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安寧
摘? 要:閱讀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承擔著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語言表達和邏輯推理等能力的重任,對于學生的整體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群文閱讀作為一種創新型閱讀教學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受到了語文教育者的關注和認同。文章對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及有效應用策略展開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群文閱讀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閱讀教學的形式和內容自然也隨之改變。將群文閱讀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和素材積累,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基于此,教師應從多元化和創新化的角度出發,精心設計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形式并挑選適合群文閱讀教學的內容。
一、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教學作用
1.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
從群文閱讀的角度出發,教師要選取類型相同或主題相同的文本資源,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結構圖等輔助工具,對文本展開分析和解讀,促使學生對文本產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為了達成群文閱讀的教學目標,教師還要通過創設情境或開設項目閱讀板塊的形式展開教學,讓學生感悟閱讀的樂趣。借助上述方式,學生既能喜歡上閱讀,也能形成規范化閱讀的行為習慣。
2.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群文閱讀中包含著眾多的文本資源。在此模式下,學生可以從群文閱讀的主題和主要教學目標出發,解析個體文本的內容和寫作特征等。因此,在群文閱讀模式下,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等會得以增強,久而久之,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3. 有助于創新語文閱讀教學模式
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通常以教師講解單篇文本為主。對單篇文本進行分解式解讀容易導致學生缺乏整體把控文本的能力。但是,有效的群文閱讀能夠改善上述狀況,它創新了閱讀教學的模式,對于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和閱讀深度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教學策略
1. 以教材為基點,滲透單元教學理念
教材是閱讀教學資源的主要來源之一。為了增強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有效性,教師應該以教材為基點,將單元教學的理念滲透其中,引導學生從單元整體出發,全面分析并深度解讀文本內容,進而掌握群文的整體基調和感情色彩。由此,既使得教材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又能讓學生在單元主題下的群文閱讀中獲得良好的閱讀感悟。
例如,在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確單元教學的主題,并將其作為群文閱讀的議題,進而帶領學生展開閱讀深度,促使學生理解并感悟群文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內涵。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本單元的單元導語“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學生可以明確本單元涉及的文本的體裁是寓言故事,進而引出群文閱讀的議題“小故事,大道理”,并引導學生明確議題內涵。隨后,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并初步理解文本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對文本內容展開深度研讀。其次,學生從整體視角解讀單篇文本,以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將群文議題放置在導圖的中心位置,并將各文本的題目作為枝干,明確了《守株待兔》中體現的“人應該積極努力,不能想著不勞而獲”的道理;理解了《陶罐和鐵罐》中體現的“人應該正視自己的缺點,尊重他人的長處”的寓意;理解了《鹿角和鹿腿》中體現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的意義;也理解了《池子與河流》中體現的“做人應該像河流,要有勤快、不怕苦的精神,而不能像池子,只貪圖眼前的享受,而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未來”的道理。得在單元視角下展開群文閱讀,學生能夠在單元主題的指引下,明確群文文本的深刻內涵,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2. 以情境為手段,深化學生理解能力
情境化的教學形式有助于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能夠讓學生借助感官體驗理解靜態化的文本素材。教師應該以情境為形式展開導讀活動,讓學生在情境的激發和感染下產生主動閱讀和深度探析的欲望,借此模式,學生不僅能夠充分理解群文文本的內涵等,而且可以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有效達成群文閱讀課堂深度教學的目標。
例如,在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本冊教材的《司馬光》作為群文閱讀的起點,引入課外小古文資源,如《刻舟求劍》《鐵杵磨針》,開展以小古文為體裁的群文閱讀教學活動。但是,由于學生生活的年代與小古文的創作年代相距甚遠,所以學生很難與文本產生共鳴。對此,教師可以創設導讀情境,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根據文本特征,教師應選擇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情境類型。首先,教師可以創設角色表演情境,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群文文本中的一篇,將其改編為白話文劇本,并根據劇本的主要內容布置表演場地;其次,學生分組表演,其他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演出的方式深入了解文本的內涵;最后,師生共同分析各小組的表演情況,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表述他們在表演情境中的收獲。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后,學生的理解能力、文本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3. 以項目為依托,促進學生深度閱讀
項目閱讀是增強群文閱讀教學深度的有效形式,教師可以開設項目閱讀教學板塊,促使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理解。
例如,在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的閱讀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教師可以創建以“傳承愛國精神”為主題的群文閱讀項目,引導學生對第二單元中的《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等文本素材展開閱讀,并利用互聯網搜集群文文本的創作背景,結合黨的發展歷程,探索群文文本的深層次內涵。由此,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本理解力也會逐漸提高。
4. 以活動為途徑,提升傳統文化素養
傳統文化素養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培養目標之一,主題活動則是增強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師可以將主題活動作為開展群文閱讀的途徑,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積累傳統文化知識、踐行傳統文化理念。
例如,在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草船借箭》《景陽岡》等內容開展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群文閱讀主題的活動,為學生提供經典名著閱讀資源,讓學生從不同的名著中提煉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從閱讀主題出發,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從文本的語言形式、描繪意境、人物形象等方面感悟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其次,待學生結束群文閱讀后,教師組織學生相互分享閱讀感悟,鼓勵學生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讓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拓寬文化視野。由此,學生的文化素養會不斷增強。
三、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是順應當前教育改革趨勢的一種表現,它創新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優化了學生閱讀學習的體驗。因此,為了充分體現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和重要價值,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以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真實狀況出發,合理地設計群文閱讀教學形式并選取適宜群文閱讀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高麗霞. 群文閱讀構建小學語文閱讀高效課堂[J]. 考試周刊,2021(19).
[2]張曉敏. 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 才智(下旬刊),2020(12).
[3]陸霞. 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現狀與實踐探索[J]. 學周刊,2020(22).
[4]吳秋菊. 小學語文課堂實施群文閱讀的策略[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9).
[5]臧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的策略探究[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