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赟暢 胡縱宇
摘要:[目的/意義]高校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高校智庫的精準定位和分類指導,對有條件的“小微智庫”進行建設,有助于高質量高校智庫矩陣體系建設的完善。[方法/過程]以具備向智庫轉型條件的研究基地為基礎,提出高校智庫中“小微智庫”的概念,采取了數據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通過對某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的分布情況、運行機制以及成果產出情況進行的實證研究,分析了其成果應用現狀及其特點。[結果/結論]高校“小微智庫”所呈現的研究定位精準性、領域聚焦性、資源調配便利性、供需雙方平衡性以及決策咨詢契合性等主要特點,有效地提升了高校智庫的影響力,是高校智庫高質量發展的導向。基于此,從智庫的主管部門、依托單位的管理部門以及合作單位的角度對高校小微智庫在智庫體系建設、機制創新、評價優化和合作方式上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小微智庫 高校智庫 高質量發展 智庫建設
分類號:G640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3.02.1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國家開始高度重視智庫的建設發展。在一系列因素的推動下,國內掀起“智庫熱”的研究熱潮。智庫熱的出現和興起體現了我國國家治理科學化與決策管理的民主化進程,智庫是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產物。高校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組成,其數量占智庫總數的29.3%,但入選綜合排名影響力前十的高校智庫僅有1家[1]。與政府型及社會型智庫相比,尤其與國外同類機構相比較,我國高校智庫發展相對滯后,在貢獻力上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高校智庫的發展現狀與高校自身所具有的學科資源、人才資源基礎不成正比,也影響到對高校智庫的社會評價。因此,本研究以特定類型的高校智庫的建設實踐分析為基礎,提出“小微智庫”的概念,分析該形態智庫特征及建設發展方面的優勢,以有效彌補當前智庫發展中的不足,進一步促進智庫功能的發揮。
2 高校智庫發展格局下的“小微智庫”存在基礎
2.1 小微智庫內涵的界定
“小微智庫”概念是在對經濟學中“小微企業”概念借鑒及對其在經濟結構中的功能和地位實踐分析的基礎上衍化而來。“小微企業”是微型企業和小企業的合稱,2011年由四部門聯合下發的新修訂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首次把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種類型[3]。2012年,由國務院頒發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將小型微型企業進行了合并[4]。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在政府公文中使用了小微企業的概念[5]。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功能。一是發展成為中國企業的有力組成。有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7月底,我國小微企業名錄收錄的小微企業已達7,328.1萬戶。其中,企業2,327.8萬戶,占企業總數的82.5%;個體工商戶5,000.3萬戶,占個體工商戶總數的80.9%[6]。二是成為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有研究顯示,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釋放全社會的創新活力的需要,大量涌現的小微企業成為激發社會創新潛能并構建創新型國家的中堅力量。僅2017年,中國小微企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突出,已成為亞太地區保持最樂觀態度的小微企業群體。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推動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顯[7]。三是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具體表現在:小微企業的發展滿足就業需要,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維護了社會穩定;小微企業孵化和轉型發展為其成為中大型企業提供了可能,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潛在力量,從2018年我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來看,逾九成上榜的企業是由小微企業成長起來的[8];同時,小微企業的發展培養出相當數量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對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國家軟實力起到促進作用。“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特點聚焦“小”和“微”,包括生產規模較小,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種類較單一,只在特定區域有一定市場份額,并且帶有鮮明的地域產業特點[9]。此外,“小微企業”一般投資小、管理簡單靈活,可供選擇的經營項目相對較多,規模小且易受外部環境影響,面對市場變化能快速做出決策,能夠快速順應市場需求調整經營和治理模式,便于縮短技術創新周期,搶占新技術應用和技術創新先機[10]。
