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學何以成為第一哲學

2023-08-03 02:36:16肖建華吳上清
美與時代·下 2023年6期
關鍵詞:主體間性

肖建華 吳上清

摘? 要:楊春時先生是當代中國著名美學家,后實踐美學代表。他不斷在美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突破,他始終站在中國當代美學研究的前沿,引領著中國當代美學的向前發展。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為第一哲學的美學——存在、現象與審美》是其美學思想的最新表達。重建現代性美學,要對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局限性進行克服,對其合理性進行吸收。首先要對美學的本體論和方法論進行重置,再以主體間性為基礎建構中華審美現象學。在這個過程中,現象學和存在論哲學都走向了審美主義,美學也就成為了充實的現象學和本源的存在論。而現代哲學和美學中兩大譜系即現象學與存在論的匯流并最終走向審美主義,證明了現代美學成為了哲學的奠基,美學因此成為第一哲學。

關鍵詞:楊春時;主體間性;作為第一哲學的美學;現代性;審美主義;中華審美現象學

楊春時先生是當代中國著名美學家,后實踐美學代表,在與實踐美學的論爭中,從早年的“生存—超越”美學的提出到后來的主體間性美學、審美現象學的建構,他新見迭出,不斷在美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突破,他始終站在中國當代美學研究的前沿,引領著中國當代美學的向前發展。其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為第一哲學的美學——存在、現象與審美》是其美學思想的最新表達,也可謂是其美學研究的扛鼎力作,是其美學思想走向成熟的表現,一經問世,即被人稱為當代中國美學所取得的最具有“原創性”的成果之一。以《作為第一哲學的美學——存在、現象與審美》這一美學研究文本作為個案來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認識中國當代美學家在美學研究中所進行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有助于我們認識中國當代美學所取得的成績,其在世界美學發展中的位置,以及今后我們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一、現代性美學的重建

楊春時先生所有美學建構的努力,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在當代中國超越西方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美學的各種弊端,重構一種真正現代性的美學:“應該克服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美學的局限,吸收其合理性,重建現代美學,才是中國當代美學的出路。”[1]1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美學各走極端,比如現代主義的理性形而上學傾向,后現代美學對現代美學的缺陷矯枉過正而走向虛無主義。針對此,我們一方面需要繼承后現代主義合理成果的同時矯正其偏頗,進而改造和接續未完成的現代性。這樣的啟示同樣可以在反觀中國當代美學歷程中得到。

哲學和美學的未來是建設新的存在論和現象學,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現代形而上學,繼續解決傳統形而上學提出的目標即存在的意義問題。

重建現代性美學,首先要“超越實存哲學和后形而上學,建立存在論美學”[1]4。作為一種后形而上學,實存哲學以實存取代存在。存在本身的缺席導致了實存的超越性以及自由選擇都變得虛無。故而,我們應該先克服實存本體論離開存在否定本體論的缺陷。因為實存的超越性來自存在,實存通向存在,所以只有厘清存在概念以澄清形而上學的混亂,實存的超越性才有可能有方向。而實存的自由性指向存在,即我與世界之間的共生關系規定的自由。在此,審美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因為只有審美才能更有助于存在本質的顯現。

其次是要“超越先驗現象學和解釋學,建立審美現象學”[1]6。胡塞爾建立的先驗現象學不能揭示存在的本質,因為它未能進入存在的領域而去解決存在意義的問題。建立在經驗現象學基礎之上的解釋學不能把握存在的意義。經驗現象學之后,又出現了以后期海德格爾、列維納斯、馬里翁等為代表的超驗現象學對其的反駁。超驗現象學也有其合理性及不合理性的地方:一方面,它作為缺席現象學確立了存在的不在場性質,并通過缺席體驗領會存在,這是其合理性的所在;另一方面,其認為可以通過非審美的超驗體驗直接使存在顯現,這是其不合理性的所在。先驗現象學和經驗現象學(解釋學)有缺陷,而超驗現象學有不足,所以我們“應該超越先驗現象學和解釋學,改造超驗現象學,在存在論的基礎上建立審美現象學”[1]9。審美的超驗性決定了我們可以去建立一門具有超越性的審美現象學,審美現象學把審美當作真正的現象,審美能夠使存在的意義顯現,審美意義就是存在的意義。

