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朝陽
摘 要:在“3+2”高職本科教學過程中,由于專業課教學任務大,課時量少,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做到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的雙提升。所以如何在各種約束下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是一直以來的難點。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門融合多門課程的專業課程,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政元素。要想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就必須挖掘本門課程的思政元素并從中凝練出黨的領導、家國情懷、大師故事、全球能源觀等思政元素,并舉例進行教學分析,教師實現專業課教學和思政教育“雙融合”,學生實現專業知識和個人素養的“雙提升”,達到預期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高職本科 課程思政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
1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更是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痹诹暯娇倳浀某珜?,各高校大力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施行思政教育改革,有力地促進了高校人才培養能力的全面提升,服務了國家“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教育理念。儼然思政教育已經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將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已經成為共識[3-5]。
2 高職本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思政現狀
2020年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與西安航空學院開展“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3+2”高職本科試點工作,這次試點工作對我校進一步邁入職教本科具有指導作用。但對于從事??茖哟稳瞬排囵B的學校來說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我校教師長期培養??茖哟螌W生,對于本科階段以及未來“3+2”高職本科階段的經驗欠缺。所以如何提升“3+2”高職本科的理工科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是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實踐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課程為例,從教學設計、思政體系與實踐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使之與專業知識自然融合,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其次,“3+2”高職本科在本科階段的教學過程由于教學任務大、時間緊張,所以專業課程的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存在相互脫離的現象,如何將思政育人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專業課程仍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再者由于理工類課程大多基于自然認知的普遍性,反映事物的自然規律和運行機理,人文學科的立場導向偏少,存在重術輕道的傾向,重理論、技術、方法流程等,往往造成“專”有余而“紅”不足的情況[6]。因此亟須探索如何在保證專業課教學質量不減的情況下,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
3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課程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學生畢業之后從事電氣工程專業服務國家電力事業的必修課程。
3.1 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課程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核心課程。其課程內容設置主要包括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發展史、繼電器元件、單側電源電網保護、雙側電源網絡保護、線路保護、變壓器保護;例如緒論部分的繼電保護發展史就詳細地介紹了繼電保護原理的起步、發展、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反映了近100年來我國一批又一批繼電保護人在艱苦環境中奮發圖強,立志完善我國繼電保護知識體系。線路保護中介紹了特高壓交直流輸電線路的縱聯保護、距離保護等保護原理,通過被保護線路電壓的不斷上升、進而保護原理的不斷完善,很直觀地感覺到我們國家的電力人,篳路藍縷、艱苦奮斗,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送出國門,走向世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本門課程不單單是一門??普n,更是中國電力工業發展史的縮影,蘊含了一代又一代電力人在發展中國電力事業的過程中奮不顧身的精神和家國情懷,所以在講授本門課程的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服務社會意識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3.2 課程特點與思政育人協同性強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是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的核心課程。本課程安排的教學時間也是大四第一學期,主要是因為其包含了《自動控制原理》《電力系統分析》《單片機原理及應用》等其他專業課程知識內容。雖然電力自產生距今僅有150余年歷史,但在這短暫的發展史卻實現了電能的突飛猛進,這樣的突飛猛進一定是在其他眾多學科的基礎上進行了升華,實現了多學科融合。所以教師在開展本門課程的教學中不能只從電氣工程這一專業開展教學,要將歷代電力人對本專業、本課程的探索過程、發展歷程以及本專業的專業知識教給學生,更應該巧妙運用滲透式思政育人方式進行講授。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實現個人素養、職業素養的提升。
4 課程內容中思政元素的融入點
4.1 以黨對電力的領導讓學生了解黨在電力發展的方針政策
1953年黨中央提出“煤、電和石油工業是國家工業化的先行工業”。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兩個“先行官”,一個是鐵路,一個是電力。建國至今70余年,我國電力生產規模增長迅猛,而且電能不斷邁向清潔化方向發展。2015年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發展峰會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2017年,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為各國共建“一帶一路”、推動能源轉型提供了重要方案。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電力工業發展的靈魂,新中國成立是中國電力工業發展的重大轉折點。70多年來中國電力工業經歷了由弱變強、由落后到先進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發展。中國電力工業的經驗表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服務宗旨,就沒有中國電力的成就。
4.2 以電力工業發展歷程熏陶學生家國情懷
在講到電力線路保護的時候,按照課本知識體系,從線路保護原理被發明的時間順序進行講解,從最開始的三段式電流保護到距離保護,再到縱聯保護以及行波保護等等,各個保護原理都對應了我國電力工業不同的發展階段。那么可以在講授該知識點的時候,可以根據不同保護原理所處時期,講述對應階段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情況。例如在講到行波保護原理的時候,可以引入我國的第一套行波保護裝置產生于1978年。在那個時候,國家剛剛經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動蕩,電力工業從原本的快速發展轉入調整階段。國民經濟中提出了“電力先行”的戰略并未得到有力實施。電力投資被大幅度地削減,整個國家也都出現了缺電斷電的問題,于是國家出臺嚴格用電管理計劃,強化節能降耗措施,大力提倡節約用電以維持短期的“供需平衡”。那么通過這一時期久安的電力工業發展情況,要告誡學生,即使在電力不缺的今天,我們也應當牢記當年前輩所經受的苦難,節約用電,同時更應該想方設法從源頭為當前用電高峰時期冥思苦想各種方式解決問題。解決國家電力短缺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各個保護原理的產生背景和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歷程,體會到電力工業發展之