根據《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規定的基本標準,我國的智庫主要分為黨政軍智庫、高校智庫、社會智庫、科技和企業智庫等類別。經中央和地方多年建設,我國不僅建設了一批代表國家最高決策咨詢水平的國家高端智庫,也建成了一批為省、市、自治區提供重要決策咨詢的地方高端智庫,高校智庫在這些智庫中均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智庫在實際建設過程中也呈現多樣性。一方面,在建設高質量的高校智庫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保證研究獨立性,獲得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部分高校智庫已經通過法律程序獲得了獨立法人資格,并且在法理上雖不可以將“營利”作為目的,但是可以通過“盈利”保證其生存和持續發展[11],豐富了高校智庫的“企業”屬性;另一方面,在高校智庫的實際建設過程中,許多既有的研究基地和中心擁有多年的運行經驗,具有智庫的建設基礎,人員構成相對穩定,資金投入較少且固定,服務對象以基層為主,研究領域聚焦于微觀層面,解決執行中的具體問題,在特定的區域和行業范圍內,具有一定影響力。這些形態的研究機構與“小微企業”的特征及發展呈現相似性,需要進一步界定和分析(見表1)。
鑒于此,本研究對“小微智庫”進行如下界定:由少量的專職、兼職人員組成,資金投入少且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服務所在區域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為主,特別是基層政府、街道、社區、鄉鎮等機構,主要發揮決策咨詢功能,研究領域相對具體,具有一定靈活性,以解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導向的智庫研究機構。
2.2 小微智庫的發展基礎
“小微智庫”作為高校智庫發展的一種方向,其存在具有相應的現實基礎。
首先,高校智庫在智庫結構中的快速增長為“小微智庫”的產生創造了良好的建設環境。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和教育部《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當前高校智庫呈現形式多樣的特征:包括2011協同創新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社會科學專題數據庫和實驗室、軟科學研究基地、全球和區域問題研究基地、海外中國學術研究中心,以及面向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的特色政策咨詢機構[12]。高校智庫按管理主體分為政府委托、高校自辦和高校合辦三類。其中,政府委托是主要形式,由省、市宣傳部門歸口或相關部委委托批準高校設立,擁有一定的政府撥款,包括具有智庫性質的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協同創新中心和各省市認定的重點智庫中的高校智庫;高校自辦是以高校投入為主,通常是高校的研究中心或獨立的二級科研機構;高校合辦智庫則呈現“跨界”合作特點,通常是使用高校的資源,依托高校管理,或是由高校作為獨立法人申請承擔。南京大學CTTI(Chinese Think Tank Index)收錄智庫已從2016年的590家發展到2018年的700家,其中高校智庫占到一半,并呈上升趨勢。
其次,高校現階段運行的研究平臺為“小微智庫”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建設條件。高校的研究平臺通常是由主管部門批準或由高校發起建設,并在建設目標上基于“問題導向”。例如,2014年6月,江蘇省由社科聯頒布的《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管理辦法》將決策咨詢研究基地設立依據定位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黨政機關,以課題研究為紐帶,組織聯合攻關,服務科學決策,促進我省新型智庫建設”。由教育廳發起建設的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依據2012年10月該省發布的《省教育廳 省財政廳關于深入推進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實施意見(2012—2020)》中的建設規劃第七點“實施創新平臺與智庫建設計劃”所列需求產生。這些研究機構的成立均在2015年《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文件出臺之前產生,長期的實體運行中,既有定位在解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具體問題,也有部分面向特定行業,解決行業生產與發展中的問題,既能夠提供宏觀政策咨詢把握發展方向,也能夠支招解決具體微觀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有統計資料顯示,以江蘇省為例,截至2020年,共有實體運行的各類研究平臺548所,其中經由省級部門批準建設的有312所,由高校自籌或聯合政府機構和部門建設的校級平臺212所[13]。這些平臺不僅包括了省委批準的24家高端智庫,也包括省政府委托省社科聯批準的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省教育廳批建的江蘇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中心等,形成了不同級別、不同規模,面向各級各類的決策咨詢服務機構群,也成為高校智庫發展的堅強后備。
