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羅杰斯意義學習理論,基于調動情感、訂立契約、代入場景的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聯系時事、對比影視、組織主題活動等途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歷史知識的類型,針對陳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識的特點設計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構筑高效的探究性課堂。
【關鍵詞】羅杰斯意義學習;自主探究能力;初中歷史
作者簡介:許丹(1992—),女,江蘇省張家港市塘市初級中學。
羅杰斯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完整的人”的學習,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將情感作為依托和手段,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自主探究的熱情,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1]。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避免直接灌輸歷史知識,而是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所謂的自主學習指的是學習者調動內因,專注于理解和分析歸納,自主找到解決問題的合適方法。如果教師能基于羅杰斯意義學習理念設計教學,則能更好地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聚焦核心素養,談歷史自主探究的原則
(一)調動情感,明確價值取向
教師要基于羅杰斯意義學習理論,結合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探究歷史自主學習的設計原則。羅杰斯意義學習理論關注情感教學,而歷史課程標準也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讓他們對歷史探究產生興趣,并認識到歷史研究的現實意義,從而升華感悟,從歷史事件中凝練出價值觀。
如在教學“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時,筆者用影視劇《隋唐演義》中的片段作為引入,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并讓他們自主挖掘史料,了解歷史上真正的隋煬帝做了哪些事情,再試著客觀公正地評價隋煬帝。學生用辯證的態度進行分析,認識到隋煬帝雖然縱情享樂,但在開鑿運河、開創科舉制度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筆者還讓學生進一步凝練價值觀,思考今人能從隋煬帝的身上得到怎樣的啟迪,要怎樣才能更好地建設國家。
在歷史自主探究中,學生調動了積極情感,懂得了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此過程中漸漸明確。學生也認識到可以借鑒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更好地建設國家。
(二)訂立契約,進行史料實證
羅杰斯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應該是學生自發、自行學習的體現,教師要把握學習的進度,指導學生進行自主評價,構筑重“學”的課堂[2]。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和學生訂立學習契約,使學生自主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并將史料實證方面的知識融入學習項目中,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如在教學“三國鼎立”這一課時,筆者與學生訂立學習契約,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分工,進行時間安排,完成三項學習任務。任務一:搜集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的資料,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陳述歷史事件;任務二:分小組辯論,說說在這兩次戰役中,獲勝方勝利的原因是什么;任務三:結合辯論過程總結觀點,說說當時的社會時局。學生不能憑空提出觀點,而是要先收集資料,再理性分辨,最后才能得出答案,由此能提升學生運用史料實證的能力。
在訂立學習契約的基礎上,教師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可以根據學習任務群的內容自主搜索資料、展開互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逐步認識到要基于史料分析歷史問題,這提升了學生搜集史料、運用史料的能力。
(三)代入場景,建立時空觀念
羅杰斯認為意義學習要有一個和諧互動的學習環境,為此,教師要創設有趣輕松的情境,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歷史圖片、歷史視頻等,讓學生代入歷史情境,在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建立時空觀念。
在教學“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時,筆者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現了《清明上河圖》的場景,還展示了一些以宋元時期為背景的影視劇作品,然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將自己想象成宋元時期的人,思考自己會經營什么買賣,如何交易,政府官員如何工作,本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如何等。學生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探究宋朝經濟重心南遷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學生進入了特定場景,因此他們能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下思考問題,其分析也會更加準確。
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和歷史人物產生共鳴,他們能將積累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運用其中,從而在和諧、輕松的氛圍中再現歷史場景。這樣學生就能做到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分析歷史問題,建立時空觀念。
二、指向學習動機,談歷史自主探究的途徑
(一)聯系時事,設置開放問題
激發學習動機,是羅杰斯意義學習理論關注的重點。學習動機能直接推動學生達到某種學習目的,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習過程,讓學生進入歷史自主探究。教師可以將歷史事件和社會時事結合在一起,設置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如在教學“抗日戰爭的勝利”時,筆者將歷史學習和“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活動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閱讀相關的新聞,并圍繞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進行思考。如在經濟日報上有一則新聞—《正確認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關系》,學生可以先展開自主探索,思考如何正確認識抗日戰爭,分析其和反法西斯戰爭之間的關系,然后再閱讀該新聞,看看自己的觀點是否和作者一致,自己能否提出更有建設性的看法。又如學生可以圍繞當今社會的國際關系,分析中國應該如何處理好和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或者從抗日戰爭的歷史中得到了什么啟迪,怎樣以史為鑒,更好地解決如今的國際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開放性的,沒有標準答案,所以給了學生更多發揮的空間,他們可以從經濟關系、對外政策等各種角度入手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
在開放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將歷史和新聞時事結合起來,從不同角度入手思考問題,自主搜集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對比影視,合理應用資源
不少初中學生都對影視劇作品很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采用跨媒介融合的方法,整合優質資源,讓歷史知識的呈現變得更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史料實證的思想,合理篩選影視資料,鑒別真偽。