再次是要“超越本質主義和解構主義,確立審美的超越性”[1]9。雖然西方哲學貫穿的線索是本質主義,但本質主義把問題簡單化、片面化的缺陷必然導致其被后現代主義終結。而后現代解構主義又取消了一切關于本質的言說,包括在本真的存在領域,它也認為沒有絕對的本質。后現代解構主義的缺陷必然導致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就審美領域來說,雖然沒有實體性的本質,但是有超越性的本質,這種超越性即是要我們明確審美的自由性和超越性就是審美的本質,而存在意義的顯現就是其超越性和自由性的證明。

接著還要“超越主體性哲學和他者性哲學,確立審美的主體間性”[1]12。主體性哲學和美學有其難以克服的主客二元對立的局限,到了后期現代社會,主體性哲學和美學被以他者性為基礎的后現代哲學和美學所挑戰和取代。無論主體性哲學還是后現代哲學,都無法真正把握存在的本質。為此,楊春時先生認為應該建立主體間性哲學和美學。楊春時所謂的“主體間性”是一種不同于認識論和社會學主體間性的本體論的主體間性。只有本體論的主體間性才能把握存在的意義,因為“存在是本真的生存,是我與世界的共生”,而同一性的共在“只能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理解與同情關系”“是自我主體與世界主體交往共生”[1]13。這種交往共生關系也就是主體間性關系。

最后要“超越意識美學和身體美學,建立體驗美學”[1]14。意識美學認為審美是自由的精神創造,但其摒棄審美的身體性,這是其問題。后現代身體美學高揚身體的地位,但完全抹殺了意識與身體二者的差異,實際上身體性局限于感性欲望,精神性傾向于理性,二者甚至是沖突的。對此,我們一方面要肯定審美的精神性,一方面要承認審美的身體性,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一種“身心一體”的體驗美學。體驗包括意識和身體,把審美看作是一種生存體驗,就是既把它看作是一種自由的精神體驗,又把它看作是一種自由的身體體驗,二者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而正是在這樣一種作為自由的審美體驗中,人才能真正體會生存的意義,尋獲存在的本質。

綜上所述,在楊春時先生看來,整個現代美學重建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吸收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合理性,并超越其各自的局限性的過程,而這才是當代中國美學乃至世界美學在未來的真正出路。

二、新的美學本體論和方法論的重置

楊春時先生認為,對美學本體論重置,要先厘清存在作為審美本體的范疇,這要求我們要理解哲學本體論的歷史和重建的基本邏輯,然后根據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明確存在的范疇。美學的方法論重置,在楊春時先生那里,其最主要的特色還是在現代西方現象學與解釋學方法論的啟示的基礎上,超越西方現象學和解釋學方法的局限,并在此基礎上重構一種新的現象學方法。

(一)存在范疇的重置及其作為審美本體的范疇

通過對西方哲學和美學史的梳理,楊春時先生提出一個重要論斷,當代哲學和美學本體論的重建,其實也就是本體論的主體間性超越哲學和美學的建立。在當代,我們要重建哲學的本體論,就要先從本體論和存在的范疇如何推演的邏輯說起。楊春時認為,存在只能由現象學進行把握,現象學有在場的和不在場的現象學,不在場現象學中的缺席現象學是把握存在的關鍵。通過缺席現象學對存在進行把握,進而推定存在論,實現對原初存在的確立。這就是哲學本體論重建的基本邏輯。

所謂現象學,是關于存在意義顯現的哲學方法論,其必然與存在論結合。存在作為哲學思考的對象,只能進行現象學的把握,因此要運用現象學的方法來確定存在。存在不能被直觀地把握,這是哲學的一個難題,為此,楊春時認為只有缺席現象學才是確立原初的存在的最可靠的方法。但缺席現象學也有問題,即它不是充實的現象學,無法滿足直觀即在場這一條件而不具有充分的明見性。在海德格爾的《哲學論稿》之后,缺席現象學走向了審美現象學。審美現象學是區別于缺席現象學的在場的、充實的現象學以及本源的、確定的存在論的現象學,但這樣一種本源的存在論又是我們依賴缺席現象學進行邏輯推定而得出的,所以我們又叫它推定存在論。

