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碧寧
摘 要:一部成功的音樂表演作品,不但具有良好的藝術審美價值,還能帶動受眾,激發共鳴。而這一成果的取得需要表演者在音樂創作和音樂欣賞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音樂表演作為音樂的二次創作,能使音樂作品成為真實的音樂存在,并在同一作品中體現出不同的美。而這種不同的美就是表演藝術個性,是十分寶貴且不可替代的,但音樂表演并非只有個性,藝術本身是相通的,不同表演之間勢必也存在一定共性,只有處理好個性和共性的關系,才能真正實現音樂表演藝術發展。為此,筆者從現代音樂表演藝術的價值分析著手,闡釋了其中“個性”和“共性”的基本內涵與表現,并以此提出了兩者之間相互依存、制約、轉化和互補的關系。
關鍵詞:音樂表演藝術;“個性”;“共性”;藝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J6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9-00-03
音樂作品依賴于演奏者、歌唱者、指揮家等群體的藝術表演,同一音樂作品會因為不同藝術家的表演形式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味道,因此也被稱為二度創作或者再創作。在這之中,表演者表現出的動作、特點等都是自身個性的體現,而共性則是音樂作品的創作意圖,表演者在遵循原本創作意圖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詮釋和演繹,以使作品更具藝術審美價值。我們能夠看出,音樂表演藝術的個性和共性之間存在一定的必然聯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表演水平的高低和受眾的欣賞度,為此表演者有必要明確個性和共性之間的聯系,在充分尊重作品創作本意的前提下,充分展現自身風采與個性,以使整個表演更具藝術價值。
一、現代音樂表演藝術的價值分析
現代音樂表演藝術是在音樂基本規律之上形成的,涉及內容眾多,包含基礎樂理、音樂鑒賞、音樂史等,并且相互之間關系密切。在整個音樂領域,它占有重要地位,是現代社會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基礎,能在豐富的演奏方式下幫助人們自由表達自身情緒和情感,形成一定審美態度。
(一)詮釋音樂作品
音樂表演是音樂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音樂價值形成至關重要。一般評價一部音樂作品是否具有藝術價值,除了要看到創作者的曲譜,還要綜合衡量音樂表演。這是因為曲譜創作只是記錄了音樂,只有通過表演者將音樂詮釋出來,使原本的物質文本轉換成真實的聲音,音樂才會變成現實[1]。而要使音樂體現出基本的審美價值,就需要表演者利用自身音樂技能、感悟等實現,一旦缺少有效化表演,就無法確保記錄在文本上的曲譜發揮自身價值。
(二)展現藝術個性
音樂表演并非簡單進行曲譜復制,而是在詮釋作品的基礎上,體現出表演者的個性化和創造性。實際表演時,表演者會對曲譜進行深入研究,掌握具體旋律、節拍、力度、節奏等,有利于充分把握音樂作品,實現對各項細節的準確詮釋;也會基于理性思考和感性體驗等對作品風格進行分析、探索,有利于從創作背景、文化傳統、藝術審美方面確定風格表現的根本,更好地把握作品神韻和宗旨;也會從作品的深層含義和思想層面進行研究,從而在音樂表演形式層面進行作品藝術價值升華,在豐富受眾思想和情感的基礎上,也促使自身表演上升到一定層次。同時,也會利用自身的音樂創造力和想象力進行作品的二次創作,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三)滿足受眾審美
一方面,音樂受眾的審美欣賞是基于理性的一種感性活動。對于他們而言,音樂可以為自己提供一種美好的感受和感性體驗,特別是對音樂有所把握之后,這種感受與體驗會更為深刻[2]。比如,貝多芬《第三交響曲》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體現了對英雄的贊頌。受眾在了解了貝多芬本人的民主思想和他對拿破侖的相關態度后再欣賞音樂表演,就會對他的創作意圖產生更深的體會,思維也會更為清晰。另一方面,受眾在音樂欣賞中獲取審美感受。這不僅是作品自身和受眾之間共鳴的結果,還是受眾對外部世界情感體驗所產生的情感升華,從而獲得充分的情感滿足。比如,在欣賞《藍色多瑙河》就會產生圓舞曲的感覺;在欣賞《?A大調波蘭舞曲》就會想到戰爭場面等,有利于獲得審美享受。
二、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
(一)個性理解