再次,經濟和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為高校的“小微智庫”建設提出新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還指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14]。這些論斷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方向。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中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決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智庫,為推動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家軟實力提供支撐”[15]。相較于新型智庫,雖然現有研究基地在機構規模、參與層次和影響力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其仍然發揮出作為智庫所具有的決策咨詢功能,兼有培養輸送人才、參與公共決策方面的綜合能力。將其作為“小微智庫”建設并孵化成為高校智庫,既是基地自身實現轉型升級的發展需要,也是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社會過程中資源整合、資源復用的內在需求,這為進一步推動智庫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最后,高校研究基地向“小微智庫”的轉型建設為智庫體系的完善提供有效補充。從建設投入上看:新型智庫是智力支持機構的聯合體,通常由跨機構、跨學科、跨行業的高校、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組合而成,對資金投入、人才投入、場地投入等方面的需求大;以研究基地為建設基礎的“小微智庫”通常以高校為主體,有的通過整合校內資源而形成,有的則是聯合校外一些機構組成,對人、財、物的投入需求較小。從影響范圍上看:新型高端智庫通常關注國家和地區宏觀性、全局性、導向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和熱點領域,重視理論創新和輿論引導,影響領域寬,影響范圍廣,整體影響力強;而“小微智庫”則關注熱點領域的微觀問題,注重具體問題在一線執行過程中的操作性,影響力主要在特定的行政區域和熱點領域。從服務導向上看:新型高端智庫立足于服務國家及省市自治區,是宏觀決策的治理支持;而“小微智庫”立足基層,在面對突發的新問題時,可以通過長期的積累較快的尋找到解決思路。此外,在研究領域方面,“小微智庫”也有“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可以盡快、盡早地應對新熱點、新問題,同時,作為智庫服務體系的“神經末梢”,可以更快、更敏銳地發現問題,并為高端智庫在宏觀層面的決策咨詢提供資料,最終形成面向不同層級的智庫服務系統,有利于完善智庫服務體系的完善。
3 高校智庫中的“小微智庫”運行現狀
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通常由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數據中心等形態組成,通常以政府部門批準建設、校地合作、學校正式建制的獨立機構等方式運行,各地高校通過多年的發展,呈現分布廣、數量多、涉及領域細化等特點。其中,由教育廳批準建設的江蘇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對應“小微智庫”特征明顯,本研究對教育廳批準建設的江蘇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的運行情況及首批運行周期的驗收成果情況進行了分析,揭示其運行和發展中的典型性。
3.1 分布情況和運行情況
自2012年起,江蘇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一共建設了2批次,合計35個平臺。其中,第一批次建設了15個平臺;2017年,通過對第一批次基地評估和總結,第二批次新建了20個平臺。本研究對研究基地所依托高校按照辦學層次和學校性質進行分類,分別為雙一流(985)、雙一流(211)、雙一流、普通高校和民辦高校(見表2)。同時,此35家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因所在依托單位區位原因,相較于全省經濟發達、欠發達區域均有涉及,實現了全省覆蓋,民辦高校、市屬的地方高校均有所參與,實現了地方對高校資源的利用。
江蘇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采取共建的形式,要求有穩定的合作單位,按照政府機構、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進行了分類,對行政性質的組織和機構按照行政級別進行了統計。合作單位以政府機構為主,主要包括地方廳局、市級政府及其機構、地方街道等,同時,兼有事業單位(如博物館、研究院)、社會團體(如地方殘聯、婦聯等)以及相關行業的企業等,涵蓋智庫服務對象的所有形態。需要說明的是,部分社會團體參照政府機構也對應有行政級別。據統計顯示,在合作單位中,具有行政級別的政府機構、事業單位有30家,占所有合作單位的85.7%;在這些單位中,行政級別為縣處級的占43.3%;在第一批次建立的15家校外基地中,縣處級單位占35.7%;在政府機構集中、高校數量集中,行政級別較高的省會城市,共建有20個校外研究基地。其中,由部委屬高校牽頭成立的有10個,省屬高校牽頭成立的有9個,級別最高的為市廳級單位,占省會地區校外研究基地數量的65%,屬于第一批次建立的占45%。根據《江蘇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的管理辦法》,此類別機構的建設導向定位是為促進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發揮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建立的高校與江蘇省省內各級黨政機關、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社區、鄉鎮等合作共建的人文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平臺。