通過缺席現象學的領會以及它的反思而獲致的推定存在論,我們可以對存在進行一種初步的描述:所謂存在,就是“生存的依據”,是“我與世界的共在”[1]97。作為生存的依據,這意味著存在的本真性、超越性。作為我與世界的共在,也就是說在同一性的前提下,既要確立我是存在中的主體,與世界共在的是我,又要確立我是哲學思考的主體,哲學是我對存在意義的發現和論證。這一規定在確立了存在的個體性的同時,使存在論溝通現象學成為可能,使存在意義可以經由生存體驗而被把握。

在理解了哲學本體論的歷史和重建的基本邏輯之后,就是如何規定存在的問題。存在的基本規定有二:一是本真性,二是同一性。

存在的本真性包括四個內涵:一是“存在是邏輯的設定”;二是“存在的本真性也是本源性”;三是“存在的本真性是自由”;四是“存在具有在場的可能性”[1]101-102。存在與生存的關系,是本真性與非本真性的關系,存在是本質,生存是其現實形態,也就是其異化。但存在的本真性又“只有通過生存的超越性”[1]102才能實現,也即通過一種此在生存向上的超越性以實現存在本身的超越性。

存在的本真性以及不在場性引發出存在的實有和虛無兩個哲學本體論的范疇。所謂“實有”“是從肯定方面規定存在,它包括:作為生存的本質——實存;作為超越的可能,使生存回歸存在;作為本真的意義,超越了現實的意義;作為在場的可能性,使存在得以顯現”[1]103。而所謂“虛無”,“是從否定方面來規定存在,即存在的非現實性,它包括:無形——不在場、不顯現、非實在性、超驗性;無名——非符號化,不可言說性;無意義——沒有確定的實際意義;無為——非功利性、非現實性等特征”[1]104。一句話,存在的實有化即肯定人類生存回歸超越性存在的可能性;而虛無化則體現出否定現實生存的一面,是使此在的生存顯示出非本真性,從而加以超越。二者相輔相成,一體兩面。

存在的同一性是我與世界的共在、同一,它只發生于本體論的領域,所以是絕對的同一。楊春時先生認為同一性是對本真的存在的規定。存在的同一性通過生存的主體間性才得以實現。這里所謂的生存是指一種自由的生存。“在自由的生存方式中,我與世界之間的主體間性才真正實現,從而回歸了同一性的共在。”[1]115而本真的存在就是這樣一種完全同一的共在。這實際上只能在審美中才能加以實現。

(二)一種新的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論現象學)的重建

西方現代哲學方法論有解釋學和現象學。其中,西方解釋學在放棄了對事物的絕對本質的追問之后,實際也就放棄了對存在意義的追問,從而離開了哲學的目標。因此,必須要超越解釋學,改造為還原—直觀的現象學方法。

現象學方法論克服了傳統方法論的弊端,提供了直接把握事物本質的思路,但也有其缺陷。楊春時先生認為其缺陷源自于其本體論的缺陷:其一,其直觀來自潛在的意識結構的純粹意識、先驗意識,既不能還原而成,也不能構成現象并把握對象的本質,因此要建立真實的主體和意識,以構成現象。其二,其還原把握的只是對象的知性意義,而非存在本身的意義,因此必須超越知性水平,把握存在本身的意義。其三,其只是發現的方法,而非證明的方法。邏輯證明作為形而上學留下的遺產,只要排除了獨斷論,仍然具有合理性,可以成為現代美學方法論的組成部分。

