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江萍
摘? 要:為實現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房屋建筑學課程以知識傳授為依托、以價值引領為導向凝練了課程目標,明確在理論教學中課程思政貫穿課前、課中與課后的建設思路,剖析實踐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政元素和實踐教學方法折射的育人導向,探索第二課堂(專題講座與學科競賽)的育人內涵,從課程內容出發,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巧妙設計思政元素的融入點與融入方法。
關鍵詞:課程思政;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房屋建筑學;土木工程;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S2-0107-05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relying on knowledge imprinting and guided by value, has condensed the course objectives, clarified the construction id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before class, during class and after class, and analyz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educational guidance reflected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second class (special lecture and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nd starts from the course content, deeply explor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cleverly designs the integration point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Building Architecture; civil engineering;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的建設需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以專業課程為基本載體,首先梳理專業課的教學內容,然后結合不同課程的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之中,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2]。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展工程教育認證的初步研究至2016年正式成為《華盛頓協議》的一員,體現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也為在社會多元價值交織的復雜背景下,對標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標準,開展專業建設與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3]。
本文旨在對標《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解讀及使用指南(2022版)》[4],在人才培養實施的過程中堅守專業定位,注重學科視野,注重多元融合,注重學科文化育人,注重學以致用[5]。具體是以土木工程專業的基礎課——房屋建筑學課程的授課內容為依托,尋找課程所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及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在理論教學與實踐設計時實施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并肩育人[6]。
一? 房屋建筑學課程思政實施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的實質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理論知識、實踐操作等各項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當中,引導學生將專業所學轉化為內在優良品質,轉化為自己精神世界的能源,或者轉化為自己的個人素質,能更好地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課程思政旨在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融合,實現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7-8]。
房屋建筑學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入門課程,作為理工科教師在傳播知識、培養學生掌握扎實基礎理論的同時,將“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地投影到教學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樹立強大的文化自信,塑造學生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有著重要意義與價值[9]。
二? 課程思政設計
(一)? 課程教學目標
房屋建筑學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專業培養目標為載體、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畢業要求為主要依據,注重專業課程中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倫理思維的塑造,設定了新的課程目標(見表1)。
(二)?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
房屋建筑學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在理論課與實踐課中都巧妙嵌入了思政元素,在第二課堂中也有序開展了“教書”+“育人”,推進課程思政實施的策略,如圖1所示。
1? 理論教學
為培養綜合實力過硬、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新時代土木工程師,房屋建筑學課程在授課過程中以堅定的政治立場、深切的愛國情懷、新穎的教學思維、廣闊的專業視野、嚴明的組織紀律、正派的人格品質為核心開展了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學工作。
在理論教學中,房屋建筑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思路如圖2所示,在本課程思政改革之初,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課程德育目標的制定,如賞析中國建筑歷史、選取代表性建筑、剖析杰出人物以及設計思政元素的融入點。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與互助學習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同時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課后通過微課、課程匯報、問題討論等形式,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自己的責任與目標,鼓勵學生樹立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努力奮斗的信念和信心。
2? 實踐教學
房屋建筑學課程實踐是在理論課程結束后,以民用建筑的平、立、剖面設計以及節點構造設計為教學內容,集中開展為期一周的項目教學。課程實踐要求學生科學、合理地規劃建筑圖,同時要敢于創新,對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可以查閱文獻資料與規范圖集自主解決,目的是讓學生綜合掌握建筑施工圖的基礎理論和相關專業知識,具有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房屋建筑學工程實踐采用FBL教學法(現場教學法),讓學生通過現場的親身感受,理解枯燥的理論知識,通過檢驗將理論和實踐有機融合,加深理論掌握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綜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一個輕松但真實的教學環境,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理解作為工程技術人員所需具備的責任與使命。
本課程分析了蘊含于房屋建筑學實踐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中的思政元素,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畢業要求,設計了思政教學與專業實踐有機結合實施思路,如圖3所示。
3? 第二課堂