校外研究基地要求是依托高校與合作單位存在長期合作的關系,通過對第一批建設平臺驗收和評估,以平臺成果的特點和優勢為基礎,省教育廳在第二批次的平臺建設過程中,提出了鼓勵高校積極與一線聯系,為基層提供決策咨詢服務的指導性意見。整體運行機制呈現制度化、固定化、小型化和合作化的特點。其中,制度化呈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建設階段必須首先簽訂合作協議,規定合作時間,雙方責任和義務;二是需要通過基地制定為成文的管理辦法,并以此作為基地發展的依據。固定化和小型化主要體現在人員和資金兩方面:人員要求專兼職人員的比例固定,同時核心人員需要固定,圍繞特定的服務和研究領域,整體成員不超過15人;資金則由教育廳批準經費、學校自籌和共建單位提供組成,其中教育廳在建設周期內每年提供10萬元的研究和運行經費,學校和共建單位經費則根據自身情況提供,以不低于批準經費為限。合作化則體現在基地運行中的基礎條件保障和交流機制,要求高校與合作單位設立聯系人,負責基地運行、研究開展中的聯系工作:由基地依托的高校提供基本研究場地和設備,由教育廳對面積提供、硬件設備配給通過文件進行指導和規定,并由高校為合作單位提供學習和人員培訓的機會;合作單位則保證基地研究人員掛職、跟崗調研的時間和機會。基地實際運行過程中的人、財、物管理則完全委托高校進行。教育廳為審批和評估指導部門,以四年作為一個評估周期,被評估為優秀的基地,由教育廳提供下一周期的運行經費,并對研究導向進行指導。
3.2 成果產出情況
第一批次建設期滿的15所校外研究基地進行了驗收和評估,選取經費、項目、專著、論文、研究報告及應用、學術交流等可量化指標進行統計,并將正廳級、地市級單位統一歸類為廳局級單位,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一是在成果產出上,主要通過采納和批示占報告總數的比例呈現,整體為67.8%。其中,縣處級合作單位的對應比例為82.1%。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些應用成果中,有20篇被省級及以上單位采納和批示,其他被市級、廳級單位采納或批示,遠高于2016—2017年該省的研究報告兩年平均采納率為50.4%,也遠高于東部沿海高校集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較快的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四省的兩年平均值51.23%[16-17]。二是在經費籌措上,縣處級合作單位的基地略高于廳局級及以上合作單位的基地;在地區差異上,高校集中的省會地區相較于其他城市略低。三是在項目獲得上,縣處級合作單位的委托項目獲得能力高于廳局級及以上合作單位的項目獲得能力,地區之間并無差異;然而,在高級別項目上,合作單位級別較高的基地要高于縣處級合作單位。四是在成果交流方面,依托單位辦學層次較高、合作單位行政級別較高的基地優勢較為明顯,主辦國際和國內會議交流能力的基地從依托學校的分類上為綜合實力較強的高校。
4 高校“小微智庫”建設中的高質量導向分析
高校智庫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組成,在發展中面臨智庫影響力評價不足的困境,進而影響到高校智庫的社會認同。學者們將造成高校智庫現狀歸因于發展中存在的“封閉性”“功利性”及“趨同性”[18],并表現為高校智庫功能定位、主攻方向,深化智庫機構綜合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的問題[19]。近年來,學者們將這一問題具體到高校智庫建設的邏輯起點是服務決策;然而,由于受圈層結構的束縛,高校智庫與權力中心相距較遠,影響研究資料的收集[20],并呈現高校智庫通常有較強的學術研究,而在政策研究上相對較弱,對決策系統內部信息掌握相對不足,缺乏研究成果的直接傳遞通道[21]。在高校智庫中開展“小微智庫”的建設,在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優化其在發展定位、研究領域、決策服務的精準性優勢,通過運行機制設置有效規避資源調配、資料收集方面的不足,可以有效地實現智庫向高質量建設的發展。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4.1 發展定位的精準性
校外研究基地設立中,不僅對依托單位的服務優勢進行過梳理,熟悉所在地區的區位優勢、經濟和社會發展特點及戰略需求,以及相應行政機構、企事業單位的業務需求,在基地的建設定位及其影響力作用范圍上,以服務單位的業務范圍和區域影響力為主。例如,“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建設定位是以配合當地文化部門發掘和研究所在地區的非物質文化,以幫助該區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打造文化周邊、配合國家大運河文化發展戰略為主而設置,在發展定位上,目的性較強,服務定位較準。
4.2 研究領域的聚焦性