對于現象學方法論的這些缺陷,必須修正完善,在審美主義的基礎上進行重建。如此一來,審美成為了真正的現象學“還原”,這時現象是作為存在的顯現,最后美學成為了現象學。

楊春時先生認為,存在是哲學的出發點,現象的根據是本真的存在而非先驗意識,所以必須確定現象學的存在論根據。現象學的目的是回歸存在本身,其體現為確立存在的同一性的被給予性和“祛除對本源的意向性的遮蔽,使本源的意向性顯露出來”[1]53。這樣,存在論與現象學二者彼此依存、互為前提:現象學是方法論,存在論即本體論,現象根源于存在,現象顯現存在,而現象又要皈依存在。

現象學與存在論是一致的、同一的,這就是一種存在論的現象學或現象學的存在論。在存在論現象學那里,所謂的現象還原“實際上是對現實生存、現實意識的超越,是向存在的回歸”[1]57。在其所要還原和顯示的“現象”中,它既超越了主客二元對立,實現了存在本身的同一性,同時又展現了存在本身具有超越性內涵這一本真性的面目。

也就是說,想要超越具體經驗,把具體對象變成世界整體,必須要在現象學的存在論根據的確定和對現象學基本觀念的批判和改造的基礎上重建現象學才有可能。為此,必須要把胡塞爾還原論的現象學改造為超越論的現象學。“現象學的體驗,就是非自覺意識的直接領會活動。”[1]60非自覺意識有感性體驗、知覺體驗和超越性體驗三種水平。只有在超越性水平上,其才能成為獨立、純粹的體驗,成為審美意識。到這里,現象學如何通達存在就成為問題。存在如何由不在場變成在場呢?楊春時先生認為,缺席現象學和審美現象學是兩條根本途徑。

對于從缺席現象學如何推定存在,楊春時先生的基本思路是:“存在或世界整體作為意向對象的缺席,存在的意義不能把握”,故而“考察缺席者如何被給予而構成現象,這就是我們確立存在的基本思路”[1]63。缺席存在論有其弱點,即它只能推定存在,“但不能充分地把握存在,因此不是充分的現象學,也不能達到確定的存在論”[1]63-64。

另一種解決途徑就是建立審美現象學這一充實的現象學。在審美現象學中,審美體驗成為一種“真正的現象學直觀”,它能夠“使審美意象成為存在的顯現形式”,至此,存在得以充分顯現,“存在的意義作為審美意義”[1]64得以被充分領會。正是這種充分性,使得審美現象學成為一種充實的現象學。

總而言之,楊春時先生在傳統和現代西方哲學和美學的基礎上,既指陳和剖析其缺陷和不足,又在其中獲得有益的啟發,繼承其合理的成分,并進而一舉超越之,最終重構了獨屬于其自己的新的美學本體論和美學方法論。在其美學本體論和方法論重建的具體展開過程中,楊春時先生借助比如存在的實有和虛無、存在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缺席現象學、推定存在論、充實現象學、本源意向性、同一性的被給予性等諸多概念進行了層層剝筍式的細致推理和分析。一句話概括之,楊春時先生的美學方法論就是一門新的具有充實性的審美現象學方法論,其美學本體論就是在推定存在論的基礎上,對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的確證以及對存在和生存關系的重新厘定。就本源而言之,新的美學方法論和美學本體論的建構是一個同一性的過程,新的美學本體論的建構,需要借助新的美學方法論。而新的美學方法論的重置,其最終指向就是新的美學本體的發現和證明,表現在楊春時的美學中,就是在缺席現象學和審美現象學的幫助下,不斷呈現和顯示存在的一個過程,而這正凸顯了現象學和存在論互為前提、相互依存的一面。楊春時的美學存在論,就可以說是一種具有現象學性質的美學存在論,而楊春時的現象學,當然就是一種奠基在存在論基礎上的美學現象學。或者說,他的美學,就是一種存在論現象學美學或現象學存在論美學。

三、以主體間性為基礎

的中華審美現象學的建構

楊春時美學的最終指向,是建構一門以主體間性為基礎的中華審美現象學。楊春時先生所要建構的中華審美現象學,建立在主體間性的理論基礎之上,所以也可以被稱作“審美主義的主體間性”或“主體間性的審美主義”。通過對西方審美主義、西方主體間性以及西方現象學思想的歷史梳理之后,我們會發現,審美的地位無法通過西方的現象學美學得以突出。因此,在此時,吸收中西方哲學和美學思想資源,重新探索審美主義和主體間性理論的新的思想內涵,建構一門獨屬于中國當代的中華審美現象學就顯得十分緊迫和必要了。