所謂音樂表演個性,即不同表演者因自身性格、氣質、音樂領悟力等層面差異的影響,而使得表演呈現出與其他表演者不同的效果,主要體現在行為特點、情緒變化等方面。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包含兩點: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對音律變化的感受、對情感內涵的理解;表演者自身表演形式具備的基本特點和風格[3]。
1.心理層面
在心理學中,個性代表了動力組織,其中包括性格、氣質與能力。性格是人意志、態度、情緒方面的特性;氣質是心理活動中的動力特性,如反應的靈敏度、耐受的強度、情緒的興奮性等;能力則是完成某項活動的本領,涵蓋記憶力、想象力、理解力、靈巧度、力度等。這些特性對于音樂表演藝術活動開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也體現了表演的個性化。在真實的音樂活動中,這一點也能得到有效證明,即不用看音樂表演,受眾也能基于表演者的演奏或演唱辨識度而認出其身份,這種辨識度,可能是音色的個性化處理,可能是特殊的情緒表達,也可能是綜合了多項個性表演元素所形成的表演形式,這也是表演最可貴的個性化因素。
2.表演層面
在音樂表演藝術中,個性具體是指表演人員所體現出的藝術個性,即指表演者音樂才能、文化修養、價值觀念、生活閱歷等因素的集中體現。這些因素彼此滲透,從而推動表演者形成良好的創造力,因此表演者不同,所產生的創造力就會存在一定差異,作用到音樂作品表演中,就是各自擁有的個性特征。而該個性特征主要體現在表演的兩個層面:對音樂作品的形式結構、音調內涵有不同認知和理解;自身具有獨特的藝術展現形式。這兩大層面彼此作用,共同組成了音樂表演個性。
(二)個性表現
在一個極具個性的音樂表演作品中往往擁有其他作品所不具備的效果,個人風格更顯著,給觀眾帶來的感受更特殊。比如,張國榮演唱的《千千闕歌》,根據自身特色將音調控制得很低,聲音更為莊重和沉穩,使得作品風格哀傷感更重;而陳慧嫻版的這首作品,聲線十分優雅輕柔,音調高、音域寬,充滿想象力,作品風格治愈效果更突出。此外,在音樂表演中,一些表演者還會將原作品的旋律、音符等進行個性化創作,再融入自己擅長的表演形式和技巧,使觀賞者更易記住作品與表演者。比如,李斯特基于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創作出了著名鋼琴曲《鐘》,不僅表演形式變得更具個性化,還使得原作品本身的內涵與表演者情感緊密融合在一起,有效激發了觀賞者共鳴,成為傳世經典的鋼琴曲大作。個性突出是主體性較強的一種表現,主體性是決定能動性發揮的關鍵,但這種主體性不能超出一定范圍,即不能超出一度創作的范圍,否則就會矯揉造作,失去作品原本的創作意圖。
三、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共性”
共性和規律之間密不可分,在對某些事物或事件的共性進行總結處理時,通常就能得到一定規律。所謂音樂表演共性,就是所有表演者都具備對音樂藝術價值和美感的感知能力、認知能力,都掌握正確的音樂表演方法,了解音樂藝術的表演規律,充分尊重原作者的創作意圖[4]。比如,掌握音樂作品的創作者、創作背景等信息,從而在表演過程中進行準確的情感表達,展現作品主旨。這一概念貫穿音樂表演多個方面,包含樂譜、樂器等。以鋼琴演奏為例,鋼琴曲的呈現效果與演奏者基本功的扎實與否密切相關,不管哪種難易程度的作品,對演奏基本功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即必須掌握“什么是正確的彈奏鋼琴”“彈鋼琴應該做到什么”“如何把握創作者意圖”等。如手指可以迅速在琴鍵上靈活跑動,曲目音色、音量、節奏、力度都保持均勻性等。再比如聲樂表演中,需要演唱者使用正確的歌唱呼吸方式、發聲技巧、歌唱共鳴技術、歌唱語言等。
經過長期發展,音樂美已經基本形成一定規律,即具有一定共性。比如,節奏較快、音色短促輕巧往往會給人帶來明快、活潑的感受;速度較慢、音域較低,節拍變化較少且樂器音色綿長的旋律往往會給人帶來傷感、哀愁的感受。所以,音樂美的共性是長期以來受眾對客觀物理現象相對統一的主觀感受。但音樂并非靜止不前的,它始終處在動態變化中,所以這種規律性也會有所變動。就共性在音樂表演中的體現來說,不同作品所呈現出的共性也會有所差異,這主要在于音樂作品表演會基于作品創作背景、社會環境等層面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特征,時代不同,大眾審美也會有所差異,即便是過去備受關注的藝術形式,現在也可能脫離潮流。所以從這點來看,音樂表演共性就是音樂作品都是根據特定審美,把被受眾廣泛接受的藝術表現形式實施有效處理和加工,使其得以深化和創新。在二次創作表演中,需要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合理把控作品共性,特別是在時代發展下,受眾審美和對音樂的欣賞變化都在不斷變更,所以必須把握受眾審美共性,將不符合受眾需求的進行改進,創作出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四、“個性”與“共性”的聯系