校外研究基地長期在一線從事研究工作,并通過長期的研究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積累,在研究領域的選取上,具有高度的聚焦性,如“蘇州基層黨建研究中心”“蘇州城鄉一體化研究中心”“江蘇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基層地方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等,均是針對中央關注的問題結合地方實際的回應,所合作的街道、社區往往是全國示范和試點單位,在決策咨詢服務中見微知著,研究的成果也可以直接實現轉化和驗證。“先進典型研究中心”專門分析所在地區的文明典型和先進案例,為省市宣傳、文明辦等部門提供群眾對文明和先進典型的認同反饋信息,組織和收集素材,提供宣傳思路。一方面,這些中心的研究通過長期積累,具有一定深度;另一方面,由于資料全面、研究細致,當新問題、新事物的產生時,對政策的預研、調整和評估具有前瞻性,增強研究的應用性。
4.3 資源調配的便利性
一方面,按行政級別歸屬,校外研究基地的依托單位通常高于合作單位,可以有效規避因級別不對等而造成的交流合作困難現象,在資源的使用上具有便利性;另一方面,校外研究基地的依托單位通過共建協議、商定發展目標,規定了雙方在研究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對基地研究者所需要提供的服務、資料規定了邊界和范圍。合作單位為基地提供研究和調研渠道同時對基地研究過程中資料和數據的收集提供幫助,并為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便利。
4.4 供需雙方的平衡性
校外研究基地的合作單位通常屬于基層部門,并從事某一領域的具體管理和服務工作。在具體文件制定、文件實施、政策分解和日常辦公過程中均需要有所依據,如“XX地方社會治理研究中心”,針對的是基層地方社會治理中的問題,涉及基層政府行政的多方面。特別是在社會治理一線的部門,當面對產生的新事物、新情況,急需獲得智力支持和決策指導服務時,能夠快速找到依據,探索方法創新。一方面,校外研究基地提供了這些部門及時咨詢、共同研究、合作分析并解決問題的平臺;另一方面,有關部門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給予經費支持,也解決了研究基地的經費籌措問題。
4.5 決策服務的契合性
校外研究基地通過與合作單位的長期合作,對合作單位的話語體系、文件風格、政策需求較為了解,同時吸收了合作單位的管理與研究人員,通常此類型的智庫會聘請合作單位負責具體業務的決策者擔任基地研究的咨詢專家,在有限的范圍內運行“旋轉門”機制,以達到對一線情況的全面深刻掌握,在提供決策服務的過程中,既能夠符合學術話語體系,又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因此,研究報告的吸收和采納率較高。
5 高校“小微智庫”高質量發展優化路徑
建設和發展高校智庫中的“小微智庫”,既要立足于區域高校的發展實情和現有基礎,也要對所在地區的智庫服務需求進行統籌安排,明確目標定位,明確服務群體,劃定服務范圍,挖掘潛力資源,并通過管理體制機制上的創新為智庫發展提供保障。
5.1 多維度多層次構建高校智庫的服務矩陣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了“要以能力提升為重點,統籌推進高校智庫建設,優化高校智庫發展環境,打造專業化創新型高質量高校智庫矩陣”的要求[22]。不僅要求提升智庫的能力,還要求以“矩陣”的形態構建高校智庫的建設和服務網絡,為高校“小微智庫”的建設優化提供了政策引導。優化智庫的建設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智庫建設階段,高校智庫發展應對自身學校層次、學科、人才、研究領域的優勢實現精準分析,避免追求高大全的智庫發展模式,應以“在服務面向上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不同領域和不同的社會組織機構和機構,且以是否達成服務對象明確提出的目標為評價智庫服務水平的核心標準”[2]。將研究領域聚焦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的中觀和微觀層面,以切實解決問題為導向,以服務對象的管理和作用范圍建構影響力。另一方面,需要對現有智庫進行梳理和整合,對于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的綜合性智庫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精準性地設立若干研究方向,進行智庫重組,向小型化發展。對于不具備智庫研究能力的機構,要進行調整,回歸到原有的研究平臺模式。在上述基礎上,智庫主管部門應統籌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發揮主管部門、依托單位、合作單位的功能梳理高校智庫建設的條件基礎,在發展定位上給予分類指導,避免重復投入造成的資源浪費。保障“小微智庫”研究聚焦、精準的特點,進一步完善評估和指導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采取靜態評估和動態評估相結合的做法,固定評估周期,建立動態跟蹤的評估機制。二是及時關注合作單位的機構、職能會有所調整以及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具體問題的變化,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調整計劃。三是充分發揮合作單位在智庫建設中的參與作用,及時吸收服務對象的反饋意見,改善智庫的管理和研究方法。