(一)本體論的主體間性的凸顯以及審美主義的主體間性哲學的建構

楊春時認為,“只有本體論的主體間性才是最根本的”[1]233。本體論的主體間性“源于存在的同一性”而“同一性的實現就是主體間性”,它“是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理解關系”[1]236。從主體間性與存在同一性的關系,我們可以得到本體論主體間性概念的三個含義:第一,“我與世界之間的關系不是主客關系,而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第二,“我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相交往、互相理解和同情的關系”;第三,“我與世界的共在是真正的同一性”[1]244-245。

本體論的主體間性的凸顯必然走向審美主義。因為,真正本真的主體間性在現實生存和現實體驗中無法實現,其原因就在于它無法完全擺脫主客二元對立關系。故而,“主體間性的領域必然是審美”,只有在審美中,所謂“存在”才“不是主體與客體的對立,而是主客不分、物我一體的我與世界的共在”[1]272。這種審美主義的主體間性是一種本體論的主體間性,是一種最充分、充實的主體間性,因為它“建立了一個自我主體與世界主體和諧共存的自由的生存方式”[1]1272。

審美與主體間性二者相互規定。在審美中,現實生存的局限被突破,恢復了被現實生存所暫時遮蔽和分割的人和自然之間所原先具有的那種源初性的主體間性關系,對象變成了與我同一的另外一個主體。也可以說,美感是主體間性的體驗,而審美就是人與世界之間至真至善的主體間性的同一。

審美主義的主體間性有三個含義:第一,它“把審美看作我與世界的共在,從而回歸了存在”[1]277;第二,“審美體驗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充分溝通”[1]278;第三,審美是“不同審美主體之間共同的活動”,它“不僅具有個性化意義,還具有主體間性的普遍意義”[1]280。這三個含義也引發出審美主義的主體間性的特殊性,即它“不僅包含著個體性和社會性,而且還消解了二者的對立,達到了二者的同一”[1]281。

審美主義的主體間性理論的提出可以解決關于美的主客觀性問題以及審美普遍性問題的爭論。從本體論考察,審美沒有主客體之分。從認識論進行考察,審美既是認知和意向又不是認知和意向,是非客觀與非主觀的,是主客觀的同一。而審美的普遍性問題,無論是從客觀性,還是從主觀性角度來談,都是有缺陷的。真正的審美普遍性在于審美的超越性和主體間性。對此,楊春時先生對于審美的普遍性問題的解決方法是:在審美的超越性和主體間性、充分的個性化這一個前提和基礎下來看待審美所具有的充分的普遍性,而認為談論所謂的審美共識(即康德意義上的共通感)則是有方向性錯誤的。

(二)超越西方現象學,建立一門中華審美現象學

楊春時認為西方現象學美學無法足夠突出審美的地位,其依托中西方有關現象學資源,在此基礎上建構一種能夠讓存在得以充分顯現,充分凸顯審美之崇高地位的新的美學,這種美學也就是中華審美現象學。

審美是現象性的把握,它“作為自由的體驗,把握了本真的生存意義,而這就是存在的意義,審美意義就是存在意義”[1]321。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沒有進入存在論”[1]321,也就是說它無法把握存在的意義,后來的缺席現象學“不是充實的現象學,不能使存在顯現,因此不是本源的現象學,也不能建立確定的存在論”[1]322,也即它同樣無法真正把握存在的意義。正是在這個論述邏輯基礎上,楊春時先生得出了我們必須走向“審美現象學”的結論:現象學只有在美學領域才能結出果實。審美作為真正的現象學還原,滿足了使存在作為現象顯現的三個條件:第一,審美克服了“經驗自我、經驗意識的有限性,從而有可能把握超驗的存在意義”[1]323;第二,審美克服了“經驗對象的有限性,從而有可能面對存在者整體,使存在本身現身”[1]323;第三,審美克服了“表象和概念的有限性,使存在作為現象呈現”[1]324,也即成為一種審美意象得以顯現。