為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知識積累,房屋建筑學課程在課后開展了多次富有特色的專題講座,在補充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鼓勵學生以學科競賽為載體豐富實踐經驗,使個人的素質獲得充分的展示與鍛煉。
專題一,現代醫院建筑設計,從醫療功能要求、綠色環保要求、人性化要求到智能化要求,展示了建筑設計中人體工程學原理,同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專題二,清水混凝土墻的藝術表現,以材料本身所擁有的柔軟感、剛硬感、溫暖感、冷漠感帶來的感官影響,表達出建筑情感,看似“素面朝天”實則具有樸實無華、自然沉穩的外觀韻味;專題三,屋頂花園設計,以適用、精美、安全、創新及經濟等設計原則,展開環保、節能意識的培養;專題四,建筑結構類型分析,按建筑材料的不同認識磚木結構、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的特點,教會學生理解“人盡其才”的道理。
工程制圖及3D建模大賽要求學生按照制圖標準進行工程圖的繪制,培養學生在繪圖中精益求精、在標注上一絲不茍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誠實守信、認真負責的職業道德觀;安全技能競賽中學生深入學習安全規范和紀律條例,認識到工程事故的產生不僅源于施工水平與建筑材料,更多的安全隱患是由于工作態度不端正、操作不規范所造成的,引導學生形成安全意識,建立法治觀念,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以指定的結構、尺寸和荷載,要求學生完成最優結構模型的設計、制作與試驗加載等任務,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三)? 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房屋建筑學的授課內容中蘊涵了較多可挖掘的思政內容(表2)。
本課程結合專業知識和思政要求,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舉例講授法、啟發教學法、比較分析法、視頻教學法和討論教學法等)設計思政元素的具體融入,豐富課堂又引導學生積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1? 舉例講授我國建筑發展中的輝煌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
中國建筑的發展中,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宮殿遺址運用了較為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巨大的宮室與陵墓;四川雅安高頤墓闕是較為經典的磚石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磚塔作為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佛塔,有精美的雕塑與壁畫;山西五臺縣佛光寺大殿不僅繼承了漢代建筑的成就,而且吸收融入了外來建筑的成果;河北趙縣安濟橋是世界最早的空腹拱橋;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堂在繼承中創新,展現了民族風格特色;近現代的人民大會堂、長江大橋標志著我國的大型建筑走向了新的征程;新時期的國家體育場(鳥巢)、世博會建筑等建筑形式和規模的發展,無不彰顯了我國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古今建筑中展現的智慧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力素材;建筑技術和施工手段的逐步演化是學生“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根基;體型豐富、類型多樣的超高層建筑建設是國家發展力量的表現,讓學生從內心感受祖國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內心深處萌生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
2? 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入建筑圖設計核心,引導學生做事要有大局觀
建筑設計時需要考慮空間的多重屬性,如遮風避雨的基本功能屬性、建筑安全的結構保障屬性、人工與自然協調的環境屬性,以及色彩、比例、尺度等的精神屬性,蘊含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的哲學思想,教會我們在進行空間分析、思考、處理時要辯證地看問題;建筑平面圖、立面圖及剖面圖的設計組成了建筑施工圖設計,但是平面圖設計又是立面圖與剖面圖設計的依據,蘊含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教會我們要用發展與聯系的眼光看待問題。同時只有全面考慮建筑空間的效果,才能使每個面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銜接,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教會我們要先整體后局部,善于“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3? 采用多種方式展開構造設計的教學,培養學生自信、團結和用知識造福社會的意愿
建筑物的六大組成部分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如屋頂是建筑物頂部的圍護構件,承受各種荷載且需要滿足防水、保溫與隔熱,基礎是建筑物最底部的承重構件,承受房屋上部各種荷載并將荷載傳給基礎,看似屋頂與基礎并不關聯,但是內在聯系密切。建筑物與其組成部分正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如果各部分統一協調,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部分之和,反之當部分以欠佳的形式出現一定會對整體產生損害,影響整體功能的發揮。建筑中蘊含了“全局觀”“大局觀”的思想,要求我們在工作中也要樹立全局觀念,做好局部的工作,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這樣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4? 采用視頻學習裝配式建筑的應用,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刻苦鉆研的精神
武漢火神山醫院從設計到交付使用的“神速”體現了裝配式建筑的優勢,這離不開裝配式建筑構件設計的標準化,施工的機械化和管理的科學化以及先進的設計理念與管理方法。這是中國在建筑工業化領域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中國工匠精神的詮釋。
三? 結束語
如何將實踐創新、科學嚴謹、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用于鞏固、強化專業知識,如何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家國情懷且能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的新時代工程技術人員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以土木工程專業房屋建筑學課程為例,針對立德樹人的要求和“三全育人”的宗旨,設定了學習目標、能力目標的同時明確了思政育人目標;結合課程特點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及第二課堂中設計了課程思政融入的策略與路徑;深度剖析授課內容,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采取合適的授課方法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在教、練、學一體化的教學環境中,引導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知與行動相統一,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專業才能,意識到作為未來土木工程師的使命與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 03_462437.html.
[3]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工程教育認證標準(T/CEEAA 001—2022)團體標準[EB/OL].(2022-7-15)[2023-2-20].http://www.ttbz.org.cn/StandardManage/Detail/65001/.
[4]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解讀及使用指南(2022版)[EB/OL].(2022-11-08)[2023-2-20].https://ww
w.ceeaa.org.cn/gcjyzyrzxh/xwdt/tzgg56/631560/index.html.
[5] 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4-66.
[6]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7]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8] 劉承功.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8(6):62-67.
[9] 葉志明,汪德江,趙慧玲.課程、教書、育人——理工類學科與專業類課程思政之建設與實踐[J].力學與實踐,2020,42(2):2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