5.2 運用“有組織科研”模式促進智庫能力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項目的管理模式創新的推進,一些新的項目管理方式不斷涌現,一方面,科研項目的導向性加強,通常由政府主管投入的項目加強了在選題征集方面的力度,項目的指南更加明確化、精準化和導向化;另一方面,項目組織形式也向多樣化發展,定向委托、社科服務的采購招標、項目的分層發包等形式越來越常見。在這種趨勢下,科學研究的“問題導向”性更為明顯。“小微智庫”長期扎根基礎服務,與基層關系密切,也容易最早面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緊迫問題和突發問題。一方面,“小微智庫”應發揮自身“春江水暖鴨先知”的作用,注重自身研究領域的知識庫和數據庫儲備,將應急能力作為自身能力提升的著力點;另一方面,加快智庫與基層的協作深度,建立起廣泛的合作協議,圍繞基層關心的問題,設立具體的科研主攻方向,將有限的資源優先配置,提升研究效率。在此基礎上,“小微智庫”通過與基層的合作,促進智庫研究人員有知識、知國情、懂社情,提升科研人員的社會服務和決策咨詢能力,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接地氣”,推動智庫研究者專業能力向縱深發展,繼而提升整個智庫服務的軟實力。
5.3 根據成果探索多元多樣的智庫評價機制
現有的成果評價、人才評價機制始終是制約高校智庫發展,影響智庫人員發展的重要因素;“小微智庫”面向基層政府的智力服務,成果需要適應基層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需要,形式和內容呈現多樣,大體上分為硬性成果和軟性成果:硬性成果包括傳統的咨詢報告、論文、專著、白皮書、專刊等,也應該有評估報告、數據分析、資料文獻匯編、民意調查等能夠直接代表智庫研究的成果;軟性成果包括智庫學者與服務對象互動過程中提出的建議、設計的方案、協助撰寫的工作報告以及文件、開展的調查等在實踐中體現智庫價值但無法量化或具體呈現的成果。這與高校現有的評價機制之間存在差異,也是智庫人員主觀上更偏向傳統成果呈現形式的根源。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中,提出“社會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導向,以行業用戶和社會評價為主”“科學設立人才評價指標,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的指導思想。因此,該類型智庫可以以此為契機,打造學術特區,探索新的評價機制,適應智庫發展需要。
5.4 探索服務雙方深度合作的動態機制
以雙方共有的合作協議與框架為基礎,探討動態的深度合作,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智庫學者和合作單位的信任制度。國外研究智庫學者芭芭拉(Barbara A. Misztal)認為,要通過提升智庫專家在公共舞臺上的知名度和有效性,特別是建立其公眾和政治精英中的信譽,并不是讓其簡單地“批判和反對”,而是在于使其能夠向權力部門提供“真實的反映真相”[23]。“小微智庫”以雙方互信為基礎,鼓勵智庫研究者在合作單位日常公共事務中合理發聲,并通過現有的多媒體實現思想傳遞,提升智庫學者的影響力,在民眾中的公信力;二是采取“嵌入式”研究方式,指導研究者應采取“嵌入”或“扎根”的方式,直接參與服務對象的日常工作中,獲得準確的研究資料;三是建立適應雙方需求的“旋轉門”機制,探索智庫研究人員與服務單位人員的深入互動和合作機制,讓智庫研究者能夠進入合作單位進行駐崗、掛職,服務單位的工作人員能夠進入智庫所依托的學校參加學習、進修和培訓,并設立相互認定的工時/課時認定機制。
參考文獻:
[1]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 2018年中國智庫報告[R]. 上海: 上海市社科院, 2019: 29-37. Research Center for Think Tanks. Think tank reports, 2018 Chinese think tanks report influence ranking and policy suggestions[R].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19: 29-37.
[2] 劉福才, 張繼明. 高校智庫的價值定位與可持續發展[J]. 教育研究, 2017, 38(10): 59-63, 75. LIU F C, ZHANG J M.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in universities[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7, 38(10): 59-63, 75.
[3] 中國政府網.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EB/OL].(2011-07-04)[2023-04-18]. http://www.gov.cn/ zwgk/2011-07/04/content_1898747.htm. Chinese Government Website. Notice on Print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Regulations on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EB/OL].(2011-07-04)[2023-04-18]. http://www.gov.cn/zwgk/2011-07/04/content_1898747.htm.
[4] 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EB/OL]. (2012-04-26)[2023-04-2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2-04/26/ content_1578.htm. Chinese Government Website.Opin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Further Suppor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EB/OL]. (2012-04-26)[2023-04-21]. 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2-04/26/content_1578.htm.
