識到文中的“守舊必死”在現實中也極為適用,看到了這部小說潛在的生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借助雙向互動環節,讓學生找到文中的敘事技巧與表達上的特點等,在理解的基礎上可將當中的寫作技巧進行遷移,舉一反三,達到各階段的授課目標,讓學習愈發高效。在實際授課時,教師要重視文本的多樣化,可運用古詩、小說和現代詩等不同的題材來進行群文閱讀,與學生的閱讀喜好相契合,從而激發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使學生萌生主動性,進而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
4.依托讀寫結合,發揮群文價值。閱讀與后續的寫作之間是一種水乳交融的緊密關系,換言之,即學生的寫作能力與閱讀量的多少相關。這是因為在閱讀積累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能力得到相應的提升,不僅可以有效遷移運用文中的寫作技巧,還能以更加精準更加有效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所想,讓習作愈發豐滿并不再雷同,使其個性特點得到極大程度的釋放。通過群文閱讀,學生很自然地對同一主題的文章產生新的認識,使腦中的知識結構得到重構,同時萌生表達欲望,進而為后續的寫作埋下伏筆。教師可以結合高中生的個性差異來進行寫作的訓練,使之將自身的理解與不同的感悟在文字中準確表達,讓腦中的想法轉換為一篇飽含情感與內涵的習作,從而實現閱讀的升華,走入情感層面并形成轉化輸出,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在《熱愛生命》的閱讀中,教師將我國的現代詩與歐洲思想家的《培根人生論》相結合,學生在對比中體味到散文家寫作的風格,對隨筆的形式特征及技法有所了解,同時開始萌生表達欲望,嘗試不用華麗的語言和過于嚴謹的結構來完成情感的傳遞。此時,教師可鼓勵學生以生命為主題來完成體裁不限的小作文,使之將自身的感悟與理解展現出來,如此則能調動其生活經驗,并將寫作技巧融入其中,讓生命煥發出光彩。
總之,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中,教師對群文閱讀教學的意義和運行策略進行探究,重視群文閱讀教學并借助閱讀資源的全面整合,巧用多角度點撥引導學生,使之在不同的文體間看到共同的閱讀價值并領會當中的思想內涵,能讓其樹立正確的觀念,從而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并以此轉換成探究的熱情,使其語文素養得到切實有效的提升。在不斷的實踐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交流與分享中表達出心中所想,并通過不斷的啟發鍛煉思維,將群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水平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讓學生獲得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驥.群文閱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2]黃祺.高中小說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0.
[3]葛夢杰.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4]趙丹.群文閱讀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探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5]都平.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