如在教學“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時候,如果教師單純地講解紅軍長征的歷史,那么學生可能會感到比較抽象。為此,筆者向學生展示了電視劇《長征》中的片段,使得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等畫面生動起來。學生觀看完一個片段后,需要說出該片段展現的是哪一段歷史,然后在地圖中標注出它的位置。在標注完紅軍長征所有的地點后,學生對紅軍長征的整個過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筆者再提出探究主題,讓學生分析紅軍長征的原因、路線、結果和意義,提升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影視劇片段能起到調節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作用,但是如果使用過多、過于頻繁,也會出現喧賓奪主的問題。所以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運用影視資源,如在學生感到困惑、缺乏學習興趣的時候播放影視片段,這樣就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組織主題活動,引導深度思辨
羅杰斯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不能直接接受知識灌輸,而是要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知識的自主建構。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一些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自主探究中來,從而提升學生深度思辨的能力。
如在教學“明朝的對外關系”時,筆者圍繞“鄭和下西洋”這個主題,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引導他們深度思辨。這個主題探究活動共有三個任務,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其中一個或多個任務。任務一為必選項目,在任務一中,學生要自主搜集資料,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時間、過程和路線圖等,說說鄭和能成功實現遠航的條件有哪些。任務二和任務三是可選項目,它們都和比較分析有關,但是分別涉及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在任務二中,學生要對比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對外政策,說說它們有什么異同點,并分析當時的皇帝為何要采取這樣的對外政策。在任務三中,學生要對照明朝和西洋其他國家,找出它們在航海能力方面有什么差異,并分析中西方航海的目的有哪些不同。這樣的主題活動緊密圍繞“鄭和下西洋”展開,能讓學生在對比探究中發展思維能力。
在主題活動中,學生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組織能力都能有所提升。教師要圍繞歷史學習的重點和要點設計一系列主題任務,讓學生明白歷史學習的重點,從而準確地掌握歷史知識。
三、基于知識類型,談歷史自主探究的策略
(一)陳述性知識,評析歷史事件
教師要基于知識的類型設計歷史自主探究的策略。陳述性知識主要回答的是“為什么、是什么、說明了什么”等問題,這是歷史考試中常見的出題方式。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搜集陳述性知識,并利用它們回答問題,科學地評述歷史事件,從而建構更加完善的歷史知識框架。
如在教學“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挖掘書本中的陳述性知識。首先,學生需要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解決“為什么”的問題;然后,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過程,搞清楚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并進行簡單評述,回答“是什么”的問題;最后,將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鴉片戰爭進行對比分析,思考為何發生了鴉片戰爭之后,又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能得到怎樣的啟迪,如此解決“說明了什么”的問題。在完成整個系列的學習后,筆者結合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讓他們認識到對于陳述性知識,不僅需要記憶,還要利用它們進行歷史評價,通過對比分析、以古鑒今等方法,讓這些知識產生更重要的意義。
(二)程序性知識,建構邏輯圖式
程序性知識強調“怎么辦”,指的是人們有意識地提取線索,完成某項任務的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思維導圖等學習支架,讓他們思考如何在歷史學習中合理運用程序性知識,解決各種歷史問題。
如在教學“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時候,筆者先為學生提供了思維導圖作為支架,指導學生將“唐太宗”放在中間,從政治、經濟、用人、形成局面這幾個角度入手分析,評價唐太宗,總結其治國策略;然后,筆者指導學生思考思維導圖在歷史學習中的積極作用,即思維導圖清晰明了,有助于將各種復雜的歷史知識用清晰有序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就能觀察到缺少哪些思維方向,可以讓思考更全面;最后,筆者讓學生在解決其他歷史問題的時候也運用程序性知識,通過建構邏輯圖式的方式輔助分析,如學生可以分析“武則天”,探討如何評價武則天的功過。通過構建思維圖式,學生分析問題起來變得更輕松,更有條理。
羅杰斯意義學習理論將程序性知識的獲取分成認知、聯系、自動化等階段。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先提供支架,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再讓他們主動運用支架解決歷史問題,找到事件之間的聯系,最后撤掉支架,讓他們自主地探究和分析。
(三)策略性知識,開展變式練習
策略性知識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情境中對任務的認識,對學習方法的選擇和對學習過程的調控。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學習計劃,結合自己的真實情況展開變式學習,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如在教學“社會生活的變遷”時,筆者設計了活動課,讓學生自主設定學習計劃,探究“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該任務的目的是從衣食住行用等多個方面入手,展現社會的變遷,但是具體的學習策略需要由學生自主決定。筆者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能力、性格等方面入手做出決策,開展多元化的變式練習。如社交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通過社會調查等方式搜集資料,而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則可以選擇上網搜索的方式獲取資料。在分析階段,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辯證地思考社會發展對人們生活產生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分別有哪些,而思維能力弱的學生則可以用代入法,想象自己是某個時代的人,從而獲得切身的感受。在總結歸納階段,條理性強的學生可以選擇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總結,形象思維強的學生可以選擇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總結,語言應用能力強的學生則可以選擇撰寫小論文的方式進行總結。這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策略都不同,但是都很好地完成了探究任務。
羅杰斯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完成教師的任務,則算不上“完整的人”。因此,學生要自覺運用策略性知識,自主設定計劃,并結合實際情況調整計劃,展開自主學習探究。
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學習能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組織其參與到歷史自主探究中。這樣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進一步提升歷史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海燕.淺論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18 (16):37-38.
[2]張雷.解讀歷史:初中歷史教學的整合與探索[J].基礎教育論壇,2022 (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