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簡
摘要: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以“電商谷”為載體,聯合中泰校企共同實施“中文+職業技能”項目。本文從融入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電商谷平臺建設、雙語師資及課程建設、對象國教育主管部門及學員的評價、校企跨境協作關系等方面,對該培訓項目質量保障建設路徑加以分析,指出項目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對項目后續提出一些改進建議及啟示。
關鍵詞:職業教育;跨境辦學;質量保障;“中文+職業技能”
“一帶一路” 倡議實施以來,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深化,“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對于掌握相關職業技能的人才的需求持續升溫。這些技能人才應具備一定的中文能力,同時具有國際視野,并對中國發展抱有積極友好的看法。面對這一新形勢,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職業院校海外發展。職業院校本身也紛紛出臺各項措施,制定相關發展規劃,促進留學生教育及海外辦學。以“魯班工坊” 為代表的一系列職業院校走出去辦學品牌,切實提升了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江蘇職業教育穩步推進“鄭和計劃”,眾多職業院校在多年的中外合作辦學及海外辦學實踐基礎上,進行資源整合,謀求品牌效應和海外發展。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打造電商谷平臺“1+2” 職教輸出體系,并以此為基礎開展中泰“中文+職業技能” 培訓項目,成為職業院校海外辦學實踐中的一個值得探討的案例。
一、培訓項目簡介
電商谷項目以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理念、技術、標準和模式為基礎,面向“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提供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整體解決方案。在全國電子商務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支持下,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建設了電商谷(南京)分中心,匯集優質教育及行業企業資源,成為對接海外的電商職業教育服務平臺。2019年以來,中泰雙方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實施中泰合作“中文+職業技能” 項目,投入優質職業教育師資及課程資源,部署國際在線培訓課程,向泰國推廣中國電子商務職業教育課程及證書。
中泰“中文+職業技能” 這一跨境職業技能培訓項目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是具有較強的政策屬性。中泰“中文+職業技能” 培訓是在中國“一帶一路” 倡議背景下,中國企業和職業教育主動對接“一帶一路” 沿線友好國家,所形成的語言及技能培訓項目。項目本身的政策性,既是項目推進的優勢,也對項目在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方面形成限制。
二是突出的國際合作屬性。作為跨境教育項目,辦學形式和辦學質量無不受到國際形勢及中國與對象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影響,同時兩國的教育政策和法規、各自教育主管及監督部門間的相互理解與合作,均是影響項目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三是鮮明的產教融合屬性。職業技能培訓的效果,應得到主管部門和業界的認可。在職教標準、教學資源、雙語師資、實習實訓等方面,都需要從產教融合的角度進行設計,校企雙方通力合作,實現項目的良性發展。
四是必要的校際合作屬性。除企業之外,參與項目的國內院校有15所,泰方院校有40余所。多方的參與,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平臺合作機制,保障各參與院校發揮專業優勢、形成合力。
二、項目質量保障建設路徑分析
(一)發展戰略融入是根本
融入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是項目質量保障建設的根本。以國家的“一帶一路” 倡議為引導,主動對接區域發展定位,在江蘇職業教育“鄭和計劃” 中規劃布局,納入學校“雙高建設” 任務,是中泰“中文+職業培訓” 項目凝聚政行校企資源,實現良性發展的基本保障。
近年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 倡議的持續推進,中國產品、中國裝備和中資企業紛紛出海,沿線國家為對接中國制造和中資企業,亟需大量對中國設備和企業熟悉的多元化人才,這是職業教育目前所面臨的戰略機遇。中泰“中文+職業技能” 培訓項目,就是響應江蘇省“一帶一路” 交匯點建設要求,為“一帶一路” 沿線所在國的中資企業、合資企業培養高素質本土人才。