在現象學的時空問題上,楊春時先生認為本源的時空是存在的結構亦即我與世界共在的方式。本源的時間和空間本應該是一體的。相比西方現象學的注重時間性,中國古典現象學更注重空間性,屬于空間現象學,這里就凸顯了中華古典美學資源之于當下美學建設的重要性了。楊春時先生認為在當下的審美現象學建構中,應該吸收中西方現象學的思想資源,加以融合,建設時間性與空間性、同情論與理解論一體化的中華審美現象學。西方解釋學大家伽達默爾提出過“視域融合”的概念,但楊春時先生認為,完全消除歷史間距、讓視域融合得以可能,只有審美才能做到。現象學的基礎是意向性,它的基本形式是理解和同情。楊春時先生認為我們“必須破除工具理性的主體認識客體的思維方式,而轉向人文科學的主體間的”[1]334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也就是一種充分的想象、直覺、直觀、體驗、理解和同情的方式,只有這種方式,才能克服“現實時空的間隔”,進入“自由的時空”[1]336,才能跨越世界和自我之間的距離,實現世界和我之間的主體間性同一,真正的“朝向事情本身”。

由于審美具備了現象學之“現象的基本構成環節,使存在作為現象顯現”[1]336,所以建立審美現象學就成為了可能。審美構成現象學之所謂“現象”有三個基本環節:首先是現象還原;其次是意向性分析;最后是本質直觀,或者說是本質還原。通過這三個環節,我們在審美體驗中實現了對審美現象的本質直觀:“審美意象即現象本身被反思性地把握,它作為審美范疇和審美意義被思考。而審美意義也就是存在的意義,這就是自由。”[1]341在審美活動中對自由的發現即審美的存在本質的被把捉。

概而言之,楊春時先生在其美學思想體系的建構過程中,充分發掘了主體間性的本體論或存在論內涵,在對西方先驗現象學、缺席現象學、現象學美學等進行充分考察的基礎上,汲取中西方思想理論資源,以審美主義的主體間性理論為基礎,建構了一門真正的具有鮮明楊氏特色的原創性的中華審美現象學。在其建構過程中,楊春時先生從審美現象的時空結構、審美現象的構成、審美意識的非自覺性和超越性、審美語言符號的本源性等多個層面和角度進行了十分詳備的論述。可以這么說,在當代中國美學界,楊春時先生以其難能可貴的原創精神,建構了一個理論體系完備、邏輯嚴整、體大思精,而又個性十足的美學體系,這個美學體系就是以主體間性為基礎的中華審美現象學的建立,在其中華審美現象學的思想體系中,已經蘊含著美學要為整個哲學進行奠基的要求了,也就是說,“美學作為第一哲學”的命題,已經呼之欲出了。

四、結論:美學作為第一哲學

根據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現代美學是哲學的基礎而非分支,因為現代哲學和美學中兩大譜系現象學與存在論合流并走向審美主義。這樣,“我們就可能在建立審美現象學和審美存在論的基礎上,確立美學為第一哲學”[1]365。現象學和存在論哲學最終都走向了審美主義,“這意味著美學是充實的現象學和本源的存在論”[1]365。

首先,“美學是本源的存在論”。它通過審美這一“自由的生存方式”“發現并確定了存在”,并且“充分地展示了存在的本質和諸規定”[1]369。其次,“美學是充實的現象學”[1]369。楊春時先生認為要為現象學建立起本體論的基礎,也就是要建立基于存在論的審美現象學,從而實現“現象學與美學的同一”[1]369。最后,“美學是現象學與存在論的同一”[1]373。為了克服西方之前所提出的現象學和存在論的局限,一種更加合理的現象學和存在論則是能夠實現二者會通的現象學和存在論,而這一點既被歷史上的現象學和存在論的發展所凸顯,同時更在審美活動中得到證明。審美作為一種“本源的存在論”,它能讓我們實現向存在的復歸;審美作為一種“充實的現象學”,在于它不僅使對象充分地被給予,而且充分地被直觀,于是我與世界同一,存在在場化,成為顯現,使得審美意義即存在意義得以充分呈現。