個性和共性本身就是矛盾的雙方,在音樂中兩者的這種聯系更為明顯。音樂是一項審美藝術,注重情感、語言、技巧等要素的綜合應用,但不能只拘泥于此,還要善于創新,發展個性化的藝術創造力。即在音樂表演藝術中,由共性建立基礎平臺,由個性進行演出,兩者缺一不可[5]。
(一)依存性
對于任何事物而言,個性和共性都是必然存在的特性,雖然彼此獨立,但相互依存。共性屬于事物最基本的形象,在音樂表演中,倘若演出人員只進行作品共性展示,那么整個作品就會丟失審美標準,索然無味,缺乏藝術價值,所以必須同樣注重個性展示。因為個性能有效加深受眾印象,對音樂作品實現再次創作,使其中的情感和內涵得到有效拓展和延伸,獲得更具多樣性的藝術形式。正如音樂表演不能只進行共性展示一樣,表演時也不能過于追求個性化,導致作品丟失原本的精華和價值,必須在表演當中合理控制“個性”因素的應用,從而創作出廣受歡迎的音樂表演藝術。
(二)互補性
在進行音樂藝術作品欣賞時,需要調動聽覺、視覺等感官進行感受,并主動思考音樂的藝術價值。審美能力越強的受眾,對音樂作品的表演形式和呈現出的情感與情緒就會領悟得更為透徹。在所有音樂表演藝術作品中,時代背景不同,所體現出的思想、文化等都可能會存在一定差異,但其都是站在當時社會環境下,融入了當時的精神和思想。所以,音樂表演不僅需要共性,也需要個性,只有兩者彼此結合,才能產生最佳的表演形式,給受眾帶來最符合其審美需求的音樂盛宴。
(三)制約性
音樂表演中的制約性主要體現在共性與個性的平衡問題上。實際上,表演者個性的發揮和原作品給出的表演界限處在天平的兩頭,個性處理會受到原作品創作的制約,而原作品也會因為表演者的個性化處理發生變化[6]。最理想的狀態不僅要體現原作品所要表達的所有內容,還要完整展現出表演者的個性要素。但這種理想化的最佳平衡幾乎是無法達到的,類似于靜止與運動。這種平衡看起來屬于表演的最佳狀態,不平衡則是表演有所不足。可在表演中,即便是世界上音樂水準最一流的表演者都無法完全達到平衡狀態,所謂能實現的平衡也只是某一時間段或者某一層面上的相對平衡。所以表演者必須無限接近于平衡,有效思考如何使天平兩端有機結合在一起,否則無論偏向個性還是共性,都可能會破壞音樂的完整性,導致音樂失去對創作意圖的尊重,或過度墨守成規而缺少獨創性。
(四)轉化性
根據事物發展規律來看,個性和共性之間通過彼此依存、相互制約能最終實現發展促進。從宏觀角度來看,當某一個性處理處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被無數音樂藝術表演者都漸漸演練成同一類作用時,這種個性處理就會發展轉化成某一共性,并被固定下來。這種個性轉為共性的成因,不僅是優秀表演者普遍統一的審美素養,還是人本身對外部事物所產生的一種較為相對固定的感知力。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和共性之間并非完全對立甚至割裂的關系,而是在不同環境下,可以隨時轉化,并向著受眾需求的方向不斷變化。
五、結束語
一部優秀的音樂藝術作品,不僅要有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情感和動人的節奏等相關“共性”,還要表演人員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特殊的個人標識、高超的表演技藝等相關“個性”。通過分析發現,音樂表演中的“個性”是基于“共性”范圍之內的,“共性”則是在“個性”基礎上的,兩者既彼此獨立,相互制約,又互為一體,相互補充,需要表演者充分掌握兩者的平衡。即同時兼顧“個性”和“共性”,不但要精準把握音樂作品的深層內涵和歷史意義,還要應用現代的思想觀念對這種意義與內涵加以深刻認知,以加強對作品的理解,使表演本身的創造性得到最全面展現,強化表演效果。
參考文獻:
[1]殷英.中國現代音樂美學的生成基因與價值依歸[J].人民論壇,2022(18):107-109.
[2]多羅提亞·法比安,周全.西方音樂表演研究的意義與價值[J].人民音樂,2020(01):84-88.
[3]夏丹.論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的共性與個性[J].四川戲劇,2022(06):31-34.
[4]劉毅,李旭東.真實與創造——當代音樂表演的再創造研究綜述[J].四川戲劇,2022(03):125-127.
[5]胡東冶.音樂表演行為研究——從聲樂藝術表演的角度[J].音樂創作,2018(11):165-167.
[6]楊和平.簡論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美學理論話語體系構建[J].人民音樂,2018(0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