不易。
4.3 以大師潛心研究故事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課程中的保護原理都是一代代電力人的心血,在各個原理的研究過程中,也涌現了大量的行業大師。例如:顧毓琇、葛耀中、楊奇遜、鐘兆琳、王錫凡、賀家李、董新洲等。將這些電力行業大師的研究內容串聯起來更像是中國電力繼電保護行業的發展史。通過了解這些電力行業大師的求學、科研歷程,學習他們在攀登科學巔峰的過程中一絲不茍、求真務實的精神,不僅能夠獲得專業知識,更能夠通過很強的代入感激發學生展開沉浸式學習,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遠意義。例如本課程所用教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的主編賀家李教授,他是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專家,是中國繼電保護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楊奇遜先生,我國的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專家,長期從事微機繼電保護和電力系統數字仿真的研究,也是國內第一臺微機保護裝置的研發人,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前輩為我國的繼電保護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具有生動的教育意義。
4.4 以全球能源互聯觀趨勢構建學生大局觀及全球視角
在講解到縱聯差動保護分別應用于交直流輸電系統的時候,可以在中間穿插介紹我國的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發展情況。為了解決國家能源分布與發展逆向的現狀,我國開始構建中國的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截止現在,我國的電網成為全球輸電電壓等級最高、線路最長、新能源并網規模最大的特高壓交直流混聯電網,形成了“西電東送”、北電南供、水火風光核互補的電力供給新格局。這一項又一項技術離我們遙遠而又親近,讓學生雖然身處小小校園之內,卻能夠以全球能源互聯的視角來看待電力行業的發展。足不出戶,足以了解外部世界,了解世界電力工業發展[7],構建起全球能源的視角和觀念。
5 課程思政案例設計
相對于普通本科教育,“3+2”高職本科學生在專科階段更加強調培養學生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對待工作崗位的高職業素養和高職業精神,因此必須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整個人才培養環節才能夠最大程度發揮高等教育的作用,達到最終目的,培養出理想人才。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本門課程中擁有大量的思政元素值得挖掘,所以如何在晦澀難懂的專業課講授過程中無形地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使得二者實現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知識和素養的雙豐收是專業課老師需要潛心研究的問題。因此作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對本門課程進行總體設計。
5.1 抓住核心要點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課程教學內容多,課時量少,所以在講授這門課程的時候,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教師在講授本門課程的時候應到有所側重,在此建議教師選擇本門課程的基礎部分以及對于本門課程全部知識提綱挈領的部分進行思政元素的融合,切不可滿堂思政,為了思政而思政,顧此失彼。專業課程內容是“反應物”,思政元素是“催化劑”,要讓學生有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
5.2 尋找共通之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教學是相互分開的,所以在課程思政要求下,如何尋找到專業課教學和思政教學的共通之處,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專業課程進行思政元素融入的核心之處。比如在講到課程名稱的時候,就可以從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的元件開始,講述我國的電力系統發展歷史,讓學生在學習元件發展過程中也掌握了我國的電力科技發展情況。
5.3 深挖思政元素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已經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等思政課程系統學習。但在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過程中需要將所學內容進行深挖和拓展,思政元素不僅僅局限于以上所學內容,職場經驗、人生哲理、學習方法、正能量事例都可以作為思政元素進行融入。例如在講到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中的緒論部分時,可以以2008年我國南方暴雪自然災害造成的停電事故和2003年美加大停電事故為例進行講解,要求學生在步入職場之后要兢兢業業上崗,認認真真工作,因為你們的認真與否牽動著萬家燈火和國家財產安全。
5.4 突破教學難點
單一專業課程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晦澀難懂,完全的思政元素又會枯燥無味,因此如何將二者結合讓整個課堂在歡聲笑語中度過,既學到了知識,又提升了素質。這就要求教師要突破二者的獨立性,教師需要縱覽整個知識體系,在思政內容名中尋找能夠和本專業課程相結合的元素,在本專業課程中挖掘能夠進行思政元素融入的知識點。例如本課程在講授到繼電保護的“四性”——選擇性、速動性、可靠性、靈敏性的時候,就可以以“可靠性”為例進行拓展。本課程所講述的“可靠性”即能夠“不拒動,不誤動”。拓展來講,對我們即將走入職場的每一個青年來說,對于自己工作職責內之事要保質保量完成,對于職責外之事,若不懂,謹慎行事。這樣使得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理解本知識點。
6 結語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是一門專業課,更是一門蘊含豐富思政元素的思政課。在深挖本課程思政內涵的基礎上,從中凝練出民族情懷,大師風采全球能源觀,電力發展史等思政元素,在講授過程中,以專業知識目標為導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實現個人專業知識、職業生涯素養以及精神品質的三提升。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在課堂授課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沉浸式學習感受,有助于更好地培養電力行業人才。
注:本論文受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度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支持。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2016.
[2] 李甘雨,張菊馨,劉翠娥,等.“大思政”格局下“普通地質學”課程思政改革探索研究——以河北地質大學為例[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21,44(2):4.
[3] 舒良樹,王博,茆雅風.新形勢下教師的新使命——“普通地質學”課程思政建設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21(1):4.
[4] 王子飛.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的邏輯起點與路徑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35):62-66.
[5] 苗磊剛,宋丹萍,馮泠峰.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視角下師資培養策略和保障機制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2(9):5.
[6] 柳影,鄭述芳,陳星宇.OBE理念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有效措施——以“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2,8(1):3.
[7] 劉吉臻.中國電力工業發展史[M].北京:中國電力工業發展史,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