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秋甜(武漢城市學院)
據教育部統計的數據顯示,預計2023 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1158 萬人,與去年相比,增加82 萬,再創新高。國際經濟方面,2023 年全球經濟增長趨勢黯淡,呈現“一低五高”特征,即高利率、高成本、高通脹、高杠桿、高不確定性、低增長。國內經濟方面,中國經歷了一系列的沖擊,亦面臨著地產暴雷和經濟下滑的內部風險。在高校畢業生數量年年創新高和國內外經濟形勢不太樂觀的雙重影響下,這將給大學生的就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高校畢業生是就業的重點群體,愈發嚴峻的就業形勢,給畢業生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因此,突破就業困境是當前就業工作中的迫切需求,而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既是增加就業競爭力的不二法門,亦是緩解就業壓力的基礎。因此,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探索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的培養模式,既是當下就業指導工作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教師“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職責所在。
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2015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創新”38 次,提到“創業”13 次,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 次,這足以可見創新創業的重要性。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因此,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創業帶動就業,對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的創業教育起源于1989 年的“面向21 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但并未引起重視,發展較緩慢,直至1998 年的《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創業教育才進入發展階段。經過多年的發展,且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也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重視,很多高校都創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免費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地點,定期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提供相應的創新創業指導。[1]高校的管理部門、專業教師都積極參與到大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的培養中來,使學生“進來是考生,出去是人才”。
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意、創造、創業的意識和能力,提升社會化能力,各高校鼓勵在校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創新創業大賽,將所學知識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較有影響力的創新創業競賽有“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創業”挑戰賽等。其中,“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自創辦以來,參賽項目和人數逐年增加,影響力逐年擴大,[2]是迄今為止參賽高校最廣、規模最大、參與師生最多的綜合性競賽。其歷屆參賽情況統計如圖1 所示。
圖1 “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參賽情況圖
由此可見,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是高等教育乃至全社會都關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提升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由于受高校課程結構、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資源等方面的影響,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就業能力的培養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1.高校課程體系的建設不夠完善
目前,高校普遍都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但是設為必修還是選修課程,各學校存在著差異。課程形式與內容過于表面,部分授課教師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理解,對其重要性缺乏認識,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缺乏實際應用案例的輸入,僅限于“紙上談兵”,故而不能滿足學生“雙創”能力與就業的提高需求。且大部分學生對創新創業認知不夠,對該類課程不夠重視,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止步于實踐,參與意識極為薄弱。
在課程體系建設時,不能充分凸顯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的銜接不夠明顯,導致學生的創新創業僅停留于形式與概念。大一、大二學生,由于缺乏專業知識的支撐,即使有好的創意,但也無法開展相關的創新與創業;大三、大四學生雖然有專業知識的支撐,但是該階段的學生又忙于找工作、考研等,疲于奔波與各種復習中,也難以進行創新、創業的實踐。
2.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不足
創新、創業是對知識的應用與實踐,但大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都不夠,這在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競賽時表現得尤其明顯。在挖掘項目的時候,無法把握社會的動態、社會痛點與熱點;在解決問題時,難以將所學的知識加以利用,無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解決方案。而賽事的進程節奏又比較快,學生往往因為沒有好的項目或無法將項目做得完善而無緣決賽。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與信心,不利于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3.實踐平臺利用不足
雖然大部分高校都創建了創新創業中心、創業園、創客中心、科技園等相應的人才孵化基地,但是其利用率比較低,基地的實際運營情況差距也比較大,甚至有一些淪為掛牌工作室,成為學生自習或娛樂場所。再者,由于統籌高校創新創業的職能劃分上存在多部門協同管理,未能將基地實際運行項目有效結合,統籌推進,加之主管部門也存在身兼多職的情況,缺乏配套的基地運行考核機制與促進機制,導致未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基地的運行和管理當中去。[3]除此之外,實踐平臺與企業聯系不足,缺乏校企合作,既不能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實踐機會,也不能很好地解決企業存在的難題。
“互聯網+”是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4]經濟的發展引擎,教育是基礎,人才是關鍵,高素質高校大學生無疑是“互聯網+”時代發展的不二人選,這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的提升賦予了時代特有的機遇。