“美學作為充實的現象學和本源的存在論為確定存在論奠基。”[1]379抓住和領會存在本身是哲學最首要的任務,以往這個任務在傳統哲學中被認為是作為第一哲學的“形而上學”的專屬工作,但現在,這個任務由美學承擔起來了,也就是說,美學承擔了作為第一哲學的工作。當然,在這里,美學實際上已經就是哲學的根本,而不是一種所謂的脫離于生活和人生的專屬于藝術上的審美的悠游和浪漫,美學在此已經與存在論和現象學合一了,它為整個的哲學體系進行奠基,它不是什么哲學的末流或分支,而已經就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第一哲學”。

在楊春時的審美現象學建構中,存在、現象、審美三者實際上是三位一體的。同理,美學作為充實的現象學和本源的存在論,同樣也是三位一體的。也就是說,美學在此溝通了現象學和存在論,本身就成了現象學和存在論,現象學和存在論是對源初存在意義的發現和證明。除了美學,單獨的現象學和存在論無法行使這個職能,它們要發揮作用,必須與美學相溝通,表現為審美現象學和存在論美學才有可能。在這里,美學是承擔了一個基底性的功能,它此時成為了一種新時代的后形而上學,一種第一哲學。綜上,美學是第一哲學的理論建構,既為美學,也為哲學的發展提供了別一種思路和論述。

楊春時先生在對中西方美學理論資源進行充分解剖的基礎上,對美學方法論和美學本體論進行了新的重置,對“主體間性”的本體論內涵進行了深度的挖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種面向當代的,具有充分的現代性美學精神的審美主義的主體間性理論的建構,而以審美主義的主體間性理論為基礎,其所要最終指向的美學體系則是一門超越中西方各種美學局限,繼承其理論優點和精華的中華審美現象學的建構。回應當代世界美學變革和發展的趨勢,楊春時先生和一些美學同仁又適時地提出了“美學是第一哲學”的命題并進行了自己獨到的論證,彰顯了其自己所一直提倡的“超越美學”的特點,比如與國內的李澤厚先生和潘知常先生的論述截然不同而卓然成家。楊春時先生的“美學是第一哲學”論,從其個人的美學建構來說,就是主體間性美學和以之為基礎的審美現象學成為第一哲學,從普遍性的角度來說,則是美學學科擺脫了以往的在哲學學科中的附屬地位,而成為哲學發現和證明存在真理的根本手段,或者說,美學成為了最核心的哲學部門。當然,就楊春時先生自身的美學和哲學而言,二者又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也即是說,充實的現象學和本源的存在論的合一就是審美現象學,就是審美主義的主體間性,其實也就是楊春時先生心目中的“美學”,就是他心目中的“第一哲學”。

參考文獻:

[1]楊春時.作為第一哲學的美學——存在、現象與審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肖建華,博士,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美學和文藝學。

吳上清,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編輯:宋國棟

猜你喜歡
主體間性
數學傾聽:實現兒童主體間的視界融合
主體間性理論的高職教師合作文化構建研究
師生主體間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淺析課堂話語模式的模糊與缺失
中國儒學外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內地青春片場域:期待從對立走向對話
電影文學(2016年16期)2016-10-22 10:07:48
論諾貝爾文學獎的間性詩學
對話理論及對語文教育的啟示
求知導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55:26
微博時代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10期)2016-03-24 13:44:46
自媒體環境下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轉向實現路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网站在线看|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a级在线|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久久男人视频| 亚洲嫩模喷白浆| 色香蕉网站| www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91免费在线看| 国产白浆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一级色| 黄网站欧美内射|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色国产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二区| 免费在线色|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欧美激情首页|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高清不卡毛片|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日韩午夜伦|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四虎成人精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国产欧美高清|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毛片基地视频|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a欧美在线|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