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音樂教育要與姊妹藝術、不同領域之間進行融合,要重視知識內在關聯,加強教學內容有機整合。音樂核心素養強調學生從知識建構到技能掌握階段的整體發展。這需要小學音樂教師了解大單元整體教學的內涵與特征,整合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優化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確定大單元整體教學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大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袁娟(1984—),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蔣王中心小學。
一、大單元整體教學的內涵與特征
“大單元教學”是指以單元概念為出發點,對課程資源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利用、交錯設計,形成整體性單元教學目標、教學結果的教學模式[1]。另外,大單元整體教學具有以下特征。
(一)整體性
大單元整體教學改變了過去零碎的或重復的知識、技能的傳授方式,需要確立教學主題,形成單元教學目標,對一冊教材中幾個單元或一個學段中互相關聯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使教學目標、內容、活動更具整體性,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二)相關性
大單元整體教學需要以單元主題為核心,對原來的教材內容進行取舍、增減,刪除與主題無太大關聯的教學內容,把有用的教學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中,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教學整體,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三)階梯性
大單元整體教學課時較多,各個課時之間具有階梯性、遞進式的關系,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建構音樂知識體系,探索音樂學習的方法,提升音樂學習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四)綜合性
大單元整體教學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選取豐富的音樂資源,融入多元的音樂活動,讓學生自由地參與,主動地探索,享受學習過程,從而實現育人目標和育人價值。
二、小學音樂大單元整體教學的策略
(一)觀照課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普通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應以普及藝術教育為內容,把單純的音樂擴展為音樂文化。課標中明確,音樂學科課程涵蓋14項學習內容,需要按照學段設置學習任務,并將學習內容融入學習任務當中。課標中也列舉了聽賞、演唱、編創、歌舞表演等多個方面的學習任務。
(二)研讀教材
縱觀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其中涵蓋了傣族、蒙古族、藏族、黎族、彝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數民族的歌曲,但少數民族歌曲的數量占歌曲總數的比例還不到9%。小學三至四年級的教材中只有幾首比較經典的少數民族歌曲。而每一首少數民族歌曲的教學目標中都提到學生能夠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風土人情,這體現了文化理解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要想幫助學生實現對少數民族歌曲的有效學習,加深對少數民族歌曲和文化的了解,就需要對相關內容進行重組。
通過分析比較,筆者發現教材中的《金孔雀輕輕跳》《草原贊歌》《我的家在日喀則》這三首少數民族歌曲十分具有代表性。其中,傣族歌曲《金孔雀輕輕跳》是最有具象性的,從唱孔雀歌到跳孔雀舞,從學習到模仿,易學易懂。蒙古族歌曲《草原贊歌》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少數民族的歌舞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的關系,讓學生知道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生活跟騎馬是分不開的,所以他們的舞蹈里經常會出現騎馬的動作。對于藏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則》的教學,因為有的學生對藏族感到比較陌生,所以要讓學生明白:不少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地帶,這決定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有些藏族人民由于所生活的地方交通不便,會背著沉重的物品在山上爬行,時間一長,在山上爬行時身體的某些部位自然彎曲的動作就被他們加入了舞蹈中。教師可以通過巧妙設計情境,使學生在聽、唱、舞等豐富的音樂活動中,多維度地了解少數民族歌舞的風格特點;可以通過豐富的圖片、視頻,把音樂與生活、舞蹈藝術、民族文化加以關聯,使學生在欣賞、創造等音樂實踐之中,學會聯系相關文化,理解音樂的人文內涵、社會功能,追溯民族文化的淵源,從而開闊文化視野,提升文化理解素養。
(三)分析學情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班上的學生大都對少數民族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少數民族特有的傳統和風俗,而最了解的少數民族是傣族。因為他們學習過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難忘的潑水節》等相關課文,還有小部分學生在校外舞蹈培訓班里學習過傣族舞。雖然有的學生對于少數民族歌曲的相關知識、演唱方法了解得不多,對于少數民族舞蹈的欣賞與表現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但是他們的學習態度很積極,思維比較敏捷,接受能力較強,對新事物有濃厚的興趣,也有較強的創新欲望,這為他們學習本單元的音樂提供了幫助。
(四)確定大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和思路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要設計與學生經驗、社會現實和當地文化資源相關聯的情境與任務,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藝術實踐活動[2]。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改變過去采用的目標設計方式,從整體上設計各個課時的目標,使其相互之間形成遞進式的關系,以此幫助學生建構音樂知識體系。
筆者將本單元整體教學的目標確定為:學生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本單元的歌曲,學會傣族、蒙古族、藏族舞蹈的幾個基本動作,了解少數民族歌舞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通過少數民族歌舞的關聯與融合,更好地理解少數民族歌舞的表現形式及文化內涵;通過參與演唱、演奏、編創等藝術活動,激發對少數民族歌舞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發展音樂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感知少數民族音樂的風格和其中的情感,培養音樂欣賞能力、審美情趣和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以上目標指向了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的音樂核心素養。