[5] 中國政府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EB/OL]. (2013-08-12)[2023-04-2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3-08/12/ content_4041.htm. Chinese Government Website.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financial supportImplementation Opin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EB/OL]. (2013-08-12)[2023-04-21].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3-08/12/content_4041.htm.
[6] 王俊峰, 王巖. 我國小微企業發展問題研究[J]. 商業研究, 2012(9): 87-93. WANG J F, WANG Y.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development of small-micro enterprise in China[J]. Commercial Research, 2012(9): 87-93.
[7] 馮業棟, 黃爽, 章琦. 融資方式與小微企業創新: 基于中國小微企業調查的實證研究[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27(5): 62-73. FENG Y D, HUANG S, ZHANG Q. Financing and innovation of micro enterpris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CMES[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27(5): 62-73.
[8] 張敏. 倚靠政商關系還是嵌入創新網絡?小微企業創新轉型的動力機制研究[J]. 中國行政管理, 2019(3): 140-147. ZHANG M. Relying on political-business relationship or embedding in innovation network?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icro firms[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9(3): 140-147.
[9] 薛凡. 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大支持[J]. 人民論壇, 2018, 33(11): 78-79. XUE F. Provide grea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J]. Peoples Tribune, 2018, 33(11): 78-79.
[10] 陳華巍, 萬興亞, 姜力丹. 我國小微企業發展困境及破解對策[J]. 經濟縱橫, 2016(2): 13-16. CHEN H W, WAN X Y, JIANG L D.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in my coun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J].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16(2): 13-16.
[11] 張悅. 我國高校智庫的法律地位及法律適用初探[J].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2, 7(2): 24-30, 40. ZHANG Y.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egal status and law application of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in China[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2, 7(2): 24-30, 40.
[12]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的通知[EB/OL]. (2014-02-10)[2019-12-08].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 content_2697085.ht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t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printing and issuing the promotion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niversity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B/OL]. (2014-02-10)[2019-12-08].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 content_2697085.htm.
