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帥
摘 要: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小學生缺少勞動教育實踐機會,這導致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動手實踐能力不足。由此可見,勞動教育是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在此基礎上,依托學校后山田地,創建“藥王谷”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關鍵詞:勞動教育 實踐 體驗 勞逸結合 “藥王谷”
勞動教育可以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它強化學生勞動觀念,弘揚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強調學生全身心參與,手腦并用,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這是一門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協同發展的基礎性教育。
為引導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我校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切實開展勞動教育,在香花山的山腳,引入中草藥文化,開辟“藥王谷”實踐基地,將勞動教育與傳統中醫藥文化相結合,讓學生體驗農事,讓勞動教育趣味橫生。
一、尋根,一枝一葉總關情
“藥王谷”勞動實踐基地將中草藥引進課堂教學,讓學生在了解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同時,也為學生體驗農事、進行勞動教育搭建平臺。
對于很多學生而言,中草藥是極其陌生的,更不用說親手種植了。因此,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學校將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教育貫穿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邀請家長志愿者參與,帶領學生參觀歡樂佳田農場實踐基地,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
(一)強化勞動觀念,實地考察學習
現在的學生接觸農田勞作的機會跟以前相比大大減少,甚至很多學生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將來從事農業勞動,只希望他們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好好學習。這導致他們只認識自己碗中的米飯,卻不知道碗中的米飯來之不易,更不用說了解稻米的栽種、施肥、除草、收割以及碾米等一系列勞動工序了。由此可見,開展勞動教育要從生活入手,讓勞動教育滲入生活。
1.采訪,學習勞動經驗
生活是最好的課堂。雖然很多學生的勞動能力較弱,但是他們的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輩的,都是干農活的一把好手,擁有豐富的耕種經驗。他們對于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有著詳細的認知,是學生勞動教育最好的導師。
在勞作之前,我校的學生化身小記者,首先向我們的家長請教,咨詢種植中草藥的勞動經驗。通過家長的講解,學生對于種植中草藥有了初步的了解。如紫蘇、魚腥草、艾草等是人們常見的中藥,也非常適合種植,甚至我們餐桌上常見的菜(如秋葵)也是一味藥。這樣的調查結果讓學生驚奇不已,為我們的種植工作奠定了基礎。
2.參觀,學習勞動技巧
采訪長輩讓學生收獲了豐富的農村勞動經驗,那么具體要種什么中草藥?怎么種?這需要學生去實地考察,學習勞動技巧。為了讓學生對種植有更深入的了解,學校專門組織學生參觀了長街鎮的歡樂佳田農場。在參觀過程中,學生聆聽歡樂佳田基地的農業專家的介紹,親眼看到如何開墾荒地、如何播種、如何澆灌、如何施肥等。在參觀之余,歡樂佳田老師適當地講解,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咨詢相關問題,以更好地了解種植技巧。
采訪家長,參觀基地,不僅讓學生對種植草藥有了初步的了解,更有助于讓勞動教育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達到勞育和德育的共贏。
(二)參與種植初體驗,強調身心參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勞動教育最重要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個人生活,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學生初次在“藥王谷”嘗試種植時,個個興致高漲。但種植草藥看似容易,真正操作起來卻非常困難。
在“藥王谷”谷主張道泳老師的介紹下,學生認識到好看又好吃的秋葵的藥用價值,并且第一次嘗試用鋤頭翻土,第一次在谷中嘗試種植秋葵,第一次知道餐桌上的美食秋葵原來要經歷這么多的過程才能生長出來。這次有趣的種植體驗,讓學生對于后續種植中草藥的活動充滿期待,甚至在攀登香花山的途中,也會蹲下來,看看草叢中是否有可以移栽的中草藥,在保證植物完整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充實“藥王谷”。
二、探源,擼起袖子加油干
我校雖然開發了“藥王谷”實踐基地用以實施勞動教育,但并不是簡單地只將傳統的種植技術傳授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嘗試巧種、活種,探尋種植的新方式,注重手腦并用。在種植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術,激發學生勞動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勞動實踐與學生的學科知識相聯系,注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勞動質量和勞動效率;讓“藥王谷”實踐基地成為學生種植的樂園、學習的資源,充分發揮實踐基地的學習功能。
(一)學習的試驗田,注重手腦并用
1.堅持長期觀察,實時記錄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中,有對于植物成長記錄的學習——撰寫《植物觀察日記》。“藥王谷”便成了這個實踐的觀察基地。為了更好地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我們專門組織學生設計了觀察記錄卡,讓他們對自己種植的植物進行日常記錄,并將觀察內容記錄在表格中。這一實踐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如果學生需要長期觀察、定期管理,僅僅依靠一張表格是遠遠不夠的。在實踐過程中,我和張老師嘗試將種植區按照具體情況進行劃分,承包給各個小組,由各個小組集體商議,安排小組定期管理和觀察。
實行管理小組分區責任制,小組成員輪崗觀察,并將觀察情況及時記錄下來,以一個月為觀察期限。如果后期還需要繼續觀察,則由小組組長制訂學期觀察計劃,并將觀察記錄表裝訂成冊,形成學生的活動手冊。
在長期的觀察學習中,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養成了堅持的好習慣,還鍛煉了動手能力,體驗了田園生活的樂趣,一舉多得。
2. 設計對比試驗,推陳出新
在認識和研究“藥王谷”中的中草藥時,由專業的科學教師帶領學生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種植技巧。而植株除了去實體店采購,有的還在學校附近“淘寶”,如在香花山尋寶的時候,發現了一株山黃精。學生在種植時發現,種植山黃精和種植艾草的要求大不相同,這又進一步引發了學生的頭腦風暴:植物生長的特性與環境有什么樣的關系?
