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龍銑 潘海湘



摘要:本文以湖南省欠發達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研法、專家訪談法等多種方法,探討了欠發達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問題和需求,分析了欠發達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目標、要求、模式和方法,并選取了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研究表明,欠發達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著人才流失、培養難度大、培養質量不高等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農民共同參與,采用多種培養模式和方法,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湖南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欠發達地區;湖南省;培養模式;培養方法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1-0163-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 ? ? ? 文章標識碼:A
做好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必須緊貼農民自身發展的多元需求實行分類繼續教育,圍繞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努力實現農民教育與國家戰略的適應性發展,培養造就更多數量的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新型職業農民,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望打下堅實基礎[1]。湖南欠發達地區主要包括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吉首、懷化以及邵陽市 西部諸縣(綏寧等)在內的整個“湖南西部地區”,主要集中在湖南的西邊,總人口約1 788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25.4%,其中,農民人口占絕大部分。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需要對其進行系統培訓,當前有較多高職院校和農業學校已經設置了相應專業,也培養了大量的新型職業農民。
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是一個欠發達地區,該縣政府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和支持當地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具體措施包括:一是提供培訓。政府組織專家對當地農民進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商業管理知識的培訓。二是提供資金支持。政府為當地農民提供貸款和補貼,幫助他們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三是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政府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農民培訓和創業,共同推動當地農業的發展。通過這些措施,江華縣成功培養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掌握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商業管理知識,開發了新產品,拓展了市場,實現了增收。
1? ?湖南欠發達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需求分析
1.1? ?湖南欠發達地區農民素質整體現狀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湖南欠發達地區農民的整體素質不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為主要群體。該地區農民使用信息化的能力較弱,還有部分農民仍在使用老年人手機,信息接受渠道閉塞,對當地以外的事情知之甚少,知識更新速度緩慢。
1.2? ?湖南欠發達地區農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文化素質對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農民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通過調查發現,該地區農民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以下,在所調查的人員中,處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73.2%,高中(中職)文化程度的占24.3%,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數占比僅有2.3%。新型職業農民的實現,亟需大力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水平(見表1)。
1.3? ?農民的綜合技能結構失衡,非農業技能缺乏
國家近年來加大了農民職業技能的培訓力度,有不少農民通過培訓學習獲得了不同等級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無論是在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大大提升了農業技能水平。但該地區接受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數量仍遠遠低于湖南其它地區,通過調查發現形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為:一是該地區農民的培訓學習意識還不夠高,有83.3%的農民認為現有的知識和技能完全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根本沒有必要進行培訓學習(見表2);二是該地區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在調查中發現,很少有農民知道有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培訓,也不知道培訓的時間和地點。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民對職業培訓的學習動機和時間受限
湖南欠發達地區農民對職業培訓不夠重視。湖南欠發達地區農民的務農技能都是代代相傳的,能基本適應當地的農業生產需要,因此,他們的學習動機并不強烈,對新技術新技能的學習并不重視,想獲得補貼的農民占比達到64.4%,而想獲得技能增加收入的人數占比僅有15.7%(見表3)。同時,農民的學習時間也非常有限,農村常年處于農忙時期,他們參加短期培訓都存在較大問題,更不用說進行長期的學習培訓了。
2.2? ?政府資金扶持不足
湖南欠發達地區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策還不完善,未對培訓學習起到強有力的支撐。資金扶持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起到關鍵作用,政府要有相關配套資金來進行培訓項目的開展,尤其是在培訓課程的制定、培訓教師的選擇和農民的培訓等過程中產生的相關費用都需要政府承擔。而湖南欠發達地區地處偏遠山區,信息接受渠道閉塞,出去培訓難上加難,許多地方交通不便,要開展培訓需要更多的資金來扶持,而當地政府的資金扶持不足,限制了當地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
2.3? ?財政支持限制
政府在稅收和貸款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在農產品的銷售和運輸上扶持力度有限。該地區的農產品要運出銷售,其交通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加上農產品的售價偏低,除生產成本和運輸費等費用外,利潤微薄;在農民創新創業上,政府在專項貸款上也存在較多限制,如對現有資產的查驗、對征信的檢查、對項目的評估等,使得許多農民心有余而力不足。
2.4? ?農民培訓組織機構和機制的不足
湖南欠發達地區的培訓體制機制仍不夠完善。負責農民培訓的主管部門有:各地區的教育部門、人力資源保障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農工部、當地婦聯等;主要負責培訓的機構為:農廣校、普通高職院校、農民成人技術學校等。各主管部門都有不同數額的培訓專項資金,對農民技術技能培訓、交通食宿、獎勵等都有相關政策支持。但各組織機構都是相互獨立的,它們沒有統一的組織管理機構,且缺少有機配合與協調,培訓資源存在重復使用情況,浪費了財力物力人力。雖然各部門通過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起到了一定的配合協調作用,但在實際操作運行中,又存在牽頭部門不同、協調不足、各職能部門都想鋪自己的“攤子”,完善自己的培訓系統的問題。
