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坤
【摘要】“雙減”背景下進行初中數學學科作業設計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針對學生作業應對能力展開科學設計,組織適合的作業學習活動,強調作業的趣味性、層次性、具身性、互動性、實踐性,能夠創造更多作業內驅動力,調動學生主動作業的熱情.數學作業包括課內作業、課外作業、家庭作業、假期作業等,教師有意識減少作業分量,創新作業設計形式,能夠達成“雙減”目標,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調動學生的作業思維,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數學;“雙減”;作業設計
數學學科作業設計已經成為大家最為關注的問題,特別是“雙減”大背景下,學生、家長、教師都需要重新審視作業“減負”問題,展開多種形式的研學討論,積極參與作業研究和設計行動,在充分交流研討中達成共識.“減負”不是單純減少學科作業數量,教師要對作業內容、作業形式、作業活動、作業評價等展開研究和探索,設計一些趣味性、層次性、具身性、互動性、實踐性的作業任務,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作業主動性,學生一旦產生學習興趣,自然感覺不到學習的壓力,良性循環也會自然建立.
1 教學調研,設計趣味性作業
數學學科教學離不開作業輔助和支持,教師借助作業布設機會創設學習動機,不僅能夠達成強化訓練的目標,還可以啟動學生的學科思維,建立新的教學起點.教情和學情屬于教師教學調研的主要內容,也是教師作業設計的基本依據,教師要圍繞教情和學情進行深度思考,對相關信息做整合分析,掌握學生學力基礎、興趣取向、悟性特征等制約因素,推出一些趣味性的作業任務,給學生帶來一定心理沖擊.傳統作業任務大多比較單一、枯燥,缺少吸引力,教師要做創新處理,針對學生的學習訴求展開作業設計,以提升作業契合性.
例如 教學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相交線”,教師先利用樹形結構形式呈現相交線、平行線知識內容,引導學生理順單元知識結構,然后設計課堂作業任務:觀察圖形,找出相關角,理清角與角的關系;知識競答活動,老師設計投放知識問題,大家搶答,看誰積分最多;根據要求設計繪制相交線圖形,具體介紹設計方案;梳理學習內容,自行設計游戲性作業題目,看誰的設計更有趣味性.學生對圖形觀察、知識競答、繪制圖形、題目設計等作業任務都比較有感,教師鼓勵學生快速進入到作業操作環節,為學生帶來更多研學機會.特別是知識搶答任務,學生大多喜歡競賽,師生互動頻繁,操作效果顯著.學生的游戲性作業任務設計也有認同感,參與主動性更高,不管設計效果如何,學生的學科思維都得到了歷練.在作業檢查和展示環節,教師要求學生主動參與集體互動活動,課堂訓練效果顯著.
教師推出多項作業任務,從表面上看,其作業數量不少,但學生感知卻沒有太多壓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作業任務本身帶有趣味性,學生感知體驗良好,自然沒有什么壓力可言.學生對趣味性作業任務有特殊情結,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需求展開對應設計,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其感知體驗更為深刻和多元.教師在作業設計之前有深入調研,確保作業設計有更高契合性.
2 教學規劃,推出層次性作業
學科作業設計不能用統一標準衡量所有學生,如果一個班級學生都做一樣的作業,教師用統一標準來評價學生的作業表現,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學生有不同學力基礎,對數學學科的悟性也存在個體差異,如果教師只用一把尺子衡量,與因材施教原則是相違背的.為提升作業適合性,教師要推出分層性作業任務,給不同群體學生準備不同作業任務,學生都能夠找到相匹配的作業,其訓練價值也會大幅度提升.分層性作業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要求,學生喜聞樂見,“減負”目標自然達成.
科學規劃作業任務,教師要特別重視學情制約因素,推出分層性作業,應該是最佳選項.
例如 在教學“平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推出多種作業任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實際做出定量選擇.如選擇題、填空題為必做題,而制圖題、列舉題、分析題、操作題等為選做題.學生小學階段學習過平移,進入初中階段,對平移概念進行升級處理,教師先期做對應研究,給出一些必要指導.學生對平移概念有了全新理解,為作業訓練順利展開奠定基礎.如生活中平移現象的列舉,學生大多存在慣性思維,教師做出提醒,平移物體移動前后體態不能發生變化,學生思維必然經歷一個接受的過程.在具體判斷、分析、歸結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更多學法支持.因為選做題有更多自主性,學生進入作業狀態迅速,教師根據觀察做出必要干預,確保作業任務順利完成.
教師設計必做題和選做題,其目的是比較明確的,就是要體現層次性、匹配性特點.學生學力基礎、解題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師投放一些作業任務,讓學生自己選擇,不僅給學生帶來訓練熱情,還落實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促使更多學生對作業有了更多積極認識.學生對自主選擇權利非常看重,教師抓住契機展開對應設計,其助學效果大幅度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順利展開.
3 教學探索,組織具身性作業
所謂具身性作業,是指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的學習作業行動.學生習慣書面作業,這無疑屬于慣性思維,如果教師能夠從學生多種感官角度展開作業設計,推出閱讀、討論、操作、實踐、觀察、應用等數學任務,其助學效果會更為突出,學生有濃厚的參與興趣,自然達成“減負”的目標要求.初中學生大多思想活潑,對互動性、探索性、開放性、游戲性學習活動情有獨鐘,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作業設計,其組織效果更為突出.學生接受度更高,自然不會產生所謂的壓力,這與“雙減”政策是高度相符的.