[13] 《江蘇省高等學校社科統計資料匯編》課題組. 2020年江蘇省高等學校社科統計資料匯編[M].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21: 187-223. Research Group of Compilation of Social Science Stat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2020 compilation of social science statis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Jiangsu province[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21: 187-223.
[14] 新華社.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EB/OL]. (2022-04-25)[2022-09-02].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 content_5687105.htm. Xinhua News Agency. During visit to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Xi Jinping stressed that uphold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red gene and taking root in China will blazed a new path to build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B/OL]. (2022-04-25)[2022-09-02].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 content_5687105.htm.
[15] 新華社.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EB/OL]. (2022-04-27)[2022-10-03].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7/ content_5687532.htm. Xinhua News Agenc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ssued the national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EB/OL]. (2022-04-27)[2022-10-03].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7/ content_5687532.htm.
[16] 社科網. 2016—2017年全國高校社科資料統計匯編[EB/OL]. (2018-06-22)[2023-02-01]. https://www.sinoss. net/gl/sktj/. Chin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formation Network. Statistics and collection of social science data of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2016 to 2017[EB/OL]. (2018-06-22)[2023-02-01]. https:// www.sinoss.net/gl/sktj/.
[17] 李印. 建設中國特色高校智庫的思考與建議[J]. 情報雜志, 2017, 36(6): 45-49, 77. LI Y.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think-tank[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7, 36(6): 45-49, 77.
[18] 曾元源, 胡海祥. 地方特色高校智庫發展的困境、原因及對策[J]. 教育評論, 2017(3): 21-25. ZENG Y Y, HU H X. The predicament,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in universiti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J]. Education Review, 2017(3): 21-25.
[19] 李晶, 劉暉. 旋轉門: 高校智庫服務政府決策的制度創新[J]. 教育發展研究, 2018, 38(7): 53-57, 84. LI J, LIU H. Revolving door: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n the service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J].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18, 38(7): 53-57, 84.
[20] 龔會蓮. 研究成果、傳遞通道與高校智庫治理研究[J].情報雜志, 2018, 37(7): 38-44. GONG H L. Research results, delivery tunnels and the governance of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s[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8, 37(7): 38-44.
[21] 新華社.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EB/ OL]. (2022-08-30)[2022-10-02]. http://www.gov.cn/ xinwen/2022-08/30/content_5707406.htm. Xinhua News Agency.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jointly issued the action plan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universities[EB/OL]. (2022-08-30)[2022-10-02]. http:// www.gov.cn/xinwen/2022-08/30/content_5707406.htm.
[22] 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EB/OL].(2018-07-03)[2023-04-21]. http://www.gov.cn/ 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Chinese Government Website.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opinions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roject review, talent evaluation, and institutional evaluation[EB/ OL]. (2018-07-03)[2023-04-21]. http://www.gov.cn/ 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23] MISZTAL B A. Public intellectuals and think tanks: A free market in idea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2012, 25(4): 127-141.
作者貢獻說明:
陳赟暢:主要構思及撰稿;
胡縱宇:調研討論及論文指導。
Small and Micro Think Tank: Research on the Path Choice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hen Yunchang1,2 Hu Zongyu3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2Offic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3Office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University think tank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new types of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system. Through precise positioning and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and micro think tanks” with condition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matrix system of high-quality university think tanks. [Method/process] Based on the research bases that have the conditions to transform into think tanks,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mall and micro think-tanks” in university think tanks, and adopts data analysis,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peration and operation of off-campus research bases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universities in a certain province.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the output of the results is carried ou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Result/conclusion] “Small and micro think t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ccurate research positioning, field focus, convenience in resource allocation,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compatibility of decision-making and consultation, which effectively enhances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think-tanks and is a high-quality college think tank.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ink tanks competent department, the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the relying unit, and the cooperative unit, 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hink tank system construc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evaluation optimization, and cooperation methods for small and micro think t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mall and micro think tank university think tank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nk-tank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