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正處于少年向青年的過渡階段,心智尚未發展成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中滲透人文素養,可以幫助初中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使其得以全面發展。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興趣;創設教學情境,聯系現實生活;在課堂上展現人文關懷,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將課堂延伸至課外。
【關鍵詞】初中教育;人文素養;道德與法治
作者簡介:蘆曉麗(1986—),女,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絢麗多彩、充滿幻想的花季,身心尚未成熟,所以這個時候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其建立正確的三觀是非常重要的。人文素養包括一個人的道德層面和精神層面,是一個人內在的本質,人文素養越高就越能正確辨別自我與社會、他人和物質之間的關系。同時,人文素養也是新一輪教育改革明確要求的學生培養目標之一,它體現了社會對人才的新需求,也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的培養方向[1]。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巧妙地將人文素養滲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人文素養的熏陶,提升自我。
一、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興趣
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影響,傳統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枯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上存在不足,教師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推陳出新,創新教學模式。首先,教師應該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給予足夠的關注,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通過互動討論、做游戲、多媒體教學等方式,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加深學生對人文素養教育的理解。其次,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角色與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做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上的引路人,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從教學環節中體會人文素養,提高個人修養。
例如,在教學“家的意味”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在互聯網上搜集一些關于家庭和父母的感人新聞,或是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視頻等,并將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上課時為學生展示,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將課文內容更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圖片與視頻帶來的視覺沖擊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再通過對課文的講解,讓學生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以及家庭對一個人的作用,加深其對家人的情感。在課文講解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拋出問題,如“你認為家對我們的意義是什么?”“中國人的春運文化體現了什么樣的人文因素?”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討論過后,每一組選出一個代表分享小組觀點。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與歸納,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與討論互動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和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思考與理解,讓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再例如,在教學“做守法公民”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班級小法院”的游戲,以游戲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需提前準備好劇本和道具,并分配好角色,讓學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書記員、代理人、陪審團等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容易混淆課堂內容與現實生活,所以被告這一負面角色最好由教師扮演,避免學生之間產生不必要的摩擦。“班級小法院”可以以校園盜竊案件或校園暴力事件為主題模擬真實法庭流程,讓學生大致了解課本內容與法庭程序。游戲教學的方式,不但激發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了解并感受到真實的法庭流程,加深了學生對法律的認知與敬畏,使其在往后的生活中能夠做到遵紀守法、嚴于律己。
二、創設教學情境,聯系現實生活
要想更好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人文素養,就必須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因此,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堂中,教師不僅僅需要向學生講述知識,還需要引導學生結合現實,學以致用。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帶入生活中的場景。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了解學生的思想,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及進度,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例如,在教學“誠實守信”這一課時,教師不僅需要對課文進行講解,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教師可以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穿插一些現實生活場景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或者是社會熱點。比如,教師可以結合誠信考試,向學生提問:“如果你的同學在考試過程中要求你傳遞答案,你應該怎么做?”教師還可以結合食品安全事件向學生提問:“你怎么看待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面欺騙消費者的問題?”在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還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分析,并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通過聯系現實生活,學生可以更容易了解教材中所傳遞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如果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問題時,便可以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做到學以致用。
再例如,在教學“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不遵守社會秩序的不文明現象,如闖紅燈、公共場所吸煙等,并以此引導學生遵守秩序,做文明公民。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同模擬這些不文明現象,由教師扮演在公共場所做出不文明行為的人,比如在圖書館大聲喧嘩的人、在教學樓里吸煙的人、在地鐵上外放視頻的人,讓學生對其不文明的行為進行勸說。學生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會將自己帶入生活中的實際場景,進而對社會不文明現象產生自己的判斷,并從中得到啟發,加深對社會規則的認識,逐漸養成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2]。
可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切入點,鏈接日常生活,探究學生在成長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基于此,人文素養的滲透應該作用于學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師不能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割裂開來,而是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聯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并對學生適當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即使脫離課堂也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良好的判斷與約束,從而自覺提高人文素養。
