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婷(江蘇:蘇州市吳中區郭巷實驗小學)
科學是一門理性探究世界的學科,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小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階段,對于學生的認知發展、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結合新課標,堅持目標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創新導向,讓小學科學課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素養。
雖然現在的小學科學課程注重生活化,但是在一些地區和學校中,科學課程的設置還存在問題。有些地區和學校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而是單純地傳授科學知識,缺乏針對性和趣味性。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更加注重生活化教學,結合學生實際生活情況,開展富有趣味性和實用性的科學教育。
雖然探究式教學已經成為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一些地區和學校中,探究式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還存在問題。有些教師只是簡單地讓學生進行實驗和觀察,而缺乏針對性和深度。因此,在教學方法方面,需要更加注重探究式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設計合適的實驗內容和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雖然現在的小學科學教育環境已經更加注重生活化,但是在一些地區和學校中,科學實驗室和科技創新工作室等教育環境建設還存在問題。有些學校的實驗室和工作室設施落后,缺乏足夠的科學儀器和設備,無法滿足學生實驗和探究的需求。因此,在教育環境方面,需要更加注重教育設施和設備的更新和升級,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科學實驗和探究環境。
雖然現在的小學科學教師已經注重使用生活化教學方法,但是在一些地區和學校中,教師素質還存在問題。有些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和教育理念,不注重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情況,無法有效地開展生活化教學。因此,需要更加注重教師的專業培訓和教育素質的提高,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科學教育。
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科學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往往難以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例如原子、分子、電子等。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直觀生動形象的事例和實驗,使抽象概念具體化、實際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思維和方法,為將來更深入地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和熱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學生有熱情和興趣,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的奧妙,進而激發他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和熱情。通過生動有趣的實驗和教學,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科學的實用性和現實意義,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
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當今社會中,只有具備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觀察、實踐、探究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做出實驗,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鼓勵他們嘗試新的方法和方案,促進他們的自我實現和價值發揮。
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具體的生活實例和故事來讓學生更好地記憶和理解科學知識。例如,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實驗等,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和化學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可以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實踐,加深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點,提高學習效果。
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和探究,將科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例如,讓學生自己設計和制作簡單的電路、機械、化學實驗等,可以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技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選好生活化的內容是讓科學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更加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生活化的內容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實用能力和環保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生活化的內容也有助于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科學知識脫離生活、難以理解和記憶的問題。在選取生活化內容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年級、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選取。
在學習“水”這個章節的時候,可以關注當前社會上與水相關的話題和熱點,如城市供水、農村飲水安全、水污染治理、水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問題。選取有代表性的事例和案例,讓學生深入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和管理策略。可以結合學科知識和實際生活,例如水的循環、凈化、利用和節約等方面的知識,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飲水、洗浴、澆灌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水資源的實用性和重要性。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讓學生更加貼近科學,讓他們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和實用性,從而對科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這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和動力,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精神。這樣的例子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地將科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記憶。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空氣、水、食物等,來講解化學和生物學相關的知識。比如可以通過講解燒水的過程讓學生理解水的沸點和汽化過程。或者以最近的熱點新聞作為例子,比如某地發生地震,可以以這個新聞為例子,向學生講解地震的原理。
比如在學習《水的蒸發和凝結》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洗澡后鏡子上出現的水珠,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水珠?這是水的哪一種狀態?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蒸發和凝結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水在不同溫度下的狀態和轉變過程。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為什么洗澡后鏡子上會出現水珠?這涉及水分子在空氣中的蒸發和凝結過程,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了解這個科學知識點的真實應用。或者利用冰箱內壁上的水珠這個例子,向學生介紹水的狀態變化,讓學生理解水從氣態到液態的轉變,幫助學生了解水在不同溫度和壓力下的狀態變化。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探究冰箱中的水珠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問題出發,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實踐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實踐生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實踐中去。通過親身實踐,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還可以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感受科學知識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從生活常見的現象中選擇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實驗,例如水的沸騰、氣體的膨脹、聲音的傳播等等。在進行實驗前,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他們了解實驗可能存在的危險,知道如何保證實驗安全。
比如在學習《做個保溫杯》時,在實踐前,教師可以先對制作保溫杯工作原理及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進行講解,并對制作步驟進行詳細解釋。隨后可以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制作方法和動手能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制作過程和結果,并記錄實驗數據和觀察結果,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和記錄實驗過程的技能。在完成實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所學知識,增強生活中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探究式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探究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生活中善于發現問題,并且鍛煉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提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并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觀察探究,幫助學生梳理問題和解決思路,同時讓學生自主在生活中探究和發現。在學生探究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思考和總結,讓學生歸納總結知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學習《風的成因》這節課的時候,在開始學習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如“什么是風?”“風是如何形成的?”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風的成因。可以設置一些簡單的實驗,如用吹風機模擬風、用吸管吹氣制造風等,讓學生親自體驗和觀察,從而理解風的成因。將學生分為小組,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和討論實驗的結果和體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而加深對風的理解。根據實驗和討論的結果,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整理歸納出風的成因,并對成因進行簡單的概念解釋,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應該遵循素質教育改革原則,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是應該打破課堂教學的限制。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去體驗日常生活,從中獲取信息、尋找信息,提高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因此,教師應合理安排學生的課外作業,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業,而不只是理論題目。教師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通過實踐來理解新知識,回顧已學知識,使之更加牢固掌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學習《設計制作小車》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設計圖紙制作小車模型,并測試其行駛的速度和方向控制能力。同時,學生可以分組設計和制作不同形狀和大小的車輪,測試其在不同路面上的摩擦力和行駛效果。另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小車,例如購物車、輪椅等,了解其構造原理和設計思路,并畫出簡單的設計草圖。同時,布置一些與小車制作相關的理論題目,例如如何減小摩擦力、如何設計合適的車輪等,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
生活化教學是小學科學教學的必然趨勢,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素養。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注重案例教學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這樣,才能讓科學真正扎根于學生的生活中,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