結合本單元具有統領性的整體教學目標和內容,依據學生能力的發展特點,筆者確定了以下教學思路,并據此設計了各個課時的目標。
筆者把少數民族歌曲的演唱和舞蹈的編創作為大單元整體教學的重點。相關課時的內容都圍繞“少數民族歌曲、舞蹈與人們的生活之間有什么關聯?”這個基本問題進行,也能為歌曲演唱、舞蹈編創服務。如在教學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則》時,筆者創設了情境,帶領學生對日喀則的自然風光、地理位置、建筑風格、民族樂器、人們的衣著服飾進行了分析,從而進一步了解日喀則,了解民族文化。將歌曲演唱與舞蹈編創相結合,發揮了舞蹈對學生表現歌曲、理解文化內涵的輔助作用。通過對傣族、蒙古族、藏族這幾個少數民族的歌舞的學習,學生發現了少數民族歌舞的魅力,了解了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并且領會到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第一課時—發現、感知。讓學生走進傣族,通過學唱歌曲《金孔雀輕輕跳》,初步感受傣族歌舞的風格并嘗試進行舞蹈編創,激發學生探尋民族文化的興趣,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體會、理解。讓學生走進蒙古族,通過學唱歌曲《草原贊歌》,進一步感知少數民族歌舞中蘊含的民俗、文化與人們生活的聯系等等,同時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舞蹈編創。
第三課時—表現、遷移。讓學生走進藏族,通過學唱《我的家在日喀則》這首歌曲,在前兩個課時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之上編創舞蹈動作,并對已學的少數民族歌舞知識進行回顧、復習和歸類,從而總結出少數民族歌舞和人們生活的關聯。
各個課時的目標相互關聯,層層遞進,而且有助于筆者落實大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建構音樂知識體系。
(五)提煉基本問題和關鍵問題
音樂教師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積極參與創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藝術實踐活動,學會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提升創意實踐能力[3]。教學中問題的設計,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有效的大單元整體教學需要提煉出一個基本問題和多個關鍵問題(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二者相互關聯。其中,基本問題是在本單元學習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關鍵問題是在各個課時中指向學習任務的主要問題。
表1中列出的六個關鍵問題循序漸進,有利于將教學重難點落到實處,幫助學生有效構建起少數民族歌舞的知識體系。
(六)創設情境
課標十分重視情境教學,也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少數民族的歌舞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了解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是學習歌曲、編創舞蹈的重要基礎。這需要教師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如在第三課時《我的家在日喀則》的教學中,筆者首先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動畫,展示西藏地圖、西藏風景圖片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創設出一個個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然后,筆者展示形象化的歌曲旋律圖,將學生帶入日喀則的小朋友每天唱著歌爬過高高的雪山的情境,讓學生找出歌曲學習的難點。最后,筆者還展示了藏族服飾、樂器和藏區的雪地、草原、牧場、糧田、河谷等圖片,讓學生討論藏族人民為什么喜歡跳踢踏舞,再自主編創舞蹈。
教師通過搜集大量的關于少數民族的地理環境、生活風俗、服飾、樂器等方面的圖片、視頻,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在教學時,教師把多媒體資源、學生資源、聽課教師資源等利用起來,讓學生與聽課教師現場進行接龍唱、合唱、自由編創、跳集體舞、小組合作表演等,可以在有趣的活動情境中進行文化的滲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表現歌曲,進而愛上少數民族歌曲。
(七)開展多元評價
學業質量標準是教師進行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也體現了學生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4]。鐘啟泉教授在《課堂研究》一書中談到,目標、教學、評價三位一體應成為單元設計最重要的指標[5]。這一指標體現了“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要求,其意義在于檢測教師的教學效果如何,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否達成。
本單元的教學評價內容(部分內容如表2所示,表2中的評價標準指向的是審美感知、藝術表現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評價主體有教師,也有學生。
在本單元整體教學中,筆者合理取舍,有針對性地選擇少數民族歌曲進行文化滲透;合理設計,融合歌曲演唱和舞蹈編創,使兩者相得益彰;合理拓展,挖掘課程資源,豐富學習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做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結語
未來已來,未來可期。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實施,大單元整體教學成為一種趨勢,也可以作為實現育人目標、育人價值的重要途徑。核心素養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有效落實,筆者期待看到同行們有益的、深入的實踐與探索成果。
【參考文獻】
[1]蔣箐.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音樂課“大單元教學設計”方法分析[J].漫畫月刊,2021(35):22-23.
[2]李雅.小學藝術課程實施現狀與對策研究:以太原市X區四所小學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2.
[3]王子涵.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2.
[4]于海波,畢華林,呂世虎,等.新課標新在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深度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22(10):1-19.
[5]陳艷茹.素養培育視角下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案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