三、給予人文關懷,改善課堂氛圍
人文素養的靈魂,不在于能力的高低,而是應該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其核心就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因此,要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人文素養,教師首先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感受到人文關懷,在教師和課堂氛圍的熏陶與感染下,學生會不知不覺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要想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人文關懷,教師必須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與理解,以學生為主體,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之間相互關愛、團結友善,營造出師生平等、互相尊重、溫暖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學會親師信道、友愛團結,在體會到人文關懷的同時也給他人送去關懷[3]。
例如,在教學“揭開情緒的面紗”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討論自己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常常會產生什么樣的情緒,自己又是通過怎樣的方式進行調節的。待到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需要及時做出總結,并為學生分析每一種情緒的調節方式。比如,有的學生回答:“每一次考試失利時,我都會感到失落和傷心,自信心受到打擊。”這時候,教師需要表示出對學生考試失利而產生的負面情緒的充分理解,并鼓勵學生:“一次失利并不代表什么,將失利轉化為動力,下一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同時也可以給學生提出調節失落情緒的方案,如找同學和教師訴說,吃一頓大餐,看一部勵志電影等。在課堂結束前,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當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消化不了的情緒時,隨時都可以來尋求教師的幫助。通過對學生情緒的理解與分析,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來自教師的人文關懷,在溫暖的課堂氛圍里得到感化與感情的升華,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情感認知能力和人文素養。
再例如,在教學“集體生活邀請我”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完成課堂教學后,向學生提問:“你認為你的同桌有什么優點?他在集體生活中給你提供了什么幫助?”由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與同桌之間的點滴,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感受到來自同學的人文關懷,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在課堂結束前,教師需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再次引導學生關愛同學,相互尊重,學會感恩。最后,教師布置課后作業:以“我最想感謝的同學”為主題給自己的同學寫一封感謝信。在寫信的過程中,學生會回想起某個同學帶來的溫暖與感動,這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集體和同學的感情。環境與氛圍會影響人的性格,在溫暖的氛圍下學習,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感情的表達和性格的塑造[4]。
可見,學習環境與課堂氛圍影響著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與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因素。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豐富課后實踐,加深課堂感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想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不能僅僅依靠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還需要通過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其對人文素養的感受更加真切,對課本的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視野得到了開闊,生活經驗也得到了豐富。他們能夠從實踐中總結出自己對人、事物和人文素養的認知,自覺進行自我約束與提升[5]。
例如,在教學“積極奉獻社會”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社會上無私奉獻的感人新聞,或者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通過他人無私奉獻的事跡感化學生,呼吁學生學習這些人物無私奉獻的精神,并組織學生周末參加公益活動,例如為社區打掃衛生,在當地旅游景點無償為游客進行講解,去敬老院給老人送溫暖等。這一系列的課外實踐活動可以對課堂進行有效延伸,使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對自我價值產生認同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以及人文素養。
再例如,在教學“延續文化血脈”一課時,教師可以先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例如舞龍舞獅、刺繡、剪紙等,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接著,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觀看我國傳統的藝術表演,如京劇、木偶戲、皮影戲等,或者讓學生學習一些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書法、圍棋、國畫等。通過觀看傳統藝術表演、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等 ,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認同感,也在不知不覺中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傳承與傳播。最重要的是,學生在觀看傳統藝術表演與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對課本內容有了自己的理解,在實踐中的過程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人文素養[6]。
可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高認知能力。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結語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做好人文素養的滲透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人文素養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個人的綜合素質,還能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對提升民族以及國家競爭力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個漫長的滲透過程。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時刻保持耐心、堅守初心,像藝術家對待自己的作品一樣對每一個教學細節都做到精益求精,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當作自己的責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出更多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雙雙.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培養學生人文素養[J].試題與研究,2022(18):85-86.
[2]韓天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2(9):103-104.
[3]袁娟青.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21(17):116-117.
[4]顧茜.人文素養教育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20):45-46.
[5]李路萍.關注人文,有效感悟: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人文素養[J].新智慧.2019(11):34.
[6]王紀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策略[J].新課程.2020(41):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