在國家政策對“互聯網+”的大力扶持下,“互聯網+”的概念也為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競賽,挖掘社會存在的痛點,利用專業知識設計方案,進行市場調研、市場營銷和財務分析等。在參賽過程中,不斷豐富知識儲備,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使創新創業和就業能力得到一定的鍛煉與提升[5]。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不斷融合,行業之間的關聯性也越來越密切。“互聯網+”將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相融合,創造出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更多機遇。與此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符合高校學生心理預期與心理特征,大學生是網絡時代的主力軍,這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互聯網+”的開放、共享和平等特征,為創業提供了公平的創業環境、開放的創業空間和更低的創業門檻、成本。每個人都能平等地在互聯網上獲取信息、進行溝通與交流、發表言論、進行交易等,交易環境透明化、公平化,行業競爭趨向良性化。“互聯網+”的創業空間廣闊,產業衍生性強,產業鏈長,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機會。與此同時,“互聯網+”的創業門檻較低,與傳統創業相比,無需過多投入人力、物力,大大減少了創新創業的前期投入與成本。高校學生只需掌握相關的互聯網創新創業知識、經濟知識與好的項目,即可通過互聯網去尋找人才、資金,創業風險較低,創業失敗的損失在可控范圍,這將會大大削減了創業的心理壓力。在這過程中,專業的指導老師或是創新創業孵化中心以及部門的相關人員對學生的創新思想與創業思路加以科學地指導,更好地培養其創新創業能力,為創業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基于目前高校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現狀以及“互聯網+”時代下特有的創業機遇,高校教師探索新的培養模式,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亦是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時代需求。
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具有重要意義。”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立德樹人,堅持創新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提高在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大力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為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創造條件。
作為高校教師,要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模式的創新。
(1)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理論結合時間和案例引領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高校教師在開展創新創業教學活動時,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融入實際案例的講解,以成功的創業案例或創新創業競賽的獲獎案例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與積極性。突顯學生在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其學習的將積極性。
(2)以賽促教,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成效。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挑戰杯”“互聯網+”“創青春”等創新創業競賽,以賽促教,深化高校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培養模式的改革,引領學校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構建全面發展教育的新格局,形成新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在實踐中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
(3)加強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平臺的建設。進一步建設與完善創新創業中心、創客空間、雙創園等,打造并開放創新創業教育的優質課程,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豐富理論知識。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創新創業實踐緊密結合。加強高校雙創平臺與企業的聯系,共建特色產業的實訓場景,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實用型技能人才。
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強化高校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和素養培訓,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推動教師把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教師團隊的教學水平直接決定了高校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培養的水平。不管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創新還是國家政策的解讀,都得依靠教師這個群體。因此,提高教師團隊的創新創業的教學水平,組建高素質、高水平和專業型的“互聯網+”創新創業教師團隊,是提升高校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1)豐富高校雙創教師的創業知識與經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普遍都缺乏創業知識與經驗,甚至部分教師身兼數職,對雙創研究與解讀不夠深入。因此,對高校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加強與各行各業的人士或企業聯系與溝通;定期委派教師到企業掛職實習,豐富教師的創業知識與實戰經驗,全面提高教師團隊的綜合素質。高校教師應充分利用優秀的網絡課程資源與創業素材,在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競賽時,既是教學過程,也是自我積累的過程,不斷豐富創業經驗。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的培養效果。
(2)加強校企合作,實施專家導師制。加強高校與企業的合作與交流,邀請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專家前來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或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實施專家導師制,吸引更多有經驗的優秀人才擔任雙創導師,支持創新創業基地與平臺的建設;開展相關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競賽。
愈發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機遇,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探索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的培養模式,以創業帶動就業,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充分利用有利資源,健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與實踐平臺,為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及就業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與動力。豐富自身的創業知識,積累創業經驗,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幫助學生解決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