3?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對策和路徑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農民培養與欠發達地區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原則,堅持城鄉統籌的原則,既要解決農民自身的觀念問題,又要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問題,完善政策措施,發揮好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2]。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品質。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較低,需要通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品質,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二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滯后,需要通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和轉型。三是創新農業生產模式。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生產模式相對單一,需要通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創新農業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四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面臨著嚴重的破壞和浪費,需要通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因此,欠發達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需求和緊迫性非常大,需要加強培訓和教育,提高農民的素質和能力,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和轉型,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3.1? ?建立針對性較強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體制機制
要培養高素質的職業農民,重點是要培養一批懂科技、善經營、能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在湖南欠發達地區落地生根[3]。國家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構建了以中央農業廣播學校分校為主體,以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校、農業職業院校等公益性機構為補充,以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實訓基地的“一主多元”教育培訓體系。
湖南欠發達地區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最重要的是需要政府進行統籌安排,要充分發揮政府主管部門在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中的指揮棒作用。根據該地區組織農民培訓學習難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創新學習方式,可以嘗試提供“上門”服務,政府主管部門可以采用固定課堂“領學”、流動課堂“送學”、空中課堂“引學”、田間課堂“導學”的教學方式,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幫助新型職業農民練就“過硬”的看家本領。
要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成效,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培養領導機制[4]。建議以地級市為單位進行統籌協調培訓計劃,再將計劃下沉到縣鄉兩級,加強縣鄉兩級對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的領導建設,在縣級成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全縣下一年度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計劃,以及培養工作的考核辦法和獎勵機制。鄉級要做好 培養工作的具體事項安排,加強對本地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的領導,合理安排培訓內容,根據當地村民的農業需求,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服務,形成培訓具有連貫性和實效性的培養機制。為了更好的將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落到實處,發揮更好的成效,可以將培養考核結果作為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
3.2? ?加大對該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資金投入
當地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湖南欠發達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資金投入力度,根據每年的培養人員數量、培養內容和培養目標,做好下一年度的培養經費預算,為財政支出提供依據。每年的財政支出是有限的,要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就要將按培養數量使用經費向以項目立項的方式進行劃撥,或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進行轉變,也可將社會力量納入到培養中來,與相關培訓業務做的非常專業的社會培訓機構進行合作,減少財政支出,提高培養的精準性和高效性。政府要多協調、多探索、多投入、多推廣、多扶持,不斷探索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
3.3? ?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指揮棒作用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大農民群眾是主力軍。做好“三農”工作要以農民為中心。以富民為根本,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為此,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轉變,通過激發農民創造力提升農業農村生產力[5]。
4? ?結束語
根據研究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欠發達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著人才流失、培養難度大、培養質量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農民共同參與解決。欠發達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要采用多種培養模式和方法。例如,可以通過提供職業培訓、技術指導和創業支持等方式來提高農民的技能和創新能力。欠發達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目標是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湖南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湖南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欠發達地區需要快速培養大量的新型職業農民,以適應快速發展的農業生產需要,快速獲取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拓寬銷售渠道。政府發揮指揮棒作用,將政策落到實處,高效服務該地區的農民,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將每一分錢用在刀刃上。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湖南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振興,也是實現湖南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
綜上所述,為了解決欠發達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的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農民共同努力,采用多種培養模式和方法,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湖南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王法權.加強農民素質教育 培養現代新型農民[J].河北農業科學,2008(09):135-136.
[2]吳兆明,鄭愛翔,劉軒.基于職業化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結構實證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9(13):60-67.
[3]鄧東京,饒異倫.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實施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湖南省藍山縣為例 [J].職教論壇,2009(04):30-32.
[4]崔紅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與思考[J].農村經濟,2017(09):1-7.
[5]陳楠,黃宇琨.農業高校主體式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研究[J].家畜生態學報,2018,39(09):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