教師推出多種作業任務,設定具體操作方案,為學生規劃清晰思考操作路線,其助學效果良好.
例如 教學“平面直角坐標系”,教師設計了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要求學生做自由篩選,突出了分層教學意識.另外,特別突出平面直角坐標系的設計、繪制任務,給出具體數據,要求學生畫出坐標系,解讀數據關系.學生對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最為熟悉,都能夠積極響應,梳理數據信息,展開針對性討論,開始規劃和操作,按時繪出坐標系示意圖.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網絡等信息平臺,搜集一些典型的案例、精巧的解法、學習的經驗等內容,推送到學科微信群之中.任務發出后,學生都能夠主動響應,在很短時間內,推送不少網絡信息,教師對這些信息做梳理歸結處理,挑選最有價值的內容做集體推薦,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互動性研討活動,學生參與熱情很高.
學生對網絡信息搜集任務、繪畫操作任務都比較有感覺,教師展開創新設計和組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作業訓練,獲得不錯的組織效果.教師針對學生期待展開作業匹配性設計,成功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成功實現“減負”目標,這是最有價值的設計和操作.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對接學生心理展開深度研學行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契機.
4 教學調度,布設互動性作業
教師有意識推出一些互動性作業任務,其調度作用更為突出.學生對互動性、競賽性、游戲性、探索性、實驗性作業任務比較有期待,教師對作業任務進行必要調整,借助更多輔學手段,設定一些互動性、合作性作業任務,學生主動進入到作業環節,其訓練效果更為突出.特別是觀察、操作、應用性作業,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多生活認知應用的機會,教師要做好深入研究,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學習,以提升其學習品質,同時達成“減負”目標.
教師結合學生學習要求展開作業布設,盡量減少作業量,提升作業互動性,這樣可以給學生帶來全新學習體驗.
例如 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逐漸掌握解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方法,能夠獨立分析生活化的應用題目.教師對學生知識應用情況做具體分析,推出互動性作業任務:同桌兩個人合作,一個人設計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組應用性題目,讓對方解讀,并計算出結果.如果出現錯誤,則繼續設計題目、繼續計算;如果沒有錯誤,則轉換身份,由做題者轉為出題者.學生對這樣的訓練形式比較感興趣,開始尋找教輔材料上的一些題目,經過反復推敲,最終選出一些有一定難度的二元一次方程組訓練題目.教師深入到課堂,對學生的互動情況做具體觀察,及時給予學生以方法傳授,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題.學生互動頻度加強,課堂氣氛活躍.
學生順利進入到作業互動環節,開始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組題目,自然理順學科思維,在積極探索學習中逐漸達成學習共識.教師對學生互動要求有一定了解,推出的互動任務帶有競賽性、游戲性,學生對這樣的訓練方式有較大興趣,其操作主動性大幅度提升,學習壓力也會大大降低,“減負”目標順利達成.教師主動介入學生互動環節,起到一定輔助作用.
5 教學應用,投放實踐性作業
數學學科作業有不同呈現形式,教師有意識引入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結合生活認知展開觀察、操作、探索學習,學生積極回饋,作業效果更為突出.學生生活認知與數學學科知識應用有不少對接點,教師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展開作業任務設計,提出具體的實踐探索目標,可以為學生規劃清晰的學習路徑,形成嶄新學習動機.數學屬于自然科學,實踐應用是基本屬性,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設計和組織,對作業形式進行創新設計,無疑能夠創造一些亮點,吸引學生的關注,學生有主動實踐的意愿,心理壓力也會逐漸減小.
學生習慣教師布設作業任務,這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啟動,也不利于學生獨立意識的培養.如果教師能夠推出一些實踐性、生活化的作業任務,讓學生結合學習內容,深入到生活環境之中展開思考和調研性學習,其助學效果會更為突出.
例如 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師先引導學生了解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等問題,然后設計課外作業任務:有一批貨物要運走,老板找來一些汽車,如果每輛汽車裝載4噸,最后要剩下20噸,如果每輛汽車能夠裝載8噸,最后一輛汽車則裝不滿.這批貨物有多少?運輸汽車有多少?這是典型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計算任務.學生開始研究等量關系,逐漸形成解決思路.為調動學生學習思維,教師要求學生分析這道數學題目的設計特點,然后觀察生活現象,自行創編一道一元一次不等式方面的作業題目,提交到班集體.
教師設計一道計算題,要求學生自行思考、互動交流,然后對題目進行具體分析,深入生活進行學習觀察,自行創編一道實踐性應用題目.這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設計.學生對生活中的不等式沒有太多關注,教師投放相關作業題目,給學生帶來與生活對接的機會.從學生的學習表現可以看出,教師的任務布設具有針對性,學生回饋主動,學習效果顯著.
6 結語
初中數學作業內容眾多,呈現形式多種多樣,教師需要展開教學調研行動,推出更多趣味性、層次性、具身性、互動性、實踐性的作業任務,以成功調動學生的學科思維,建立豐富內驅動力,達到“減負”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從作業中建立更多成就感,其主動性被激活,“減負”目標即刻達成,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雙減”政策與學科教學融合,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從學習主體出發展開教學設計,其實踐意義更為深遠.
【本文系2021年下半年南寧市江南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與實施的研究》(編號2021-100)的課題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顧麗.提高初中數學“智慧作業”質量的有效策略[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2(24):42-44.
[2]王勇.“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的“三加兩減”[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22(36):21-23.
[3]劉川紅.“減負”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有效設計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35):8-10.