基于學生在種植中產生的真實問題,我們引導學生利用對比試驗法,研究了不同植物對于土壤環境的要求,了解學校“藥王谷”基地的土壤更適合種植什么樣的植物。
通過實時數據監測反饋,我們發現“藥王谷”因為背靠香花山,光照時間相對充足,砂質土壤居多,適合植物生長。養護問題是在勞動實踐中產生的,而實踐勞動恰恰又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讓學生在勞動教育實踐中發展思維能力,用勞育帶動智育,實現兩者協同發展。
(二)學科整合,激發創新創造
耕耘一片藥谷,收獲的不僅僅是一方土地;種下一粒種子,收獲的不僅僅是一株植物。現在“藥王谷”不僅僅是一片草藥園,更是全校師生的靈感來源。
1.繪制百草,做植物名片
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將“藥王谷”作為校內寫生基地,美術教師定期組織學生到“藥王谷”寫生,親自用畫筆繪制自己種植的植物,用相機記錄植物的生長軌跡。在此基礎上,學生還為種植的植物設計了專屬名片,擔任該植物的形象宣傳大使。下學期,我們計劃開發微信視頻號,專門出一期記錄植物生長和介紹植物的視頻。
2.收集百草,制作標本
在繪制百草的基礎上,學生還認識了很多中草藥,教師組織班級學生齊種班級樹,并在校園里留下班級學生成長的足跡。學生在“藥王谷”中尋找自己喜歡的植物,將它們制作成植物標本。比如我們班選擇了銀杏,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將收集的銀杏葉制作成閱讀書簽。每當學生打開書籍開始閱讀的時候,總能回想起自己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勞動與創作相融合,勞動成果為學生的創作提供靈感源泉,創作又激發了學生的勞動興趣。因此,學生在“藥王谷”的勞動是快樂的,智慧的源泉在勞動的指尖流淌。
(三)掌握技術,繼承優良傳統
學校的“藥王谷”為勞動教育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學生可以在園里學習農事。開墾、除草、澆水、施肥,雖然每一項工作都是艱辛的,但也非常有意義。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每一株植物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需要我們小心呵護,升華了情感,勞動技能也在實踐中得到提高。
在種植的過程中,我們指導學生學習植物什么時候需要澆水、怎么澆水、翻土的時候用哪種農具最合適、什么時候施肥,等等。“藥王谷”成了學生勞動技術的試驗田,學生在勞動中掌握了種植的技巧。
三、深耕,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藥王谷”為學生勞動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如何利用好這一勞動平臺,讓勞動教育有效地落地實施,這就需要深入挖掘其內在潛力了。深耕,讓勞動教育煥發活力,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鼓勵學生在學習和借鑒他人經驗、技藝的基礎上,嘗試新方法、探索新技術,增強獲得感、成就感和滿足感。
學生在校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動”起來,就要合理規劃學生的實踐安排,有效落實勞動教育的常態化。
(一)開展種植競賽
為了能讓更多的學生有序地參與勞動實踐,“藥王谷”內按需進行劃分,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種植比賽(主要面向高年級),按照時令在班級區種植植物。班級定期曬出自己管理區的成果照,參與學校的評比,獲得品嘗美食的機會。比如在秋葵的收獲期,學校組織學生去幫忙采摘,讓學生親自品嘗自己種植出來的勞動果實。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還讓種植實踐更加常態化。
(二)享受勞動成果
分享收獲,點燃學生的勞動激情。學生在收獲自己的勞動成果時,不僅參與了勞動體驗,更享受了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學生親自走進“藥王谷”,采摘自己親手種下的勞動成果,并將自己的成果與伙伴分享。六年級學生種植艾草,恰逢端午佳節,在畢業考之后,班長組織同學一起做了艾草香囊,作為畢業禮物贈予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勞動實踐中來,多樣的勞動形式有利于勞動教育的常態化實施。
四、結語
在后續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也計劃如何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勞動實踐中去,以此解決在勞動中產生的問題。“藥王谷”中有的植物喜陰,有的植物喜溫,有的植物需要充足的水分。這些在參觀歡樂佳田農場之后,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如管道水培、無菌育苗等現代技術都為勞動教育增加動力。技術與勞動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計劃在下階段與歡樂佳田農場開展校內校外的聯動教育。
體驗農事,勞逸結合。學生在“藥王谷”里種下種子,我們在學生心中種下勞動教育的種子。學生在這里勞動、創造,有科學的知識,有藝術的創想,還有對生命成長歷程的感悟。
參考文獻
[1]羅建軍,雷錦霞.山西省農耕文化發展淺析[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11).
[2]余菲菲.從“圖式”到“藝術符號”——對兒童繪畫中藝術符號的闡釋[J].學術論壇,2013(2).
[3]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4]張琳.鄉土文化傳承與現代鄉村旅游發展耦合機制研究[J].南方建筑,2016(4).
小學生學習指導·當代教科研202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