在國家“雙高建設” 政策要求下,學校明確聚焦“智慧商業”,聚集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優勢專業,協同發展,對接區域一體化。[1]電商谷將為“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電子商務產業人才培養。
(二)平臺建設是基礎
打造電商谷培訓中心及海外培訓中心實體基地,是中泰“中文+職業技能” 項目建設的硬件基礎。以“電商谷+鄭和學院” 為載體,突出“國際化” 特色,將電商谷南京分中心打造成為國際化辦學中心和集中展示窗口,搭建職業教育國際交流互聯互通平臺。著力打造柬埔寨金邊電商谷基地和泰國清邁電商谷基地,這兩個海外基地的建設,促進了學校職業教育走出去實踐。
(三)師資及課程建設是重點
雙語師資及課程建設是質量保障機制建設的重點內容。推動國際化雙語、雙師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專業教師的國際通用語種及“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小語種語言能力,引進吸收國際教學資源,積極開展國際標準認證,結合學校特色發展國際化學科和優勢學科,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標準。
以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電子商務專業團隊共有20門課程標準及資源引入電商谷海外中心授課,針對“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勞動力市場需求,既體現了中國職業教育特點,又滿足了國際勞動力市場需求。利用江蘇職業教育鄭和學院,借助非洲國家職業標準認定工作平臺,與境外學校和企業專家共同開設國際化電子商務類雙語課程,建設國際化教學標準,提升專業團隊的國際化教學能力。
(四)對象國評價是關鍵
對象國教育主管部門及學員的評價是檢驗培訓質量的關鍵指標。“1+X” 電子商務職業等級證書由國內校企共同研發推出,面向“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得到泰國教育部職業教育委員會的認可和共同署名,推動中國職業教育專業標準在泰國電商行業落地。泰方項目官員和項目考核處官員全程跟蹤培訓過程,對課程內容、授課形式、學員互動效果等給予肯定。
培訓后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超過70%的學生認為本次培訓對團隊協作、路演展示、思維方式等能力提升效果明顯,80%以上的學生表示培訓結束后會立即嘗試做電商。中文電子商務等級證書獲得泰國學員的普遍認可。
(五)校企跨境協作是保障
校企跨境協作關系到質量保障機制能否順利運行。項目推進過程中集結了大量行業資源,凝聚了來自院校、產業的力量,精心籌劃,打造培訓內容。中泰相關企業和院校共同策劃組織數字經濟相關交流和比賽活動等,推動兩國數字經濟領域的多層次、多類型合作,組織在“中文+職業技能” 項目中表現優異的泰國學生到中國繼續交流深造,有效推動了項目的深度拓展。校企跨境協作,充分發揮項目合作機制,激發參與院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進各個鏈條的質量建設和監控,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
三、項目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跨境辦學治理機制尚待完善
境外辦學政策支撐體系不到位,合作機制不健全。國家雖然有宏觀的政策支持鼓勵高職院校“走出去” 開展境外辦學,但尚未出臺明確的法規細則支撐境外辦學,無法滿足境外辦學進一步發展需要。在走出去辦學過程中涉及的設備及資金如何投入,國家尚無相關政策引導。
在職業院校的學校層面,對國際化建設和境外辦學相關的管理規章制度支持力度尚顯不足。雖然出臺了一批與國際化建設有關的規章制度,但是體系化程度尚有欠缺。比如,國際化師資建設和培訓工作、選拔機制、獎勵機制等方面,這些問題都需要學校從制度層面進行統籌安排。
(二)課程和雙語師資建設需加強
教學體系、教學標準與課程建設不夠完備。職業院校優勢專業教學團隊擁有過硬的專業水平,但由于對目標國的需求研究不足,導致授課體系和教材的適應性不足。從總體上來說,學校部分專業課程建設距離學校國際化發展的要求尚有距離,在教師和教材儲備上仍顯不足。
學校事業發展和教職員工個人發展對境外辦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教師員工對服務“一帶一路”、發展境外辦學的意義認識比較清楚,但對于如何提升自身素質以適應海外援教工作要求仍顯認識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培訓引導,著力加強教師的服務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校企跨境協作需深化
中泰職業培訓項目聯合兩國政行校企資源,在教學資源整合、證書資格認證、漢語與職業培訓結合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然而,培訓項目仍需進一步深化校企協作和產教融合,包括走出去的中資企業與當地電商企業。而且,這一合作應當貫徹培訓項目的始終,涵蓋從籌備、招生、授課到資格認證、質量監控等各個環節,尤其應突破合作形式的制約,加強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
在校企跨境協作基礎上,應面向中泰經濟交往的重點領域設計更加具有當地特色的培訓內容。設計鼓勵跨境教育合作的利益均衡機制,鼓勵當地企業等社會主體參與深層合作,提高資金投入的積極性。
四、項目后續改進建議及啟示
(一)加強跨境辦學治理機制研究
從人才供需的角度來看,“一帶一路” 建設過程中教育走出去具有必要性。“一帶一路” 倡議的推進將帶動巨大的建設需求,從而產生旺盛的人才需求。[2]校企融合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有益于就業主體、用人主體、項目所在國等各方。在開展海外培訓過程中,應加強輸出國和所在國政府的合作,爭取國家、企業、學校等主體之間形成良好運轉的合作關系,實現項目可持續發展。
從公共治理理論視角進行審視,可發現職業院校的跨境教育合作在治理層面存在多項短板。如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伙伴關系參與機制缺乏、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等。[3]
在江蘇職業教育走出去的推進過程中,應與東盟國家共同構建“和而不同”“分而不散” 的合作機制,進一步探索中國參與東盟職業教育治理的成熟模式,在留學生培養、職業教育輸出、服務境外園區等實踐基礎上,形成有機融合的統一合作機制。
(二)加強利益共享和制衡機制研究
中國職業院校開展國際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培育國際化人才的實踐探索,是職業教育落實提質培優、增值賦能要求的必然舉措。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體制機制仍然不完備,校企合作在宏觀和微觀層面仍然存在“一頭熱” 現象,融合深度不夠,校企合作結構松散。[4]產教融合體系創新仍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服務“一帶一路” 建設,要構建校企之間的共識機制,職業教育要與企業走出去形成深度聯動,形成跨境辦學聯盟。完善跨境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促進校企深度融合。校企之間的協作模式要符合各方利益最優化,并構建起適應發展需求的產教融合質量評估監督體系。吸納各個主體,多主體協同,全過程參與評價監督,確保產教融合的實施質量和校企利益共享的長效性。[5,6]
五、結束語
職業教育走出去的跨國辦學屬性,要求加強中國和對象國兩方面的辦學機制研究。辦學項目的順利舉辦,必須兼顧對象國的法律體系、教育發展水平、社會輿論、歷史習俗等多種因素,重視合作雙方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及協同機制研究。
在東盟國家中,泰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較早。多年來泰國高等教育機構積極參與各類國際合作,也擁有較完善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泰國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對涉外辦學機構和項目的質量監控制度、高等教育機構的內部質量控制措施、當地第三方評估機構的運作形式以及企業對培訓項目的質量要求,是項目實現長期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應進一步理順和細化我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境外辦學的管理及監督機制,健全對平臺院校境外辦學項目的監督機制。
參考文獻:
[1] 本刊編輯部.助力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擦亮“江蘇商界黃埔軍校”品牌:專訪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薛茂云[J].職教通訊,2021(07):1-7.
[2] 李玉靜.“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戰略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25):1.
[3] 劉興鳳,林紅梅.從公共治理視角看跨境教育合作何以深化:基于華南“一帶一路”軌道交通產教融合聯盟教育合作的實踐案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30):57-61.
[4] 劉菊.關于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實踐與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21(09):114-115.
[5] 宋依蔓,劉影.多元主體協同的高職院校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建設[J].教育與職業,2022(11):40-45.
[6] 藍秀華,盧錦珍.泰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及啟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